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课件实用

05-18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和比例课件实用",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比和比例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课件)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n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生:嘴巴数和青蛙只数一样,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你真聪明,会横着观察观察表格。

生:青蛙每增加一只,嘴巴数增加1张,眼睛增加2只,腿数增加4条。

师:很好,你是竖着观察表格的。

师:我已经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眼睛数/青蛙只数=2;腿数/青蛙只数=4;嘴巴数/青蛙只数=1。

看来,嘴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有一定关系的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处教师看似无意的评价,实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活动,有了此处的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能顺利地自主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了。)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课件)

1、学生独立填表。

2、选择其中的一张表格,通过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可以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

3、反馈交流

4、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二)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数学老爷爷也要来考考我们,想挑战吗?他给我们带来下面两组信息,并告诉我们只有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但不知是哪一张,你能找出是哪一张吗?我们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1、出示材料: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四人小组活动:

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另外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也画成了图,你想看吗?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其中三张图为什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比值不一定)

揭题:像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在数学上就说它们成正比例,具体可以这样描述: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

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3、你能照这样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吗? 不成正比例的用虽然但是来说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2、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

对比过北师大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中介绍了“两个相关联的量”,而北师大版中没有,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设计介绍“相关联的量”这一环节,但课前准备中我也为是否设计这一环节而矛盾,但最后还是在我的课堂中呈现了这一概念,课后自己不禁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本来就是一抽象的概念,我还在课堂上有加入“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在设计教案之初,本以为本班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在处理“正比例的意义”中的“比值一定”时,只注重了口头上的描述而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去算算比值。课后看见学生的作业,自己不尽感叹“失策”,对于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理解。

还有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生成。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我们的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课上得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其边长,原的周长与半径这些特例是否成正比例,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有效处理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就正如赵老师前面提到的“课中也要备课”,动态生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呢?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和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因此,我认为: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心理环境。要达到课堂有精彩的生成且能很好的抓住并能利用生成这点还需要我的不断努力。

比和比例课件 篇2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50100150200 ?......?252468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Y?K(一定) X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比和比例课件 篇3


一、比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基于比例的应用课件,详细介绍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城市规划中的比例应用


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其中比例的应用尤为重要。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比例的运用可以精确计算出道路、建筑物的尺寸,确保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的合理性。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展示不同城市规划图,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例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宽度等尺寸,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三、地图比例尺的意义


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而地图上的比例尺则是我们了解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关系的关键。在课件中,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图的比例尺,让学生通过比例计算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之间的换算关系,以此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四、商业中的比例运用


商业中的比例运用无处不在。例如,在超市的商品陈列中,不同商品的比例安排往往决定了销售量的高低。通过在课件中展示超市各个商品的陈列方式,并让学生通过比例计算各个商品的比例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比例安排来提升商品的销售量。


五、工程中的比例运用


在工程中,比例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建筑工程中,通过比例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体积、面积等。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建筑工程图纸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比例计算建筑物的各项尺寸参数,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生活中的实际比例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比例的应用也随处可见。例如,在购物时,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与质量,我们可以作出合理的选择。在课件中,可以设立购物场景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比例计算商品的性价比,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七、总结与展望


通过比例的应用课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比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培养他们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通过课件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比和比例课件 篇4

“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高县来复镇中心小学 唐尚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意识。

三、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四、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记得怎么求比值吗?

老师这儿有几组比,出示:口算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1)3:5和24:40

(2):和1: (3)5/8:1/4和:3

(4)2:8和9:27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1)比例的意义 1.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并出示答案

口算完了,你有什么发现?

2.是呀,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像这样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例如3:5=24:40 第四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像这些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

4.仔细观察这三个等式,你觉得组成比例要满足什么条件?谁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什么叫做比例?出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练习

1.出示例题: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请你分别说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根据回答出示: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4 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50:3

因为200:4=50

150:3=50

200:4=150:3 所以200:4和150:3能组成比例。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比吗?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2.学到这儿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3.我们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课件演示)

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比例200:4=150:3,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1/3,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这儿有一组数,出示:3、5、10、6 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学生回答后师整理出示:

3:5=6:10

5:3=10:6

3:6=5:10

6:3=10:5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比例,你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出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老师这儿还有几组比例,它们中有这样的规律吗?

4:5=20:25

0. 1:=100:10

16/28=4/7 你自己能举个比例来验证一下吗?

