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读后感(集合9篇)

05-30

有一篇网络文章讲述了“遇见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籍,写下脑海中的简短感悟叫做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 读后感是记录阅读过程中收获和心得的方式。欢迎您的到来我们希望我们的网站能为您带来乐趣并收藏!

遇见读后感 篇1

暑假以来已经断断续续读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一书,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这本书写得着实有些荒诞和不切实际,但随着书中故事的发展,渐渐有了一些脚踏实地的感觉,在感慨作者的良苦用心之余,对照自己的人生际遇,开始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与所处的环境,也因此有了一些收获。

一、学到的知识这是一本类似于童话的书,讲述了一个叫阿南的青年从梦想出发,寻找人生秘密的故事。故事生动,层层设置悬念,层层铺进,层层解剖,让读者与阿南一起经历了心灵的成长历程。

1、 阿南的心灵成熟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的成长过程,有些尽管显得稚嫩,但也符合人成长的渐进过程。

2、每个人对梦想的追求,有些时候尽管并不是正确的,如同阿南对公主的追求,也是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的,读后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读后感一》。

3、实现梦想需要付出代价,但也会因此获得诸多的际遇,就如同,阿南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最终取得了进行神学院学习的机会。

4、为实现梦想就必须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努力,不断修正实现梦想的方法,有时甚至要修正或改变自己的梦想。阿南在神学院学习的历程,就像我们为自己梦想努力的历程一样。

二、联系实际“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模式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的,每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它的方式过生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想想自己所经历的或者说所成长的这三十多年的人生历程,确实应验了这句话。人的一生由于生活的际遇和成长的环境会不知不觉中形成许许多多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自己乐于接受,每天都例行的程序和框框。正由于此,我养成了凡事执着的习惯,一旦自己认定的事,总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很难再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获得了一些自己原先想要的东西,但也因此失去了许多。

三、反思重构首先我想我要找一个梦想,当青春逝去,当年华老去,儿时的梦想一些依稀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更有一些还活跃在我的脑海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愿景便逐渐企清晰,此刻我也更加明白,要实现她,等、靠、要,每天的冥思苦想,甚至打坐静思,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去:让自己从心灵上、从工作上、从生活上走出自己所习惯的这个圈,去看看外面的精彩,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我要给我的家人、我的学生一个广大的空间,让他们种植自己的梦想,学习争取,学习放手,学习信赖,得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我想我们要的不是炼金师的咒语,要的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成长,要的是青春与活力,要的是与时俱进的能力,生活才能像童话般美好!

遇见读后感 篇2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3篇

导语:遇见未知的自己,讲述了一个从烦恼的工作中找到快乐的故事。下面.jinpinTjian ul li a小编整理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3篇,欢迎阅读!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

这本书虽然是在我急需的时刻买的,但买来之后,未敢急着去读,怕这一顿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盘狼藉;或者仅是草草吃完,勉强充饥。我不是想用来充饥的,而是想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一生。想使自己这“无心”之人,读完后,能够为自己找回一颗鲜活的“心”。

发现这本书是作者2007年秋完成的,2008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长,需要破茧而出的2008年,有朋友推荐给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快乐,但一旦实现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达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顶端,不要为虚荣追求那遥远的不现实,自己会被自己活活压垮。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泽。那么你得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二)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角色,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 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三)

经一个李姓朋友的介绍,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她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建议,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自己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朋友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时间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这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起分享。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因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须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间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己?各人去想吧!

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来看看一个逻辑推理的公式吧: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叶般爵嚼了这本书,不过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得谈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这本书时意犹未尽,本想趁夜写写感悟。无奈“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还得起早上班。不过今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闲的完成了自己的这篇读后感。藉此机会,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好朋友,感谢这些年一直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人。也请原谅我以前的理性给大家造成了伤害。我的理性让你们觉得像“刺猬”,越是亲近的人越被我伤害的深。在此说声对不起!

