笨鸟先飞读后感

05-03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每次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有什么秘诀呢?经过小编在网络上的搜寻以下是“笨鸟先飞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1

“笨鸟先飞,勤快是宝”是王云秀一直笃信的名言,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刻的感受。文章讲述了不聪明的王云秀。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努力,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国优秀建筑师、优秀造价工程师等荣誉称号,成为我们蒲江人的骄傲。

的确,“笨鸟先飞,勤快是宝”,不管你是否有别人聪明,只要你自己努力,懂得进取,别人做一遍,那自己就做两遍,三遍,直到做好为止,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相信,成功就会属于自己。

记得去年春节,我和朋友一起学滑板。……终于,经过几十次的失败之后,我成功的滑过了这条小路,我开心的手舞足蹈,妈妈也会心的笑了。我摸摸自己的屁股,虽然很痛,但心里却感觉无比的幸福。

这种成功的喜悦,无法用言语来表述。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我的滑板技术也越来越好,朋友们还经常向我讨教方法,其实我的方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笨鸟先飞”。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努力,成功属于你。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做实验,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阿基米德,伟大的科学大师,在不断的失败和不断的努力之后,研究了许多定律。

音乐巨人贝多芬,双耳失聪,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有许多伟大的人值得学习,就像王云秀一样。虽然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做了非凡的事。

总之,人是一生,有许多困难和阻碍,挫折和失败,但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后天的努力完全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笨鸟先飞,勤快是宝”,让我们跨越艰难的那道坎,到达成功的彼岸。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2

做个勤奋的人

——读《章学程笨鸟先飞》有感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就看了《勤奋小故事》里的一个故事——《章学诚笨鸟先飞》,它让我思绪良久。

《章学诚笨鸟先飞》讲了清朝著名学者章学程小时候并不聪明,别人很快可以将功课背的滚瓜烂熟,而他背着则十分吃力,有一天他读到一本书,上面有一段话:“别人学一次就会了,自己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自己学它一千次,如果这样做再笨的人也定能聪明起来。”从此他就更加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学者。

读了这篇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在某天,老师给我们听写,让我们先复习一会儿,虽然那次要听的内容我们都听写过一次了,可我还是担心会出什么差错,于是我便一反常态,更加仔细的记词语。

我将每一个难写的字,比如说:霸,胸等等都在心里多记几遍,用笔在桌上写几遍,在复习的时间里,能记多少是多少,最好记得滚瓜烂熟,这样在听写时保准错不了。

果然到了听写时,老师听写的词语,没有一个我忘记了,我还拿了一个一百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就算是笨鸟也能先飞!

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要向章学程学习,做一个勤奋的人!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3

今天早上,我读了《笨鸟先飞》这一本书,使我深受启发。

本文主要写的是有一只小鸟不能飞,不能飞得很高。但是它没有气馁,而是天不亮就开始学习飞。这样,它每天练习终于有一天,它能飞了,而且飞的很高,比所有的鸟都飞的高,飞的快。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过去的一件事。暑假,当我做完作业时,我让我姐姐教我骑自行车。我的好朋友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了,我刚学会,这让我很担心。我决心超越我的好朋友。我每天早上吃完饭就开始练习,休息15分钟。我每天早上练一个小时,下午练一个小时。当我的好朋友练息十,我练习。她休息时,我也练习。我每天都出汗。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的自行车水平已经超过了我的好朋友。虽然我赢了,但我并不骄傲。又开始了新的追求:和妈妈的车技一样好,我坚信总有一天我的车技会和妈妈的车技一样好的。

我以后也要学***只小鸟勤奋努力的品质,这一只小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好榜样,我们要学***只小鸟,学***只小鸟的优点。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4

除了前文所说正因特殊状况将此书当做参考书外(实际上也没多大的用处),我坚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对我来说,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我永远的痛。目前能找到的类似题材的书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说,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称为“流行心理医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正因和“医生”两字有关,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写论文,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读书除了学知识、长见识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中国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医学思想上,西医主张的完全确定性,也就是能够从人体的组成完全能够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因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中医则主张需要从人体的全局认识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疗措施不仅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满怀期望又不争气的中医)。读书也是如此,实在看不惯满篇的专业术语。

还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你是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看到原版,但我坚信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肯定没错;但我同时要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吐。

满怀期望而又让我深感失望的一本书,布置什么时候才会再想起你。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5

