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观后感热门6篇

05-15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是家常便饭,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语感。写好作文我们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芭蕾观后感热门6篇 ”,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芭蕾观后感(篇1)

范文一:

战争带来了涂炭,带来了死亡。但战争也带来了爱和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了中国。从东北到广西,中国大部分地区陷入战争。1945年,日军战败。在中苏边界的一个中国小镇上,一群日军拒绝投降。因为他们而开始的战斗故事,就是你想在战争期间在芭蕾舞中讲述的故事。

日军负隅顽抗,袭击了一支苏军队伍,一名苏联士兵安德烈(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负伤逃到中国边境的小镇上,少女小鹅儿救回了这名苏军士兵,两人的感情故事就此展开。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很传奇。在战争中,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爱情是一种奢侈品,但一但发生就很难抗拒。所以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是美妙的,但因为处于战火纷飞的岁月,所以也让人一开始就关心两人的结局究竟会如何。

影片中有激烈的战斗,美丽的爱情,甚至还有令人难忘的芭蕾表演。各种意外和巧合造就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战争中的芭蕾舞由中俄两国的幕后团队参与。该片制片人尼基塔·米哈科夫(nikita mikhakov)也闻名于世。他曾经执导的蒙古族精神也来到中国拍摄。之后,他的《烈日炎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是一位一流的俄罗斯导演。作者最喜欢的作品是《西伯利亚理发师》。影片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这是一部史诗电影。

有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参与战火中的芭蕾,影片在针对苏联士兵性格刻画,以及当时苏联文化以及风貌的把握上,有了很好的掌控。

在中国制作团队方面,影片的导演是董亚春,这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以执导战争影视剧见长,曾经导演过八月一日这样的国产战争大片,也曾参与过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等现代军事题材影片的摄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题材导演。战火中的芭蕾首先就是发挥了他的摄影强项,战争场面和文戏场景拍摄都很出色,尤其是女主角董舒慈的芭蕾舞表演场景,拍摄也是美轮美奂,在冰天雪地的丛林中,看一位美女跳起天鹅湖,这个片段在影片中呈现出特有的美感。

影片中的中国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东北,所以在风土人情这一块影片把握非常到位。雪地飞驰的爬犁、大年夜包饺子的热闹场景、东北当地人储存白菜的小仓房,相信都能勾起东北观众的回忆。这些生活细节的特点或许不能一下子被南方观众所接受,但制作团队一丝不苟的细节让影片的制作经得起考验。

战争总是残酷的。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了八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对日战争将持续14年。主创选取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有很深一层的意义,片中这场战斗是真实存在的,是发生在日本宣布战败之后,所以也被称作是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这场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正在正式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战争带来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们值得铭记,这也是影片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

范文二:

由董亚春执导的战争史诗中的芭蕾舞堪称气势恢弘。董亚春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冲出亚马逊河,爱情在战争中被看到,周恩来在重庆,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风格。

换言之,董亚春的战火中的芭蕾就像一部东北战地恋歌,或者说一部俄罗斯民歌,抒情中始终弥漫着无法言喻的忧伤。

这部影片的好,无法转述。简要说,它是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中比较另类的一部,其另类亦在于,这部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惊心动魄。可以说,一双饱受战火摧残的旧舞鞋就像一个索引,引来一场伟大的爱情和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我之所以提到索引,是因为战争中的芭蕾舞起源于《史有记》。这个故事讲述了在中国东北部的黑水白山地区不寻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边境城镇黑龙江丛林中的300多名日军士兵拒绝投降,进行抵抗。他们**当地村民,攻击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日军和苏联红军一举歼灭了日军。

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影片开场时,鹅儿静静地将一块老怀表放在纪念碑上,迥似泰坦尼克号,而在故事推进上则比黄河绝恋大气得多。随着故事的推进,时间闪回到几十年前那段非常岁月:影片中的鹅儿是一个单纯的东北大妞,这个东北妞在柳芭大妈的面包房里打工,业余时间学***。

