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电阻教案

06-19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本文聚焦于与“测电阻教案”相关的主题,在你发现了一家好的书店时请分享给朋友们!

测电阻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复习巩固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学生实验: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欧、4欧、5欧各一只)三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阅读本节课文前的问号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2)问:什么叫串联电路?画出两个定值电阻串联的电路图。(同学回答略,板演电路图参见课本图8—7)

(3)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I1、I2和I。

板书:〈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1=I2=I。〉

(4)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与分电压(U1、U2)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U1、U2和U。

板书:〈2.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和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进行新课

(1)实验:测R1和R2(R3)串联的总电阻。

问: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和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2欧、R2=4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如课本图8—5所示。

进行实验:

①按伏安法测电阻的要求进行实验。

②测出R1(2欧)和R2(4欧)串联后的总电阻R。

③将Rl和R3串联,测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将实验结果填在课文中的结论处。

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R1+R2,R抇=R1+R3。实验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2)理论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上述实验结论也可以利用

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从理论上推导得出。结合

R1、R2的串联电路图(课本图8—6)讲解。

鵢板书:〈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l、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U=IR,Ul=I1Rl,U2=I2R2。

由于U=U1+U2,

因此IR=I1R1十I2R2,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1=I2

所以R=R1+R2。〉

请学生叙述R=R1+R2的物理意义。

解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

指出: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总电阻也叫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板书:〈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R1+R2。〉

口头练习:

①把20欧的电阻R1和15欧的电阻R2串联起来,串联后的总电阻R是多大?(答:35欧)

②两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千欧,已知其中一只电阻阻值是700欧,另一只电阻是多少欧?(答:300欧。)

(3)练习

例题l:

出示课本中的例题1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学生读题并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如课本图8—7)。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小结:注意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明确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本题R1、R2串联,所以I=I1=I2。因U1、U2不知,故不能求出I1或I2。但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知道,总电阻R可由R1+R2

板书:〈例题1:

已知:U=6伏,Rl=5欧,R2=15欧。

求:I。

解:Rl和R2串联,

R=R1+R2=5欧十15欧=20欧。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0.3安。〉

例题2:

出示课本中例题2的投影片,学生读题,画电路图(要求同例题1).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①问:此题中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串联一个适当电阻的意义是什么?

答: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是2.5伏,如果将其直接连到6伏的电源上,小灯泡中电流过大,灯丝将被烧毁。给小灯泡串联一个适当电阻R2,由于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Ul+U2。串联的电阻R2可分去一部分电压。R2阻值只要选取合适,就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伏,正常发光。

②串联的电阻R2,其阻值如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分步板书(参见课本例题2的解)。

本题另解:

板书:〈Rl和R2串联,

由于:I1=I2,

口头练习:串联的两个电阻之比是1∶3,串联电阻上的电压之比是多少?(答:l∶3。)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根据上述分压公式可求解例题2中R2的阻值。学生叙述,教师板演。

板书:〈解:R1、R2串联,

由于:U2=U-Ul

答: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需要串联一个阻值约为11.6欧的电阻。〉

想想看,本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课后请你试试看。

3.小结

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4.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

(四)说明

1.本节测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实验,由于学生已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一般掌握较好,故实验前有关要求的叙述可从简。但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指导。

2.从实验测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结果一致。在此应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在推导串联电阻总电阻公式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解答简单的串联电路计算问题时要着重在解题思路及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测电阻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阻的串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的内容,第十四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结合前章所学的串联电路的特点可应用欧姆定律直接导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本节教材在安排上采用了先科学探究,后理论推导的顺序,是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及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2)能用“等效代替”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形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法,掌握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根据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同时借助于等效代替的观点分析串联、并联电路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课堂教学。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他们是一个挑战。

(二)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环节,使学生较全面的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等效代替法”研究物理问题,从理论上学会分析并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对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肯定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关于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特色,为了充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入理解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采用以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向学生提问“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对前面的知识是一个复习,同时也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特别能为实验探究时的猜想提供帮助。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会增大还是减小?两个(或几个)电阻串联之后的总电阻比参与串联的.各个电阻(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

猜想与假设:由于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几个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应当比各个分电阻大些。这些猜想对吗?实验的设计:

实验的设计方案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欧姆定律,也可以根据伏安法测电阻,对学生设计的正确电路图都要给予肯定。

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先设计电路,再连接电路。实验中,教师巡视。通过理论推导验证实验结论:

对于教材有的理论推导过程,我将不再在黑板上重复板书,由学生自行推导。交流与讨论:上述结论是由两个串联的电阻推导出的,它适合于3个、4个、多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吗?

