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读后感系列十篇

05-12

您可以在以下内容中找到跟“爱与自由读后感”有关的资料,在读作品时,内心都会被震撼到。写读后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就事论事,谢谢您的支持希望您能够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1

重返狼群一书由李微漪所著,写了作者如何成为狼妈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物种对同类对自由的渴望。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重返狼群》读后感:自由与爱。

《重返狼群》是儿子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当时我正看些风花雪月的书,放在枕边没有理会。一天,我发现我和儿子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话题可谈。

突然我想我应该好好读这本书:为什么我儿子喜欢读这本书?为什么推荐给我看?

四十万字的纪实文学,我很快读完了。这本书震撼到了我!正如作者李薇漪所说:

这是一人一狼一命成就的书。作者以一个女性的视角,独有的细腻,记述了与狼“格林”共同生活,成功帮助格林回到狼群的传奇经历。很多人羡慕作家李薇漪,羡慕她在草原上奔跑的快乐,羡慕她在藏獒群中的微笑,羡慕格林对她的依赖和信任。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微笑,多少眼泪!城市里的训练;放生到若尔盖大草原,搜寻狼的踪迹;**流浪狗;雪夜觅食;智斗藏獒;金雕口下护崽的惊险;狼山上的艰苦危险……作者出于对自由强悍狼性的尊重和理解,下决心送格林返回草原,那才是他真正的家。

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其中的不易与波折。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关于自由、竞争、梦想、尊严、情义以及草原和狼之间的无尽传奇。

为什么以前把狼放回狼群的案例以失败告终?这其中有天时地利,重要的是,李薇漪不束缚格林。像狼妈一样去养狼,这是自然的力量!

不去约束他反而能够帮助他更好地成长。这本书让我或冷汗淋漓,或热血沸腾,抑或潸然泪下。最让我情感冲动和意想不到的,是小狼最后成功融入狼群,以及狼女和小狼格林为此目标所表现出的大胆进取,不惜冒生命危险的狼性格。

这种胆大妄为,成功的概率几乎等于零的冒险,出乎意料地成功完成了,给了我之前的精神震撼。得到狼的爱和信任是什么感觉?

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忘记生活的真谛,就像被利益的欲望所俘虏,永远摆脱不了利益的枷锁。当我们真正舍得放开束缚生命的绳索时,束缚我们自己的绳索就能够被解开。作者希望格林,狼,能以一种光明而有尊严的方式生活,以她愿意付出的代价。

正如作者所说“没有努力怎知道结果”。作为现代人,正因为现实的压力太大,所以我们才更不能放弃梦想,“我也想跟格林一样,不屈服于现实,奇迹只给坚持梦想的人”。作者的梦想就是让心爱的格林回归自然。

把绿色还原到原来的状态,重新诠释自然之书,探索狼的生命意义。在狼山,放养格林遇到了挫折。“如果错过了这个冬季,格林就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孤狼,游走荒原,饿死、冻死、被人打死,要么被我们带回城市,囚禁笼中,生不如死,总之,这一辈子就毁了。

”老妈训狼法艰辛异常,风险巨大,危机生命。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训狼的过程仍显轻飘。在若尔盖草原,作者首先自我野化,如同真狼妈,那样完全脱离人群,在野狼出没的狼山上,与半大小狼过着同吃同睡同狩猎的野狼生活,用真狼环境的凶险与饥饿来激活小狼体内的隐性基因,在实践中锻炼小狼独立捕食的生存能力。

历经千辛万苦,格林终于回到狼山和狼群身边。一对养父母要将他们一手带大的孩子,交还给他的血清,让孩子走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与悲凉,千缠百转地交织着,笑容与眼泪也就自然的交替着。而现在格林不知浪迹何方,或许跟伙伴一起相依相畏,或许在星空下对月长歌。

一曲终了,给李薇漪留下的,是一份无休止的惆怅和缠绕心间的淡淡幸福。

当我钦佩作者的勇气时,我想到了对孩子的教育。

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怕孩子受委屈被打击,总想给他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恨不得让他在温室里成长。殊不知,孩子的尝试、自身的体验,比传授的经验更具有好处。