遇见读后感 篇3

我用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我理解的是真正让自己得到心想事成的结果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后把成败都付与笑谈中,成亦感恩,败亦感恩。只有通过不同的结果,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坚强和智慧,我们的生活才会像老酒一样醉人。

看过渔夫的心想事成,就觉得很费人思量,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像渔夫一样活着,我也一样。渔夫过去对他的生活很满意。每天早晨,他和朋友聊天,在湖边钓鱼。中午,他回家吃饭,和妻子小睡,晒太阳,做家里的活。晚上,孩子们放学回来,全家人都享受着家庭的幸福。但却因陌生人的一番展望而动了心,求教于王子,王子问:

“那样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辛苦了半天,兜了一个大圈,还不是回到原点。”于是就把他打回了原形,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样满足于现状就算达成心想事成了吗?

但在若干年后,当他老了,回过头来不会因为年轻时没有奋斗却甘于平庸而留下遗憾吗?

如果一个陌生人点燃了他的梦想并付诸行动,那将是艰难的,而且不一定成功。但我却认为他若成功,生活环境会得到质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到更好的教育,实是可喜可贺;但若没成功,身为父亲,已经尽力,尽管事与愿违,毕竟努力过,奋斗过,也给孩子做了榜样。

确实,心想事成必须脚踏实地,而不应该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否则也不会有“不配得的情结”,但也不该紧抓不放原有的人生模式,必须重新设定自己的信念。无论如何,社会都是因为一群“不满足于现状的人”而在飞速发展中。

既然这是我们每个人天生的本能,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实现呢?虽然有多少人能做到?

确实,很多人都困在自己设置的陷阱中。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外界各种思想、言行的影响。经过多年的聚会,我们不知不觉地影响了自己的反应和行为,从而形成了许多错误的生活模式。我们应该从迷茫的思想中理解我们想要什么,从而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付诸行动。

在很多情况下,失败和平庸只是一种习惯,它常常限制我们,使我们愿意平庸,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因此,要达到成功的彼岸,就必须破茧而出,重新审视,塑造新的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信念。这是寻求成功的第一步,实际上是最痛苦的一步。

遇见读后感 篇4

看完这本书后,我得到了感悟,知道了之前自己的许多精神习惯都是消极和不利的,也知道了以后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它就像一份礼物一样,给予我新的认识,开始了内在心灵成长的漫漫旅程,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清晰的开始,让我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于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特殊的形式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谓的三件事,不只是单纯的三件事,而是看问题的三种视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

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同时,它让我知道。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老人说:“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要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在琐碎的细节中,天性的纯真被蒙尘,踏入社会,我们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外在,物质,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于是我们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于是我们便就只会去追求那些并不代表我们本身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要抛弃真我以外的种种束缚,通过各种方法认识真我,如身体联接,觉察身份认同,屈服于情绪之下,从而使人生充满喜悦、爱、和平。

以前,面对任何事,无论是老天的事还是他人的事,我都特别往心里去,就算看到其他同学并不在意,但我还是一样,每天总是生活在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中,把自己绷得紧紧得,总是担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且在面对比赛或问题时,我总是在想自己会不会失败,然后就选择逃避,过后又觉得的可惜,在埋怨。这些导致使我再高中并没有很多开心快乐的时刻。但是,以后我要渐渐地改正这些病态的习惯,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所说的那样去面对生活,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大学和快乐、成功的人生。

