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精品14篇)

05-21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推荐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的好文章,文档处理是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手段,好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范文的框架需要基于明确的主题进行全面而独立的阐述,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合格范文?请您认真研读本页所呈现的内容!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1

一天我在家无聊,于是看了本名字引人注目的书《毛泽东的故事》。

我敬佩毛主席,敬仰他的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小时候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老天发怒了他也听不见。而且每次阅读都拿笔勾勾画画,标记重点,没读完一本书,都写一篇或评论。为了磨练自己,他在最热闹、最嘈杂的城门口前聚精会神的看书。

长征开始时,被疟疾缠身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担架”毛主席在担架上不肯睡觉。

我敬佩毛主席那坚强的意志,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干大事的人,必修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吃苦耐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在操场淋雨,太阳下他脱掉衣服晒体,下霜时节在外露宿。

读完后我有些惭愧,看书一目十行,到家写作业遇见难题就“退缩”,等老师老问她。这时我才知道这是依赖。

我长大要向毛主席学习,做祖国的栋梁。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伟人的足迹》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地被毛主席的伟大精神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来,老天响雷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都要拿起笔标重点,写下评论和感想,在段落帝画许多圆圈。而且还锻炼自己在最嘈杂、热闹的城门洞里聚精会神地读书。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为中华民族辛勤操劳的精神。长征开始时,被疟疾缠身、重病数月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给他配备了一副担架,在担架上,毛主席不肯睡觉,而是开展了他的.特殊“办公”――他一路上和许多中央领导们研究,主张向敌人兵力包的贵州挺进,争取到大多数领导的支持,为最后的长征铺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说:“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他在操场上淋,大风天他在城墙上被风吹,下霜时他去野外露宿,太阳下他又脱衣晒身体......这样的锻炼使他日后在井冈山,长征路上,在延安,经历无数磨难也不曾倒下。

以后,我要以毛主席为榜样,顽强地学习,要和毛主席一样,有光辉的思想和崇高的品质,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的被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定神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曾经在嘈杂热闹的城门洞里读书,以此来锻炼自己,做到专心致志。

我敬佩毛主席,更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说:“干大事业,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体魄,吃苦耐大力。”大雨天,他在操场上让雨淋,大风天他在城墙上让风吹,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宿,太阳下他脱也衣服晒身体。这样的锻炼,使他日后在井冈山、在长征的路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始终不曾倒下。

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我被毛主席那种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深深地感动了。我要以毛主席为榜样,顽强的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的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亲手工作算自己的劳动

四川阆中人熊云,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编辑《星火燎原》的时候,听他讲了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型生产运动时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底,延安大规模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加忙碌。他有一个习惯,喜欢晚上工作,有时候忙碌是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中,他经常忙碌一晚,第二天下午照常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一起去工作。

当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和主席一起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面墙隔成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子里,机要科住在中间的院子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看到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么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上去的时候,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了笑,看着他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挥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忙,并说:你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花了几个下午,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在地上浇了水,施肥,种了番茄、辣椒等蔬菜。不久,绿色的蔬菜和丰富的果实使枣园的后山坡更加美丽。

看着这丰收的景象,中央机要科的同志们非常感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毛主席辛勤劳动的汗水!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读了爸爸给我介绍的《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地被毛主席的精神和智慧感动了。

毛泽东生于韶山冲,毛泽东父亲的名字叫毛顺生,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妇女。毛泽东六岁就开始干活,十三岁就开始长时间劳动,但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看书,十四岁就让他停学。但毛泽东仍然挤出时间来看书,他什么书都看,甚至连和尚的经书也找来读,有时又故意到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长沙城门口“闹中求静”去看书。毛泽东不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刻苦认真,而且创造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我看到毛泽东当上了毛委员,并带领泥木工人向资本家谈判讨要工人的工钱三角四分,毛委员带领工人罢工取得了胜利,资本家无可奈何,不得不答应工人的胜利。这是长沙工人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胜利!