(三)迁移深化,发展能力:

本环节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归纳出探究结论后,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设计了将“等效代替”的方法与“合力与分力”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学生选择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需要一个200欧姆的电阻,但是手上只有50欧姆、100欧姆、150欧姆的电阻个两个,你将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测电阻教案 篇3

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知道变阻箱的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利用 图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和表达自己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

1、教学重点: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会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

1、什么是电流?

电何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用每秒钟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用符号I表示,I=Q/t,单位安培,单位符号A。 测量工具;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使用,不能直接接在电源两级,什么是电压?

电荷的压力差。有电源提供,符号U。单位:伏特,用V表示。测量工具:电压表,符号V,使用时要并联在电路中使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两端。测量○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只要用电压表“抱一抱”这个用电器。

电流表因为内阻很小,分析电路时刻直接当成一条导线。

电压的内阻很大,电流很小,分析电路时,刻看成开路。那到底什么事电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电阻。

1、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与电流有这样一个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越小电阻越大,电流远大,电阻越小。

3、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Ώ,(解释Ώ的读法和写法,并让学生上来写)

4、我们知道他的单位是Ώ,那1Ώ到底多大呢?导体两端给1V的电压(电荷的压力差)通过的电流为1A时,1Ώ的单位是比较小的。有一些电阻较大的,那需要用较大的单位来表示,比Ώ的答单位有千欧kΏ、兆欧MΏ,这里要注意兆欧的符号M是大写的,M的单位比k大1000倍,1kΏ=1000Ώ,1MΏ=1000kΏ,

5、一个小灯泡的电阻大约10Ώ,像我们实验室用的 导线,一条导线只有约0.001Ώ,几乎为0,所以在实验时如果把导线直接接到灯泡两端,灯泡就会被短路,是因为导线电阻远小于灯泡,电流几乎都从旁边的导线经过。 看课本76页信息窗,几个常见用电器的电阻。

6、电阻器???

(1) 作用:电阻器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在电路中的符号:

(3) 电阻器在电路中也会消耗电流,所以他也是一个用电器。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在电压一定时,电流越小,电阻越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固定电压下,根据电流的大小来判断电阻的大小。 (2) 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电阻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 a、材料: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8页,用一分钟看一下几种物质的导电性能,观察哪种物质的导线性能好。(电阻越小,导电性能越好) 银(Ag)的导线性能最好,接下来是铜(Cu),铝(Al),铁(Fe)

现在使用较多的是铜和铝。大家知道为什么不用银?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为银的价格比较贵,而且难以避免有人去偷导线,这样会照成很多麻烦) 相对来说铜铝是比较实用的导体。由于铁丝的电阻大约是铜的5.6倍,铝的3.4倍,这就是为什么不用铁来做电线的原因。) b、长度

导线好比水渠,水渠越长,水流就越小,同样导线越长电流也就越小,这样电阻就越大。所以电阻大大小跟导线的长度有关系。

c、横截面积:河道越宽,水流就越大,同样,导线越粗,也就是横截面积越大,电流就越大,这样电阻就越小。

d、温度:大部分物质的性质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你知道小灯泡什么时候做容易烧坏吗?(提问)在来等的那一瞬间,这个时候灯丝的温度低,电阻小,电流就比较大,所以容易烧坏,你们做实验的时候会有个别同学喜欢玩,经常断开闭合开关,现在知道为什么,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情况发生了。

另外还有个别物质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玻璃能导电吗?在常温下,玻璃是不导电的(导电性能非常小),我们把不导电的物体成为绝缘体,就像导线外面那一层橡胶皮,就是绝缘体。给玻璃加热,电阻变小,当他达到一定温度时就可以导电。

(3)在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

2、扩展:我们以前家里常用的白炽灯,如果灯丝断掉,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重新发亮。(看着灯丝倾斜灯泡,让灯丝重新搭上去。接入电路中,会发现灯泡更亮了,这是为什么?接入电路多的灯丝变短了,电阻就变小,这样电流变大。)

重新搭上去的灯丝容易脱落,如果在半夜风一吹就灭了。而且电流越大,灯丝更容易烧断。 总结电阻

3、现在我们知道电阻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这些都是导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所以电阻的产生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跟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符号: R。

1kΏ=1000Ώ,1MΏ=1000kΏ,

(1)作用:电阻器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在电路中的符号:

(3)会消耗电流,是用电器。

测电阻教案 篇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它是由导体 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成 ;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表达式R= ,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 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 都随温度的变化而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 ,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

1.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并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由该式计算电阻。 时电阻的决定式,其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共同决定。

提供了一种测量R的方法:只要测出U、I就可求出R。 提供了一种测导体ρ的方法:只要测出R、L和S就可以求出ρ。

例 1 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 金属薄片边长ab=10 cm,bc=5 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解析: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1,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2,金属片厚度为h,

所以R1∶R2=4∶1,故后者电流I2=4I1.