不经意间,鹅救了受伤的苏联侦察兵安德烈,他们之间有一段难忘的爱情故事。影片中,大雁和安德烈的爱情有一种朦胧的味道,充满了女孩的思绪。

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两个幸福的年轻人再次相逢在白桦林中相拥的那场戏:鹅儿穿着白舞鞋静静地跳起俄罗斯名曲天鹅湖,安德列目光温柔地静着鹅儿,恍然有种时光倒错之感。山林寂静无声,一片树叶静静地飘落在安德列的脸上,像爱情的小手滑过。

在森林深处,流亡日本军已经举枪。似乎,一切都蓄势待发。

安德列不动声色地抱着鹅儿飞身上马,马蹄渐去渐远。次日,一场围剿日军的战役在东北密林深处打响,一时之间尸横遍野,无数人在硝烟中倒下,凝成一副悲壮的画面。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天空有风吹过,山林寂静无声,身着红衣的鹅儿站在死寂的战场中,紧张地四处张望,寻找着自己的恋人。

不远处,鹅儿的老父亲静静地躺在血泊中,泥土掩没了半个身子。不远处,柳芭大妈也在焦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安德烈,这个饱经忧患的大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刚刚见到儿子就是生离死别。这种战争背后的沉重远比喀秋莎和朴树的白桦林忧伤得多。

相比时下常规意义上的抗日影片,战火中的芭蕾没有太多的口号,也没有任何说教,其关注的更多人性和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难以平复的忧伤。可以说,从始至终,影片中都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譬如,天皇发布投降昭书时,一个日本兵兴奋地喊我们可以回家了!

而后却被自己的上司不动声色地杀死。而那个日本随军女人在难产中死去后,遗留下的女儿则被鹅儿的母亲收养。

就整部影片而言,倾诉战争不义之时,并非落入痛斥战争之恶的俗套,更多尺度地张扬了人性之美。而这,正是战火中的芭蕾所要表达的人性之美和精神魅力所在。

芭蕾观后感(篇2)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看到这片名,第一感觉是在战争中玩芭蕾,就像蹲战壕里写诗一样,淡淡的装十三。而看了片之后,就觉得自己错了。此片的确有芭蕾,却是十足的接地气,片中有东北黑土地的满满的人文风情,他们生活的环境、习俗、食物、语言都让人觉得亲切,我们看过无数抗战片,有激烈对打的有平缓的谍战,甚至还有裤裆里藏手榴弹这样的奇葩情节。

和它们比起来,此片绝对是剧情完整不雷人,唯美大气且独辟蹊径。电影里最让人纠心的”最后一战”据说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28天,一组日本军人拒不投降,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中苏两国联手进行最后共同抗日的这段故事被传为了佳话。在这样一个主旋律的故事中,它有着自己的韵味,因为它蕴含着一种跨越国界的诗情画意。

前两天看吴宇森的《太平轮彼岸》时,就在感慨他把乱世里的爱情拍的太美,不过他是群戏,讲述了很多女人爱情,或深或浅,但都爱的死去活来,让人心生羡慕。《战火中的芭蕾》同样是乱世中的爱情,瞄准了这东北大妞和苏联小伙的跨国恋情,忠实的记录了他们爱情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泰坦尼克号》里,用女主老去后回忆独白的形式拉开这个故事。

就能预感这个爱情必定凄美大气。女主鹅儿穿着大花袄梳着小辫,是典型的东北妞,它从外面捡回来个歪果仁。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统治下,把这样的人留在家里,就是在家里放了一颗定时炸弹。

还好,凭着爸爸的机智,躲过了日本兵的搜查。一天比一天好的苏联人民也恢复了体力,投入了抗日战争。这段战火间的感情特别弥足珍贵,男主也通过女主通过芭蕾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真是天生的缘份拆也拆不散。

