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日记优选九篇

07-02

怎么样才能快速利用好范文的文章?写作前很多人会搜索同类型范文。学习好的范文可以为我们的学习生涯提供更多的启示,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合了多篇关于“民俗日记”的文章,请您保存本文以备参考!

民俗日记(篇1)

今天,我和两个最好得朋友去丽水玩,我们的妈妈去逛街了,我们三个一起去了民俗乐园玩。

我们玩了很多东西,有激流勇进、水球、飞船、打恐龙等等游戏,我和楠楠先玩了激流勇进,是最好玩的,上船后,我们沿着水流,到了第一个滑梯上滑了下来,我使劲的抓住杆子,随着一声巨响,我的人都好像飞起来一样,接着又是一声巨响,让我全身都是水了。又经过了一个小树林,我和楠楠发现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兔子,蹦来蹦去,吃着树叶,咔哒咔哒响…突然又是一个滑梯,“哅”的一声,我们满身又被水溅着了。到了终点,楠楠说再来一次,然后我们又奔到起点,然后又是一轮惊险刺激,全身也越来越湿了…真好好。

下次我还要来民俗乐园玩。

民俗日记(篇2)

民俗文化剪纸作文

剪纸,是我国春节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可以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美丽生动、风格迥异幽默的精美图形、图案呢!剪纸的种类有许多,比如:动物、窗花、喜花、汉字、团花、礼花、鞋花、图画

妈妈有一盒十分美丽、宝贵的十二生肖用剪纸印成的邮票。她把盒子放在眼看不到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我曾也看到过这十二生肖剪纸:有胆小的老鼠、可爱的小白兔,洁白的羊各种各样的邮票多得数不清,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们是后人的珍宝,是人民的结晶,是艺术家的成果。

现在,剪纸大多数用来装饰。它可用来装饰门口、墙、柱子、灯笼、镜子也可以用来当送给人家的礼物。记得过年时,妈妈总会把摊前的剪纸一扫而空。如果剪纸做好了,奶奶就把剪纸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

如果让剪纸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见到中国的剪纸是多么传神啊!

中国的剪纸,是我在传统文化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项目。

民俗日记(篇3)

今天上午,老妈舅舅带着我和丁丁哥哥去民俗博物馆玩。刚进门,几个福娃在那站着,老妈让我跟福娃握手,我不敢摸。然后,我傻乎乎地在那站着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丁丁哥哥撞了一下钟,别人问他属什么,属龙就给礼物,丁丁哥哥说属小龙,人家就没给。

老妈又带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参观完最后一个地方,我问老妈:“滚铁环的在哪里?”老妈说:“不知道。”然后,老妈就拉着我们往回走,我提议去看看东花园吧,老妈不愿意,可是她刚进门,就兴奋地不得了,因为她听到了别人滚铁环的沙沙声。可是,我没看见有空闲的铁环,所以,就在那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滚。

看了五六分钟,看见一个人不滚了,我就飞快地跑过去抢铁环。抢了铁环,就把铁环给舅舅,让他演示给我们看。舅舅演示完,我又跑过去抢,抢到以后,我就找个空旷的地方滚。我照着舅舅的动作,先把钩子放在铁环的下面,然后往前跑,可是,几乎一步没走,铁环就赖在地上睡大觉。我滚完一次,就让丁丁哥哥滚。铁环今天好像非常想赖床,所以丁丁刚走两步,铁环又躺在地上睡大觉。我又滚了两次,一点进步都没有。丁丁哥哥又滚了两步,也是一点进步也没有。于是我们又让舅舅给我们演示看,舅舅说:“先不要把铁环放在地上,用钩子钩在它底下,然后猛地一放,跟着他的`节奏往前滚,就可以滚很长时间了。”可是,我和丁丁哥哥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滚多长时间。舅舅看了看说:“钩子不是让铁环前进的,而是让铁环不乱动。身体只要跟着铁环滚动的节奏往前走就行了。”

于是我和丁丁又练习了很长时间,每人都能走三四步了。然后,我们又玩了一会儿其他游戏,比如:斗鸡,打陀螺,跳绳……

参观完民俗博物馆,丁丁还要去我们家住一天,真开心啊!

