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蚯蚓的课件集合

06-11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产物。请看以下小编为您收集的“蚯蚓的课件”相关内容,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希望您会从中受益!

蚯蚓的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2、能用动作创造性的表现蚯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大树衣服、图片、营养—报纸球。

活动过程:

1、师:“这是哪?”——动画城。

2、今天动画城给小朋友准备什么好看的呢?一起来看。

(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大树是什么表情?

3、这时有一只老鹰飞来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突然有一条小蚯蚓从土里钻出来说:“老鹰你不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他就要倒了。”

(1)大树为什么要倒呢?(幼儿讨论)

(2)为什么蚯蚓知道而老鹰不知道呢?

4、蚯蚓:“老鹰,你去那边的树上安家吧!那边的树很健康。”

老鹰:“那边?那么远你怎么知道?分明是在骗我。”

5、老鹰不明白那么远蚯蚓怎么知道,我们小朋友来把答案告诉老鹰好吗?(幼儿讨论)——蚯蚓可以爬很远的.地方

老鹰:“哼!你那么小,既没有手也没有脚,也没有我这样的尖嘴,没有大大的翅膀,更没有尖尖的爪子,而且还软绵绵的,怎么能在坚硬的地下钻来钻去呢?别骗我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不知道蚯蚓到底靠什么爬来爬去的?(幼儿讨论)利用纲毛抓住粗糙的东西向前爬。”

老鹰不相信,生气的一口把蚯蚓咬成两截,

“蚯蚓被咬成两截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6、过了几天,老鹰在大树上生出了鹰蛋,“哼,小蚯蚓被我咬死了,再也不会有人来烦我了。”

“老鹰!你好吗?”(蚯蚓钻出)

“你为什么没死”?

小朋友来告诉老鹰,我为什么没有死,好吗?(讨论)

7、老鹰被蚯蚓气的飞走了。

蚯蚓:“小朋友大树真的没有营养生病了,小朋友变成小蚯蚓帮助我搬营养给大树治病好吗?”

小蚯蚓变好了吗?快去运营养吧!

8、老师变成大树

提醒幼儿:

小蚯蚓没有手脚,我却发现咱们小蚯蚓怎么在用手爬呀?

或——小蚯蚓,你怎么长出手来了呀?

大树吸收营养慢慢舒展开来

大树:我已经有了营养不会死了,谢谢小蚯蚓

9、蚯蚓和大树跳舞

大树:“小蚯蚓我的朋友在那边,你们爬过去看看他好吗?”

幼儿爬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蚯蚓的课件 篇2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蚯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

蚯蚓的课件 篇3

一、背景

夏天的雷阵雨过后,幼儿园的塑胶操场上爬了许多的蚯蚓。孩子们看到了,有的幼儿用脚踩、跺,有的小心翼翼地捡起送到草坪中,还有的围着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蚯蚓真讨厌,把操场弄脏了。""蚯蚓爬出来了,是不是嫌土里热啊?

"你把蚯蚓踩断了,它多疼呀,会死的。""蚯蚓吃什么?""蚯蚓用什么走路?"……可爱的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猜测着。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非常感兴趣。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找准时机,不断地贯穿下去。这样,幼儿才能从自身需求出发,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研究不断推进。有了兴趣,幼儿才会更主动地探索学习。孩子们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机会,还是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吧!

二、叙事与分析

活动一:蚯蚓怎么走路?

孩子们兴趣很浓,我说:"我们把蚯蚓带到我们班怎么样?"好!"大家高兴极了。在我的建议下,大家齐动手,我们找来玻璃瓶、玻璃箱、马粪纸,有的运土和沙子。回到教室后,我在大玻璃瓶里放了三层不同质地土,将几条健壮的蚯蚓放入其中,教幼儿在玻璃箱外做了记号,有捡了两条被踩断的蚯蚓分别放入两只盛有黑土的玻璃瓶中。几个人围成一组,把蚯蚓放在马粪纸上,观看蚯蚓"走路"。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发现蚯蚓腹下有刚毛,当后部的刚毛附着在纸上时,身体就向前伸长,当身体的前部的刚毛附着在纸上时,身体就向前收缩。就这样,一身一缩前进了。孩子们高兴地喊起来"我知道了,原来蚯蚓是这样走路的呀。"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且认真专注,观察的非常细致。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发现了某些问题,就是我们课题所述由幼儿自己"生成"的课程,它的确是很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样也是最佳的教育契机。而作为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些"生成性问题",以幼儿感兴趣为切入口,适时地设疑.让孩子们的学习引向最深处

