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读后感

07-03

书籍在拓宽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作者写的作品,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 读后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本作品。希望这份“乡愁读后感”能够达到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足,这篇文章很有价值请务必收藏起来方便下次阅读!

乡愁读后感 篇1

高考诗歌鉴赏|现代诗歌鉴赏:一片赤诚向祖国读《乡愁》有感

《乡愁》作为他的一部成功作品,当其时被海外游子传唱不断,现在更是誉为经典。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乡思之愁不是直白说出来,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鲜明的生活画面,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歌以时间为线索,由四个时间:小时候、长大、后来、现在,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由四个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表现了诗人了语言功力、升华了音韵之美。由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同一位置上运用重叠词,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由四个名词:邮票船票坟墓海湾,情感逐层加深,分别表现了不同阶段的乡愁,诗歌中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不断重复,反复咏叹、回环往复。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席慕容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于右任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可见乡愁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诗歌,被认为是台湾文人中最深沉、最悲戚,也是最细腻的,尤其是关于两岸的离愁。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如此深厚的乡愁情结?余光中回忆说,我的大学时代,一半在内地,一半在台湾完成。离开内地时,我已经20多岁了,那时我的中国意识已经很深了。余先生断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两岸同文同种,一脉相承。文化作为连接的纽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这是任何人无法割断的。在台湾,我们同样过春节、一起拜妈祖,方言是闽南话,中国文化哪会那么容易被去掉?

诗人一片赤子之诚显露无疑。时至今日,中国尚未完全一统,更应该重谈对祖国的爱与思念。若说起我的中国梦是什么,唯有国家真正回归完整。海外儿女,思乡,思乡。台湾,是吗?

乡愁读后感 篇2

乡愁读后感:在时光长河中寻找故乡

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乡愁》的书,让我对乡愁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这本书由知名作家鲁迅编写,它记录了鲁迅在外地游学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作为一个?乡人?,他在家乡围绕的种种记忆与情感在他内心深处萦绕不去,就像一根根纽带,牢牢地将他与故乡联系在一起。

读完《乡愁》,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童年的足迹,每一片田野都见证了我长大的瞬间。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不得不离开故乡,前往城市追逐梦想。每当思念浓郁起来,我总是独自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星空,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乡愁。

乡愁是一种深情厚谊的寄托,是对生活的真实守望。读《乡愁》让我更加明白,故乡才是最温暖的归宿。正如书中所写的,“只因为他很深情呵,所以我们才如此乡愁。”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心中都怀揣着对故乡的眷恋。乡愁就像是一片静谧的湖泊,即使水流澎湃,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深邃与宁静。

乡愁让我思考着离开乡村后的生活状态。在城市的喧嚣中,人们忙碌于事业,不断追逐物质的欲望。乡愁提醒着我,生活虽然繁忙,但我们不能迷失了最初的初心与真实。从书中我看到,鲁迅在对故乡的思念中,仍然能保持内心的纯净。这启示了我,在异乡漂泊时,我应该坚守对家庭、友情、亲情的承诺,保持内心的善良与真诚。

乡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乡愁文化的弘扬。通过阅读《乡愁》,我发现乡愁并不只是我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正是乡愁文化,让故乡的传统与习俗得以保存,每一个乡愁的人都可以在家乡找到精神的依归。这使我意识到,我作为乡愁的传承者,有责任将这份精神遗产传递给更多人。

在阅读《乡愁》的过程中,我不禁为鲁迅对故乡的眷恋所感动。他的文字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无论在何地,他始终对乡愁保持着最初的热忱与赤诚。通过他的文字,我懂得了乡愁这份情感虽然带有一丝伤感,却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乡愁是一份情感,一份责任,也是一份精神寄托。读完《乡愁》让我懂得,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来自何处,不能忘记家乡给予我们的眷恋与温暖。乡愁读后感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乡愁都会永远伴随着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铭记我们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乡愁读后感 篇3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给这片大地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但是他留下的情怀,让我们始终铭刻心中。