她冒着被抓起来的危险,去给他偷面包。他带她去感受地下室飘雪的美妙景象。她为他跳了最动人的芭蕾舞,而他阻止了她的子弹。美丽却美丽如她,英俊如她,战争使他们与家人分离,战争也让他们跨越国界相爱。

越是乱世,越能看到人性的本真,坚守的爱情也显得弥足珍贵!后来,她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舞台,但她的眼睛总是充满悲伤,她看不到穿着红裙子在森林里为爱人跳舞的微笑。当女孩穿着黑布鞋踮起脚尖时,让人感觉这部抗战片与众不同的气质,芭蕾舞看似与战争无关,在战火之上起舞的场面,还不多见,女孩在树林里、在家里还有在舞台的独舞都被处理的美妙的绝伦,与战争联在一起就像刀尖上舞蹈,既赏心悦目又让人胆战心惊,这种带着故事带着情绪的舞蹈更能触动人心,也是极致的视听享受。

尽管当下流行速食爱情,***、闪婚闪离、怀孕被迫结婚等等,但相信更多人还是信仰和仰望着美好的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段战火中的芭蕾爱恋拍的接地气但不俗气,既有战火纷飞,亦有芭蕾独舞,既有抗战中的人性剥离,更有战火中的亲情、爱情在燃烧,唯美感人、荡气回肠。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昨日在京首映。

导演董亚春说,丰富的元素使得这样一部献礼片既有大片的影响力,又有文艺片的细腻。《战火中的芭蕾》以抗日战争中发生在东北”最后一战”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下的跨国爱情。影片主创团队堪称豪华,监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名导,1995年他执导的《烈日灼身》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昨天表示,《战火中的芭蕾》虽然是抗战题材的献礼片,但讲的是战火下的爱情和亲情,90后、95后年轻观众也看得懂,也能接受。当被问到是否会担心票房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回应说,中国电影市场足够大,不考虑票房。如果他看了这部电影,他一定会喜欢的。电影导演董亚春认为,影片的主题不局限于礼物,还加入了跨界爱情、亲情、芭蕾等诸多元素,更加注重画面的质感和艺术表现力,也是对舞蹈、艺术、布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

芭蕾观后感(篇3)

俄罗斯一个跳芭蕾的男舞者,非常优秀,几近完美,因受伤离开舞台,糟糕的是他叛逆傲慢的性格。受伤后他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最后的舞台表演时,看着不顺眼的,上去就是一巴掌,正因为这一巴掌,和之前他因为一个女舞者表演不专心而撩起她的舞裙,名声变坏,之后,男舞者退出芭蕾界,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只有敌人。

但他因芭蕾而生,芭蕾就像他生命的血液,没有了,他就几乎不能生存。他开了一家舞蹈培训班,专门教芭蕾的高难动作,还开了药店,经济丰厚,生活无忧,但他始终不能忘记他热爱的芭蕾,开始编舞。

为了芭蕾他一直未婚,现在的女友要生他的孩子了,他还是没有结婚的打算。有一天,前女友来找他,给他带来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儿,他到医院做了亲子鉴定才认下来,前女友很气愤,又很怜爱他,因为他很快面临着瘫痪。后来,他也打算结婚,但当他的编舞被一个剧院接受的时候,他匆匆离开,投入到制作芭蕾舞剧的工作中去,严格,一丝不苟。在他受伤的二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基本功的练习,依然残忍的对待自己来练功。在他受伤二十年后,他要重新复出,在他瘫痪之前最后的时光,竭尽所能寻求完美的芭蕾,一个依然叛逆傲慢的芭蕾天才,最后跳着芭蕾倒下。他的芭蕾舞剧被搬上各个剧院,得到观众们的喜爱,他始终是没有遗憾的。

电影中可以欣赏优美的古典音乐,还有芭蕾舞的优美动作,这个男舞者对于音乐与芭蕾的领悟几乎无人能及,除了剧院的音乐、芭蕾,其他形式录制的他都不愿去欣赏,更不要说流行的东西,他是把自己放进了其他的时代里。他性格古怪,树敌很多,但他的才华征服了很多人,包括他的敌人。

