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内容13篇

07-08

有请阅读“小学数学教案”相关内容,欢迎您来品尝独特的文章。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师教学表现的直接体现。

小学数学教案【篇1】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 2

× 3

12

× 4

12

× 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18×315×627×3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

2、 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3、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4、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1、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2、 整理和复习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一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那你们会计算吗?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

③改错。

3、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小组讨论。

4、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篇3】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篇4】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篇5】

四则混合运算规律的教学设计

定林小学 周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概况法用。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授法

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5+4=9,4+5=9。(师板书:5+4○4+5)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

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35+40+60 64+(36+78)18+25+75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47+(30+8)=(47+30)+8;

③(84+68)+32=84+(68+32);

④75+(48+25)=(75+25)+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45+36)+64=45+(□+□);

④560+(40+c)=(560+□)+ □;

⑤560+(180+440)=(560+ □)+□。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①64+25+136+75=(64+□)+(25+□);

②30+28+70+72=(□+□)+(□+□);

③5×4=4×□;

④6×4×25=6×(□×□)。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篇6】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1、(出示课件:起床7时)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2、(课件显示:晚上睡觉8时半)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8,分针指向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3、(课件显示:读书8时15分)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8和9的中间,分针指向3,就是8时15分)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15小格)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篇7】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 27-940-4 37+10

60-40 38+656+4 40+28

2.按要求摆圆.

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 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 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 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问: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

还是黄花多?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9-6=3(朵)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

②分析问: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思考: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1.看图回答.(投影片)

(1)△和○比较,谁多谁少?

(2)○的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3)和△同样多的有几个?比△多的有几个?

(4)○比△多2个,还可以怎样说?(○比△多2个,也就是△比○少2个)

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少”和“少几”是什么意思.

例 有红花8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

①师:从图上可以知道哪种花多?从题目上看,你根据哪个条件知道红花多?

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黄花多的部分.

师:要求黄花有几朵,怎样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

(3)解答.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从8朵红花中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3朵,剩下的就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列式:8-3=5(朵).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黄花和红花同样多都是8朵,再去掉黄花比红花少的3朵,就是黄花的朵数.列式:8-3=5(朵).答:黄花有5朵.

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还可以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4)归纳.

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5)巩固.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3)让学生做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看图列式计算.

3.按要求补充条件使应用题完整,再解答.

公园里有松树25棵,________,有柳树多少棵?

(1)补充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再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柳树________棵.

(2)补充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再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柳树_________棵.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多”和“多几”是什么意思.

例 :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和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红花只是3朵吗?

(3)解答.要求红花有多少朵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提高练习.

(1)看图编题:

(2)小明做8朵花,小红比小明多做4朵,________?(先补充问题,再解答)

(3)有小白兔6只,________,小黑免有多少只?(根据算式口头补充缺少的条件,再解答.)

6+□=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篇9】

(课件显示35排列的蛋糕图)

小候把蛋糕切成了这么多,一共有几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看图列式,初知意义。

预计设想:生1:我是一块一块数出来的。

生2:我是横的数一行有5块,(显示一行红色)有3行(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3个5(显示3个5) 所以5+5+5=15 。 板书:5+5+5=15

师:你真有眼力,能横的看,看出了3个5 。大家看出来了吗?

谁能说3个5的和是多少? 板书:3个5的和是15 。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3:我是竖的数一列有3块,(显示一列红色)共有5列(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5个3(显示5个3)所以3+3+3+3+3=15 。 板书:3+3+3+3+3=15

师:嗯,你的眼力也不错,能竖的看,看出了5个3。你们看出了吗?

谁能说5个3的和是多少? 板书:5个3的和是15

谁还想再来说说。

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师:那么从这两个算式里,你能发现什么呢?

预计设想:生1:我发现左边的算式加数都是5; 右边的算式加数都是3。

生2:我发现他们的和都是15。

师: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

像这样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板书:相同加数 乘法计算

3个5相加可以写成 板书: 5 3 或 35

(1)认识乘号

这个符号叫乘号 板书:乘号 它像什么?一般这样写,先写/ ,再写。

每个小朋友在纸上写2个试试看,叫2人上台写。(巡视评价)

看,黑板上两位同学写得怎样?(生评价)

(2)学习读法

谁会读这个算式35? 板书 读做:3乘5 (一起读)

指53它读做什么?

(3)理解意义

他们都表示3个5相加。

因为3个5的和是12,所以53也等于12 。 35呢?为什么?

现在谁知道5个3相加用乘法怎样表示?

35 或 53

它们都表示什么?都等于几呢?为什么?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一想,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都能列出怎样的乘法算式?也就是把5和3相乘。

3.尝试练习,理解消化。

师:(课件显示26排列的苹果图)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这里26和62都能表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篇10】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 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的远,还是双手投的远?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究竟谁的想法合理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并收集小组单手、双手投球的数据。制统计表(学生开始投球游戏,做好记录。)[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说自己实践的结果兴趣高涨。)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学生可能有用统计表的,有用统计图的,因为四年级学过统计图。)

生1:统计表。

生2:用统计图。

生3:...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生3:...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其他同学也赞同第五种最好。)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学生很认真、仔细,有的开始讨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小组的统计图。在讨论修改中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回答。)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篇11】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篇12】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11、21、22题

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学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2.能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辨异能力。

3.在绘制统计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负责态度。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要求通过对统计图的复习,达到下面的目标:

1.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的方法、步骤。

2.会对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3.绘制统计图时讲究整洁、美观。

二、回忆梳理,结成络(15分)

组织回忆:统计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三、组织记忆,融会贯通

同桌间相互讨论,边说边记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步骤基本一样,如果连接每个直条的端点,就使条形统计图变成了折线统计图;而沿着折线统计图的各点画出直条,就转变成了条形统计图。

四、练习矫正,形成技能。

第11题

(1)从图上可以看出旅行车从8:00到11:00行走的路程为180千米,时间是3时,所以速度是每时60千米。

(2)可以这样描述,先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时,休息了1时后,又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1时,然后浏览了2时的景点,再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1时,总共行驶了300千米。

旅游车停留的3时,学生只要叙述合理就行。

第21题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由跑步可排除C,由跳远可排除A,再比较跳高可以排除B,选择D。

第22题

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纵轴可以1格代表2个人,可以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画折线图。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学生也可以议一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也许会说:从折线统计图也可以看出,营养不良的学生数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肥胖的人数也比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生活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所节制,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篇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方程》】

“方 程”教学设计(第二稿)

四方实验小学解隽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5--60页。

【教材简析】

本课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03年与20

10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