民俗日记(篇4)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表姐去民俗博物馆参观。一路上 大家都非常兴奋,毕竟嘛,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们去的时 候正是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火一般的炙烤着大地。我们 一从家里出来便挥汗如雨了。(夸张,夸张了)到了目的地 民俗博物馆之后,走进一楼大厅我们都惊呆了,哇!里面有 许多古代妇女穿的衣服和首饰都好看极了!我们一个一个仔 仔细细的观赏着:“你瞧,那一对玉镯子真漂亮啊!”

“看,那身衣服多华丽,一定是妃子,公主们穿的!”尤其 是我和姐姐,对服饰和首饰都情有独钟。接着我们上了楼梯 到了二楼,那是专门展示现代农民生活的画展。可让我们大 开了眼界,原来农民的生活是这么的丰富多采。就连在地里 干活这样无味的事情现在也变的这么有趣。在农村长大的表 姐也说她去过地里,但那时她觉得干活好枯燥啊,可现在看 了这画展却变了想法。然后我们去了三楼那儿尽是一些瓷 器,砚台。瓷器上的每一个花纹都非常精细,而砚台的模样 千变万化,有一个龙的砚台和一个长砚台是我最喜欢 的....

博物馆之旅便结束了,但我还想再看一眼,这次的参观 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也让我留恋忘返。

民俗日记(篇5)

今天,我们四(2)班的快乐出发小队来到了南京的熙南里甘家大院。我们在里面看到了许多的中国民俗文化。

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大大的花园,这个花园可美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色的蜡梅花都开了,一个个,一朵朵,一串串,风一吹过,淡淡的香气随风飘荡,飘进了院落。再往里走,有一个水池,水池正中有一个假石山洞,我们在里面玩了好久呢!现在,我们要继续前行了。

下面,映入眼帘的是具有中国民俗特征的民间艺术,有:抖翁,陀螺,布艺,剪纸和中国结等等。我们看到了屋里一位艺人爷爷正在玩抖翁,抖翁在他的手里做出了各种造型,有照镜子,猴子爬树,吃面条等等,艺人爷爷的精彩表演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了。

接着,我们看到了挂满两面墙壁的中国结,各式各样的,非常好看,我们一行队员不由得想向艺人奶奶讨教中国结的编织方法。艺人奶奶非常和蔼可亲,她耐心地教授给我们一种最简单的中国结——“双钱结”,我们认真地听着,手里跟着奶奶的口决编织着。好不容易编好了一个,下一个又忘记了。唉,一个简单的“双钱结” 我也是三番五次地拆了编,编了拆,好不容易能熟练编成功了。想不到一个简单的绳子,在艺人奶奶灵巧的手中竟能编织出成千上万种花样来。可想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是多么的深奥啊!

通过这次活动,我从中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南京的民间艺人更是藏龙卧虎。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

民俗日记(篇6)

星期天的下午,大伯带着我和妹妹俩去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

刚进博物馆,就看到一个铺着石子路的大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大竹林,竹子非常茂密,让我感觉心情非常的舒畅。向里走,就能看到一间间古老的平房,和一个个有趣的铜雕像,这些雕像和平房里都记载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旧俗。我先来到了一间平房里,这里放着许多古老的乐器,如排箫、大鼓等等,我试着用了一下每个乐器,它都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声音非常低沉,有的声音却非常的高昂。紧接着,我又看到了所谓民俗“抓周”,在旧时,每当小朋友过一岁生日的时候,都会躺在一个大箩筐里,箩筐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大人们就会让给小孩子们去抓,抓到不同的物品就预示将来孩子的职业是什么,有农夫的锄头,做官的官帽,商人的算盘,女孩的针线,当兵的兵刃,读书人的毛笔等等,真有意思。

我还看见了不一样的称体重的物品,还亲自尝试了坐轿子的感觉……我更不可思议的是还看见了旧时妇女们裹小脚穿的小鞋!这小鞋看起来很高,前面的鞋头很尖,整个鞋子看起来非常的小。我低头看了看我和妹妹的脚,发现这鞋比妹妹的脚大不了多少。我心想:过去的妇女裹脚真的很痛苦啊!不禁又让我想起孙中山废除了这个习俗是多么的伟大啊!不然我们现在的女孩子们不是还要受着裹小脚的痛苦吗?