遇见读后感 篇5

13级 杨小卜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原以为是本单纯的言情小说,但还是对它的书名很感兴趣,便拿起它随手翻看了一眼,结果这一看,就让我对它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是高原的著作,高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中国图书“潜意识”类题材最畅销的作家,他继承了全球著名的励志大师、潜意识专家如詹姆士·艾伦、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托尼·艾宾斯等人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在潜能引导、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本书的序言有个题目《与另一个“我”不期相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序言的内容,其中,我颇有感触的话有以下几句: “每个人都对于另一个自己怀有两种复杂的态度,莫大期待,或是深层的恐惧。” “心灵就像一面坚实的铜镜,它总是给你一具模糊的映像,使你似妖,又如智者;让你坚强,又不停是把你摧残。你看到的是什么?并不取决于它给你的,而取决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方向。”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当你战胜它时,你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主人;但当你失败时,你就成了它听话的奴仆。它在你软弱的时候侵蚀你的灵魂,在你害怕和无助时让你丢掉前进的方向,失去所有强大的积极而正面的力量。” 作者在最后还说,“希望我的这段充满幻感、痛感与释放的旅途,对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帮助。”的确,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学会了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同时,我也开始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呢?另一个我是什么模样的?它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知名人物的禅修案例,以及丰富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各种自我疗愈的神奇方法以及自我苏醒、自我觉悟的心灵过程。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本书是高原在面临人生困境之时一次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之旅--公司的破产、妻子的离弃、身体的疾病……在遇到事业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重大变故时,作者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作者选择了旅行,从洛杉矶到印度,从孟买到中国西藏,从东京再到南美,在路上,作者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包括企业家、律师、小老板、修女、僧人、不得志的小职员等。特别的际遇给了他特别的启示,最终作者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苏醒、觉悟、豁然开朗,这种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 在“遥远的呼唤”这一篇中,有位高僧的话让我沉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即使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读到这里,我震惊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过这种观点,我想,他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他从完全相反的角度审视世间事物。其实,许多人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只是关注着问题本身,而从不追问自己的内心。 我发现,我们总是不断地对他人重复定论,总是在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我们总是希望他人改变事情,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希望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世界要自如地依我们的意志运转。所以,当发生问题时,我们把责任归于外在的时候,我们就输了,人生的本质就是战胜困惑,对于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应该感到万分抱歉,而不是愤怒和绝望。以这种看待自我的新方式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帮助我们治愈我们的精神困惑的。 同样的,怎样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呢?唯一确定的有效的方法就是爱自己,这将是开启治愈之门的密码,这个方法是要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只有热爱自己并拒绝抱怨和逃避,才有机会打开未知的能量之门。 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觉知,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的意识内容包括了他的思想认识、思维、情感、意志等内在的心里活动,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目的在于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而本书中,作者从普莉塔娜修女口中得知的“意识”的解释是: “意识是我们的魂魄和灵性,是生命的终极力量,它有很多面具,就像你现在戴的这张忧伤的面具也是属于她的一种能量。你的痛苦、欢乐、悲伤、兴奋、绝望和冲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赶紧开始回想学过的关于“意识”的相关内容,拿出课本,仔细地回顾了一遍,顿时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很是抽象,会让人萌发出各种问题。突然想到了“潜意识”这个词,在看作者简介的时候,就看到了他的图书标签是“潜意识类型”,这不禁又让我有了感叹,心理学的知识无处不在,以各种方式给这个迷茫的世界呈现着它的神奇力量。 书中写到“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 读完这段之后,我一时没有明白,考虑了很久,才又所会意。()正如作者所发出的疑虑一样,我也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有很多的缺点,每天都在发现新的缺点,为防止敌人抓住并置我于死地,我该把它们藏起来吗?可是,我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人,为了表现自己胸有成竹,百战百胜,我不能让手下和对手看到我的缺点。我一直试图这样做,但我的压力很大,因为做到这些实在是太难了。” 其实,对于这种拥有这种想法是让人可怜并且同情的。我们应该勇敢地告诉别人你的不足,包括你的对手、敌人以及所有让你有警惕心的陌生人,这样反而会释放自己的压力,要知道,有时候缺点会因为我们的坦诚正视而变得可爱起来,转化为优点。 是啊,为什么要掩饰客观存在的事实呢?人们不是将内在暴露的太多了,而是掩饰得太过泛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问自己要什么,也不需要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学会问自己还能做什么?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们。