活动二:蚯蚓的特征"蚯蚓走路真有趣,我们学学吧!"孩子们说。这时许多孩子都学起蚯蚓走路来,高鑫说:"我们把手伸到头顶上吧!""真有意思呢!"孩子们一起学高鑫把手伸到头顶上做蚯蚓。

我问:"蚯蚓长的什么样?""蚯蚓长的像个蛇了,细细的、圆圆的。""粗的一边是蚯蚓的尾,细的一边是它的头部。""被踩断的蚯蚓活了。只有头得那条长得快,只有尾的那条长的慢。"教师介绍: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新>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对蚯蚓的构造只是了解表面的,对一些深入的问题他们并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回答。所以,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情感交流和行为上的学习。

三、蚯蚓的用途。

"看,黑土黄沙搅和了,土里还有缝隙。蚯蚓能松土!""蚯蚓是好人?""蚯蚓是庄稼的好朋友,它能松土!"教师简单介绍蚯蚓的其它本领(蚯蚓能预报天气,粪便可做肥料等).

在探索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一直在旁边观察着,孩子们是这个活动中的主体,幼儿在尽情的谈论中,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学着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在玩中发现的问题。于此同时,孩子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交往、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这样的探索也能让孩子真正感到轻松和愉快。

四、蚯蚓爱吃什么?

孩子们每天去看望瓶子箱子中的蚯蚓,给他们洒点水,放些叶子、米粒、饼干。几天后,大家有说开了:

"看,黑土黄沙搅和了,蚯蚓吃泥土呢!""蚯蚓也吃叶子。""还吃饼干呢?"教师介绍:蚯蚓每天靠吞食大量的泥土,将泥土中的腐叶和很小的生物吸收,然后将泥土排泄出来。这样能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利于自己的自长。

科学活动体现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教师应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探索。将老师的经验直接灌输给他们,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五、反思与启示

1.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我们应创造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对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其次是师生共同探索,寻找解决方案。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幼儿会在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

这次"蚯蚓来到我们班"的主题探索活动,它源于生活,孩子们在自然的情景下探究,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萌发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由此,我想到孩子们课程的社会化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引导作用与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时刻发生着细微而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乐此不疲。

孩子们的课程完全可以紧随孩子们生活,在生活化地情景中进行的。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支持探索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好问、爱探索的。他们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清澈的眼睛里,有许许多多的好奇。他们天真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为什么",教师如何对待这样或那样的好奇,对待这样或那样的"为什么",这一次次的探索行为,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线的教师应正确利用、尊重幼儿的提问保护和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要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的不同意见,尽可能地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我是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用继续学习,希望能跟紧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用心体会多元智能的精髓,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蚯蚓的课件 篇4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刘立志。

我说课的题目是:“合作探究,质疑思辨”——《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接下来,我将从:选题背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教学理念与过程、反思总结五个部分进行说课。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选题背景:

雨后的校园干净清新,学生漫步其中本该心情愉悦,可是一些学生却在操场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大量的蚯蚓在雨后爬出了草地,而太阳升起后大批死亡。孩子们心痛蚯蚓尸横遍野,质疑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离开土壤。也提出了问题,蚯蚓的生存分布还会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呢?

于是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他们又了解到,蚯蚓在土壤中有着重要的环境净化作用,国内外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其生态学作用的研究。然而,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了蚯蚓的生存。因此,研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对于更好地保护蚯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选择了这一研究课题,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合作探究,质疑思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背诵。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蚯蚓生存的环境因素种类;

②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技能性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②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尝试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性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难点分析

结合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有:探究讨论法和合作实验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也了解了设计实验遵循的原则。因此学生基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物学问题。

2.学生对生物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科学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加强。

四、实验教学理念和过程

x实验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x实验教学过程:

(一)户外观察:

首先学生在户外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查阅相关资料。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了解了它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情感性目标——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去发现生命现象。

(二)提问质疑:

1.学生结合户外的观察以及查阅的资料,针对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提出问题。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

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提出了光、水分可能会影响蚯蚓的分布,还想到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蚯蚓的生活。这也让我感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老师更全面、更发散。

最后,通过讨论辨析,学生们自由结组,选择了感兴趣的8个问题进行探究,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酸碱性、土壤中有机物多少、农药、化肥这8个因素是否影响蚯蚓的分布。

(三)思维碰撞

通过交流讨论,8个探究小组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了补充质疑。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时间关系,这里只展示了光、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其实针对每一种环境因素各探究小组都设计了实验方案。