最后,我把这些旧时习俗都拍成了许多照片带回去让妈妈看了,也把这里许多我知道的故事讲给了妈妈听了,妈妈听后对我说:“下次我一定也要亲自去看看!”那我一定也还会去,因为我可以给妈妈当上一回小导游啦!

民俗日记(篇7)

国庆期间,我和妈妈一起去了锦绣中华民俗村。我和妈妈进了景区入口,拿了一张地图,租了一辆自驾游览车后,我们就开始参观游览了。

首先我们参观了锦绣中华,这里是中国各个有名景点的微缩景区,我看到了九龙壁、莫高窟、乐山大佛、黄鹤楼、世界名人植物园、很长的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故宫、西湖等微型建筑,还有好多玩的。我们去看了黎族的钻木取火、如何打开椰子、和抽大陀螺表演,我们走了茶马古道,我们去玩了像海盗船一样的怒族旋转屋。

晚上的时候,我们坐了夜景游览车,夜晚加上灯光景区非常美丽。每一个微缩景点都亮着金黄色的灯光,远看像一只只闪耀着金光的萤火虫,近看亮光照出了美丽的宫门、小桥、壁画、长城等。我还喜欢看那经过的六道流光溢彩的植物门,不停变幻着五彩缤纷的璀璨灯光,美轮美奂,美极了!

游览过程中我们还听导游讲解了很多关于景点的知识,记忆最深的是说中国的万里长城有21196.18千米,我觉得好壮观呀!

这一天,我看到了中国的大好锦绣河山,体会到了各个民族的风情,还学到了一点小知识,真开心啊!

民俗日记(篇8)

通山美食与民俗

◎徐崇知

俗话说,五里之外,乡风不同。这乡风有多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包括饮食,不同地方饮食习惯就有区别,饮食的内容是千差万别,除主食之外,更是花样百出,地域性突出,区域性强。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几乎各地都形成了一些品牌美食。所谓品牌,一般表现为其独特性,即只有此地有,就像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刺绣,北京烤鸭,均已成为当地的名片、招牌,人家到那就要特地品尝、购买。有时也还形成较大的地域范围有共同的品牌这种情况,这在通山美食特点上有明显的表现,而通山美食除了有共同品牌外,各片区(此处按原来的老片区归类)几乎均有自己各自的品牌美食,独特、精致、高质量。这些品牌的形成与各地的品牌形成一样,存在有很多因素,有些品牌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有些品牌与当地的民情民风有关、与当地的历史变迁、历史沿革有关,有些品牌的形成也有它的偶然性,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总之,一旦形成品牌,就会经久不衰,有吸引力、影响力。但美食品牌的形成又有其独特性,有些品牌是在食材上显能耐,有的在烹调工艺上,其中都经过长期的流变、积淀、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品牌和精品,被人们认可,世代相传,是各地群众智慧的结晶。

一、共有品牌

1、粑坨

通山多山少田,地也多为旱地,且以沙质土壤为主,种植的红薯淀粉含量高。红薯一直是当地的主食,当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红薯,也就想方设法打造各种红薯食品,如何将红薯吃出花样,通山人使出了很多妙招,粑坨就是其中之一。形似汤圆,内似饺子的粑坨,既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年货,也是年夜饭的头道菜。包坨,外面用红薯粉做皮,内却包着各种馅,素的、荤的,随口味喜好而随意变化。包坨在通山不仅早已成为春节必备的美食,而且用来招待上宾。因为包坨是圆的,个子较大,象征大团圆,寓意团团圆圆;又叫圆宝,还象征财源滚滚。

通山几乎每位家庭主妇都会做包坨,但各乡镇的做法却又差异,小的包坨似汤圆,而大的更像一个小包子。上世纪80年代,因物资少,包坨在通山一直属于精细粮,只在贵客上门或者除夕夜才吃,这种习俗传至今日。

