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李学生观后感(经典15篇)

05-11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写作文,写作是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优质的作文,要能借助形式挖掘出本质。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应该怎么办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2024李学生观后感(经典15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李学生观后感【篇1】

在这样的世纪里,我曾经不相信这世上有一些人为了他人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现在,当我看见李学生事迹的时候,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不再失望,生活之花朵在我的心放!李学生的事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河南人的高尚品格和这位出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英雄所产生的背景。希望国人多关注那些给中国带来安慰和敬佩的河南人,还中原一块晴空,还河南人一份微笑,一份包容。李学生的事迹对国人是一种震撼。社会上对民工与河南人有太多的偏见。李学生的事迹使一些原来对民工、对河南人有成见的人进行反思,进行重新定位。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每一位青年人更要把学习李学生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自强自立,诚信。

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影片放完了,但温暖还在,这温暖像火种,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有这样的火种一直传递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吗?今天,李学生走了,但我们会接过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李学生观后感【篇2】

暑假学生“图书搬家”读后感

暑假《全国十佳少年》读后感

在全国十佳少年这本书中,充分的展示了新时期少先队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品学兼优的苏进;自立自强的杜瑶瑶;积极创造的蔡建;乐观坚毅,同疾病抗争的宋涛......这些都是我们小学生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们从小树立为建设祖国勤奋学习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们谦虚诚实;助人为乐的道德,学习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优秀品质。

我们中国那些伟大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像华丽的故宫,雄伟的长城,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以及有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这些都是用我们中国人的血汗建立起来的。他们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吹日晒,就靠着那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那么的美丽。

那么我们的小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用我们的成绩报效祖国。

暑假《绿房子》读后感

小溪是个“梦精灵”,但他的爸爸妈妈希望他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上学,上兴趣班...... 苦闷的小溪经常做奇怪的梦,梦中总是出现一座美丽的绿房子,在他经历一些惊险刺激的事情之后,他有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姑姑鹿玲原来还有另一个秘密身份,才艺超群的画家原来和精灵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精灵王国正在策划一场针对人类的秘密活动——人变树;人变石......

在我们眼中,绿色是希望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成长的颜色。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都遭到了破坏,绿色意识逐渐消失,我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不能砍伐这么多树木。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也就是保护地球。如果地球没有了,那我们也就不存在了。

李学生观后感【篇3】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过一个神秘的道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时我对这句话懵里懵懂,甚至还有一些耿耿于怀。

长大后,入了党,我学习过很多先进模范——雷锋、孔繁森、邱少云、董存瑞、任长霞……太多的英雄事迹让我明白了自己所谓的“梗”:那就是我愿意救人,但我怕死。

第一次看到“李学生”这三个字,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中对他的评价——“李学生正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当时对李学生已有一丝好奇、敬佩之心,但很快,这种敬畏感被忙碌的生活冲淡。

8月28日,李学生》电影首映。把真实故事翻拍成电影著作,我想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惦记了13年?

随之,电影落幕,灯光渐亮。我下意识地深吸一口气,抬手,将眼角的眼泪擦去。是的,感觉心被偷走了,止不住热泪盈眶……眼前仍然不断晃动——一个青年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相救孩童的身影。纵身一跃,定格为永恒。

没错,我看到了13年前的他——为了快点还债背井离乡、初入工厂认真学习、失火现场奋不顾身、面对慌乱淡定从容化身勇士……热心、仗义、助人、救人,是本能,是李学生的人生态度。壮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来源于中国优秀文化濡育,源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助人为乐的品质。

憨厚质朴的他失去了生命,却牵动中国亿万人的心。谁人不怕死?但他不怕!13年寒来暑往,中国人没有忘记平凡又可贵的他。

电影散场,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几经动容,心灵受到了强烈撞击——连救两人,第一次也许是冲动,而第二次,就是品质。多么可贵的品质!