有些时候,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应该好好地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有些答案和真相,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迫。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住事业、婚姻和疾病的连续打击而选择轻生,还有一些人精神崩溃,每日流泪,悲哀度日。当然,还有很对的人,他们面临这种绝境,突然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拼命地寻找治疗方法。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发现开始抓不住自己的思想,感觉,体内的能量四处游荡,我们想要倾诉和释放,但是找不到一个出口。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比如说最好的朋友或是心理医生去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彻底地放松,或者是去旅行。没错,强者的人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希望或绝望,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事实上,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有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 作者说要清楚体内的“坏苹果”,他在经历了破产、离婚、疾病等一系列的重创之后,每一天都在坏苹果上面附加新的苹果,他希望能够掩饰掉发生的所有不幸。其实,用对未来的期盼遮掩昨天的失败--如果我们不拿出有用的解决措施,没有放下包袱的决心,那么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结果就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坏,身体越来越差,朋友越来越少。很显然,只有慢慢地挑选苹果,逐渐地把这些无用的能量清除出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遗忘是我们说无法控制的,它是心灵的绝症,很多人就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痛苦,就算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曲线,可我们还是不能控制遗忘,不知不觉间我们忘记了家中的电话号码、银行卡密码、亲人的生日、童年趣事,朋友的姓名,这些或简单或严重的记忆遗忘,使我们在重要的时刻面临危机。 作者对于“遗忘”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学过的对遗忘原因的解释,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压抑说把遗忘解释为动机性的,是对痛苦的、令人尴尬的记忆的压抑;提取失败说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长久地保存,发生遗忘主要是因为存储的信息不能被提取,而许多记忆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在回忆时缺少适当的记忆线索。 课本中的对“遗忘”系统地讲述让我想着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能够做到更好,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想要遗忘一些不好的、痛苦的事,可是偏偏就是忘不掉,或许这就是在无意识中的强化吧,不知不觉间就将其深入骨髓,难以遗忘。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表演,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模一样。社会的本身,就是一个人参与同时进行表演的舞台,人们默契地相互搭档相互配合着,将心灵的真相掩盖起来,穿上道具,演出剧本设计好的情节,一切都貌似很正常,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令我感到悲伤的是,我们一直在整治着别人的心中对自己的既定印象,使自己尽可能完美化,我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努力期待通过大的活动争取到更多的荣誉和美好的结果,期望他人能按我们的看法描绘自己的形象。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在他人眼中增加自己的色彩,在他人眼中增添自己的伪装,去塑造一个他人眼中非常有价值的“镜中之我”。这就是心灵的欺骗与伪装,我们不断地掩饰自己的内心,忽略自身的真实要求,隐藏自我的真是面目,一味地迎合他人,然后逐渐地迷失自己。我们已经迷失在虚伪的陷阱里,不能自拔,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欺骗的开始代表着更多欺骗的到来。 不过,我们的摆谱和表演就是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壮大自我、晋升自我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摆谱和表演的本身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他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打造出一个更具“价值”的“镜中之我”。 作为在地球上最为高级的生物,人的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能量。在我们的躯体中,包含着两部分思想:一是意识,而是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并非势均力敌,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意识的力量大数万倍,更能助我们实现愿望。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中,我们并没有唤醒自己身体中的潜意识。 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不能好好地运用潜意识,问题就出在他没有领悟到它的形成过程:潜意识产生于我们的内心,它会把我们心中所想变成真实的事物。潜意识也存在着缺陷,它无法分辨事情的真假,对于谎言或真诚并不理会,潜意识对我们的大脑过于忠贞,它一旦接受了一个想法,不会对你提出的要求变为事实,而且不会问你真假如何。所以,我们可以欺骗任何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的潜意识。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自我欺骗。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自我欺骗,源于不愿正视自己逃避的现实,当我们习惯于自我欺骗的时候,就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自我欺骗了。一旦这种状态成为定式,我们便无法自知和自省。换个说法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圆其说,我们找着一种合情合理的理由来将自己的不诚实、不想面对和逃避的现实轻松地抹杀,掩盖住内心真正的价值观,来给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披上一件合宜的外衣。 有人会将这种心灵的自我欺骗称为“内省”--他们甚至称其为难得的优点。不过,在我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在更加严重地自我欺骗了。内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反省的层面,可事实上他在回避现实状况,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是他原本的错误合理化。内省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现实状况,而自我欺骗的结果是使自己愈加虚伪,脱离了真实的自己和心灵的健康要求。 作者说,长期以往干扰我们和压抑我们的内心潜意识觉醒的本质原因有三个障碍的本质: 1、对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 2、为自己找理由 3、刻意地积极思考

