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论语别裁读后感精华六篇

05-04

作品这本好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读后感是对自己一种回馈和交流,重温阅读时的感想。,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论语别裁读后感”的全面介绍,请认真对待并参考本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

说起南怀瑾的这部《论语别裁》,在大学时候,就有一位老师向我们推荐过,当时读过一些,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是博学,个人的经历也很丰富,所以解读起《论语》也是非常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但是,后来也听说一些大学教授说,南怀瑾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国学大师”,他所解读的东西也有误读误解的地方。以我个人浅薄的学识,实在难以对此进行甄别,只是觉得,凡是有道理、有启示,切中现代人问题的言辞,总是要注重吸收其合理的地方,至于那些不明白的、不喜欢的,那就随它去吧。

翻读这本《论语别裁》,到处都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引用的成语、警句,这本孔子的语录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真是巨大,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热衷于说一套、做一套。记得某位清朝时期来中国的传教士说过,中国的官僚阶层总是把孔孟之道、仁义道德放在嘴上,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极其狡诈的一群人。这其实也不能算中国人的特色吧,从人性的角度而言,“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新约 罗马书》)。

说到这里,想起《论语别裁》中解读“述而”的一段文字,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南怀瑾写道:“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这句解读可真是说到我自己心里去了。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都是一堆问题的集合体,与其埋怨,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去改变周边的小环境。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不好,在于我自身的问题,一切要从自己改起,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原文中接下去的这句话,对我而言更是心有戚戚焉。这句讲的是孔子的个人风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深深感觉,自己应当效法孔子之风,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努力做到这三个方面。第一,温而厉。我个人性格是非常温和的,但经常也会遇到人善被人欺的情况,毫无一个“厉”字可言。我想君子为人,应当自信、自尊、自强,决不可温而无骨,软趴趴的,必须坚强起来、坚定起来,有所持守。第二,威而不猛。我是既不威,更谈不上猛,今后如果性格上能够坚强起来,在“威”、“猛”之间做到平衡是必要的。第三,恭而安。我个人是恭敬有余,而安详自如则不够,在领导面前内心紧张、唯唯诺诺,缺乏活泼、安和的气质,这也是我要努力去操练的。

那么这些君子之风如何养成?个人性情如何操练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实践中去锻炼,去成长。虽然说年近三十,品性也趋向稳定,但是,人永远不能放弃改变的可能,孔子说“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人生苦短,再不改变、再不成长,恐怕就晚了!

看了论语别裁读后感的读者还看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

《论语别裁》读后感1000字:

五四运动之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打压,曾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这段时期亦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阶段。由于国内长期的积弊,国力衰弱,导致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引入西方文化,以此来探索富国强兵的方法。五四运动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就是宣布打倒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正是这些腐朽的文化让中国开始走上下坡路。

现在的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缺少或者丢失了真正的民族文化内核,人们仿佛脱缰的野马,膨胀的欲望得不到控制,出现了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与伦理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当今的物质生活确实是进步了,但文化和精神却在一天天倒退,俨然形成了物质和精神难以调和的对立。

那么,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已经一文不值了吗?当年的热血青年究竟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好心办了坏事?

按照南师的说法,儒释道就好比三家百年老店,第一任店主卖的东西,经过千百个人的改造,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所谓的“孔家店”孔子只是第一任老板,下面还有孟子,还有宋明以来的儒士,他们都对孔子卖的东西做过大量改造,所以“打倒孔家店”其实应该打的是后来改造过的东西,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为了惩罚战争罪犯,是不是该把发明火药的人拉出来判刑呢?那些通过互联网窃取他人隐私进而勒索的人,为了惩罚他们是不是该把发明计算机的人拉出来一并处理呢?很显然这是荒唐的。同样地,在这个时代,每天都有像火药这样的东西出现,发明者是无法猜到后人会拿它干出什么恶心的事来。

其实,出现诸多的错误理解也是有其原因的。就论语而言,众所周知,这并不是孔子一个人亲自写的,而是由多人完成的课堂笔记。读后感·就好比现在我们上课听老师讲,不可能把老师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而是选择一些重要的句子,事后方便回忆。那么如果外人来看这笔记,就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因为外人不知道这句话背后有什么背景,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孔子的弟子们后来整理了这些课堂笔记,才形成了《论语》这本书。这种成书的方法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印度佛教的三藏经典,都是按这个方法流传下来的。