比如探究农药这一因素时,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土壤两侧有无农药形成对照,将蚯蚓放在中轴线的位置进行观察。孩子们还查阅资料了解了土壤中容易残留的农药种类和浓度。探究土壤酸碱性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将三种土壤平均分布在实验装置中,把蚯蚓放在中心的位置进行观察。设计之后孩子们又查阅资料了解酸碱性土壤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孩子们的认真让我感动,虽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还很稚嫩,可是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思维,这也让我意识到,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们还确定了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并设计了探究实验报到单。

(四)动手实践

之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请看实验片段——播放视频。(老师穿插讲解:实验一段时间后,学生通过统计两侧不同土壤中蚯蚓的数目来判断蚯蚓更适合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实记录了数据,比如水分这组,学生分别记录了3次实验数据,并取了平均值以便分析。

(五)交流展示

实验后组内合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之后代表进行汇报,这是学生汇报的片段——播放视频。

之后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得出最终结论——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空气充足、温度适宜、富含有机物的中性土壤中,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它的生活有不利影响。

(六)情感升华

最后,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学生们一致认为:蚯蚓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了解其生活环境之后要更好的保护它们,使人和其他生物和谐发展。

这是雨天蚯蚓爬出路面,学生救助蚯蚓的情景。这是孩子们做的保护蚯蚓手抄报,手抄报上人和蚯蚓的关系和谐温馨,让人感动。

五、反思总结

(一)成功经验

1.本节课教学程序科学合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法改革,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蚯蚓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探究其他生物学问题。

(二)创新之处

1.创新之处一:方法创新。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分别探究了多种环境因素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这是各组的实验装置。通过探究实验,不光拓展了学生思维,教学相长的同时也拓宽了老师的思维。

2.创新之处二——装置创新。

①用垂钓蚯蚓保鲜盒减少了实验过程中蚯蚓的死亡数目。

②探究光对蚯蚓分布影响时,水槽一侧用黑纸包住并盖上纸板,一侧不包并盖上玻璃板,明亮和黑暗对比更明显。

③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影响时,用冰块降温和水浴加热的方法解决了土壤温度容易改变的问题。

3.创新之处三——评价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得到他人的肯定。为此,作为课改中的实践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时的评价。所以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每名同学都进行了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及时的评价成了学生学习最好的催化剂,不仅激励了学生,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点滴感悟

最后将我的一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1.对于初中的生物教学来说,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2.通过探究实验落实了重要概念:使学生领悟到动物的行为能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3.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从探究性实验中学到构建科学的知识与理论,体验科学,并在探究性实验中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蚯蚓的课件 篇5

设计意图:

读了《蚯蚓的日记》这一绘本,被书中小蚯蚓俏皮的形象、本真的个性、执着的勇气深深吸引并打动。透过那一页页惟妙惟肖的图画日记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我仿佛看到了蚯蚓世界以外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正在经历着成长的孩子。绘本也幽默诙谐的形式阐述了蚯蚓特点。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孩子在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氛围里了解日记的基本形式与绘本里幽默诙谐的画面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

2、从阅读绘本中了解日记的基本形式。

3、体会幽默诙谐的画面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

难点:在阅读绘本中了解日记的基本形式。

活动准备:

ppt、蚯蚓姐姐图片、蚯蚓日记每日事情统计表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封面《蚯蚓的日记》,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封面图片,了解书名,引起阅读兴趣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蚯蚓在干什么?

它是怎么写日记的?

"蚯蚓的日记"是这本书的名字。

蚯蚓在他的日记里到底写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师幼共同阅读,了解绘本内容和日记的基本表现形式1、逐副阅读启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初步理解绘本的基本内容(1)、引导幼儿阅读第一页(蚯蚓教蜘钻地,了解蚯蚓会钻地的特点)师:这是蚯蚓的第一篇日记,你们知道这篇日记是蚯蚓什么时候写的吗?原来记日记的时候是要先写上几月几日的。

在这一天里,有谁?

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讲述故事并提问:原来蚯蚓和蜘蛛是好朋友,今天蚯蚓教蜘蛛怎样钻地,蜘蛛成功了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天蜘蛛又要教蚯蚓怎样倒立走路。你们觉得明天蚯蚓会成功吗?

(2)、引导幼儿阅读第二页(蜘蛛教蚯蚓倒立走路,了解蚯蚓没有脚的特点,不能依附在树枝上)师:第二天了,日记上的日期有什么变化?