曾几何时,孩子们的探索精神是否像格林一样执着,那时候我们做了什么?是不是无情地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中,有几条**法则。

其中一条叫做“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在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儿童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在父母的鱼缸里永远长不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是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一个温室。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克制自己的思想和冲动,放开双手,解开束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大家也知道教育孩子中的**法则中有一条“狼性法则”。狼是世界上最好奇的动物。他们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倾向于自己学习和体验大自然。狼对周围环境总是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可以不断地在环境中寻找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效地生存。

书中格林的成长就证实了这一点。格林出生于一个半月前,具有惊人的观察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更别说狗比两岁的孩子聪明多了,他不断探索、辨别、测试、学习、成长。

将他们所认识的事物一一分类,把这些宝贵的信息,储存在他脑海里,并勇敢地实践。

因此,要培养孩子较强的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兴趣作为学习的老师,让孩子充满活力、创新精神和进取心。

爱是伟大的,爱,应该基于自由,基于自由的爱,才是真正伟大的爱!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2

最近在看孙瑞雪的《爱与自由》,除了孙有时候有些过于理想化之外,他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的阐述还是非常到位的,比如智力的形成,智力的形成。

说到我对智力形成的理解我想先说说我最近接触的一个项目,这样比较有助于理解,最近在跟一个电视台谈一个项目,情况是他们有很多的电视节目,以录像带的形式保存在档案库里,但是这些节目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各个部门对于这些节目都有一套自己的叫法,所以有很多节目藏在库里大家都不知道,节目的利用率自己然很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节目统一编码,形成一套编码及编码管理体系,可以体现节目的各种属性,发布出来让大家知道并查询,让大家更好的利用这些节目。

好,那智力是什么呢?孙瑞雪说智力就是把感觉概念化,怎么理解呢?幼儿每天通过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触觉等各种感官已经把大量的信息摄入到大脑存储起来了,就像是电视台里有录像带一样,可是这些录像带怎么利用起来呢?他必须要和代码,也就是概念结合起来,比如小孩看到了一辆车,这辆车的外形、颜色等信息通过眼睛摄入大脑了,然后你跟它说那是一辆“车”,是“红色”的,于是他将这辆车跟“车”和“红色”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了,这就形成了智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了概念它进而就可以进行分析与推理,通过“车”和“红色”这两个概念把大脑里其它的相关事物给找出来,比如另一辆车、比如另一种物体也是这种颜色的,就像电视台通过编码管理录像带一样。

我们最终的智力的形成大多是基于这些概念上,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形成了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就像软件三层架构,应用层是表达,如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等;逻辑层,就是对于概念的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数据层就是通过感觉所得来的各种信息,只有形成了前两种能力才能够很好的调用这些数据,否则这些数据就会存在大脑里无所作为。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3

《小妇人》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女性成长小说,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一家四姐妹不同的成长道路。她们经时间洗礼逐渐由青涩变得成熟。

故事中的乔喜欢写作,一直信奉着独立自强的原则,不屑于当时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想要打破时代对女性的禁锢。在姑妈奉劝她加个有钱的好人家后,她则表示“我宁愿做一个自由的老姑娘,自己划自己的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乔是孤独的,却也是勇往直前地追逐自己想要的自由,义无反顾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而拒绝了劳里的深情告白,最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作家。正如她所说的那般“我觉得女人,她们有思想、有灵魂,而不仅仅有感情;她们有抱负、有才华,而不仅仅有美貌。所以我受够了人们说,女人只适合谈情说爱。我真的很讨厌这种说法。”她用行为诠释了这段话,也告诉了当时乃至至今女性所拥有的。

作为大女儿的梅格,美丽优雅,是最被大家所看好能嫁入豪门,但最终她遵从内心,嫁给与其心有灵犀教书先生,过着朴素平淡的生活。当乔劝导梅格不要结婚,像她一样追求事业时,梅根回答说:“我的梦想和你的不一样,但不代表我的梦想不重要。”梅格最终选择了爱情,以另一种方式追逐自己的梦想。

