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模板7篇)

06-14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阅读过后充满力量。写读后感首先要读好原文,阅读“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或许能够为您解决一些疑问,欢迎你阅读与收藏让我们一起探索创作的无限可能!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1)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的多数提问,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可有一些提问,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有的人得不到解答便渐渐把它抛之脑后,还有些人一直难以释怀,把它变成了对自己、对人生的心灵叩问,始终尝试解答,等待着一个柳暗花明的彻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的作者东东,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怀揣疑问的孩子。在工作了一年多后,他请了3个月的假,就这样踏上了他的心灵之旅。这个在姐姐眼里从小就爱提问的孩子,在青春的尾巴上,又倔犟了一次。

看着身边的同学、同事忙忙碌碌地生活,各自围绕着不同的球心转动,他迟疑、迷茫。香车美人、灯红酒绿,这些是自己最终的幸福吗?

我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间隔年,原是一些欧美学生在升学后的一次体验社会的旅行。而对于东东来说,这个间隔年是迟到了的,也是必须的。

从3个月到10个月,足迹辗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到尼泊尔、西藏,在路上他以义工的身份帮助当地人民,最终邂逅了自己的真爱日本女孩沙弥香。在印度,他遇见一个又一个热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分文不取地照顾那里的病人。在巴基斯坦,他遇见颓废的法国青年,却对心中的上帝有着清楚的印象;在西藏,他遇见善良的边巴

只为寻找一个信仰、一个答案,却收获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在路上学习爱与理解,收获感动。一路走,一路困惑,却渐渐地不再执迷自己所寻找的纯粹的答案。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些问题或许太难解答,也太过抽象。但在这一次次抽象的思考背后,却有一个正日臻成熟的生命之果。随着百转千回的体验和一次次洗礼,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也正在慢慢扩展。

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身边朋友。我开始想象作者写下这段话时,一笔一画的认真和嘴角淡淡的微笑。

特立独行的东东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戴着鸭舌帽的骂骂咧咧的霍尔顿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尔顿是作家塞林格笔下的叛逆少年,也曾游离于成人世界的大门外。他也是那样纯粹,怀揣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梦。他也曾迷茫,逃学的他过了一段疯狂的间隔期。最终的结局虽然也是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中,但这期间有过挣扎,有过妥协,更有顿悟,都在为破茧成蝶积蓄着力量。他的青春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

东东和霍尔顿,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而是这种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拥有一个间隔年的时光,间隔月、间隔日也难以实现。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间,可以静静地沉淀自我,反观自身,让你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

要怎样去生活?一叠叠作业无从解答。唯有思索可以让心灵明澈。

思索,就像是东东笔下的旅行一样,它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如果旅行是催人在路上思索,那思索则是在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2)

,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在磨房、天涯等论坛大热,两年后,它出了书,直接推动了“间隔年”概念在网上走红。有人追随作者孙东纯的足迹,也踏上了异国旅途,而且豪情万丈,“时间不是问题!学生有假期,我们有五一、有国庆、有春节,没有了我们有年假,没有年假了我们提要求,老板不同意我们辞职。金钱不是问题!在路上,一切的开支并没有我们想像中昂贵,只要你有节省的决心和执行的勇气,甚至,没有钱也可以上路。”当然,也有人有心无力,只能临渊羡鱼,为自己未曾拥有过的间隔年黯然神伤。

间隔年是英语Gap Year的音译,本来是指学生毕业之后先不忙着找固定工作,而是做一次为期一年的长途旅行,途中以打零工、做志愿者等等方式换取食宿。在被社会塑造成螺丝钉之前,先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移植到别处,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发现自己。

孙东纯的间隔年,是在毕业两年之后。他这时已经在广州谋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天对着电脑上班,工作强度不算大,上司为人很好,收入尚佳,在单位得到重用,周末跟朋友兜风爬山吃饭唱K,回家弹吉他听音乐看碟上网……多么安定滋润的状态。但他想去旅行兼做义工。于是他请了3个月的假,带着一张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出发了。