后来,毛泽东当上毛主席,他带领红军用蘑菇战术、十六字诀等战术打败了敌人。最有趣一战是毛主席让一小队装扮成红军主力,而另一队在后面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是和他少年时发奋读书分不开的。

这本书最深刻的地方是朱德给刘志丹同志提的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战场上的英雄们的血和泪换回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后,我被毛泽东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思想所吸引。我们要以毛主席为榜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拼搏,长大成为一个以社会有用的人。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6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是写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他经历了什么事,中国是怎么成立的。我最感动的是这里面的两个故事,它们分别是:《人心齐,泰山移》和《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来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人心齐,泰山移》。工人们每天都要挖煤,每天只有7或20美分。有时工人不得不被老板打。每个工人很爱钱。

有一次,一个人看到煤里有2毛钱。就趁别人看不见,拿了起来。被一个管理人发现了。

用鞭子打了他几十下。从此,那个人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毛泽东知道了,就要教育工人们一起抗日。最后,他打道了老板。

工人们有了自由的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是这样。为了躲避国民党,红军被迫步行25000里。他们只睡在毯子和被子上,每天不吃肉什么的。他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路程。为了只是到达陕北。

我们一定要和谐,和谐能战胜一切,能把泰山给移了。我们还要学习红军不屈、勇敢、无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要向毛泽东这样的人才学习。

2012年12月18日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读过以后感触很多。毛泽东是众人皆知的头等人物。他小时候的故事也非常多姿多彩。

小时候的毛泽东生活在叫韶山的地方。关于“韶山”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有一年虞帝舜带着他的大臣和嫔妃们南下巡视,来到“韶山”。

三个细妹子成了仙女,于是,人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韶山”。毛泽东就诞生在上屋场东边的一间房子里。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名贻昌,号良弼。

上世纪30年代,在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向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讲述了他德加庭、出生和青年经历。毛泽东边读书边当小小牧童,利用休息时间来读书,先生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毛泽东他因为国文塾师属于那种严师,严厉苛刻,经常打学生这一点,十岁时从学校逃跑过一会,他害怕回家挨打,就朝县城的方向走去。毛泽东逛荡了三天,最后被家里人找回。

回家后,毛泽东发现情况有所改善。他父亲对他很好,他的老师也比较温和。第一次的“斗争”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是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从小就认识了一个真理:**有压迫,**就有反抗,只要敢于“反抗”,坚持“斗争”,就会有所“收获”。

而且,这次“斗争”也是毛泽东的反抗意识更加清醒,也更有信心了。后来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在对**回忆和讲述他童年实际的反抗意识和举动时,曾略带幽默的使用了一些“政治术语”,形象而风趣的描述了他童年时代倔强的性格。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8

今天,读了短文《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感触颇深。

短文主要写了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毛主席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很忙,可是他总能挤出时间来读书。毛主席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动了我。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我也是一个小书迷,虽然读的书没有毛主席的多,但一遇到喜欢看的书,我就会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还记得去年,我迷上了《西游记》这本书,每天一回到家,我就会急冲冲地写作业,写好作业,我便有时间看我喜欢的《西游记》了,我津津有味地看着,仿佛跟着孙悟空一起保唐僧上西天拳,一起打妖魔鬼怪。有时看得入了迷,竟忘了吃饭,最后还是妈妈把拉到餐桌前,虽然我的手不停地往嘴里扒饭,但我脑中却一直在回味着孙悟空勇斗妖怪的嘲。就连饭吃完了也不知道,手还在空碗里不停地扒饭。妈妈见了无奈地摇摇头,“真受不了你,小书迷,看书看得都着了魔了。”妈妈边说边抢过我手中的饭碗帮我添饭。我也不好意思地冲妈妈笑了笑。吃完饭,我又跑回房间,拿起书继续地看了起来。

书使我的世界变得更加充实,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今后要向毛主席学习,合理在分配时间,多读些好书,让书成为我最好的伙伴。

五年级:方楠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9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听爷爷说过毛泽东主席的故事。在我家的柜阁里会看到一顶顶军帽,那上面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红星。

初读《毛泽东和革命者的故事》时,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读懂。长大后,再仔细的看了一遍后,我被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给震撼了。

为了能读书,再难做的事情也能完成。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因为出身在农民家庭,被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连看书的自由也没有。14岁的时候被父亲停学,可是对知识渴望的毛泽东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下地的时候,他悄悄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马上躲到墓碑后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被他的父亲发现了,并狠狠的骂了毛泽东一顿,还惩罚他在半天时间内挑完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他的父亲很容易就找到了他,大动肝火。但在得知他已经挑完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因为在半天时间内挑完十五担粪,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也没什么理由来惩罚毛泽东。