读过一本书,一直印象很深,是《老天会爱笨小孩》。

有一个到处都是“聪明孩子”的班级。刚转来的黄金鑫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他反应慢、动作也慢,在所有的功课中,只有“死记硬背的”英语还算过得去,所以同桌华汪德还有黄金鑫的爸爸,都说他是个“笨小孩”。

但是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笨小孩”可以成为天才,俗话说得好: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成功的。

人与人之间虽然智力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大多数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只要自强不息,加倍努力,那些被认为所谓“有点笨”的来说,采取“笨鸟先飞”的精神,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终究会取得成功。其实,“笨小孩”不比聪明的笨多少,那些聪明的也不比“笨小孩”聪明多少,决不是“不可救药的笨蛋”,也决不应该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聪明的稍不努力会变为“笨小孩”,“笨小孩”稍加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会成为聪明的人。

我们周围踏踏实实、工作出色、事业有成的人,大多是智力平平,他们之间,少有“聪明”的人。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仗着有聪明做资本,就不肯吃苦用功了;而那些自认为自己“笨”的人,则投入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奋斗打拼。

我想,也许你“笨”一点,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或许那笨鸟先飞的精神会占据你的思想,带着你,去找寻自己的蓝天。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6

S.J.斯科特著、王斐译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分别从你为什么总是拖延和拒绝拖延,从行动开始两大部分对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及如何解决进行说明。

书的前言部分就告诉我们: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反观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总是觉得很累,躺到床上看手机,看各种资讯新闻,有时候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晚上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有一段时间,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要充实自己,哪怕锻炼身体也好,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其实这就跟拖延背后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追求完美、对未知的恐惧、承诺“稍后”在做,只专注简单的任务、经历动力缺失、不知道从何开始、经常分心和没有足够的时间。

我常常会给自己一个“借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开始!就这样,在我的想象中,我将拥有无限的能量、健康的饮食、定期的锻炼、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项任务。然而,现实是,“明天的我”已经很疲倦,没有动力,很想去逛个街,也很想追个剧。最后对自己定的计划形成抵触、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和进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自己的缺点,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标和及时鼓励自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就像我看完这本书,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标后好像不那么难以完成,渐渐坚持了下来,虽然比预计的时间长,但还是按时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这就是自己的进步。

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告诉大家,也告诉我自己:只需致力于每天做一些小的改进。庆祝每一次胜利,并且对你最终克服一个常常阻碍你实现目标的坏习惯而感到兴奋。祝你好运!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7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五岁还不能说话,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但是他父亲不是这样看,他觉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到王守仁六岁的时候终于把病治好了。

有人风言风语:“他这么迟才开始说话当然笨了!”小守仁本来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现在又听到别人这样嘲笑自己,心里更加难受。他跑到父亲怀里哭诉:“父亲,别人都说我笨,我真的很笨吗?”父亲听了他的话说:“你不笨,你自己发奋努力,争口气,让那些人瞧瞧,好吗?”有了父亲的鼓励,王守仁又有了信心,时时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平时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两遍,三遍,甚至十遍。

就这样,王守仁成绩提高很快。先生的提问他也回答的很有主见。王守仁靠笨鸟先飞,刻苦勤奋的精神,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先天的不足把时间浪费在怨天怨地上面,只要不退缩,勤奋努力,终会取得成功。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8

在我的枕头下有一本我最喜爱的故事书,每天睡觉前我都会看上一会儿,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笨鸟先飞》这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种鸟曾经生活在美丽的森林里:一只是愚蠢的鸟,另一只是聪明的鸟。聪明鸟向来都看不起笨鸟,老嘲讽笨鸟。

有一次,它们打赌这比谁唱的好。从那以后,大黄蜂每天都练习,唱的越来越好。而聪明鸟呢?

聪明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唱歌是它的拿手好戏,就骄傲起来,不把笨鸟放在眼里。每天,我都出去玩,我不练习。比赛当天,《大黄蜂之歌》感动了所有人。而聪明鸟,由于它很长时间没练习,嗓子有些沙哑,动物们都被歌声吓着了。

结果就被那只笨鸟给打败了。看来,一个人能不能把事情做好跟它聪不聪明没有关系。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

我的写作姿势不好。我经常歪着头写作。我一直想纠正它,但它总是热三分钟。我要向笨鸟学习。不对,我要做“笨鸟”!