除夕夜,通山几乎每户人家都围坐在一起,大家一起动手做包坨,而除夕宴上,包坨也必定是头道菜,不管吃不吃得了,每人都要添上四个包坨在碗里,寓意四季发财。

粑坨为圆形,球体,寓含团圆、祝福之意。除夕之夜,做上一大锅粑坨,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品尝香甜可口的粑坨,享受丰收的喜悦,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现在,粑坨不光时节过年能吃,而且餐桌上都有它的身影,还可以带进武汉、上海、北京大城市做礼品赠送。

粑坨又叫薯粉坨或大坨。主要原料为薯粉、芋头或红薯、土豆、猪肉、虾仁、花生、油干和各类干鲜蔬菜。粑坨看似平常,制作并不容易,也是技术活,一般分为做馅(通山叫心)、揉粉、包坨三个程序。做馅相对简单些,但要把味调的可口,也很有讲究的,先将用作做馅的食材原料切碎,也不能过细(过细辨别不出各种味了),放入调味佐料拌匀即可。有些馅炒熟最好,腊肉、油干、墨鱼、绵笋、萝卜、花生米、香菇,几者混合能调出很可口很香的味。揉粉最为关键,先将薯粉倒入洗脸盘般大的器皿中,再将事先焖熟了的芋头(土豆、红薯也行)趁热剥出白肉置于薯粉中,然后赶快趁热将芋头和薯粉一起揉,如果芋头少了,就加沸腾的水,揉到干湿适度,又不沾手,有韧性,这样包制的粑坨才会耐煮不破。包的环节也很有讲究,把揉好的粉用稍润的棉布盖住,不让表面风干和失去温度,从揉好的粉堆里捏取一小团,捏成小坛状,将馅用瓢羹喂进小坛里,封口搓圆即可。包坨能手包出的粑坨皮薄如纸,呈半透明状,隐约可见馅。煮包坨最好是清水,水也足够量,一定是翻开的水,否则,是煮不熟的。蒸也行,佐料因人而定,可汤食,也可熟后再入锅油炸。

因各地口味不同,通山粑坨又分两个不同的流派。主要因皮的材料不同和馅的组成不同而论,黄沙、横石、大畈、慈口、燕厦、环城流派,讲究做皮用芋头调粉,熟料入馅,材料均切成小丁,馅用腊肉、竹笋(干鲜均可)、油干、虾仁、花生米为主。优点是泡,好看,皮薄色白,膨大情况很好,滑腻鲜香,润嫩爽口。杨芳流派则纯用开水调粉,生料入做馅,馅只用生肉和油干,剁成末状,捏紧成一个大丸子,特点是,皮有嚼劲,油而不腻。特别是用新鲜嫩笋巅和腊肉做馅的包坨,再用蒜和杨芳酱油入锅炸,更是美味可口。

通山包坨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以杨芳包坨最负盛名。相传当年刘伯温带兵作战,路经杨芳,作短暂休整后需带干粮

上路。此地红薯为主食,薯粉(苕粉)较多,又易存贮,就以薯粉、青菜包粑坨作为干粮。他们将可口的青菜切细拌在一起作馅,用薯粉作皮,制作包坨。从此通山人就包起了粑坨。

通山粑坨的种类繁多,这里具体介绍水煮芋头包砣的制作方法。

食材:精良薯粉1000克,芋头1~2斤,腊肉丁、油干子、绵笋或水竹笋、香菇、小春鱼或墨鱼丁若干。

制作:将所有的做馅的原料均切成丁,先将腊肥肉丁炸出油再放腊瘦肉丁稍炸一下,不能炸的太狠,然后将香菇、绵笋、油干子、墨鱼丁倒入锅中稍稍一炒后,放水焖,把所有的材料的汁都焖出来,水也焖干了,再放花生米丁、萝卜丁和其他佐料拌匀,这时所有的香味在锅上炒拌出来了,尝尝会很可口。再将芋头焖好剥出白肉,放入薯粉拌揉,粉干时可加白开水,揉至又软又有韧性。然后捏取小团做成坛状,坛皮越薄越好。最后将馅喂进去,封口,煮熟。开水下锅,煮到揭盖后,一个个象小皮球一样上浮,用瓢敲打感觉很有弹性即可。熟后可和汤吃,但咬破后不要进水,否则会降低品位,也可用其它佐料在锅内拌后再吃。