贝斯看似是四姐妹里最不起眼的孩子,但她却是整个家庭的情感联系所在,也是最为打动人心的存在,她却因照顾穷苦病人染上猩红病早早离世。而艾米喜爱绘画,但却没有类似乔在写作上的天赋,只能选择婚姻,从而达到继续她成为画家的经济支持,但所幸,她嫁给了自己爱的人。四个不同性格的女孩子,代表着四种不同的选择和人生,对应书中提到的“我想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世上,而不是一个女人该如何。”

小说诞生时期,社会对女性存在着刻板的印象。“女人是爱情的附庸品”,“女人是生育的机器”、“女人最成功的角色就是做一个称职的母亲”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女权主义开始觉醒,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愈发强烈。小说的作者路易莎儿时家境贫寒,生活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其作品成名后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内战时担任看护却因此汞中毒,此后终身受其困扰,如此一位具有思想的女性写出的《小妇人》打动了无数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心弦。并非所有的女孩都是被糖果,香料和美好的东西做成的,有些女孩生来即代表冒险,智慧与无所畏惧。

《小妇人》打破了许久以来对女性的偏见,赋予她们独立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一部反映成长抉择、女性价值的经典著作。男女有别,指的是生理上的差别;男女平等,应该是群众心理上、社会地位上,固有观念上的平等。而当女性不再通过拒绝婚姻来表达对独立与自由的向往,社会才算基本达到公平。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4

第二点感触是“心智”,不是我们所说的“智力”,但比“智力”更重要。(以下参考《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一章)孩子会写很多字,认识很多事物,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不代表孩子有很高的心智。如果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这使我想起绿色基地的包建春)那么他的心智是很弱的。

这里说的是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除外。但对于我们的特殊儿童,我们也必须一条原则来教孩子,即“学以致用。”

第三,智力最初**于感觉,而词汇则称之为感觉。智力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在适当的时候,把单词给孩子,孩子就会真正掌握这个概念。这里说到“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想到了我们的认知表达训练,很多老师都会这样教孩子:

拿一个喝水用的→指向杯子→杯子能干什么→喝水(孩子表达)……,拿一个睡觉用的→床(卡片)→在**睡觉→床上睡觉(孩子回答)→用床干什么→睡觉……。当你在生活中让孩子给你表达物品名称时,孩子会指杯子说“喝水”,指着床说“睡觉”,指着钥匙说“开门”……,孩子已经把物品的名称和其功能用途的概念混淆了。所以在做此类训练时,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孩子机械的记住了一大推问题答案,而不能真正的使用这个概念。

蒙特梭利说:在儿童操作某种教具或对概念进行某种感官训练的过程中,刺激应该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教孩子认识什么就只用单独的隔离出来的内容教。

如果我们教数字,1是1,不是铅笔,2是2,不是鸭子,有时会导致孩子的大脑混乱。尤其是在教颜色的是候,最好用色卡,而不是红色的积木、凳子和衣服,这样会让孩子们不明白你在教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我对《爱与自由》的认识和感悟还不够深,这次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理论,来填充自己的大脑,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善自我人格。

孙瑞雪先生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倡导者,所以这本书处处体现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

儿童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

画全班,数数字。。。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分享,比如知识和道德,这是合理的。但普同的东西不能同时教。即使孩子们能用,小学毕业后也是一样。

幼儿园(3-6岁)的儿童还不能很快的将感觉点转向**招引过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是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幼儿、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三独”现状也带来了许多转变,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传统儿童观也要向心生代儿童观转变,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观察并鼓励孩子们在细节上发展他们的兴趣。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是在年轻时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蓓苗幼儿园中(3)班蔡瑞瑞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5

《爱与自由》这本书,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环绕着你,给你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这是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很高兴我读了这本书。它给了我精神上的洗礼,告诉我不仅要爱孩子,还要学会爱他们。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要让我们**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学会引导家长。孩子不是自己孩子的主人,也是自己世界的主人。要给他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给他环境。不要强迫他按你的意愿成长。想象一下不能做你喜欢的事的痛苦吧!让生命按自己内在的途径去生长吧。少一些自以为是和暴力干涉。

在新的生活面前,多一些谦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真诚的赞美。让孩子在自由中快乐的生长。

这本书提到天才是强烈的兴趣和固执的痴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的,孩子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都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反:

画全班,数数字。。。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分享,比如知识和道德,这是合理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来教,即使孩子开始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

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爱与自由》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更加辉煌,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少,独立性强,思想开放,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孩子们都很幸福!许多家长会有错觉:

父母越爱孩子,就越依恋他们。但在笔者看来,父母越爱孩子,就越不依恋她们。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的离开,那种持久的爱让孩子知道,不管父母如何,爱是稳定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又会对孩子冷漠,这样在孩子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让我了解到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是在年轻时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看完这本书,我能感觉到作者真的很爱和崇拜孩子。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孩子对完美的追求等等。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和**有多么不同,童年是多么不可思议!