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依然觉得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低声絮语,那么温暖,那么亲切。他的离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是李叔同先生。得知余光中去世的消息,李先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甚至不吃不喝。他一直在窗户边仰天长望。有时候待在那里,几个小时下来一动不动,述说着无言的哀伤。

虽然诗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广为传诵的诗歌,却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回味无穷。没有他,就没有这一首首震人心魄的诗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回到大陆的决心。只是没有办法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乡愁。所以他笔耕不辍,用这种持续燃烧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乡愁。

我很敬佩余光中先生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这么伟大的成就。正如诗句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否则“老则老矣,无能为也矣”。

乡愁读后感 篇4

从我的老家拆迁以后,每次看到这种节目,我就会心痛,那种滋味不好受,池塘边,小路上,一座座山,傍晚的炊烟,妈妈的呼喊,都没有了,都是像在昨天,而我不会再拥有你了!

《记住乡愁》以中华传统古镇、村落为拍摄主体,节目展现古镇、村落风貌,梳理古镇、村落传统文化传承,记录古镇、村落当代生存状态。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我对道口这个千年古镇印象最深之处。御厨刘义因为小时候奶奶想吃一碗鸡汤面,而去张掌柜的烧鸡店讨碗鸡汤的故事的确感人。那碗鸡汤不仅成为了刘义一生中最美味的佳肴,而且成就了“义兴张”这个百年老店。“义兴张”的后人秉承刘义无私奉献的品德,将传承了数百年的秘方公开,使得道口烧鸡闻名全国。殊不知这道口烧鸡的背后还有义让秘方和公开秘方的感人故事。千百年来,古镇的先辈们替他人着想、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做人懂得谦让,做事不计回报。”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也是长辈对晚辈寄予的期望。看到能够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的人和事,特别感动和由衷地佩服!

气节,是指人的灵魂与脊梁。枫泾古镇这一集,给我们讲了不少有关气节的故事:被誉为大唐“救世内相”的陆贽,拒收礼物,就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收下,他仍然坚持不收,此乃仕者的气节;明朝万历年间,陈继儒目睹官场的黑暗,愤而当街烧掉秀才衣帽,著书立说,针砭时弊,此乃学者的气节;陆龙飞坚贞不屈,慷慨就义,俯仰天地,无愧于心,此乃革命者的气节;顾世雄拒收学生们的赠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此乃师者的气节;徐小云拒绝在药品上加价,不收昧良心的钱,此乃医者的气节;浦氏老人捡破烂度日,挖到一瓮白银,毫不犹豫地上交国家,此乃贫者的气节……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枫泾镇人,都同样地恪守着风骨气节,向往着人间正道!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选择,怎样的抉择才是正确的呢?众埠镇这一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两千多年前的程婴舍子救孤,是因为他答应赵氏要救孩子,这是凭义来决定取舍;马严甫在考取功名和侍奉母亲之间做选择,是以孝来决定取舍;马廷鸾在留任与辞职之间做选择,是以廉来决定取舍;马端临在进京当官与留乡为民之间做选择,是以忠来决定取舍;最为难得也是最高境界的选择,则是在生死关头,马荷香以信仰所做出的取舍!

乡愁是联结着家与国的纽带,是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归家的情怀,是历史画卷的深刻记忆,是妈妈亲手做的每一顿饭菜,所谓的落叶归根,无论深居何处,乡愁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家国的见证,《记住乡愁》让你不仅感受每个古镇的特色、历史,还能让我们不忘家乡,保持我们的初心,为建设我们最美的祖国出一份绵薄之力。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

乡愁读后感 篇5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 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 ,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乡愁读后感 篇6

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我们开始**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第十八集——《万家村——立德树人》。万家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每年秋天,村里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即秋祭。中秋节最重要的祭品是村里的莲藕田里的莲藕。

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万家村就以莲藕祭祖,400多年来,无论村庄如何变迁,村里都种植莲藕,从未中断。这是因为,万家村的祖先认为莲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家族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万家村的祖先已经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藕人格化,让他成为君子个人的代名词,他们认为如果能将这种美好的品格作为立身之本薪火相传,家族就能世代兴盛。

