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案九篇

07-08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制作合理充分的教案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编辑已经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初中政治教案”,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请多多关注!

初中政治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淝水之战发生在淮南市寿县境内东淝河上。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淝水之战

1、形势:

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

(2)说汉语;

(3)穿汉服;

(4)改汉姓;

(5)联汉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淝水之战

多媒体展示:东晋前秦形势图

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提问: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提示: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问题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提示: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图片展示:北魏孝文帝

教师讲述: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是北魏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合作探究: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提示:

措施

意义

迁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汉化

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探究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师提问:什么叫民族交融?

提示:即各个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表现: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①②③④

②③④

①③

②④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匈奴族

鲜卑族

氐族

羌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把土地分给农民

迁都洛阳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①②④

①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曹魏、北魏

西晋、北魏

前秦、北魏

前秦、东晋

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反对各族的斗争

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各族之间的战争

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8、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苻坚骄傲轻敌

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

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前秦士兵人数比东晋少

9、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参考答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淝水之战古遗址激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的方式突破重点。具体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时,采用分组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政治教案 篇2

热爱生活、自信开朗,兴趣广泛、情趣高雅,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积极地追求美好生活。

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自我控制,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懂得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区别,了解高雅情趣的培养途径。

全面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知道它们的作用。

导入――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有关生活乐趣的一段名言入手,引发学生对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和思考,并用优美的语言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式的描述,提出专题课的学习目标,

介绍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情趣――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情趣指意趣、性情志趣。在教材中主要指生活情趣。情趣从兴趣开始,发展为志趣。凡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玩赏、消遣都可以归入生活情趣的范畴。情趣是多种多样的,有高雅情趣,也有庸俗情趣。不同的情趣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作用。

2、什么是高雅情趣:

图片情境导入,提供 三幅反映中学生高雅情趣的照片:参加义务劳动、练习书法、健身长跑。直观地启发学生, 设置 思考和讨论题:漫画中体现的情趣高雅吗?这样的情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从高雅情趣的`外在表现和内涵分析什么是高雅情趣。健康、科学、文明、向上是高雅情趣的四方面表现,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高雅情趣体现了一个人的较好的内在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情趣有雅俗之分,是其积极的生活状态的反映。提供相关链接,让学生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事例,帮助他们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高雅情趣。

设计 漫画情境导入,提供了三幅反映中学生庸俗情趣的漫画:看不健康书刊、吸烟、沉溺网络。同样也设计了思考讨论题:漫画中体现的情趣高雅吗?这样的情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庸俗情趣是高雅情趣的反面,是不符合健康、科学、文明、向上要求的情趣。 分析庸俗情趣会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带来的消极后果。

以英国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生活作为情境设置,让学生在事例的阅读和讨论中体会高雅情趣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搜集身边的类似的典型事例, 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

“读一读”提供一位爱好集邮的中学生小唐的事例,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体会集邮给小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益处,说明高雅情趣有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激发创造力。

分析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名言,指出高雅情趣能催人上进,提高个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设计 课堂小活动,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深对这一点的体验,能主动积极地向往和追求高雅情趣。

初中政治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重点: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相互间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

师生共同参与,勇跃展示作品。小组先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优秀作品评比,在评出最佳班徽后,全班同学对此还可进行讨论修改,并能简要地概括出班徽所包含的深刻寓意,这样在互相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对新班集体的热爱。

让学生讨论分析班徽制作成功的`原因――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获胜。并把所有的作品存入成长记录袋,珍藏这一激动人心的活动成果。

第三步   “我该怎么办”。

通过学生的小品表演,展示两难情景(小玲今天很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小组活动,但是今天刚好轮到小玲为班级出黑板报,小玲该如么办呢?)组织大家讨论分析,寻求良好的对策。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主义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尽量通过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初中政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 “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 “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本课的内容,在全书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课,它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有利于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包括顺境逆境问题、机遇问题、把握适度原则的问题、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曲折的问题等等;另一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实际问题,如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有步骤、分阶段把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灵活地加以处理。

(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的观点的迸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怎样变化发展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等问题。本课的最后一框题还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与第二、三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这些都使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总的来讲全课围绕着一个中心: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划清一个界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处理好一个关系:第二、三、四课的关系。

第一节讲事物发展的原因,共两框题。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明确体现了与第三课的联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节讲事物发展的状态,共两框题。也是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这是在第一节回答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两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同时第二节还体现了第三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讲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所遇到的曲折两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第二框题实际上是对第二、三、四课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实现全书的总体目标。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又对青年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所以说本课三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第二、三课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⑴在个人成长过程当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P122—125;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P125—126;

⑶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P130—131;

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P136;

⑸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P137—138;

⑹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影响P139;

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分歧的表现P140—141;

⑻青年学生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1412—142。

⑴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P122;

⑵量变和质变的关系P129;

⑶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P133—134;

⑷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P135—136;

⑸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形而上学是统一的P142。

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话:“富贵不淫,贫贱不能衣,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盂子的话适当加以解释。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学生议论后,教师讲解、归纳: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 一个人的进步过程当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