小结。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和9:12

:=1/3:1/6

揭示比例的两种判断方法。

2.现有两组数:(1)4、3、6、8

(2)12、8、4、20 哪一组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

3.(1)请你用4、3、6、8写两个比例。

(2)你能改掉12、8、4、20中的一个数,使新的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4.数学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一天阳光明媚,小红拿来了一根竹竿和一把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并很快知道了旗杆的长度。你知道小红是怎么知道的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延伸

六、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和比例课件 篇5


一、


比例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应用广泛且丰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例的应用无处不在。通过比例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本文将围绕比例的应用展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例。


二、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比例是指两个量或两个数据之间的比值关系。具体而言,比例可以表示为a:b,表示a和b的比值为常数。比例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质:


1. 具有相等性:比例中的两个数之间的比值是相等的,即a:b = c:d,表示a/b = c/d。


2. 具有可扩展性:比例中的两个数同乘一个非零数,比例依然成立。即若a:b = c:d,则na:nb = nc:nd。


3. 具有可归并性:比例中的两个数可以成倍合并或分解,比例依然成立。即若a:b = c:d,则a±c:b±d = a±c:b±d。


三、比例的应用


1. 比例的尺度问题


比例可以用来解决尺度问题。例如,在绘制地图时,我们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到合适的比例尺上,以便在有限的纸张上反映真实情况。比如,1:10000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1cm相当于现实中的10000cm,也即100m。通过比例尺的应用,我们可以准确地表示各种地理空间关系。


2. 比例的商业运用


比例在商业运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打折促销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五折”、“七折”等字样。这其实是一种比例的应用。以五折为例,它表示售价是原价的一半,即折扣率为50%。通过比例的运用,商家可以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


3. 比例的金融运用


比例在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贷款利率就是比例的一种应用。假设贷款利率为年利率8%,那么每年需要支付贷款本金的8%作为利息。通过比例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具体的数值,帮助我们了解贷款的成本和还款计划。


4. 比例的医学应用


比例在医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常常会用到液体的浓度。通过比例的计算,可以得到合适的药物浓度,确保治疗的效果。在人体中各种物质的比例关系也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的重要指标。


5. 比例的设计应用


比例在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比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而在工业设计中,比例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通过比例的运用,可以使设计更加合理和美观。


四、比例的解题方法


在解决比例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比值法、乘除法、倍数法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


1. 比值法:通过比值的等于关系,建立方程式来求解问题。


2. 乘除法:通过乘除法的转换,将问题转化为等价的比例方程。


3. 倍数法:通过观察比例的规律,找到相应的倍数关系来求解问题。


五、比例误差与改进


在比例的应用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比例尺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在比例的转换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误差。为了降低误差,需要在应用比例时认真计算,增加精度。


要改进比例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计算精度:对于精确度要求较高的问题,要使用更准确的方法计算,避免舍入误差。


2. 考虑实际条件:在应用比例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避免过度理想化,尽量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


3. 不断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和运用,积累经验,提高应用比例的能力。


六、总结


比例的应用是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比例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在应用比例时,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比例的性质和解题方法,并注意误差的控制和改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应用比例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读者对比例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和比例课件 篇6

《比例的意义》

五年级 魏丽君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体验获取获取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区位和快乐,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国歌 :

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你们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国旗呢?

2、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并分别说出是什么地方。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

教室场景 三幅图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国旗,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想不想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1)呈现信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米,宽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2)问: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4、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1)设计问题: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3)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比值都相等,解释说明我国国旗法规定:任何一面国旗的长宽之比都是3:2。,这是对国旗的尊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比例,理解含义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1)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

2.4∶ =3/2

60∶40=3/2 (2)引导写出: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板书:2.4∶ =60∶40 (3)指着这些等式说:“在数学中,像这样的等式就叫做比例 (4)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5)共同归纳,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并理解。

2、探讨一:判断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3、探讨二: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吗?(小组讨论)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课本做一做(1)选择两题。(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 ( 四)拓展练习(课件演示):

1、猜一猜并填空,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120:6 = (

) :2

2、生活中的比例 。

导语: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前三面国旗有关数据还能组成哪些比例呢?

(2)汽车上午5小时行驶了250千米,下午小时行驶了125千米。 A、分别写出上午、下午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看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B、分别写出上午、下午时间与路程的比,求出比值,看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四、总结评价 。

1、课件出示:你说我说大家说,说你说我说大家。(前一句偏重是说收获,后一句是互相评价,当然包括评价老师。)

2、课件出示老师的话:我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和感动!期待你们更好的表现!

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继续加油哦!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2

60:40=3/2

:=60:40

教学反思: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本节课,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自主性原则,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计算、比较等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激情。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歌曲情境引入;二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四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发扬自主。

二、活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例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比和比例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学习了六年的数学,有一样东西跟我们最亲密,那就是数学书。

(师拿出一本数学书)大家看,这是一本数学书、2本、3本、 随着书的本数在增多,什么也在变化?