因此,莲藕已成为祭祖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象征。在祭祖仪式上,莲藕被隆重地盛在木盘里,并在族人的注视下,由主祭人专门放置在贡品**,如此强调莲藕祭祖的重要性,就是万家村祖先对后人的训诫,让族人记住家风,做人要像莲藕一样有高洁品性,要用德行立身,并且要将这种品质传递给后人,用万家村流传的俗话就是,积下德行传后世。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前辈所树立的德会影响到每一个后辈,通过家风、家规这种仪式来传承,每一个后辈修身、立德、行善,这就是所谓的传后世。

为什么万家村家族能传之久远?这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对“立德”与“德”的传承,万家村人格外重视,正如孔子、范仲淹、曾国藩、梁启超等家族,他们的德的行传之久远,世代传递。

立德树人,千年之计;积德行善,生生不息……

乡愁读后感 篇7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自然是这首乡愁,多年在外漂泊,时常思念故乡的爹妈,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对于乡愁的滋味,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深有体会……

比我更能体会乡愁滋味的,那是我远在台北的叔公,1945年,他以老兵的身份孤身一人从江西去到台北,背井离乡。当时他才不到二十岁,整整阔别40年后,1985年他首次带着儿女回乡寻亲。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叔公,也是唯一一次见过叔公。亲人相见抱团痛哭的场面历历在目。

走出半生,归来已是暮年。

叔公后来有回过几次家乡,听闻母亲告知,叔公于8月仙逝台北家中,享年90高寿。、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

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乡愁读后感 篇8

成功美术馆馆藏郝爱平人物画作《一片童心清如水》

对于迷失在都市霓虹闪烁、车马喧嚣的我们而言,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着对童年快乐时光和纯真美好的追忆和向往;而在离家越来越远的日子里,内心也总停留在对故土山山水水魂牵梦萦的思念和希冀中。郝爱平先生的人物画,正是在最直接的画面呈现和表现中体现了乡土与童真,打动了都市游客的内心世界逐渐麻木。他在以夸张变形的笔墨,寄寓个人情愫和意趣图画的同时,为都市男女打开了压在心头的刑枷,带给观者远离都市烦嚣而又梦回乡土的内心悸动,也使渐渐迷失在成长路上的我们重新找到了童年的那些美好过往。

如何走进郝爱平先生画中的童心世界,体会他深深的乡愁?不妨让笔者带诸位观众,从画家的笔墨之端,画面世界里去寻访。

成功美术馆馆藏郝爱平人物画作《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实以儿童为绘画题材,表现童真稚子天真烂漫的绘画古来有之,如宋人苏汉臣的《杂技婴戏图》、清代郎世宁的《百子图》等。古人往往以“百子迎春”、“百子迎福”等为主题的婴孩题材人物绘画寓意以吉祥、和谐。郝爱平先生正是在题材选择上继承了这一传统,选取儿童题材入画,作品纯真朴实,笔墨功力扎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赋予了这一题材新的寓意和情感寄托。

众所周知,以幼童稚子为表现对象的绘画,也是中国人物画作中较难的画科之一,如《宣和画谱》曾有记载:张萱“擅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髫稚”。然而郝爱平先生以孩童题材入画,不仅克服了笔墨和造型上的困难,却也在融汇诸法和实践中,绘出了与众不同、画出了个人风貌,是其童心心性的倾诉与展现。

譬如此次风韵传神当代中青年实力人物画家20人双线联展”展出作品《短笛无腔信口吹》《童子如歌》《一片童心清如水》,以及成功美术馆馆藏作品《山歌》《我家屋后那条河》等,画中天真烂漫的他们,三五成群、两三结队,无论是爬树、摘果、放风筝、戏水、嬉闹、捉迷藏,还是牧羊、砍柴、讲故事、吹笛唱歌、练杂耍,都是画家笔墨追忆童年故事呈现。

在笔墨形态和方法上,郝爱平善以变幻奇妙独特的线条和自成一格的造型表达情感,画中描绘也多是家乡徐州郊外情景,画中孩童的故事也自然是画家自己幼时的故事。因此在他的笔下,奇幻的线写、夸张的造型,都剔除了本应有的丑怪之态,反而呈现的是朴拙真诚,天然雕饰、勃勃生机的童子之气,带给我们的也是一种清新朝气、朴拙烂漫的感觉。