他受伤后,一直靠坚强的毅力生活了下来,没有芭蕾的世界,对他就意味着死亡,而他坚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为他所热爱的芭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为了他所热爱的付出了一切,也许芭蕾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是芭蕾。

每次看文艺歌舞剧感觉都很美,可以欣赏到新的音乐与舞蹈,是艺术的享受,对于艺术的发展史,对于艺术的魅力,让人在故事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艺术是用毅力、天分、生命来造就的,感染与激励着所有的人。

没有更多言语来表述,只能说非常精彩,值得观赏。

芭蕾观后感(篇4)

2018-04-22电影《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战争和青春,似乎一直都是让人敬仰的体裁。

因为这种体裁会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总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体现人性的美,总是在炮与火的挣扎中感受到爱的温暖。

而青春总会在战争中显得更加伟大,充满着生动的光环,时刻提醒世人,过去不能忘,那些曾被无法先烈和前人用血与泪写成的史诗,是我们一辈子都应该铭记心中的,而那个时代的青春,是一种永恒的青春,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学习。

《战火中的芭蕾》就在在讲述战争和青春的电影,由中俄两国艺术家联手协作,共同打造抗战爱情史诗经典。

老一辈的爱情和青春,凄美和伟大。

这是一部非主流的献礼片,没有八路,没有口号,没有说教。

更多的是关注人性,关注家庭,反战争。

而男女主角纯天然无污染的颜值不仅拉近了影片和年青人的距离,同样时尚的唯美跨国恋也让我们感受到更不一样的青春。

这种青春不仅抒写了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爱情,同样也让我们明白,珍爱和平,没有国界。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当一个电影人选择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时,他往往要面对一个选择----是偏重于对历史的描写,还是偏重于对人物的刻画。

在电影人的不断摸索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历史中的小人物”的创作方法诞生了。

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拯救大兵瑞恩》。

片中的小队成员都算不上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甚至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通过这些鲜明角色的塑造,为体验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地即将上映的中俄合拍片《战火中的芭蕾》,也是采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对战争中小人物的塑造,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悟抗战中的凄美与悲壮。

据说本片曾用过一个名字,叫《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因为本片最早的取材,**于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实施他们的玉碎”计划。

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

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显然,这是一个历史事件。

如果只拍这个事件,那么主人公势必是战场上的军官或战士而已。

如何体现出战事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关注战事之外的人。

于是,主创们非常巧妙地选择了这场战事发生地的一个小女孩来做主人公。

星爷曾教育我们,人没有梦想,就会和咸鱼没有区别。

本来我们就选取了一个小人物来做主人公,如果这个人物还没什么梦想,那就有违初衷了。

由于是和有艺术情怀的俄罗斯电影人合作,本片主人公自然而然地带着艺术的梦想。

在战火蔓延的东北土地上,这个女孩因为和一个俄罗斯退役舞者的相处,被种下了芭蕾梦想的种子。

有了这个内心基础,这个角色就立起来了,变成了历史的一个观察者,一个在历史中求生的个体。

4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本片的中方导演董亚春。

在他的履历表中,既有《八路军》和《解放》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也有《周恩来在重庆》和《杨得志围城打援》这样以角色为主的作品。

因此说,他本身就对两种拍摄方式都了解,都驾轻就熟。

这次对两种方式进行结合,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以及各种观念流派,董亚春都保持着一种积极面对和接纳的态度。

当年他就认为电脑特效是可以给导演提供灵感的,在场面性镜头上,需要电脑特效来提升视觉的冲击力。

这一点,和本片的俄方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十分契合。

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电影节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他的《蒙古精神》、《毒太阳》、《西伯利亚理发师》都是既有内容上的深度,又有视觉上的震撼。