(学生说什么,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如书的本数越多,书的总价就越厚高,说明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有关系,我们就说: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由此可以看出:书的厚度、重量、价格都和书的本数是相关联的量,他们随着书的本数的变化而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量间的变化,去发现变化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由和学生最为亲密的数学课本入手这一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课前,老师选择了书的本数和价格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

看。

1.教师引领 初步感知——教学例1 教师课件出示统计表

(1)师: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生:总价与本数

(2)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当本数是1本,总价是5元,当本数是2本,总价是10元.本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本数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本数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本数和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师:总价与本数的变化有什么不变的规律? 预设:方案1(学生若回答有困难)

师启发:相应的总价与本数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5|1=5 10|2=5 15|3=5 20|4=5(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也就是书的单价一定。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总价 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预设方案2(学生能回答)生:一本书的价格不变

师:也就是书的单价不变,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

师:相对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多少?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关系吗?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借助教材中的三个问题,适时提问“总价与数量的变化中什么不发生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一个不变的量(比值一定),为后面学生的进一步发现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2、小组合作,加深理解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路程(千米)

分组讨论: 80

…...…...160 240 320 40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8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6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80|1=80 160|2=80 240|3=80 320|4=80

(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如何用关系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这里的8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设计意图: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很难一下子正确建模。因此,教学例1之后,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自主开发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3、归纳总结

师:比较例

1、例2,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师:具有这样变化规律的两个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到数学书45页去寻找答案吧!

生:自学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课本,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意识,第二是为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认识

(2)判断条件:

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谁来说说一说,要想知道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3)教学字母关系式

师:如果用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 k(一定)(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如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引导学生用言语、图象、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加以表征,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

比例。

6、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宽一定,长和它的面积

(2)《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也未必就是正比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还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二)研究正比例图像

师:正比例关系不但能通过计算看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读,还能用图像来表示。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路程(千米)

出示图表 80

…...…...160 240 320 400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学生尝试画图。

温馨提示:

(1)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点并画出来。

(2)仔细观察画出的点,先猜一猜,再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展示画图,感知正比例图像。

猜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点连起来好像是一条直线。师质疑:是不是这样呢?

师:老师发现刚才有很多连线的时候都是从第一点开始连得,孩子们想一想,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连?

生:0点

师:0点意思表示什么意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0点表示:0小时行驶了0千米的路程(汽车还没有出发在原点)。师:那就请同学们把图像完善好。

师 质疑:A点表示什么意思?B点表示什么意思?

生:

4、师小结:大家把所描的各点连起来都在一条直线上。看出正比例的图像就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线延伸的射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家刚才的发现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发明不谋而合,大家真了不起!

(课件)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根基,以前毫不相干,正是笛卡儿的发明,把“数”转化为“形”的图象,从此数学发展更蓬勃,令数有了几何意义,是很多高等数学的思想。这是数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大家的发现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好样的。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从而数形完美结合)

5、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抛出问题:

(1)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估计一下,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引导学生:

①想一想,2.5小时大约在横轴的什么位置,能否在正比例图像上找到相对应的点?这个点对应纵轴上什么位置?

②动动手,利用三角板在图上试着画一画、找一找、验证一下。

③动画演示,将想象的点画出来。师:你为什么找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

生:台前演示

师: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机会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6、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和“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了正比例图像,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2-3名学生回答)

2、盘点学习过程

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价、本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又研究了路程、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借助这两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由此归纳抽象出正比例模型。接着又研究了正比例图像,从而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研究其他的知识。

3、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大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的设计既有知识的提升,更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比和比例课件 篇8

《比例尺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南京市秦淮实验小学

肖俊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数学P48---49的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P53---54的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它是学生学完 “图形的放缩”后安排的内容。比例尺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好它很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同学们会很有兴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比例尺的种类,能读懂不同种类的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的含义,会正确的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3)正确进行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比例尺的求法。

教学难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引出地图;

2、师问: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为什么可以画在这么一张小小的图纸上呢?(缩小以后画出来的)

3、那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像这样余姚将实际尺寸缩小以后画在图纸上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4、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是的,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或房屋时,都要将原物体缩小以后画在设计图上;其实生活中还有需要将原物体扩大以后画在图纸上的例子,比如手表零件图,电脑芯片图等。那么今天老师也想请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比例尺的含义

1、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设计要求:

2、小组内交流自己时怎么设计的?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距离的。

3、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回报自己的设计方案(最低3个同学,各代表一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板书:

(1)8cm:8m=8cm:800cm=1:100

6cm:6m=6cm:600cm=1:100

(2)4cm:8m=4cm:800cm=1:200

3cm:6m=3cm:600cm=1:200

(3)8cm:8m=8cm:800cm=1:100

3cm:6m=3cm:600cm=1:200

4、比较以上3副图,有什么不同?