因为许多始料未及,3个月的假期变成了13个月的长途旅行,辞职也成为必然。走过了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他没多少钱,没什么规划,一点小计划也总是被突发状况改变,走一步看一步,边走边怀疑这场旅行有何意义。这怀疑与追问几乎贯穿他的整个间隔年。大部分时间,他乐于孤身上路。

为了省钱,有时候过得像苦行僧,住便宜的多人间,或者借助在别人家里。旁人这样描述他,“他乱发披肩,胡须垂胸,身着一件肮脏的T恤衫,还扛着 一把吉他!”那是因为在印度被小偷光顾过,警察抓到小偷的时候,钱已经被小偷买了吉他,要不回钱来,他也就只好带着吉他上路。

旅途中,欣赏自然风光、旅游名胜,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泰国泰姬陵,他甚至因为票价太高根本没有进去。这会让大多数旅游者愤愤吧:浪费资源,都到了门口还不进去,这算什么旅游。

本来就不是旅游,是旅行。逃离喧嚣,寻找意义。

在恒河边上,这个80后的年轻人终于肯定了自己的间隔年是有意义的,“虽然放弃了很多东西,身上的钱已经少得可怜,可是比起在广州工作有收入时大吃大喝的日子,我此刻的心情却踏实平静许多。”

旅途中,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人印象最深的是3个女人。

第一个,是跟孙东纯一起在特蕾莎修女创办的“仁爱之家”当义工的日本女孩沙弥香,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第二位,是个修女。那是孙东纯参加义工面试时,一直微笑的修女收起了笑容,问他最后一个问题:“why do you come here?”他很坦然地回答“I wanna help people”,修女却笑了,对他说:“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别给自己贴金了。你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来,是为了自我救赎。需要帮助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第三位,是已经旅行了的老驴友,日本女人Norriko。15年间只回过日本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月。她热爱的是老挝北部临近越南一个在旅游指南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那里的农民依然用水牛农耕劳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于人生的问题,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旅行归来的孙东纯的确多了选择。他没有回到广州谋生,而是去了日本静冈县的一个海滨小城,跟新婚妻子沙弥香一起生活。职业是在一家语言机构担任中文老师,也为国内的一些杂志撰稿。

他的旅行本来很容易被常识质疑:辞职旅行13个月,除了徒耗时间和金钱,有什么明显用处和收益吗?辞职去读MBA充电,就是常识中“很有用”的选项,而辞职去旅行?会被指责说“不成熟”,“不现实”,“不负责任”。

孙东纯的美满结局解决了这个问题,皆大欢喜。让在路上的人,和不想上路的人,都觉得对人生有了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这也许正是出版商看中他的原因。归来的他是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的:畅销书作者、寻找到爱情的旅行者……

这完美结局虽是事实,但却像个容易误导旁人的美丽谎言。因为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旅行也许一无所获,没有人找你出书,也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爱情。孙东纯问那些羡慕他的“成功”而开始间隔年的网友:如果我现在依然单身、混在广州,和以前一样为工作、生活、汽车和房子劳累奔波并且前途毫无起色,是否还有人乐意为了“青春无悔”而出行呢?

间隔年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移植,结果会有三个:一是找到新的土壤,健康成长;二是找不到归属,最终还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初始状态;更有第三种,找不到也回不去,像沙漠中随风滚动的草,在新与旧之间进退失据,更加迷茫。

不过,就像Norriko说的,比起懵懵懂懂的笃定,这份迷茫完全值得。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3)

好久没碰文字,感觉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阳朔可以好好的静下来,静下来的时间想好好看书,然后慢慢重拾和养成一些好的习惯,用文字记录一些自己的观点,游记尚在整理照片,所以先从读后感开始。

据说《迟到的间隔年》是中国第一本推动“间隔年”旅行概念的标志性图书,我却在我的间隔年旅行中才认识的他。关于出行,最开始的想法只是出来看看,出来找自己,在定好计划之后的几个月偶然看到gapyear的概念,顿觉给出行赋予了更恰当的主题。