刻苦学习,从书中知道自己的责任。

16岁后不久,毛泽东便开始自学自修。他在定王台不远处一个藏书很多的湖南图书馆里看书。每天早上,他吃了早餐就匆匆来到图书馆门口,有时馆门还没开,他就在外面等着,馆门一开,他总是第一个进图书馆看书的人。天天是这样,月月是这样。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大地图,毛泽东每经过那里都会停下来,仔细地看一看,他从地图上知道,世界很大,世界上的人很多,而这些人的生活过得如何,都值得关心。他认为:有志气、有理想的少年就应该担当起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改造世界的责任。于是,他为了这个责任奋斗了几十年,最后创建了新中国,成了伟大的人。

毛泽东的成就与书本离不开,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创造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想:为了能让自己也可以成为祖国的栋梁,我也要像毛泽东一样,把读书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不断从书中学习知识,沿着这伟大的革命者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我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又是一番新气象,又是一个新时代。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11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的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禁不住涌起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的读到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看完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的故事》真使我感叹万千!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12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他一生与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毛泽东身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成为毛泽东一步步成长,直到成为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是读书和实践哺育了毛泽东的成长,同时养育了他的豪气。

唐家坨藏书的蓄积

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这里交通不便、风气闭塞,他两岁至八岁在外婆家唐家坨度过,且在整个少年时代,他经常去外婆家,尤其是1906年到1909年间那一段辍学的时间,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极大地慰藉和丰富了毛泽东的少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

湘乡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全县划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为44个都和3个坊,都以下分区,区以下分牌;分别由都总、区总、牌头行使管理职权。唐家坨属于湘乡县凤音乡第四都,毛泽东的七舅文正兴(字玉瑞)当着都总。毛泽东来到这里时,外婆家已是一个大屋场,拥有房屋90多间,田地140亩;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房屋的东头即是外祖父文芝仪家,西头则住着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整个一幢屋,取名“三芝堂”,表示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共有,正堂屋大门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两旁写着对联: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批:介景绥多。

对联昭示着文家的来历、郡望和家风。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有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神龛两旁挂着一副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这是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即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里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

堂屋两边还挂着3块横匾,一块是亲友送给毛泽东的外曾祖母贺氏的“贞松长茂”;一块是送给毛泽东的外婆贺氏的“厚德延年”,还有一块是送给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积厚流光”。

毛泽东大约在1896年春来到唐家坨,也就是他的弟弟泽民将要出生的时候。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为人正直,注重节操,又是读书人,他在家开设蒙馆,毛泽东向八舅要求读书,八舅认为外甥还不到开蒙的年纪,只让他旁听。

外祖家风对早年毛泽东曾发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成才、读书方面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从读书方面来说,直接影响毛泽东的是八舅文正莹。

文正莹(1859—1929),字玉联,号玉钦。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为八舅。文正莹是一位正直而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外婆家有一间藏书室,藏书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百家经典及明清小说等,八舅是毛泽东幼儿时的启蒙老师,八舅的书斋就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座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婆家唐家坨移交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批珍贵的古籍,这些书相当一部分是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的,计有:乾隆丁亥(1767年)刊印的《御批通鉴辑览》58册;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印的《礼记精义》1册、《周易精义》1册;同治三年(1864年)刊印的《尚书》4册、《礼记》10册、《诗经》4册;同治八年(1869年)刊印的《续资治通鉴》60册;光绪元年(1875年)夏刊印的《资治通鉴》104册;1926年刊印的《饮冰室文集》41册;另有《十三经注疏》3册、《论语》2册。

当然,唐家坨的藏书数量远远不只上述这些,仅从历经数十年残留和移交的这些书中,可见文家读书氛围之浓厚,对毛泽东影响之深远,特别是《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更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受影响最大的书籍,其初读极有可能就是从他舅舅的藏书室开始的。至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十三经》这些国学经典也颇早进入到毛泽东的阅读视野,即使幼年时期还不可能有能力阅读,但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他不断地往返于舅舅家唐家坨与自己家韶山冲期间,他是阅读甚至深读过的。

毛泽东在舅舅家读过的书除了国学经典和各种古籍,还有时论新书。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文运昌是毛泽东舅舅的儿子,即毛泽东的表兄,也是毛泽东早年读书的引路人之一。这个还书便条是有关毛泽东借书的最早的实证。

东茅塘藏书的熏陶

1909年,毛泽东辍学3年后,得到重新入学的机会:父亲输了一场官司,山林被霸占,毛泽东趁机向父亲提出重新读书的要求。父亲想:儿子要能学会打官司,也可为自己争一口气!韶山冲东茅塘附近的乌龟颈,有一位懂得官场世故的老先生在家授徒。“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毛泽东回忆的“失业的法科学生”是指毛岱钟,毛岱钟的父亲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毛简臣。