抹去眼泪的同时,我胆怯,又敬畏、感动,又欣慰。“你会怎么做?你还怕死吗?”我一遍遍地问自己。李学生的音容笑貌一遍遍出现在我眼前,他凝视着我,露出那个憨厚地笑,拘谨又淳朴。“不!我不能怕。”我即刻回答自己,我要将李学生的无私与忠诚传承下去,才不辱没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才不辱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加上我,中国又多了一个“李学生”。

回来的路上,我微博搜索了关键字“李学生”,想了解更多他的故事。看到网友“小雨伞”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作出了这样的反思:“以李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工,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就没有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上体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有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增长,没有中国奇迹,没有中国的和平崛起。”

是的,中国有千万个“李学生”,李学生心里有“中国”。我知道,英雄并未走远,他就走在每一个出彩中国人身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好人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李学生观后感【篇4】

谪仙,傲骨,嗜酒,白衣,倚剑,游于山水,诗由心生。相信你已知道在形容谁啦吧!没错的李白就像一个绝世剑客,斗酒诗百篇,三分酿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仰天大笑出门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多么豪迈,不屈的诗人。若你觉得这不足以证明那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又是何等豪放!!!这些也正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如神仙般一样伟大的诗人。

有人说李白是游侠,他几乎都是在江湖游行,是怎么创作的呢?那就要说说李白的少年了,他的少年是在四川度过的,那里对他来说可是风水宝地,在那里他创作了许多非常佳的作品,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那里逢见磨针老婆婆的故事,并明白用功的道理;在那里他学习武术,为以后成为游侠做好了铺垫。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四川。当然光是这样也是不足够的,他壮年的漫游也是很重要的,他在游行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朋友,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国家大事,可他的政治失败,常常喝酒消愁,这也为什么想到他就想到酒啦。李白在一生长期的流浪中,从政和学道是他基本的矛盾,他厌弃了从政,而学到也终归幻灭,最后逃避与酒。他的苦闷不幸是一般封建社会底下文人的苦闷和不幸。他的人格虽然复杂,也有一些小毛病,例如苦大,自居优越,又有时把享乐放在第一为,可他有极其优良高贵的品质,这就是坦率潇洒和真致使他那些小毛病在百姓心中微不足道。

因为他刻骨学习,所以传说他逢见“钢梁磨绣针的老婆婆,所以传说他曾三拟《文选》;因为他有不屈的人格,所以传说他有“傲慢”弯不下腰而在他的事迹中,也特别称道他曾叫高力士脱过靴,这是证明他敢于嘲弄权贵的,因为他有爱国的思想,所以传说他写了《吓蛮书》,那是要证明他在轻视,蔑视,仇视侵略我们的敌人!这就是人民对于李白的了解,了解中自然也包含这对于像李白那样是人的期待。

可见,当今世界想李白这样浪漫而伟大的诗人以寥寥可数更不要说超越。世界是学要这样的人才的,是期待这样人才的。你还在想什么,让这样的人才在我们这一代出现吧,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还告诉我们人生要多经历风雨,也就是说走天下,多经历事情才能见彩虹,能走遍天下无难事吗就到达了一定的境界,我们可以开拓视野,滋润心灵,结交知己,增长见识正如李白那样。

他的诗如长江黄河般直泻千里,波澜壮阔,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迹!李白有着太多能令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对学习的态度、方法;他对政治的抱负、看法;他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不畏权威的无畏精神……他就是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李白对待爱情,友情也更加别致了,跟常人不大同,当然也相当重视。什么都各具特色,别有一般味道。

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并深刻懂得水滴石穿非一日成功。真是越来越崇拜他啦。努力吧!加油吧!正确看待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李学生观后感【篇5】

读《学生第一》读后感

肇州县第二小学马秀艳

读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除了充满教育智慧的文字外,还有一幅温馨和谐的教育画卷,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这么多照片里,我都记不起李校长的样子了,因为只有几张他的照片,他的为只还在附近;很明显,李希贵是一个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集教育专家和教育志愿者于一身的当代人。

做普通教师,他在班内搞教育改革和实验;做校长,他在全校推行教育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做高密市教委主任,提出“让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推进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做潍坊市教委主任,把潍坊教育改革弄得轰轰烈烈,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11日,他创造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当合影时,他在后排、在边角,因为他的心里装着老师、装着学生;当看到他和学生共进“校长午餐”时,彼此亲密无间的谈话与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第一,而这恰恰是另外一种“校长第一”,是付出与责任的第一,是管理智慧的第一。

除了校长第一,他还有学生第一。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即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进行工作。它旨在关怀、关怀和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决定了它不仅是知识讲解和教学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一句话:我们不能给孩子们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我们只能够小心呵护孩子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东西。