而其画作将儿童的生龙活虎与山水的浑然气韵相结合的绘画形式,更使得陷入都市职场尴尬,或者生活在现实压力下的人们,找到了久违的孩提无牵无挂时光和天真无邪童心。我想,画家在寄寓感怀家乡的故土、爱恋孩提的时光情感,并使两者在绘画作品的呈现中得以交汇中,也定有其独到之处。正如我所料,郝爱平先生以写意画法,运用以水墨晕染,在随意挥洒的笔墨酣畅和淋漓挥洒中形成的鲜明笔墨律动,将人的情感变化和对自然的感受同归于其下,给观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撞击,也更能抒发自己之于自然、之于童年、之于人生的感慨。

如此的画面呈现和笔墨语言,也正是都市游子们内心久久期盼的梦归童年写照,是能引起大家精神共鸣的感怀家乡之作。

无论稚子形象还是山川气象,郝爱平先生所选取者,都是他身边实实在在有过的,都是久久埋藏在他记忆里的过往故事。我认为画中好奇、单纯、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是画家童年形象的写照;画面充满乐趣,让人发笑,这是画家童年乐趣的反应;孩子们奔跑的旷野,他们爬的山脊和他们爬的大树,也是他们小时候家乡的风景。因而画家在体现孩童的活跃多动、无忧无虑中,也反映了其梦里乡景;在绘写故土自然的情趣里,也倾诉了个人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正是画家以孩童人物和故土之景的绘画表现中,要带给读者的最真实感受:在重拾久违的山水自然意趣中追寻人生最为美好的时光——童年,在重拾童年梦想里走出城市置于内心的枷锁而回归故乡的寄托。(文/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艺人简历:郝爱平,笔名郝歌,1956年11月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沛县。曾就读于北京解放军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所、中国画研究所高级研究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画》杂志主编、人民艺术家。2004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授予“科学艺术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郝爱平擅长人物画,尤其是儿童题材。他的作品清纯朴素,笔墨技巧扎实,生活气息浓郁。

作品数次参加全国美展、交流展、特邀展并多次刊登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等数十家专业刊物上。

乡愁读后感 篇9

记住乡愁观后感

2015年元旦在“**时段”晚8点播出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看过之后,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觉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带着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参加了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

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祖先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坚韧。

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原则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色。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先民崇尚天地,自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

在小农经济时代,注重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崇尚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

‘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乡愁读后感 篇10

2月19日,正是农历元宵佳节,举家团圆嬉闹元宵。20点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准时开播。不忘初心,薪火传承。讲述着洛阳涧西这个新中国老工业基地辉煌的建设史。当看到洛铜的画面,父亲满怀激情地细述老一辈洛铜人创造的骄人成就,上天入海,遨游太空时,心情激动不已。洛铜制造在那个年代,被他们的汗水擦拭的锃明瓦亮,璀璨夺目。

20点30分,节目刚刚播完,我拿起电话,还没有拨号,电话响起了,是父亲打来的。父亲激动地说:“看到了,看到了!虽然有点短,但是,主要内容都说出来了。很好,很好!”我说:“爸爸,这是对你们老一辈洛铜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们这一代的鞭策和激励。”“对,孩子,好好干,这正是我想说的.话,我写了一篇短文,我要说的话都在里面,你好好看看,这是爸爸的希望。”

微信一响,一张图片引入眼帘《希望》:咱厂第一代老领导、老工人都已离休的离休,退休的退休啦,有的已经与世长辞……但是,这个铁老大——武状元(宽板轧机)与文状元(特大重型轧辊磨床),还依然健在。并且还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这都是在职领导高度重视和员工们精心维护与保养的结果……望今后,你们真正做好“保健医师”,对他们做到定期或不定期的“体检”。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长寿,为洛铜再创辉煌。