遇见读后感 篇6

遇见更好的自己

莱山区实验小学毕玲玲

生命成长之路,花香满径。这条路宁静而快乐,美丽而永恒。它缠绕在两道竹篱笆之间。篱笆上满是紫色的牵牛花,每一个雄蕊上都落着一只蓝色的蜻蜓

读林巨老师的《遇见好老师》是在工作的第二年,看完了之后有种如获至宝的欣喜若狂,也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急迫焦虑。人们说:遇到好老师就是遇到人生最大的财富我不禁问自己:

我会是自己学生的幸运吗?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如今再过两年,拿起这本《遇见好老师》。

薄薄的一本书经过两年的积淀,竟收获更多。他让我明白了“花香满径”的深意,也让我了然了“生命的尊严”,让我愿意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状态,真正地去敬畏,去倾听,让自己的内心不再浮躁,亦不再左右摇摆。

原来,一个人,一个生命,真的可以这样想,这样生活,这样学习爱,尊严和幸福也许教学是技巧和方法,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本质,完全是“智慧”。

这本书里的33个教育实例中揭示的教育智慧,其实是源自于林巨老师的“人生的智慧”,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学问。每每读完,内心都会涌动着一份释然的欣喜。文字中涌现的是对于教育的一种别有洞天的见解,那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

欣赏的智慧——《万分之一的幸运》

那个有胎记不敢将自己的脸袒露于众的阿忆,林巨老师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将这种自卑消灭于无形,他告诉阿忆:脸上有胎记的孩子,就是传说中会给父母带来一辈子幸运的幸运星……在林老师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幸运星,他们都会给父母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幸福,更是父母心中最美的星星。而对于我们教师,更是要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孩子。

试着睁开你的眼睛,把你孩子的缺点看作是他们生活中独一无二的光芒。事实上,我们能看到的更多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选择。生活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是我们所尊重、欣赏和爱的。

生命的高贵来自于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个生命在于宙和人类世界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作为教师,当我们用高尚的理性、博大的爱心和深厚的情感去尊重和欣赏我们亲爱的孩子时,我们自己的生活就会不一样。

提问的智慧——《喜欢还是嫉妒》

本来可以惹人喜爱的贝奇却受到班级里所有孩子的嘲弄,贝奇认为是嫉妒,可林巨老师没有直接指出他的种种劣行,而是用一个个问题去引领他,去引导他,最终让贝奇认识到了,是因为自身的种种原因让其他孩子有了这种“嘲弄”行为的缘由。而后,林巨老师也跟孩子们暗暗许下了“男子汉”的承诺,最后贝奇也自然成为全班级中惹人喜爱的孩子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小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关于他的一切都有合理的理由。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沉下心来,看看那些温柔的心。其实从心而说,又有哪个孩子喜欢做一个“坏孩子”呢?

很多时候给孩子一个好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全部了。学生不需要我们长篇累牍的劝说,需要的是我们把自己的观念放下来,把自己的权威放下来,把自己的唠叨与急切放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提出智慧的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的本能!

其实,反过来想:问题存在于孩子身上,他可能找不到问题,所以无动于衷。如若认识到,他也会有能力思考解决掉这些问题。

又或许,不是孩子们错了,而是我们错了也说不定呢?

信任的智慧——《80%的价值》

露珠总认为班主任对她有一定的偏见。林巨的方法是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来提问和引导她。她渗透到每一点,让孩子们逐渐学会积极思考,选择相信班主任对所有孩子的公平和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帮助孩子纠正他们的偏见,只是因为:我们有更多的偏见。

如若师者本身早已污浊,我们又怎么能够期盼一个澄澈的心灵在我们的眼睛中展现呢?当我们老师自身拒绝“偏见”,选择“理解和信任”,就是在情感上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会去“爱和包容”,这也就是教师的信任的智慧,在给予信任的之前,我们得先修养信任。

努力的智慧——《自信的方向》

在选举中,齐天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说:我觉得不够自信。而林巨老师则是告诉他说:

事实上,你很自信。你只是用你的自信去相信你不自信。在这样巧妙的引导下,天泽顿时明白了自信的力量,勇敢地站在了选举的队伍中。其实,不是孩子是无龟,而是老师走错了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回归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否则我们永远没有解决的办法。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努力工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我们不需要问自己做了多少,但我们做了多少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尽力去鼓励、支持、安慰、反省、宽容甚至欣赏。每当我们想责怪、斥责、批评时,请扪心自问:

这是最好的方法吗?如果试着将责怪孩子的力量的10%,用于自己我反省,用于努力成长,用于积极改变,那么工作中的我们就会因此而改变,生活也会因此更显丰润。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就是把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你的孩子身上,把这部分抽出来,首先用在我们自己的精身上。

如果连我们为人师者自身都未曾那般完美,为何如此苛求这群天真稚嫩的孩子呢?