其翻拍好莱坞经典《十二怒汉》的成功,也证明了他创作思想上的毫不保守。

这次,中俄两位具备积极心态的导演合作拍摄《战火中的芭蕾》,自然体现出了积极的创作热情,令这部带有献礼性质的影片,具备了高度的可看性。

**芭蕾舞团一级演员,曾经在第九届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独得三项大奖的曹舒慈出演了片中的芭蕾女孩,既有农村女孩的质朴,又有最后芭蕾舞动后的绽放,可以说是艺术力量输出的最锋利处。

芭蕾观后感(篇5)

梦想每个人都有,当我看完《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后,我想说,努力是必须的,但实现梦想,更重要的是爱。一位跳芭蕾舞的小女孩失去了一条腿,也失去了她的梦想,是夏林果的鼓励和圆梦行动小组对她的帮助,让她重新燃起了对芭蕾舞的希望,也治好了自闭症。

尤其,在一次赈灾晚会上,圆想行动小组实现了她的梦想,让她与芭蕾王子在舞台上表演芭蕾,让只在梦里出现的情景成为了现实。书中曾说,是武警战土拯救了芭蕾公主的梦想。是呀,马小跳他们虽然平凡,但他们却充满爱心。为了一个不相识的女孩的梦想,为了一份诺言和一份爱,他们努力地去实现,用爱去感动身边的人。芭蕾王子也因为如此,被爱深深地感动着,才帮芭蕾公主圆了梦。他们为了诺言和爱,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我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向马小跳学习,要向圆梦小组学习,努力去帮助别人,尽可能地献出我的一份微薄力量。我相信,爱可以成就梦想,要想实现梦想,就要用自己的心和行动。

芭蕾观后感(篇6)

《战火中的芭蕾》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还是中俄两国电影艺术家们的合作,导演董亚春,曾拍摄过《冲出亚马逊》《八路军》《爱在战火纷飞时》《周恩来在重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获得第28届飞天奖优秀导演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同时该片有幸请来俄罗斯著名导演,电影家协会主席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担任总监制。米哈尔科夫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他执导的《蒙古精神》荣获1991年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烈日灼人》曾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所以,从影片的很多镜头里,你足可以看到这其中的前苏联情节,像在东北边境小镇里的俄罗斯妈妈的面包房,有特别强烈的地域特色,那里有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还有滑雪板,过年时的烟花,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食物和语言。而这里恰恰又是中俄边界,所以俄罗斯妈妈在这里开面包房也颇具当地特色,这不禁也让人联想到学生时代课本里常常提到的英雄母亲的形象。而音乐和白桦林,以及女主角在白桦林中翩翩起舞,男主角拥抱和飞舞的场景,则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这也是中俄全拍片最精彩之处。

女主角曹舒慈为专业芭蕾舞演员,曼妙的舞姿和精湛的演技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男主角为俄罗斯演员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颜值爆表不输"小鲜肉".两个人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搭,尤其是女主角形象非常的清纯,而土生土长东北妞的打扮,也非常招人喜爱。而两个人的浪漫情节,则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而这种美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为打败帝国主义而欢呼雀跃,这样的青春总能带给人激情澎湃。而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黑土地上"最后一战"的残酷与悲壮,也让人看到了老一辈人的青春和爱情的凄美与不朽,那种铭记比起我们现代人的爱情来,更刻骨,更纯情。

和很多的主旋律电影不同,《战火中的芭蕾》主要是讲述的那种在特殊背景下的爱情,没有八路,没有口号,更没有说教。而是将战争带给普通老百姓的不幸与灾难描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非常巧妙,也很细腻。像女主角弟弟的死,则让人看到了日本兵的残酷,而日本投降后,日本小女孩妈妈难产死后,中国母亲又用最博大的胸怀养育他们,这也就是典型的日本遗骨,这种特别细腻的情感诠释,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善良,也同样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战争对于日本普通人带来的不幸,这其实都是一样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电影更多的是关注人性,关注家庭,反战争,带给人无限的思考,也让人看的非常震撼。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