所以,有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或者全盘推翻。而南怀瑾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历,大胆指出前人,尤其是宋明以来对儒家的错误理解,重新来注释论语和孔子,很多想法都是颠覆性的,由此也引来了不少争论。相关:论语别裁读后感5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3

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由于该书内容丰富,对《论语》每一章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信息载量之大,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要想全部吃透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自己仅就第一篇《学而第一》,谈一下感想和认识。

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先生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4

海内外关于《论语》的书多如牛毛,南怀瑾先生(1918―20xx)写的《论语别裁》是我至今看过的这类书中最好的。

南怀瑾先生的经历非常传奇,他既是一位学者,从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读遍诸子百家各种经典,真实坚持着读到老、学到老。又是精研儒释道并融会贯通的性命双修的居士。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好奇。什么是居士?

居士,从佛家来说,就是信仰佛陀的居家弟子。最能代表居士佛家思想的,就是《维摩经》,维摩是佛门中最伟大的居士,因为他德行高超,知识广博,智慧玄远,连佛陀也常请他帮忙教导其他弟子。

近半个世纪以来,宏观来说,佛教大兴可分为三个路线(流派):

一为纯学术路线,代表者就是牟宗三,唐君毅,吴汝钧等先生所传承的系统;二为纯宗教路线;三为居士禅路线,代表者为南怀瑾先生。此三派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各尽所能地分头“弘扬佛法”。

南先生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76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xx年落脚上海,20xx年定居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经典,旁征博引,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弘扬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毕生所学落在身心力行之中,是近半个世纪来取得巨大修行成果的居士。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当然,处理当时社会政治方面之客观问题,一般用法家思想用到很多。儒墨道(墨家在后来未起作用,因此重要的儒、道,到了隋唐代,佛教大兴,就是儒、释、道了)是中华文化中的主流。

(先秦诸子创教,都是针对周文疲敝(也就是文化、精神、道德疲敝,而土地、人口至上)。儒家后来向教化方面发展,道家后来则变成人生生活之玄理(教的意味轻一些,智慧哲学的意味重),儒、道两家对人生之基本问题有所决定,因此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佛教亦然,对人类精神生活而言,它的教的意味也重;但当时对于周文疲敝,儒道不能解答政治社会之客观问题,法家对当时的客观问题就很切合,后来就有了政治上的糅合了道家等的内法外儒社会治理形式。但注意法家思想有天然的层次弊端和立意弊端,法家思想只能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儒、释、道这更高层次的思想才能影响人类的根本,提升文明的根基!)

南先生说,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了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阳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吃到后来,西方思想出现了。那些思想是西方来的,不是从我们中国文化思想中来的。那么它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变成这一套?就在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如今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针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物质享受与金钱至上、文化精神与道德秩序疲敝的社会最大问题而发!

这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文疲敝(也就是文化、精神、道德疲敝,而土地、人口至上)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孔孟思想呢?这是中国历史、老庄哲学、孔孟思想、佛法等告诉我们的,到了不得不提倡,不得不纠偏,不得不践行,不得不弘扬的关头了,物质科技生活高速发展,精神文化底蕴严重拖了后腿,这个社会的事实是要正视的,要解决的。

南先生的《论语别裁》用精彩的典故、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了《论语》的精髓,这是我们需要反复阅读理解,做人做事中反复验证应用的。

《论语别裁》的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仔细阅读。

愿世人皆知孔孟思想,老庄智慧,佛法禅意。

愿我们都能性命双修,践仁,慈悲,行善,积德,清静,悟道。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5

5120309127吴威辰

最近在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觉得在以前,我看问题的角度都是被固化的。基本上,这是老师在说的。我只是想一想。有时候我不想给自己一些空间。很多时候就是“唯师是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质疑。

但是在翻开论语别裁这本书后我觉得我被“毁三观”了。南怀瑾先生的第一个主题就拿我最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自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开刀。乍一听我觉得南先生就是在胡诌。但是越往后看,越觉得他说的在理。