给予的智慧——《花儿的委屈》

花儿在奶奶身边已经12年了。她想念不在身边的父母。而花儿的妈妈对于花儿有种深深的愧疚。沟通让彼此深爱的母女的隔阂消失了,留下的则是久远的温暖。

其实,孩子的心灵都是那般澄澈。如果有误会,不妨放弃沟通的心,相信一切都会解决。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说,抓住教育的机会,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指导,会拯救一个好孩子。

课程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大海,那些瞬间形成、瞬间消失的教育机会,就像大海上的波浪。如果我们有教育所赋予的智慧,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那么我们就能产生真正的教育灵魂。因此,真正的教育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对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地方、当前发生和经历的现场反应。慎言慎行,刻刻反思,改过方能自新。

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爱是融化和纠正一切的良药。请不要吝啬,更不要误恋。在恰如其分中,给予那恰如其分的引导,就会生发出教育真正的色彩。其实,孩子最需要我们的使我们本身,而非其他。

珍惜的智慧——《永生的遗憾》

丽珠很委屈,因为当他亲爱的外婆去世时,她母亲没有告诉他,造成了永远的遗憾。林巨老师用感同身受的体验去理解丽珠那委屈的情绪,而进一步引导丽珠去体味更深层次的人生,由此让丽珠知道了,要试着珍惜身边活着的亲人们,好好地爱他们,丽珠也自然而然接受了这个永生的遗憾,试着去原谅自己的妈妈,珍惜当下在身边活着的妈妈。所以,孩子的每一件伤心委屈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纯净的理由,别无其他,仅仅只是那天真的心灵很可爱。

作为教师和母亲,我们应该带他们上路,向他们展示一个越来越美好的世界。带着一份渴盼,期待自己的孩子们能够成为“有灵魂、有真情、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在这些寻找和追求的道路上,一定有痛苦、痛苦和泪水。

我们能做的不是代替他们去经历,甚至将这些人生的体验替他们消除,而是释然地去看待经历着这些的他们,然后用自己的洞穿去引导他们,去给他们力量,去给他们支撑。因为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除了成就,除了知识还有太多更重要的东西。我们作为教师,也许要传达的这些更为重要些。

这也是一个教师最大的人格与职业魅力吧,就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智者所散发的仁慈与岁月的光辉一般,让人有种了然的敬畏。

... 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案例和回应,不仅是林巨人格魅力的绽放,更是他教育智慧的迸发。智慧无穷,自是33个事例无法道尽的。看完之后,内心产生的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于生命本身的洞见,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自是在“单一”中“多元”了。

也许,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很难把握每一个教育机会,然后恰当地引导孩子们走向完美的认识。可在慢慢成长自己,回归自身,反思过去的过程中,也渐渐学会了当下觉察自己情绪的涌动,也会后知后觉到流失掉的教育时机。就是在这种不断地积累的过程中,自己渐渐心领神会了林巨老师的教育智慧,也会在“用心”中去生发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这条路,需要用心,需要反思,也需要时间。教师成长之路,且行且成长!【】

遇见读后感 篇7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书中通过一个神话故事,给我们讲述关于心想事成的提示、探索、引导等。故事大致内容是关于一个农夫阿南为迎娶公主踏上了一段寻求“秘密”的旅程,在一个神秘学院学成“心想事成”,之后又遇见了“心想事成”的创始人“王子”,在“王子“的指引下,他最终学会了心想事成的真正的秘密,而他也明白了,其实他真正所爱的人其实并非公主,而是那个对他无微不至的宫女。

心想事成,我想是每个人的愿望吧。要如何使人相信,真的可以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看完了全书以后才知道,这个心想事成的方法,是不能转让的,要本人亲自去实践。

一边看,我一边将这本书与我自己所有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甚至武学等知识)融合贯通在一起,用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和分析,尝试以自己最易接受的途径去理解这里所阐述的观点。

一、认同的观点:

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本书讲的世万物之间的频率共振和宇宙正负能量的吸引原理,很容易理解:有形世界也受无形世界的控制,无形世界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频率,频率相近的事物就会产生共振,正面的能量能聚集吸引过来,负面的能量也互相吸引,所以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趋吉避凶”了。

对于张德芬老师的这一观点我很赞同。

二、联系实际:

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结果。所以,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改变思想,更深刻地说,首先要形成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才能产生正面的能量,向宇宙不断地发放这个强烈的信息,将美好的事物吸引过来,通往心想事成之路。凡是我们所关注的,一定会因我们所聚焦的能量而扩大、增强,凡是我们所抗拒的,亦会更加地持续,因为抗拒而赋予了它能量,它的能量会因我们的抗拒而增强,形成一个像钩子一样的东西,从周围招引这些事物来到我们的生命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显然不喜欢消极情绪,但我们总是在生活中挑起它。嫉妒、怨恨、愤怒等等都是消极的能量。当我们提高负能量时,我们实际上会使我们想要的远离我们自己。消极负面的思想只会吸引到不良的人和事到我们的身边,我们身上积压的情绪是一种堵塞的能量,它们会阻碍宇宙的能量流向自己,因此,我们要关注所有正面的事物,时刻保持积极的思想。

遇见读后感 篇8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是,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叶的事业也许永远不会惊天动地,但正是这片不起眼的小叶,让花儿绚烂,果实灿烂。

”教育,正是叶样的事业,正如xx老师的这本书,《教育,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在她看来,遇见孩子们是她做老师最大的幸福;相伴孩子们的成长,是她作为教育者最大的满足;在心中守望着花开成海,是她对教育事业最大的追求。教育,不仅要成就灿烂的花朵、灿烂的果实,更要让我们遇见一个纯洁美丽的世界!

以前总觉得优秀的老师只出现在书里,后来才发现,其实我的周围就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的老师,xx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她不仅值得我教育,而且值得我们亲密的姐姐。每次我见到她,她都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和我们谈论她最近的故事,每次我们交流,我们都能得到一些真知灼见。正是这样一位亲切的“蘑菇老师”,给她的孩子们带去了阳光与欢乐;也正是这些纯真善良的孩子们,给了“蘑菇老师”一个美好的世界!

翻开这本书,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xx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浓浓爱意和温暖。仔细想想。事实上,这些小故事都源于悉心的观察、教育和时时刻刻的发生。整本书共分三个章节:

相逢,注定要一起去;相伴,走过每一个四季;守望,期待那一段时间的入海。从见面到陪伴再到**,总结了每一位教师走过的教育历程。从三尺讲台上,我们知道学生将伴随我们一生,而我们心中美好的教育,正是我们一生所期待的。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所谓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更多的爱、耐心、关怀和宽容,这更多地体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上。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不好,调皮捣蛋,但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喜欢以“哗众取宠”之态吸引大家注意,面对这种孩子,正面的批评教育或者“冷处理”往往不起作用,在《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中,xx老师采用了充满爱的办法。

当孩子淘气时,在他耳边说:你好好写字,下课我给你一块巧克力,只有我最喜欢的孩子,我给他巧克力哦!这个方法很奏效。

当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总是用习惯性的思维来看待他们,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孩子之所以会作出各种“哗众取宠”的举动,是因为他想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既然如此,我们就满足他,不是以正面批评教育的方式,而是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给予他鼓励和温暖。

如此一来,**与孩子便能在同一时空交流。

回想起自己工作的这两年,忽然觉得羞愧,和xx老师比起来,我做得实在太少,我总是抱怨为什么总有些不听话的孩子,没有和他们好好沟通,有时候,我甚至不喜欢这些孩子们,觉得他们不懂事。现在才明白,原来,美好的世界一直在我身边,只不过我没有用心去体会,用好的方法去和孩子们沟通。

一. 教育需要细心与耐心

“花开是美的,等待花开会更美”。我们是辛勤的园丁,学生就是我们花园的小花,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时,我们是多么的高兴;但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并非都能在我们的预想中如期地开花,他们有先有后。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要更加耐心和细心。

xx老师正在做这个,突然想起我有这么一个孩子。他说得很慢,问了他一个问题,常常要很长时间才能从他嘴里听到。他拿起东西来也很慢,上课的时候,拿本书也要磨蹭半天。

他写字更是慢,别人10分钟能做好的题目,他需要20甚至30分钟。

记得有一次,我把他拉到了办公室补课堂作业,“你看,别人早就做好了,你快点写呀。”他还在慢悠悠的拨弄他的自动笔,神态自若,“快点快点!你怎么回事啊,不能快一点吗?

”我着急地帮他把作业本打开,气愤地对他说。见我发火,他愣愣地站在那边,不做声。“快点写哦,老师也不想留你在办公室,快点写还能赶上体育课呢,这不是你最喜欢的课吗?