所谓好的教育,不是我们给孩子提供多少好的东西,而是我们减少了多少伤害,提供了多少保护。好的教育是在保护而不是在给予的层面存在着。我们在学校需要的是创造条件,提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有好奇心和好奇心去进一步探索。

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在伤害孩子的天性还是在帮助他们成长。永远学生第一。

李学生观后感【篇6】

孤独的灿烂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凄凉与苍楚的风雨侵蚀一定是水,静静地流淌在青春奋斗的岁月里,感触着理想的岁月。

——路遥 《平凡的世界》

昨晚单位组织**电影《李学生》,主任嘱咐我们备好纸巾,借着不用开会的机会,我们都欣然前往。在开始前,我百度了解了《李学生》这部电影的背景。

影片《李学生》是以一名普通农村青年李学生为原型,阐述他在2005年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的列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了两名儿童,而他却献出了自己年仅37岁生命的英雄事迹。

在**的过程中,我几经动容,电影尚未结束,而我已泪流满面。我感动于他为不负借债还钱的承诺,离开久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孤身一人打工赚钱的诚实守信;感动于他遇见小偷行窃,勇敢地冲上前去的侠义胸怀;感动于他在自己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拾到别人的提包,却不为所动,还给失主的拾金不昧;感动于他为了工友们能一起找到工作,宁愿放弃自己的打工机会,也要和工友们同甘共苦的团结友善;更感动于他不畏牺牲生命铁轨救人的英雄壮举。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是的,正是由于他的淳朴,他的勇敢,他的诚实,他的善良,才能受到老板娘的帮助,才能受到工友的拥护,也才能捕获张兰的喜欢。

李同学虽然离我们很远,但作为一个英雄,李同学的名字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

我也知道,缅怀是英雄最好的慰藉,传承是英雄最好的纪念。

李学生观后感【篇7】

读了《学生第二》,让我看到了李校长真实的一面,他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记得这本书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李校长问一些所谓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校长,假如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告到校长那里,校长会批评谁?那些校长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批评老师。问他为什么?因为学生第一,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先进的教育理念碰到了教师与孩子的矛盾,孩子胜!”其实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错,但是被一些人理解错了。经没错,念经那和尚嘴歪了。以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纠正教师没有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知道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学生“死活”,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诲,否则,就是学生就会误入歧途,不能成才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了!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很难想象当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老师时,老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以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怎能让学生信服你,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被校长批得体无完肤的人,说出的话还有什么值得相信。教育不是做生意,学生更不是我们的上帝,尽管教师确实是由学生养活的,一旦老师沦落为商场里的售货员,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成为了上帝,请问,你见过一个普通的大众给上帝上课吗?你见过售货员跟顾客传授人生观价值观吗?我们是教育者,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要他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叫尊师重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社会中是有地位阶级的不同,买卖关系的产生,但在学校,你必须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老师,遵守规则,学会感恩。教育不是做生意,师生之间也不是买卖的交易关系,而是有关知识道德理想真情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至纯无比,这种关系与社会不同!

有感》

李学生观后感【篇8】

《学生第二》读后感

看到《学生第二》这本书的题目,我就在心中产生了大大的问号:在教育行业中,口号一直是以学生第一,为什么它却把学生排在了第二呢?如果学生是第二,那么谁又能排的上第一呢?提出如此“悖论”的一本书让我兴趣盎然。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的问题也不同,就好比小学课文里面画杨桃,有人看杨桃却是五角星也一样是有道理的。独特的标题已经吸引我不由自主地打开这本书。

然而最大的震惊还是在我读完这本《学生第二》之后,我心中隐藏至深的一种声音被书中的观点所唤醒,让我有酒逢知己的快感,如沐春风。李希贵老师在教育和经营上面的成功在于,他把学校里面的教育主导――教师,放在了第一位。书中以教师的幸福感为第一位,论证了当教师的家庭、待遇以及社会地位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自然会将全身心放到对学生教育这上面来。()反而言之,试想一位教师终日为三餐饱腹而发愁,如何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呢?恐怕天天都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腰包装满。在我校,教职工的`待遇优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且逢年过节都会分发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学校还时常组织教职工外出旅游,这些切实关怀让我们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家中收入有稳定保障,思想又时常得到放松,解除了我们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理由和借口不把学生放在我们心中第一位。