当我翻开这本“迟到”的着作,初始觉得有些乏味,简单的文字,记录性的叙述,不是我喜欢的文字风格,加上现在已经算是踏上了间隔年的“半吊子”,不免感到书中文字苍白。我想象着,如果是在计划之前看到这样的书籍我该有多么的激动,如果是在大学期间看到,那么毕业的这三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可是,一切都发生了,没有如果,我已经在路上,过去的一切也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主人翁东东的间隔年花费了十三个月,走过了七个国家,一路穷游或是义工,认识了好多朋友,也遇到过坏人,出入境被为难过,也因为是中国人的身份在巴基斯坦受到过优待,最收获的是遇到了可以一起走一辈子的爱人。

阅读中索然无味之处,便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虽然经历得不多,但是回味起来甚是高兴,满满的幸福感,正是这种亲身经历过的幸福感带领我一直读下去,然后渐渐的融入到东东的旅程中去。在垂死之家的义工,才是我真正想要体验的义工形式,不为了任何的目的,只是想要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但印度,却是我不太想单独踏上的国度,所以我只有敬佩和祝福,或许可以从近处,可触及的地方开始。

对于现在的义工旅行,其实我自己是觉得有些不妥的,这种不妥是在有过一次失败和一次成功经历之后得出的。在印度遇到的失窃事件,想起在尼泊尔时坑子店长跟我讲过这两个国家共同的官僚腐化和无政府状态,深感愤愤不平却也表示无奈,只能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就算是遇到了,我也应该不会有他那么坚韧不拔的走上申述之路,虽然,结果是失败了。

最后,东东走到了我熟悉的西藏拉萨,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他走过的这些地儿只有拉萨是我走过的,而且是刚刚过的前一站。熟悉的地名,熟悉的景象,好像把自己带回到拉萨,刚去的几天和文杰在大昭寺前看磕长头,讨论各种洋气街道名儿;回来的几天和皓辰在拉萨闲逛拍照;听乐叔弹吉他,为蜗牛的酒吧折腾,和木头、马尾一起疯闹,好安静又好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的文字写得那么简单,我最后才读懂,是因为再华丽的词藻也写不出自己在外面流浪的心情,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你只会被文字吸引,如果你经历过,那么一个简单的字也能引起共鸣。更何况,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他的收获,他更深刻的记录在了自己的心里,那是他自己的,独有的,愿意分享出来的一切只是九牛一毛,我们的故事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他说他不愿意成为一个庸人,他疑问活在高级楼盘里的人幸福吗,我们承认那是生活,但是我们却不想要那样的生活,一路上遇见的朋友过客,都有一颗最纯粹的心,不愿意被社会同化,只想要好好的做自己。

我们出发不是为了逃避,出发,只是为了更好的回去。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4)

【童年读后感范文】《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多少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可我还是不认为像“苔丝”这样的生命就不会存在了,韩国之前有女学生遭**,加害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受害者走到哪都遭到唾弃,你看,社会还是这样。为爱而生,像苔丝这样美好的女孩,顶着什么为爱而亡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遭到无情践踏的事我不想再看到了,她们都应该好好活着,享受人生。

在我家旁边的菜市场里,有一个卖肉的叔叔。他来自四川一个贫穷偏僻的小山村。他住在1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有一个小摊位。每天,他都会咧嘴笑,切东西,打包,收钱。他一点也不抱怨自己的艰苦生活。相反,他都书看报以增加知识。慢慢地,他在附近买了几个摊位;慢慢地,他买了一辆本田;慢慢地,他叫了几个人。

最后,他竟然在另一个菜市场开了分店。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花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有变,我变了。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他即激励着我们这群有着远足想法的人去行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也在变着,只不过这个变是在无形中的,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在变得社会化,而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看着东子的行程路线,觉得他真的很牛本,对于这么长的时间、路线来说一本书绝不能完全的将其展示出来,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话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更深层次的感悟只有我们真正的踏上旅途我们才能体会到。

赏析:第一节,读水浒的孩子是那样专注,作者通过车辆喧闹,广播声,毫然不知时间已悄悄过去,突出了孩子的专注, 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第二节中,我们运用拟人化和隐喻的修辞手法,钓孩子,让人快乐。