从每一次作业开始,从每一个字开始,每天按正确的姿势写字,我想笨鸟那么笨都能把歌唱好,只要我坚持不懈,时刻提醒自己,一定可以把写字姿势练好。

我不光要把写字姿势练好,以后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像“笨鸟”一样,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成为一只永远先飞的“笨鸟”!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9

“哎呀,又不是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几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挤一起,我还没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挺麻烦的,快点做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是自己说过?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普遍,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拖延?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医生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写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我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人为什么会拖延?作者认为,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体、大脑以及你的遗传基因;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你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十分复杂,不过有一点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没有关系。要摆脱拖延,真正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书中提到一个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会经历的,即从接到一个任务到最终那个任务被放弃或是被完成了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每次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开始,但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我才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有还是抱着希望。时间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开始,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剩余的乐观情绪,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责;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转移我注意力事务的出色完成甚至让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迈进;有时甚至通过种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来掩盖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阶段,虽然我感到惭愧内疚,但是继续抱着还有时间的希望,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此刻我已经绝望了,后悔、内疚、痛苦涌上心头,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觉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他们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之间做选择。选择不做的话,这个拖延怪圈就此画上了句号。选择做的话,此时的压力已经让我痛苦不堪,让我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而令我惊讶的是,事情并没有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甚至发现自己乐在其中,所有我所受的折磨看起来根本是不必要的。终于马上要做完了,胜利在望,但是之前的一拖再拖导致现在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能浪费了,我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我究竟是否能够完成。最后,无论我最终是放弃了还是完成了任务,这种折磨使我精疲力竭,但毕竟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下定决心,下一次我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自己严格按照计划做事。然而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时,我又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这个怪圈。

那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呢?作者在书中根据不同根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每个读者都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此外,作者汇编了一些处理技巧,我觉得自己可以实践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不是“我要停止拖延”,而是“我要在6月1日之前做完雅思题”;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不是“我绝不再拖延”,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英语”;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4、现实地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实际上会花掉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件事情;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将你的时间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是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将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11、奖赏你一直以来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记住,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虽然有时候一些事情拖一下反而能得到最佳结果,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止我戒掉拖延症的理由。万事开头难,拖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要想马上改掉很难。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只要逼自己开个头,集中注意力,循序渐进,坚持下去让不拖延成为新的习惯。只要开始,就有改变的希望,期待自己的变化。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只要逼自己开个头,集中注意力,循序渐进,坚持下去让不拖延成为新的习惯。只要开始,就有改变的希望,期待自己的变化。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10

这本《拖延心理学》,大约是五年前,网上某篇文章中说说这是香港某大学推荐学生阅读的几百本书之一。书名当时就很吸引我,正因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疑似拖延症。偶然,又在网上看到了其电子版,就下载了下来,但是只是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向拖延到去年年底,我买了这本书,然后它又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拖延到今年下半年,我才拖拖拉拉地读这本书,三周前读完,又拖延到此刻,决定写点这本书的读后感。突然觉得,是不是读了这本书对我也没什么疗效?

之前曾对时刻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刻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十分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思考语言方面,又要思考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因此,下方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资料: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取――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立刻开始”;3)时刻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4)安慰自己,“还有时刻”;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说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坚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盼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就应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说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构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资料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那里。我坚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样决定时刻、学会“理解”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户外,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刻。

5.只管开始做!不好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9.保护你的时刻。学会怎样说不,不好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好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发奋,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取。你能够拖延,你也能够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应对拖延的挑战,学会理解,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笨鸟先飞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篇故事,这个故事叫《笨鸟先飞》。森林里有一只鸟妈妈。她教一群鸟如何飞翔。鸟妈妈教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小鸟们都很认真,可是有一只小鸟特别笨,别人动作学几次都会了,鸟妈妈教了他许多次,可他还是不会飞。

时间过得很快,夏天来了。天气变得很热。不管其他鸟儿是否在休息,只有那只笨鸟在认真地练习。一个接一个的动作,永不厌倦。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它终于学会了飞行。而且,这只笨鸟是这些鸟中最好、最稳定、最快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暑假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去广场滑溜冰。起初,我滑冰前摔倒了好几次,但我并不气馁。我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经过这么多的失败,我终于学会了滑冰。

我开心极了,虽然摔角很痛,心里却感觉无比的幸福。这种成功的喜悦,实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滑冰技术越来越好。

我也明白了,人生下来并不是什么都会的,在我们面前也许有很多困难也有许多阻碍,我们会历经挫折与失败,但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后天的努力是决定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我们都应该像那只笨鸟那样学习。不管风雨多大,我们一定会看到一到美丽的彩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