对了,3月21日,这一天蚯蚓学会倒立走路了吗?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3)、引导幼儿阅读第三页(蚯蚓做了一个噩梦,了解蚯蚓是吃垃圾的特点)师:这件事是发生在哪一天?

你是怎么知道的?

蚯蚓日记的最上面都标有日期,记录这一天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在这一天蚯蚓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教师讲述故事:昨天晚上蚯蚓做了一个噩梦,遇见了巨大的鸟,妈妈告诉它睡觉前不能再吃那么多垃圾了。

(4)、引导幼儿阅读第四页(蚯蚓参加舞会,了解蚯蚓没有脚的特点)师:3月23日,你们听到什么声音?

蚯蚓可能才做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它到底在干什么?

(出示图片)它在干什么?

它是怎么跳舞的(教师边讲述边以动作演示)为什么他只能这样跳?我们一起来学学它吧!

(5)、引导幼儿阅读第五页(姐姐照镜子,了解蚯蚓的头和尾巴是一样的特点)(出示姐姐的图片)师:今天,蚯蚓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它是谁?

蚯蚓和它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教师讲述故事提问:为什么蚯蚓要这样说它姐姐呢?

事实是这样吗?

(6)、引导幼儿阅读第六页(看牙医、不用洗澡

了解蚯蚓没有牙齿住在泥土里的特点)师:昨天是3月24日,今天是?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

今天,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

教师讲述故事提问:为什么蚯蚓永远不必看牙医?

为什么蚯蚓可以拖着泥土进屋?

为什么蚯蚓可以永远不用洗澡?

三、第二遍完整阅读绘本,了解日记的基本含义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完整阅读3月20日到3月25日蚯蚓的日记。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吧!

3月20日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诉进行张贴绘本简易图片,并进行ppt画面再回顾)3月21日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3月22日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3月23日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3月24日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3月25日蚯蚓的日记里写了什么?

看了蚯蚓的日记,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日记吗?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原来日记是用文字或者图案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每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你开心、难过、害怕等事情,而且每篇日记都要标有日期。

四、拓展幼儿思维,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教师运用神秘的语气启发幼儿对蚯蚓3月26日日记的想象。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2、请个别幼儿进行讲述。

五、延伸部分你们也想写写自已一周的日记吗?我们一起回去试试吧!

蚯蚓的课件 篇6

目标: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后记:

本课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蚯蚓的课件 篇7

目标:

1、 在绘本的共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小学的生活。

2、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推理。

3、 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准备:

课件ppt,大钟1个

过程:

一、引出话题:

1、 你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

2、 你们幼儿园毕业了要到哪里去了?

3、 蚯蚓的小学是怎样的呢?请看……

二、绘本共读:

1、 出示P2:开学第一天,会遇到什么新的事情?

(1) 这些蚯蚓是谁?

(2) 你认为蚯蚓弟弟还需要什么东西?

2、 出示P3、P4:蚯蚓在上什么课?

(1) 语文课学什么?学会认字有什么用?

(2) 音乐课学什么?你们会唱什么歌?

3、 出示P5、P6:下课啦,蚯蚓们在干什么?

(1) 什么叫下课?

(2) 下课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4、 出示P6:晚上蚯蚓弟弟几点睡觉的?

(1) 你从哪里看出时间的?

(2) 这是几点钟?

5、 出示P7:蚯蚓弟弟考试成绩好吗?

(1) 什么叫考试?

6、 出示P8:蚂蚁和蚯蚓弟弟说什么了?蚯蚓弟弟的小学叫什么名字?

三、延续思考:

1、 你希望你的小学是怎么样的?你希望你的小学要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蚯蚓的课件 篇8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2、师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

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蚯蚓的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知道很多动物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泥土。

2、认识蚯蚓简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本领(吃垃圾、给植物松土等),渗透情感教育及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孩子到周围环境中观察生活、生长在泥土中的动物、并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玩泥,并设置泥工角、种植角、饲养角,让孩子在操作中了解和自己发现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

2、泥土、蚯蚓、大挂图、动物图片、音乐磁带、装饰有花草的长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呀,我给大伙带来了一大堆的宝贝,你想不想看一看是什么?”带领孩子找一找,发现泥土。

(二)通过引导提问,让孩子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1)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泥土?(通过观察泥土,引起孩子兴趣,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

(3)你见过的泥土里有什么?(引发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他们与泥土都是好朋友)

(三)实物观察,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嘘!什么声音?”教师故做神秘,充分引起幼儿兴趣“哇!这里还藏着一堆泥土呢!它在跟谁玩呢?”(引出蚯蚓)