毛简臣,又名恩镕,字羽仪,是毛泽东的本族叔祖父,其父毛相才(派名祖南)与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为堂兄弟。他是1881年二修《韶山毛氏族谱》的缮写和校阅以及1911年三修族谱的编修。

毛简臣青年时代投湘军,随左宗棠部远征新疆,充当钱粮师爷;他善于记账,能双手打算盘。1900年,也就是毛泽东7岁时才回到韶山,种田兼教书。

1909年前后的毛泽东,求知欲望颇强,他不喜欢学打官司,因此在毛简臣门下只读半年,就转到他非常敬佩的毛麓钟先生那里去了。

毛麓钟谱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字麓钟,号云阁,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祖父毛兰芳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系堂兄弟,既有文才,又善辞令,其父毛鼎臣有5个儿子,毛福生居长,毛麓钟排行老二,还有寿生、喜生、全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毛麓钟中了长沙府学秀才。他青年时代投军,甲午战争后,辞职回乡,以“韶山小隐人”自居。

毛麓钟的家在东茅塘。这里也是毛泽东的祖居地,毛麓钟与毛泽东的父亲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早在毛麓钟祖父毛兰芳手里,就在这里创办一所私塾,叫作面山楼,这是韶山冲最出名,育人成果最大的私塾。毛兰芳给面山楼留下大量诗书及他自己的手稿(包括一套完整的《毛氏族谱》);毛兰芳之后,毛福生、毛麓钟又添置许多经史子集,结果,这里成了一座小型图书馆,毛泽东大开眼界,遍览群书,尤其还读了一些带有新潮意味的书籍——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在韶山接触各种书刊最多的一次,由此生发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毛麓钟的侄儿、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这样记述这间藏书楼:

予与季叔辈尚在童年,只知嬉戏,叔父(指毛麓钟)时严加课读,常率读书于住宅面山楼,每日课以经文;迨予年稍长,常指历藏之书籍告之曰:某箧为兰芳公之手册,某箧为汝亡父臣公(即毛恩甫)之遗稿,某箧为予手所购订。均经批点,无不一字一珠,宜珍惜之。

在毛兰芳先生留下的面山楼,毛麓钟慧眼识才,将毛泽东收为学生。于是,继舅舅的“乡村图书馆”之后,毛泽东又在他人生的第一阶段极为难得地得到第二座“乡村图书馆”。他在这里受到了毛麓钟先生的精心培育,正是有了面山楼书籍的熏陶和毛麓钟先生的指引,毛泽东有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并下决心离开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少年毛泽东读书的经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韶山地方的非正规的“乡村图书馆”到湖南省城的图书馆再到京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养育了毛泽东的豪气,读书成为毛泽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13

寂寞的夜空里,我写完作业从书架上拿出《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看了超来,看着书名就被这本给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面上写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下面画者他的照片,因为书是很早以前的,照片是黑白的。翻开第二页,上面写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更迫不及待的看下去,翻到第五页的时候上面写着《父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下面听一个事例。

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到最后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和平的道路。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大的人,同他14—16岁之间愤发向上的功劳是分不开的,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之,他如饥似渴的学习,为了中华人民他发愤学习,我们家有好多好多的书,每次父母让我看书时,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只是大致上看一篇就放下,根本连里面的文章大意都不知道。从今天以后我要像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学习,学习他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他们有主见的思想学习他为了学习做出的一切……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学习吗?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不应该学习他的品德吗?

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14

我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毛泽东的故事这一本书,书中让我最难忘得是毛泽东求学的这一篇文章,就是讲毛泽东《少年立志出乡关》这一部分,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知道了毛泽东当时读书是那么的困难,虽然家人反对他读书和当时家庭条件的艰苦,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读书,等父亲睡了他才起来读书,常常苦读到深夜。他把整个韶山冲能借来读的书都借来钻研。毛泽东还听到表哥说湘乡有一个东山高等小学,能学到很多的知识,他非常的想要去那所学校读书,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请来亲戚帮忙做通父亲的工作,在他一次又一次的请求下,父亲终于同意他去湘乡的那所东山高等小学读书。

毛泽东这种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他能在那种贫困的条件下还能自觉的读书,再大的困难也阻止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社会里,拥有着美好的学习环境,还有老师和家人的教导与支持,我们更应该刻苦、努力的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一个品学谦优的学生,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