(3)和(1)(2)的形状不相同,显得长而窄,改变了原来的形状。

(1)和(2)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不过它们的形状和教室的原形状相同,只不过大小不同。

5、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试说)

6、引导学生发现:第(3)副图是因为长和宽缩小的倍数不同,所以改变了形状,(2)和(3)的长和宽都是同时缩小的相同的倍数,只是第(1)副图上的长和宽同时缩小的是100倍,而第(2)图上的长和宽同时缩小的是200倍,所以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而且没有改变原来的形状。

7、师随即说明: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有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在数学中我们就约定用一个“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像这里的“1:100和1:200”这些比都是表示一副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把它叫做“比例尺”。

8、那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老师表述完整“比例尺”的含义“一副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9、强调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后项是“实际距离”,不可以调换,并解释“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的含义。同时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并强调分数比的形式)

(二)学习比例尺的种类

1、你在那里见过比例尺?(学生说)

2、出示3副图片,学生找出比例尺并读一读;

3、在学生不认识其中的“线段比例尺”时瞬势介绍比例尺的种类: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4、说说每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一说)

5、当学生不知道线段比例尺所表示的含义时,老师顺势解释它所表示的含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它的含义。

(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之间的转换。

1、可以将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怎么改写呢?(学生试着说说)

2、那就在草稿纸上用你们的方法试一试。(学生试做)

3、交流你的改写方法。老师根据学生说的过程板书改写过程。

4、数值比例尺可以改成线段比例尺吗?怎么改?(学生试着说说)

5、师生一起将1:这个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三、课堂小结

1、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比例尺”的一些什么知识?

2、学生回忆后说一说;

3、师根据学生回答做一个简要的知识小结。

四、巩固练习

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知识用上,去完成下面的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工具。(

(2)所有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3)一个小型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

(4)比例尺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5)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2、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的比例尺。

把一快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 是 (

(2)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3)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3、完成书P53的第2题。

五、总结拓展

1、评价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拓展。 教学评价:

1、这节课,体现了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师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整体特点是:教师自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中,最大亮点是: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经历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即经历了比例尺的“定义化”过程。

2、整节课,教师始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师生平等的心态实施教学。宽容、善待、鼓励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

3、教师善于加工、重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两个转化,让学生感受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问题啊!

比和比例课件 篇9

《认识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西师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写比并求出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中的两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于是组成比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完成练习中第一题的第

1、2小题,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说一个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例的意义的知识,用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基本性质再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通过一个填数游戏充分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知识的应用。

《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9、50页例

1、例2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比吗?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2、出示题卡: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请你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你能把这两个比化简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吗?(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 师引导:我们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

二、新课教学

1、师:3:2和9:6能组成比例吗?请大家求比值来判断一下。 汇报,引导归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看这两个比化简后是否一样来进行判断。

2、即时练习。

完成书上练习第一题的第

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 师生、生生合作说比例。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自学课本中相应的内容,色画出认为重点的信息,再汇报。 找出120:2=180:3的内外项。

4、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在比例中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吧!请把题卡上四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并在书上作上喜欢的重点记号。) 师: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我们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一个什么等式来表示?

指名回答,板书。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找出比例的内外项吗?

(学生同桌完成,并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即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提高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1题其余两道小题。

2、完成题卡上的填数游戏。

四、课堂小结。

五、评价。

比和比例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例7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2.教学例4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②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

教师适时点拨:

①想一想: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同时板书。)

②议一议: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教师可以操作:一个竹筒内放

(订正时,随学生回答,板书:积一定)

③教师问:这个)

师指板书问: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3.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页数装订本数)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3)订正时板书:在原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的“每小时加工数”下板书“每本页数”,在“加工时间”下板书“装订本数”。

()指板书问:每本页数、装订本数和纸的总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4.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2)学生回答:

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板书:用“一种量”盖住“每小时加工数”和“每本页数”;用“另一种量”盖住“加工时间”和“装订本数”。)

③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师小结: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通过观察比较,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找

5.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4中,所需的加工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也就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

议一议: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

7.教学例6

(1)出示例6

(2)学生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②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③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随着问为什么,板书:因为,所以)

想一想,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8.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练习三第4题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4.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6题。

比和比例课件 篇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相信《比和比例课件实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比例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