1、这是谁?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打个招呼吧!(Hello!蚯蚓)

2、你看蚯蚓长的什么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3、(捏着一个孩子的小脸蛋)你看××的皮肤滑滑的、白白的,小蚯蚓跟我们的一样吗?蚯蚓是什么颜色的?(……)你用小手摸一摸它。

4、小蚯蚓的嘴巴在动呢!它在干嘛呢?(引出吃东西)小蚯蚓吃什么?(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吃什么呀?(如果孩子答不出来的话):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你吃什么呀?(蹲下来非常神秘的听小蚯蚓回答,引起孩子的兴趣)小蚯蚓原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你学一学小蚯蚓是怎样吃东西的?

(四)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贯穿,让幼儿了解蚯蚓给植物松土的本领。

1、“你们看这条小蚯蚓要爬到哪里去?我们走路用脚,小蚯蚓走路用什么?你学一学。”让孩子来表现,把孩子引到挂图前。

2、结合情景演示,教师讲故事。

3、提问:是谁帮小柳树松的土?(……)原来是你们和小蚯蚓一块帮我松的土啊!谢谢你们!你们是怎么帮我松的土?(让孩子表现,引孩子离开故事场景)

(五)肢体表现:学做快乐的小蚯蚓,为花园里的动植物松土、清除垃圾。

“你们看!在那边有一片花园,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长不动了。泥土太硬了?我们一块去帮它们松松土好吗?”引导孩子到装饰有花草的'长布下面。

活动延伸

带幼儿饲养小蚯蚓。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蚯蚓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所吃食物等;

2、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蚯蚓的基本习性。

教学难点: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蚯蚓平时都吃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蚯蚓的“家”。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

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4、思考蚯蚓吃什么、蚯蚓的“脚”在哪和蚯蚓呼吸等问题。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那蚯蚓就是吃土吗?蚯蚓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蚯蚓像人一样需要呼吸吗?让学生回忆之前户外的观察,通过感官的认识抽象出蚯蚓的真实生活。

5、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蚯蚓的基本习性,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6、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蚯蚓的课件 篇11

在小班语言活动中,我选择了小蚯蚓为教学主题,通过观察、互动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设计了一些观察和描述小蚯蚓的活动。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了小蚯蚓的外形、移动方式和生活习性,让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小蚯蚓的特点。然后,我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小蚯蚓的样子和行为。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学会了用生动的语言把小蚯蚓的形象传递给别人。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与小蚯蚓互动。我在教室里放置了一些土壤和小蚯蚓,让孩子们可以亲手触摸和感受小蚯蚓。孩子们很兴奋地拿起小蚯蚓,触摸它们的身体,询问它们的感受。然后,我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与小蚯蚓的互动过程,例如“小蚯蚓滑滑的”、“小蚯蚓有点湿湿的”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的触觉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学会了用具体的语言把互动的细节传递给别人。

最后,我设计了一些创作活动,让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模仿等方式表达对小蚯蚓的理解。例如,我让孩子们用彩色纸和颜料制作小蚯蚓的模型,让他们可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蚯蚓形象。我还给他们展示了一些小蚯蚓模仿的动作,例如蠕动和弯曲。孩子们热衷于模仿和表演,通过这一环节,他们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得到了发展。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他们的兴趣和乐趣被唤醒,通过观察、互动和创作等多个环节,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在活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导致有些孩子对活动失去了兴趣。下次我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其次,活动中缺乏一些资源和材料,例如书籍和图片,这导致了活动的局限性。下次我会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资源,以便孩子们可以更丰富地了解小蚯蚓。最后,活动中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对单一,下次我可以更多地引导孩子们进行对话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小班语言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让孩子们在语言活动中得到更全面和丰富的发展。

蚯蚓的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概述:

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多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认识。

2、本课概述: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二、教材分析:

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

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

2、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研究蚯蚓的习性。

3、能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能力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完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材料与工具:

蚯蚓直尺放大镜线绳纸玻璃纸盒湿土干土餐巾纸筷子课前活动:让学生猜谜语,教师和学生互动(课件展示)。(老师听说我校的学生个个聪明伶俐,上课特别爱回答问题,今天我要亲身的体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精彩表现。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各种谜语,学生猜谜语。大家真的很聪明,老师这还有一个比较难的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课件出示,学生猜出是蚯蚓。那咱们看看是不是蚯蚓(课件出示蚯蚓的图片),噢,真是!他们可真聪明!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最新蚯蚓的课件集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蚯蚓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