我以前看过南先生评注的书籍《庄子諵譁》书中的南怀瑾先生就是以自己风趣机智的语言进行评说。当我认为他说的是合理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书中的真相。首先就是学而时习之,南先生讲的“学”是思想的学问。

时不时的学习和学习,就是对自己做人的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思考。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做的真的不够好。很多时候为了迎合别人,我做了很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我想现在很多人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张先生说,选修课的结果是你真正的水平,因为你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方向时,都是以利益的多少来衡量的。

以选修课为例,很多人并不利用自己的爱好,而是用课程给出的分数来衡量自己是否应该选修这门选修课。所以我认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真正了解做人的道理,才能真正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和强大。

接下来,我想说说寂寞。南先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孔子的寂寞。我觉得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耐得住寂寞。

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是经历低潮。这段时间短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我想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坐得住板凳的人才能真正变成一个有成就的人,这里我说的成就是思想与事业成就。

现在的我,浮躁有余,宁静不足。每天都是出了忙的状态,每天的事情都像齐路一样,很冲动,没想过要做什么。喝多时候自己总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小成就,就不住的炫耀。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的可笑。我觉得真正的学问是寂寞的学问,享受寂寞,在寂寞中领略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以自己的灵魂作为自己的伴侣。

这听起来好像是有点想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但是细细品味下来,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寂寞,而是入世之后的自己的洒脱。

书只读了这么一点,就产生了这些领悟。我觉得这是孔子的伟大,也是南怀瑾先生的伟大。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6

亲爱的朋友:

您好! 又让你见笑了!既然是和经典同行,既然是“学而时习之”,而今照办就是了!

读了这么几页《论语别裁》却感觉越读越厚,我认为这是好事。一方面是因为《论语》就是经典,实在是太好了,字字句句珠光玑润,字字句句都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完的好东西。《论语别裁》也很好,南老师的解释常常让我茅塞顿开,越读越觉得真是无限风光在其中;另一方面这是读书必须经过的阶段,是读者在读书时加上了自己的思考所致。

这几天一边读南老师的书一边背诵《论语》,读着读着不免产生许多想法,也想来说一说。

《论语》把《学而》放在第一,讲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先学习,先把个人修养搞好再说。那么怎样学习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南老师说做学问的宗旨关键在于“时”和“习”。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时”就是要不间断的时时学习,时时和处处永远是分不开的,当然也要处处学习了。

学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知识,还有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既然是经验和体会,就不得不说到“习”了。

如果我们都是健忘的病人,我们会记住每天经历的大事小事,我们需要不时反省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会做出许多选择、决定和举动,哪些是对的需要继续照办,哪些是错的需要不断更新------这些就需要通过“习”来完成。这和后面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是相互照应的吧?

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当然是高兴的事情了,因为那样我们会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全新的自我。事情有那么简单吗?绝对不会。

因为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我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无时无刻不靠“人”这个载体来完成。所以我认为“学而时习之”要做到随时随地随人学习,向人学习才是更难办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时每刻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有时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这时要反省,离不开朋友的劝慰和提醒,朋友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突然好运连连高兴得不得了,又会想到与朋友分享。

我们不断地向别人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我们总会从朋友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是人,立体的人充满感情,所以我们有无数朋友的智慧和光芒。可是每当我们向别人学习而与别人意见不同时“知音难觅”这几个字会不会不自觉的蹦出来呢?

大千世界谁才是我们的知己呢?不要害怕没有知己,不要寻觅,这个人是遥远的,穿越时空,你和你的知己会成为一道灿烂的风景。所以我认为“有朋友”是“学而时习之”的手段,有知己是“学而时习之”达到的很高境界。

很多人一辈子都很孤独。一是他们从不向别人学习。二是找不到知己。做学问的苦也就在此吧?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生处处皆学问。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等等等等都是我们的学问。但愿我们能真正实践“学而时习之”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但愿我们的人生能期遇知己而乐!

他也许是你的亲人,也许是素没蒙面的陌生人;他也许近在咫尺,也许远在天涯;他也许就在当下,也许亮在未来。

其实我们做学问的境界莫不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