”我开始改变“战略”,把语气放缓。老天,他总算开始提笔了,虽然很慢,但正确率尚可,于是我开始鼓励他,每当他做好一题,我就夸赞他一下,这招果然有效多了,看来,对待他,我是需要放慢速度的。临走前,我告诉他记得记下作业。他还是慢慢地回答我:

“知道了。”

虽然得到了他的保证,但心里还是不放心,想着放学之前一定要去检查一下他是否记录好了。放学铃响了,正准备冲进班里,竟看见他慢悠悠地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老师,你看,我英语作业记好了!

”忽然心里一股暖流,更多的是宽慰。原来他还记得,但我只需要再等一会儿。

遇见读后感 篇9

《遇见未知的自我》,这本书是上次跟朋友去锦汉展览中心逛书展时买的。第一次逛书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欢看书的人还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没啥收获,就买了几份香港的英文报,一本考公的理论热点书,还有就是这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我》。

断断续续翻了几天,总算读完一遍。看完最终一行字,合上书时,再仔细想想里面讲什么,却都很模糊了,也记不起几句完整的句子。不是说里面的故事不精彩,而是有很多非常专业的故事,他们懒得去理解。

书的封面写着“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等字样,标榜的资料似乎很大,但其实就讲了一都市白领偶遇一老人的故事。就像大多数精神励志书一样,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追求爱、快乐与和平。但它经过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更深体会内心世界的变化,是能够改变很多现实的东西。

说句实在话,确实也有点像在推崇“唯心论”的意思,可是,必须程度上的“唯心”确实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时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审视下自我的内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现实,会很辛苦的。想要简单的欢乐,平凡的幸福,从“心”开始,从意识上稍作些改变,其实能够变得更容易。

书中有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仅有你自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没有多大的感触。但看完整个故事,才明白这话的意思:

外面没有人,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是你内心奉献的结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则”差不多,进取乐观的意识能够吸引到进取的光芒,很多不好的东西都是自我的消极想法招惹过来的。因此,我们应该关心内心世界,勇敢,做一个更好的自我。

看这本书时,喜欢泡杯绿茶,听着柔柔的钢琴曲,安静地翻动书页,放松自我,享受着宁静,享受属于自我的一份娱乐......

《遇见未知的自我》读后感范文二

我一向都是一个自卑的人。

最近读了一本书,但让我放了很多心,也许不仅仅是这本书的功劳,而是从这本书,我有了真正的改变。幸运的是,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希望这种质变能继续下去,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有位教师评价我说我学习是“蜻蜓点水”,我一开始不服气,之后渐渐长大,反省自我,发现自我真是这样,所以也经常那这句话警醒自我,不要再“蜻蜓点水”!可是,秉性难移啊......之后我渐渐发现,我做事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鼓励、赞赏、羡慕之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我学***知识,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

比如说这次学***动,看到别人回答问题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来的都是书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脑袋就一团乱,总想着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这之后我总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后小我萎缩到不行,幸福的学***变成了羡慕别人打击自我的过程。自我有时也忍着不去看别人的精彩答案,可是总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时痛苦,有时难过......

此刻,这些我都放下了,虽然不明白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此刻确实心里很简便,因为,不管我答得好与坏,完美与否,我都切实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我期望我能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不依靠别人的评价,虽然我不聪明,但我在尽力做到勤奋!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识我都掌握牢固了,我会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联系的。

我看到我在寻找被击中的痛苦感觉。我全心全意地接受这种感觉,放下对它的需要。

《遇见未知的自我》读后感范文三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教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我》,很快从网上**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所以我想起了这本书。我一读就忍不住把它放下。我两个晚上就做完了。虽然我不了解一些地方,但我仍然觉得我获得了很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当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并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研究,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事实上,我明白,即实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样真正摆脱思想、情感和身体的束缚,但读完后我仍然感觉像沐浴在春风中。我的思想不再是连绪和混乱的。人人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明白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明白原理,读了这本后,明白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明白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期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我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梦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经常审视自我,自我给自我上课,自我给自我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当你有时间放松时,不妨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读一些关于身心成长的书籍,陶冶心灵,滋养心灵,理顺心灵。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遇见未知的自我》读后感范文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