读完家书,我心潮澎湃,泪流不止,爸爸的叮咛,爸爸的希望,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洛铜再创辉煌的期盼。我倍感责任重大,老一辈塑造的辉煌,岂能在我们面前倒下,作为装备维保的一员,设备的精良,就是我们复兴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就是我们洛铜这只矫健的雄鹰,腾飞的双翅。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设备,爸爸说得太对了。失去双眼,就会寸步难行。有了明亮的双眼,我们就能够洞察一切,挺胸抬头,阔步先前。带着父辈的希望,搽亮“双眼”,做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

乡愁读后感 篇11

最近,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央视四套**时段播出。唯美的画面,独到的解说,无不撩拨起观众心底那抹“时时犹在、欲说不能”的乡愁。就连我这驻守家乡、长足发展的“留守青年”,也不由随着节目的**,画面的铺开,被感染被触动被带进那份舔食心灵、抵御寒冬的---“乡愁”。

因为工作在家乡,使得自己对这份所谓的“乡愁”少了许多切身的感悟,变成了暖暖的柔柔的幸福和踏实,而这些都是那些为理想、为生计常年奔波、打拼在外的“游子”所渴望而不可求的感觉。我不禁暗自庆幸自己原来如此幸运,可以守着一方故土,在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温暖氛围中,幸福地编织梦想、挥就青春!这是多少游子们仰羡而终归无法满足的情愫呀。

也许大多人都和我一样,由于对家乡的亲近和熟悉让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美都少了许多的好奇和**,把那些身边的风景,身边的美丽不以为然地被视为自然而然。当看到电视画面中关于李口镇“张良故里”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古朴风貌的真实镜头时,我不禁暗自赞叹:原来如此美丽,如此魅力,如此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村落的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时常驻足的大街小巷,穿行的来回过往中。

出乎意料的是,它就像祖国南北的名寨古村一样古朴典雅!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情啊!看着电视上的**,坐在他旁边的丈夫情不自禁地对儿子说:

“看看恁妈工作的地方都多美,都上央视了!就那还时不时叫苦不迭,真是忘了“乡愁”!要不俺俩换换,让恁妈在市区工作,我每天跑到郊外既上班又旅游多好哈”听着老公不经意的话语,我却听到了几分批评、几分鼓励、几分骄傲又几份羡慕的感觉,同时对于什么是“乡愁”我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是啊,到底什么是乡愁?当我在抱怨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工作又忙碌的时候,怎么就不自觉地忘了什么是“乡愁”呢?是啊,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母送村头依依的嘱咐,乡愁是北漂南流惜别的泪眼,乡愁是漫步田野此起彼伏的风吹麦浪,乡愁是落黄一径不觉的缕缕银丝。怀旧是对家乡无比的眷恋,怀旧是对家乡建设无比的热爱。怀旧是当我们走到天涯海角时,我们梦想回到家乡的温暖和爱。

让我们“记住乡愁”!因为记住乡愁就记住了回家的路,记住乡愁就增添了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信和干劲。让我们记住乡愁,用心感悟、静心领略“乡愁”带给我们的精神和动力、带给我们的富足和感动。

乡愁读后感 篇12

《记住乡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

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将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于20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

年元旦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出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看过之后,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觉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认真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厅堂香火是常年不断的。逢年过节,杀一只鸡,买回几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厅堂的神桌上,让祖宗先‘品尝’。每年除夕,厅堂上都要挂上祖先画像,没有像的要换上新写的有历代祖先名字的红纸。

传统的‘祖宗崇拜’和血缘关系纽带形成了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培田小社会即由此来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学者谢重光先生在他的《闽西客家》一书中,写到道德风尚:‘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是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培田人当然也是如此。其实这个值观不单是闽西客家人所独有,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之一,‘尊师重教’即是‘礼之三本’之一。当然,以儒学为主导的所谓‘教育’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还有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所谓‘修、齐、治、平’。延续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孰是孰非,至今难以论定。

培田人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培田历史上经济条件较好,有钱的族人热心捐助教育,并有鼓励上学的奖励机制,使培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墨之乡’。‘南山书院’也名声远扬。

培田,这一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给人们研究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有人说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的确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贵?因为它不仅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无》这部记录片中,上述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说、补充和发挥,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