有人说意大利语适合唱歌,法语适合与女**谈,德语适合严谨的科学研究,只有一无所知的人才可以学习英语。法国人总是轻视英国人。戴高乐甚至拒绝说英语。有个笑话说,如果你掉进塞那河,你可以用任何语言求助-只是不要用英语。

看东子姐姐写的序,虽然忘记了上面的具体内容,但还是能感受到兄妹的感觉。虽然每个姐姐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但有个姐姐真的很开心。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爱,但不再表现出来,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整个世界都会有一个巨大的爱!

salina的: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似乎道出了慈善的真正意义:

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慈善应该是再给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个提高并不是给你的一个慈善证什么的,而是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提高。我认为慈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5)

今天看完了《迟到的间隔年》,多看上买的电子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其实静下心来看的话可能一天就能看完了,内容不多,读着也轻松。看完了需要写写读后感,但我仍在纠结于一个读后感视角的问题。我写读后感写来写去还是写自己的笔墨最多,基本上真的是感,通过书中阐述的道理来对照自己,感悟自己应该如何如何。这种视角我姑且称之为对照视角。还有一类视角是上帝视角,上帝眼中当然事件的一切都是图样图森破了。采取上帝视角的话可以尽情的剖析作者的身世背景,写作意图,架构手法和局限等等,常为文学评论家所采用。我认为自己写这样的东西阅历和知识积累还是不足的,虽然已经以这样的手法写过很多次了,写完之后看看总是觉得漏洞百出不值一驳。还有一种视角就是代入的视角,采用这个视角来写读后感的时候你仿佛就是书中的主人翁,但你又是现世界中的一个人,所以两个身份的结合使你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和架构将书中的内容再复述一遍。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一本书的话,三种视角的读后感都采取一下,而且顺序应该是3--1--2. 只是对于我这种笔墨贫乏的人来说,倒完全可以将三种类型的读后感合在一篇里面。

作者孙东纯从性情根子上来说就是属于那种云游四方的人,工作后他总是和一些五湖四海的背包客们混在一起,而且总是会问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人就是属于杨绛所说的那种想得太多而读书不多的人吧。孙东纯对于工作并不是特别地上心,当发现自己有两万多块钱存款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可以走了。也就是说,可以实现自己的间隔年梦想了,虽然他一开始计划的间隔年时间只有三个月,并且由于老板的信任和理解,还答应他给他保留工作职位三个月,等到他三个月回来后可以继续工作。孙东纯本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只是他的间隔年旅游快到三个月的时候他意识到三个月的时间只够他从正常人的那种工作生活中走出来,并且真正意义上的间隔年才刚开始。他在间隔年刚开始的三个月里基本都待在东南亚,作者本来的打算是途径东南亚诸国走马观花,然后到印度去做义工的,根本没计划在东南亚滞留那么长时间。所谓义工就是志愿者之类,去帮忙照顾生老病死的人。后来作者在西藏也以此为目标,但是中国人的西藏找不到提供这类志愿者劳动的场所。后来他去了尼泊尔才找到的。我其实比较难理解义工的价值在哪里,跑那么老远的路去照顾几个快死的外国人,爱心泛滥了还是猪油蒙了眼?如果从为社会贡献爱心的角度去理解显然不成立,这和跑到山东去品尝正宗的上海本帮菜差不多一个调调。但是这却显然可以成为一个远行的理由,人做事情要是没什么目的的话就会觉得难受。而且这个目的得有价值,在作者看来,这份义工的价值就是教会了他爱的意义。我承认这可能是真的,帮小区里的老头老太们义务洗衣遛狗,中间会夹杂很多复杂的社会成分,可能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而且语言上太相通了也不好,很多感悟和思想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脑海里酝酿成型便已经在和周围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交流中变形了。