例2 某用电器离供电电源距离为L,线路上的电流为I,若要求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该输电线的横截面积最小值是( )

例3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1和L2串联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中.若L1的灯丝断了,经搭丝后与L2. 串联,重新接在原电路中,则此时L1的亮度与灯丝未断时比较( )

解析:设两灯电阻为R1和R2,外加电压为U,则灯L1消耗的电功率为

灯L1断后重新搭接,R1变小,故上式中变量仅是R1.

注意到 为常量,故当 即 时, 最小,此时P1最小;当R1变小,则 变大,结果P1变小,灯L1变暗.

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 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

2.电路中有一段金属丝长为L,电阻为R,要使电阻变为4R,下列可行的方法是( )

C.将金属丝对折后拧成一股 D.将金属丝两端的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

3.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横截面的直径为 d,电阻为R,如果把它拉成直径为 的均匀细丝,电阻值将变为( )

A. B.16R C.256R D.

A.若将a、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B.若将a、d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C.若将b、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D.若将a、b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 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

6.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A:RB为_____ _,相同时间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A:qB为______

测电阻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是历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以及电压表量程的正确选择、连接和读数。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使用电压表,获得成功,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老师提问生活中与电压有关的一些现象,如有时家里灯泡忽明忽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有关电压的知识呢?引入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习电压的概念,单位,常见的电压值。

设计活动:

1、幻灯片演示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2、水果电池,让学生认识到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

3、分组实验:学生观察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供电时,灯泡亮度的不同。

4、 利用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从而分析电源的作用以及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的作用。得出: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初中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以及水果电池概念中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再通过与水压进行类比,体会出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受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学电压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然后总结电压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课本图16.1-5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进行试验。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通过实验得出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相等。

设计意图:

检验学生对电压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7道由浅入深有梯度的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重于实践的意识。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提炼概括

设计活动:

1、课堂小结:电压的概念,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

2、练习反馈:练习册部分题

六、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两个主题,一个是电压的概念,包括电源、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压的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关系。另一个是电压表的使用及读书,总结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测电阻教案 篇6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初中物理《电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节课利用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导致小灯泡亮度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灯亮不同?”从而指导学生阅读,从导电性和对电流的阻碍两方面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对学生掌握电阻理解其含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对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的渗透,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的基本方法通过用小灯泡亮度体现电阻的大小使学生对转换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汽车走不同路面阻碍不同与电阻类比,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含义。

测电阻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伏安法)测的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难点: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

2、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

3、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4、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思考学案问题导入的第一题:

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 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计算想想;如果我们想知道电阻的阻值有多大,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行电阻的测量。

进行新课:

1、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呢?

2、请大家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巡视,这时可能会发现,不论同学们灯泡、电表摆放的位置如何,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只画出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另一种较完整,接进了滑动变阻器。

师生讨论这两个电路图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合理?得出,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3、设计好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表格。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 位置。

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 接线柱。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6、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得出结论。

7、交流评估。

测电阻教案 篇8

《电阻》这一节知识内容不算太难,学生对电阻定律的认识关键在于实验,实验用到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我上完课后,认真反思,记录下下列问题。

1、在课题的引入上,“为什么用铜铝做导线”,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如果能进一步追问“铜做的导线是不是一定比铝做的导线电阻小?”这样在引入上可能更顺畅一些,与本节课的知识关联性更强一些。

2、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还非常的薄弱,这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条件限制和以前的不重视。实验室在此之前几乎没什么器材,现在多了一些,但能做的实验非常有限,所以今后应多做实验,并且希望能把以前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补上。

3、这节课的重点是电阻概念及其三个决定因素,在这方面的练习还不够。

4、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应多展示一些电路板上电阻实物和图片,以及介绍人体电阻等等

测电阻教案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6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上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教师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

教师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公式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教师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电阻

一、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

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幼儿园教案《测电阻教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阻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