对于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李老师把校园当做一个市场来运营,将有效的资源合理利用,让已有的资源流动起来。他让学校这一大市场中每一个办公室、图书馆、教学设备等活灵灵地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效应。另外书中还提到让学生爱上学校,简单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1、给学生们自由自在发展其个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成长。学校总是起引导作用,不强制、不干涉。2、给教师和学生们自主交流的平台。比如学生们的夏令营,勤工俭学活动等等。3、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了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想让学生不爱待在学校里面都难。

回到书上的名字来,学生在学校内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但教师是学生的成全者,在学校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所以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正如李希贵所说:“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当教师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而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要靠教师去实现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的管理者都应善待我们的教师。

李学生观后感【篇9】

《李学生》观后感

一位出生于农村贫穷家庭,失去了妻子又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却为了救两个素不相识的别人家的孩子不顾一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私,伟大,活雷锋,伟大的爱在我心中。。。。。。目前,把世界上所有的赞誉都给李同学还不算太坏。

李同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和所有看电影的人。

一、 个人与集体

李同学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有一颗集体的心,心中有一颗伟大的爱。他始终把自己融入在集体里面,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刚到服装厂时,他不精通业务。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业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加班加点,终于练就了一门熟练的技能。

服装厂失火时,人们都往外跑,他却奋不顾身,抢救集体财产。他平凡的生命中时时传递着温暖。

二、 平凡与伟大

李学生的一生本该是平凡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壮年丧妻,自己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他外出打工以偿还欠下的债务。他的结局本该是打工多年以后还清欠款,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可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的列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两名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不意外。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他的最后一幕只是他人性格的反映,这是他可以不用思考和下意识去做的事情。我只是没想到这次成了他为他人和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

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一体,他的平凡生活散发出巨大的光辉!

电影结束了,但温暖还在。就像火种一样。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不是因为这样的火种一直在传承吗?今天,李同学走了,但我们会把他的火种继续传下去。

李学生观后感【篇10】

20xx年10月17日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与浙江大学近6000名学生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对话。我于19日看到这次对话的视频,看罢感触颇多。

李彦宏认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巅峰是30岁以前”。对于大学生关心的“公务员热”,李彦宏说:“我希望真正优秀的、有创造能力、有想法的人能够更多地进入企业,进入市场,而不是进入公务员体系。”他指出,“公务员这个体系可创新的空间不大,因为做的事情必须按照条条框框来做,没有太大创造发挥的空间。而进入市场和企业界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这样。国家的比拼在于创新力上,如果我们能够鼓励我们这些有创新能力的人进入企业界,做市场上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国家才会有希望,才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和别人平起平坐,才能竞争。”

李彦宏先生指出了中国当今社会好多人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思想过于僵化,缺乏创新。则让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看过的脑际急转弯:“唐代文化的精华是唐诗,宋代文化的精髓是宋词和程朱理学,元代文化的精华是元曲,明清文化精髓是小说,当今文化精髓是什么?”

答案赫然是——“参考书”!现在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这与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制度是分不开的,记得上语文课时曾听过一个小学生写的一段话,我给大家分享一下:“都说老师像园丁,我们像花朵,但我却不希望老师像园丁,我们像花朵,反而更希望老师像导游,学生像游客。因为园丁只会浇灌花朵,而不是给花自由生长的空间,而导游却可以给游客自由参观的空间。”

所以我们要懂得创新,因为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李学生观后感【篇11】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建构孩子的生命经验。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学校都有一些真正践行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

前不久,到一所镇上小学跟岗学习。学校的校长推荐我们去听一位罗老师的课。于是,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似乎没有身份感和距离感。上课伊始,罗老师一个口令,全体同学向我们听课的.老师敬礼,礼毕,罗老师开始提醒孩子们课堂规范,孩子们听的认真。一堂课听下来,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没有听过小学的课,对比前一日,我站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情形,我对罗老师越发敬佩。敬佩归敬佩,罗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堂的一些细节:第一,数学课堂的育人意识很强;第二,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正向激励,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更不是用疑问的语气强调,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在一位同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来的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我们谈教育家,似乎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人,有很多很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普通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教育”的。

我想,只要我们常怀教育的热忱,勇敢的向我们的孩子敞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就应当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老师,我在做好的“教育”.