作者在东南亚那些闷热的国家里历经了各种磨难艰辛,见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旅行者。这些旅行者和他的共同特征就是穷游,绝不是仅为了旅游而来,更多的是行走、经历和感受,所以钱多钱少是个比较次要的问题。作者一路上住最便宜的旅馆,控制每天的吃喝花销,两万块钱居然让他撑了13个月。作者英语并不好,不过到旅行到6、7个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用英语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了。以上两点足以让我敬佩。生活并不缺乏精彩,但是我们却常常缺乏勇气。缺乏勇气所以才做过多的准备,准备是无止境的,越是准备越是觉得准备不足,等到发现自己其实不用准备那么多的时候也同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或者心境已经变了。作者在旅途中结识的很多人都属于那种follow heart类型,想走就走,想到了就去做,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有些他旅途中碰到的人连英语都不会说,却已经周游世界了;有些人洗个脸的功夫就消失去远方了,然后忽然又觉得背包太重不想走了。换言之,都是一帮不靠谱青年。也幸亏这是在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要是搁100年前,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从整本书的文字看来作者孙东纯是个比较真诚的人,他忠实的记录了自己的行程,没有过多记录自己的感想,也没有怎么渲染自己的经历,甚至和日本女人沙弥香的恋情笔墨也不多,这可比那些旅游泡妞的精子过剩男强多了。他在旅游途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两个月)是和一个叫家宝的东北女人在一起的,睡一个帐篷,在一块吃饭、逛街,一起游历和倾吐心事。不过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这很难想象。虽然作者没有在书中放上家宝的照片,但我想八成的原因是那个叫家宝的长得不好看。或者是发生了什么,但是作者没写出来,毕竟背着沙弥香和其他女人搞一块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间隔年的意义作者到最后也没说明白。或许间隔年这种经历也不用去追寻什么意义,至少用不着在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去得出意义。秦始皇那书同文车同轨的意义也是经历了两千年才为大家所意识到的,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和决定的意义要在人生余下的日子里才能彰显出来。所以,任何经历的意义我认为不是一种照耀人生余下日子的纲领,而是一种和人生剩下的经历混合发酵后的总结提炼。

总体来讲这本书不错,讲了一个好故事,起码可以使读者见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我们经常需要改变,因为单调的生活会扼杀一个人的生命。也许这种改变并非一定得需要通过间隔年这种极端方式来实现。再者大多数人都是有妻儿老小的,需要养家糊口,脱离职场一年两年不太现实。但是生活负担却不应该成为一种拒绝改变的理由,因为没那么难。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6)

根据字典的解释,“间隔年”指的是在人生两个主要阶段之间的一段延长了的过渡时期――青年人在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之前,用一年时间去工作或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在旅行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间隔年在欧美已发展了五十多年,在中国还是很新鲜的概念。毕竟,大学不会允许学生收到通知书却不来报道跑去旅行,家长也无法容忍他们眼中的“瞎胡闹”。

这本书作者孙东纯是广州一家公司的员工,20xx年12月1日,东东带着一张仅有两万一千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广州,带着一个“间隔年”的主题走出了中国。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前往印度变成一次辗转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到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身份服务于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人。旅途结束,他找到了全新的未来、内心的宁静和他的珍爱日本女孩沙弥香。虽未谋面,但通过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们的相爱是巧合也是天作之合,他们都有一颗纯真善良勇敢的心。拥有这样的心,才能去很多美好的地方,遇到同样美好的人。

近代中国有学者提出“开眼看世界”来改变中国固步自封,鼠目寸光的惨状。对照现在的状况,我们也需要睁开眼睛,走出自己的花园,看看缤纷的世界。不出去走走,我们面对的只是生活的三点一线。我们不知道南非有野生企鹅,澳大利亚有美丽的大堡礁,新西兰有宛如仙境的皇后镇。

但是,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能进行间隔年的只占少数。但我们可以步步前进。从短暂的一周,到两周,一个月,一个假期,半年,一年。在理想和现实中不断的追求平衡点,最后把理想化为现实。如果愿意打破常规,如果喜欢在一个满是摩托车和开阔草原的世界里漫游,或者只是想要找到额外的动力,让自己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奔跑,那或许出国一年对我们来说很合适。间隔年中,即便是出乎所料的艰难时刻也有其疗效收益。间隔年是以一种嘻哈的方式让人从青春期走向成熟,如果方式得当,它也是保持年轻的一种方式。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很大,只要我们足够勇敢,世界真的很大。在路上,我们收获爱,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将这份爱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篇7)

gap year是英语gap year的音译。原来,这意味着学生毕业后不忙着找固定工作,而是做一年的长途旅行,在途中通过打零工和志愿者来换取食宿。在被社会塑造成螺丝钉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移植到其他地方,体验不同的背景、文化、生活方式,重新发现自己。