用孙瑞雪的话说,给孩子六年时间,通过孩子来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孩子一分一秒地成长,我也一分一秒地成长。只有付出努力,让孩子每一分钟都积累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阅,或许在我之后的工作实践中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6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爱与自由》,作者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书中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良多!

书中的教育理念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过去,反省自己,引导我正确地爱我的孩子。

爱孩子,就要转变我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总是用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但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为自己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觉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人生该怎么走,就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孩子怎么去做。

众所周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方法。

爱孩子,应该还给孩子应有的自由。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增加任何新的内容,只需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而我们**有太多的“**”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的安排,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规律,应还给属于他们的自由。

爱孩子,大人要树立维护尊严的好榜样。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没有责任就谈不上尊严;没有平等,独立就不完整。

没有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给予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们的人格健全。当然,孩子需要的是爱和自由,而不是施舍,而是相互尊重、平等和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好榜样”。

正如书中说的: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确实,长大了,成为老师的我和孩子一起相处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也给我带来了希望、欢乐,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困惑和焦虑—怎么正确地去爱孩子?时代在变,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所以爱的方式也不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明白爱孩子应该给他们应得的自由,我们需要学习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7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时,应该清楚,孩子的高尚生活与其他任何生活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也不相同。看看下面两个实例:

1、孩子在玩玩具火车,没有把火车放在轨道上,家长立即过去告诉他,你错了,应该把火车放在轨道上……2、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知识,一起画画,一起数数,一起唱歌…..上述两个实例,是我们的教育常态,没有人怀疑那是错误的,然而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败笔!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着孩子的个性。

实例一,我们犯的错误是用**的思维强制孩子,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火车在没有轨道的情况下行驶状态的机会,事实上,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我们家长总是喜欢做孩子的上帝,强制孩子按着**的思维做事,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不该那样做。实例二,强制孩子(这里指6岁以前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的知识,事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就是大多数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抱各种班,而孩子的收益甚少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小时候曾经被周围的人认为患有孤独症,弱智,不会有出息,而在他那貌似弱智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有了那些伟大的发明,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四)——个性与创造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使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能有一席立足之地,家长纷纷跟风式给孩子报各种班,尽量提前多塞给孩子各种知识,持着一份爱心却扼杀孩子的个性,这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其后果是什么?

对于国家来说,教育机构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独立、没有创造力的人。对每个家庭来说,你可能毁掉了他们孩子的未来,剥夺了他们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剥夺了他们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位母亲,满怀希望地把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更要做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精神准备,变我要教孩子为我要助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回归自然(遵循他们自己的内在程序——精神胚胎)。妈妈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当孩子有感觉的是候,不要随意打断他,当孩子有感觉的是候,要及时给他相应的概念。让孩子们做自己的主人。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帮手。在孩子内在成长需求的驱动下,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观念,连接观念,强化观念,发展思维。

这才是我们家长该做的。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p>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8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家庭教育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他也不是不小心,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爸爸妈妈不会生气的。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9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爱与自由》,作者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书中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良多!

书里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反省自己,引导自己正确地去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转变我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总是用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但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为自己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觉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人生该怎么走,就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孩子怎么去做。殊不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是我们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方式。

爱孩子,应该还给孩子应有的自由。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的精神存在物,他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规律,应还给属于他们的自由。

爱孩子,大人要树立维护尊严的好榜样。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好榜样”。

正如书中说的: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确实,长大了,成为老师的我和孩子一起相处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也给我带来了希望、欢乐,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困惑和焦虑

爱与自由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们真正的爱与自由。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