2、腊肉、腊肉焖油干

民俗日记(篇9)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二十四,烧纸钱,接了祖,过小年家乡一直就有着这风俗,然而往年由于不太注意的缘故,总难窥全貌。世事变迁,倘不是我稍微对民俗产生了兴趣,倘不是亲族纷纷举迁却载不动先祖的牌位,可能我游离于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将永远持续下去。

中国人是一向规矩传统的。也不知自哪个年代传下来的,但祖祖辈辈都这么做了,后人自然无权间断或废除,只管照旧就是了!

中国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没有祖先辈,哪有子孙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中国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灵魂总会围绕在他生前的屋宅,后人去孝敬他们,自然就能够得到庇佑的。

中国人是很讲究礼仪的。事关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风变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琐,且每一节程序都赋予一定的意义。

腊月二十四这一日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燃起香火,点响鞭炮。人们总是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精心觅一处所在(决不能靠近草堆的),谨慎地将一叠早已裁好的草纸摆好,一大串或大或小(切忌响得不亮的假货)的鞭炮栓在手中,点燃草纸,当他趋向旺盛的当儿,放响鞭炮。在一阵阵烟香弥漫之中,仿佛现出了几张张慈祥而又熟悉的脸影,正籍着飘飘的炮乐涌进了堂屋安身。纸烧得差不多的时候,要记住翻上一翻,任那腾起的灰烬夹着一丝鬼魅飞舞。这也算是把祖宗接进门了。于是,晚上的饭菜自然要别致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鱼肉要拿出点,说是给祖先吃的,顺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馋。饭菜弄好了,要先给列祖列宗摆上三碗饭,三碗菜,三盅酒,三双筷,且口中须念念有词,大抵是恳请先祖回来过来赐福家人等语。然后才是家里人吃饭。饭毕,撤下供台上酒菜时定要等到饭桌上的收拾干净,否则便有不敬之嫌。大概从今日起,祖先们就在家里逗留些时日了。确切地何时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许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是为他们饯行的仪式吧!

接祖虽不是难事,但必须谨慎细致。毕竟,其中每一举动都意义非凡,都蕴着美的因子。燃纸放炮理所当然是为了驱邪避祟的,防止某些凶魂恶煞也混进了先祖们的行列,而据说先祖们虽亦是鬼魂,却并不怕其后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须顾虑会惊跑你的上客,更何况,即使有特殊胆小的先祖,只要接进了门,自然会有美酒洗尘压惊。做仪礼时,纸的放姿要齐整,烧的要稳妥,鞭炮燃得要利索,响得要脆利,似乎都要尽着顺眼顺心。否则便有了晦兆。然而,总会生出疑问:炮仗烟火有时是抵不住煞气重的鬼怪的,倒是鸡血粪污驱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鸡血粪污?曰:不美甚矣!泼出了一堆触目恶心,臭气四溢的污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将人自己给驱了。无论从视觉、嗅觉、感觉来说,这都是有违人性,绝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灵在挣扎和抗争的样子了,大约是附带痛苦的吧。饭三,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摆放得齐整上眼,力求显出对称美拉,至于何以皆为三?这倒让我觉得愈钝起来。从三生三界到三纲三从联想开去。依然觅不出极佳的阐释。权且谓之传统文化底蕴的习惯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华传统的美德,承之则荣,废之则耻。接祖程序做了,先祖接来了,便可以成全我们的孝道了,还能在心中政治总生发出福佑祥安的幻愿。值得乐而为之呀!当人的心中愉悦了,舒心了,满足了,则定然是美善的无疑了。

当然,一方水土,一处习俗,地大物博的祖国各地接祖风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郑重则是无疑的。人们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语迸发自颗颗质朴敦厚的心灵,在芬芳的土地上静静流淌着,亘古不移。

我的心绪在暮色烟火中变得虚无飘渺起来,似乎这接祖还接来了另外一种着实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谓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