08年,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在磨房、天涯等论坛大热,两年后孙东纯以自己亲身经历出版了《迟到的间隔年》,直接推动了间隔年概念在网上的走红,我也深深被这本书吸引着。

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他被他的心召唤。他带着2.1万元人民币离开13个国家,从澳门、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和尼泊尔进行了一次往返旅行。他说这是内心中的某些空白,一定要找到东西填不上,就像他去印度做义工,有个修女讲:we donrsquo;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有人追随作者孙东纯的足迹,踏上了异国的征程,这也是豪迈的;只要你有存钱的决心和执行的勇气,即使没有钱,也可以上路。当热,也有人有心无力,只能临渊羡鱼,为字谜未曾拥有过的间隔年默然伤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我也是临渊羡鱼者

在我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写慧人生与诗意人生,是邂游至今,打破时空结局。提高生活宽度的一种方式。

在这本书中,我深深地感到作者是一个喜欢思考生命意义的人。他渴望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打开心扉。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最原始的思想状态。者是他的寻根之旅。

原来,它不是旅行,而是旅行,逃离喧嚣,找到生活的意义。

曾经我的哥哥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怕不怕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中却是掺杂很多的东西,当然我最后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心中有那么多空白,有那么多愿望,有那么多理由去看这个世界。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我内心的空白需要一次旅行来填补,我需要通过旅行来找到生活的意义。

正如马家辉在一本旅游书中所写,这只是一个生命终点的美丽圆圈。

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很难像作者那样。有足够的精神、勇气、动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独自走这么远,忍受这么多的苦难。但,我的内心深处是不满足与现在的状态,不停的走动,那就是不断地感受不同的文化,不断地适应新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在同一个地方待久了,心里好像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我们是否想过这个位置真的是我们最合适的嘛,它能让你激情嘛,它能让你感觉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对自己安慰说简单平淡就好不是嘛。

如果你去问一个小学生有什么梦想,他会告诉你五彩斑斓的答案,医生、教师、科学家,如果你去问一个初中生,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大学我想这是很多学生或许是你听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如果你去问一个大学生,他的梦想是什么:公务员、外企等。随着年龄的增大,梦想越来越成为一个奢侈的字眼,梦想总是带有华丽丽的色彩,而目标总是带有严谨的现实主义色彩,我们为生活而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如此循环的环境当中,在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时,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间隔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是否应该一步一步的足迹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就像作者遇到那些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一样。

第一位,是在跟孙东纯一起在修女院创办仁爱之家当义工的一个日本女孩涉弥香,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女孩成为了作者的妻子。

第二位,是个修女,在作者参加一个义工面试时,一直微笑的修女收起微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 we donrsquo;t need you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

第三位,是已经旅行了15年的驴友,日本女人norriko,15年间回过日本三次,每次不超过三个月,她热爱的是老挝水部临近越南一个在旅游指南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那里的农民,依然是用水牛农耕劳作,过着与世隔绝的舒活,对于旅行的问题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它会让有更多的选择,它让你更加的迷茫,但是这完全是值得的。

旅行之后,孙东纯确实有很多选择。他没有回广州谋生,而是去了日本静冈县的一个海滨小镇,和妻子弥香住在一起。他在一家语言机构当语言教师,为一些国内杂志撰稿。

孙东纯的幸福结局也唤醒了我。上路的人和那些不想上路的人都觉得过去有一种对生命的解释。我们呢?我们有过去的解释吗?

每隔一年就是连根拔起的移植,结果会有三个:一是找到新的土壤,健康生长;二是回到最初的状态;三是找到也回不去,就像沙漠里的风翻滚的草,在新的和回的之间迷失,只是增添了迷茫。

不管是什么结果,我想成短亦或长,每个人都需要一段间隔年,用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作者:张素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