李学生观后感【篇12】

李学生虽然读书不多,却心中有集体,胸中有大爱。他始终把自己融入在集体里面,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刚到服装厂时,他业务不熟,为了不耽误事儿,他日夜苦练,加班加点,终于练就了娴熟的技术。服装厂失火时,人们都往外跑,他却奋不顾身,抢救集体财产。他平凡的生命中时时传递着温暖。

李学生的一生本该是平凡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壮年丧妻,自己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他外出打工以偿还欠下的债务。他的结局本该是打工多年以后还清欠款,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可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的列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两名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不意外。他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最后一刻的举动正是他人品的写照,是想都不用想,下意识都会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这次却成了他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李学生观后感【篇13】

纵身一跃,定格为永恒。13年前,河南商丘农民工李学生在温州打工期间,为了挽救两个小孩的生命,面对飞驰而来的列车,他毫不犹豫地扑向铁轨……以自己年仅37岁宝贵生命,铸就了一个感天动地的丰碑。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人民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英雄壮举。如今,以李学生拾金不昧、火场抢险、铁轨救人等经典故事为主线拍摄而成的电影《李学生》,艺术地再现了李学生平凡而光辉的形象。

走进电影院,我被那些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使我对电影的情节感同身受。特别是影片结尾,英雄牺牲后,亲朋好友和群众为他送行的场景,直接打动了我的心,感动了世界,让我哭了。

不是有人感叹当今社会似乎陷入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底线下移、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危险境界吗?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呼唤英雄归来,需要用榜样的力量凝聚党心民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领人。《李学生》正是这样一部感染力很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相信该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李同学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他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人的学问。连日来,李学生的平凡而光辉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既为他憨厚实在、诚信为人的性格,也为他兢兢业业、踏实工作的奉献精神,更为他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李同学虽然离我们很远,但他的精神已经转化为一股永恒的力量,它仍然温暖着我们的世界,支持着社会的积极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

让我们一起看看智慧和思考。立足本职,自觉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企业核社会的有用之人。

李学生观后感【篇14】

西方教育有哪些适合中国,我们该如何取其精华呢?为了了解更多信息,我阅读了一些有关西方教育的书籍,其中李希贵校长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让我收获颇丰。   李校长的学习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每天的考察、记录和感悟都详尽地呈现给了读者。如此大的工作量,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书中较全面地展示了美国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给人许多启示。比如:教育要关注人一生的幸福。哥大教育学院的元老莱维尼先生认为“教育是为了使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他坚决反对单纯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学说。试想,如果生命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那是多么狭窄呀。如果活着只是为了生存,那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支点。所以教育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把人培养成工具,而要关注人一生的幸福。   另外,从幼儿园开始就鼓励孩子异想天开。美国人十分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放飞想象就是放飞希望。如书中所说在面对幼儿园孩子一段段“耸人听闻”的口述“故事”时,老师们会大加赞赏。因为在老师看来,有些孩子仅靠文字难以把自己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只有给他们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实,尽管我们不敢说自己走得太快,但也的确需要学一学美国的土著人,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像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一个拼命赶路的民族,应该走走停停,不时瞟一眼前方,避开那些坑洼泥淖,这样才能走得更稳健,更踏实,也才能走得更快。当我们能够看得更远一点,更多地去反思,能为孩子们着想得更多一点时,我们的'思路才会更宽广,也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为孩子打造一方晴朗的天空。   书中能够借鉴的东西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表述。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辩证地分析,有原则、有选择地“拿来”。教育必须是开放的、科学的,因为教育的最终使命是要培养世界公民。  

李学生观后感【篇15】

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很难想象当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老师时,老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古以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怎能让学生信服你,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被校长批得体无完肤的人,说出的话还有什么值得相信。教育不是做生意,学生更不是我们的上帝,尽管教师确实是由学生养活的,一旦老师沦落为商场里的售货员,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成为了上帝,请问,你见过一个普通的大众给上帝上课吗?你见过售货员跟顾客传授人生观价值观吗?我们是教育者,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要他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叫尊师重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社会中是有地位阶级的不同,买卖关系的产生,但在学校,你必须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老师,遵守规则,学会感恩。教育不是做生意,师生之间也不是买卖的交易关系,而是有关知识道德理想真情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至纯无比,这种关系与社会不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