一个人进步过程当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挫折、逆境的勇气等。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著名的古训。在历史上,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为个人的成长而努力。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种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

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4。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 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企业的生产,即使生产要素不变,只要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对时间的“优化”安排,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5。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6。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这些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例如:荀况认为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永恒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件上。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

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9页第3自然段至第141页第2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并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初中政治教案 篇5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知识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3.理解功率的概念。 4.知道功的原理。 5.知道有用功和总功。 6.知道动能和势能。

考点:功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

能力: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掌握—学生提问---学生练习

【自主学习】 1.功

(3)功的计算:

功: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①W=F·S=Gh(克服重力做功)

②W=P·t 国际单位:N·m;焦耳,简称焦,符号J。1J=1 N·m

2、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有用功:必须要做的功。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合。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1)斜面

(2)杠杆 ①W有用=G·h ②W额外=f·S ③W总=F·S=G·h+fS

①W有用=G物·h ②W额外

③W总=F·S

(轮轴效率)

(3)定滑轮(a)

①W有用=Gh ②W额外:摩擦及绳重

③W总=F·S=F·h

(4)定滑轮(b)

①W有用=f·S物

②W额外:滑轮转动摩擦

③W总=F·SF=F·S物

(5)动滑轮及滑轮组(a)

①W有用=G物·h

②W额外

③W总=F·S=F·nh=(G物+G动)·h

(6)动滑轮及滑轮组(b)

①W有用=fS物

②W额外:绳重及滑轮转动摩擦

③W总=F·SF=F·nS物

3、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单位: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公式:.

(2)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与机械效率无关)

(3)机械中的功率

4、机械能 (1)动能:(与m、v有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愈大,它的动能愈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愈大,动能愈大。 (2)重力势能:

(与m、h有关)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3)弹性势能:的能量。 5.易错知道辨析

(与弹簧本身、形变量大小有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易错知识点一:判断力是否做功。

例1 (2010 房山)以下事例中,重力做功的是( ) A.跳水运动员由跳台向下下落 B.冰球在水平冰面上滚动

C.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 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高举在空中静止不动 【针对训练】

(09 重庆)如图1 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 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你认为合理的是 ( ) A.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 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C.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 对它做了功 D.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易错知识点二 计算功、功率大小

例2(2010 兰州)如图2 所示,物重G 为2000N,斜面长5m,高3m,斜面和滑轮组装置的 总机械效率为80%,若将重物沿斜面以/s 的速度拉上来,求: (1) 所需拉力F 是多少? (2)机械的总功率是多少?

【针对训练】

(2010 包头)如图 ,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物体沿水平面以速度v 向右匀

速移动例距离s,若物重为G,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f(滑轮及绳重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用功的功率为fv B.拉力的功率为3Fv C.装置的机械效率为G/3F D.额外功为(3F-f)s

易错知识点三 判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例3 (2010 包头)一驾满载救灾物资的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同时,不断地向灾区投放救灾物资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飞机总体动能减小 B.飞机总体重力势能不变 C.飞机总体机械能不变 D.飞机总体惯性不变

【针对训练】

(2010 河北)如图4 所示,铅球从出手到将要落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计空气阻力)( )

A.铅球由a →b 时,动能逐渐增大 B.铅球在b 点的机械能大于a 点的机械能 C.铅球由b →c 时,机械能逐渐减小 D.铅球在c 点时动能最大

易错知识点四 分析动能、势能、的转化

例4(2010 黄冈)下列对雨滴在空中匀速下落过程的分析(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雨滴受到的浮力),正确的是( )

A.雨滴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雨滴下落过程中机械能保持不变 C.雨滴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雨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针对训练】

(2010河南)迎世博晚会上,彩色气球伴随欢庆的乐曲匀速上升,在此过程中,气球的( ) A.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不变 B.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增大 C.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D.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典型例题】例

1、(2005·兰州市)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吊起重物,不计绳重及摩擦.

(1)当物重为150 N时,绳端所用的拉力是60N,求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2)当所吊重物为300N时,10s内重物被匀速高2 m时,绳端拉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 例

2、(2005·嘉兴市)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三位同学想比较爬杆时谁的功率大.以下是他们讨论后得出的三套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①用相同的时间爬杆,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上杆的高度,即可比较功率大小

②都爬到杆顶,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杆用的时间,即可比较功率大小

③爬杆后,测量出各自的体重、爬杆用的时间和爬上杆的高度,算出功率进行比较

A.只有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3、(2006·北京市)阳阳在蹦床上做游戏,从高处落到蹦床上又被弹起.当她从接触蹦床床面到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阳阳的重力势能逐渐减小

B.蹦床的弹性势能逐渐增大

C.阳阳的动能逐渐减小

D.阳阳受到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

4、(2005·海南省)跳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健身活动,经测试重500 N的某同学1 min跳绳120次,每次离地约 m(每次离地高度和时间都相同). (1)该同学跳一次做功多少焦耳? (2)他在这1 min的锻炼中消耗的功率是多大? (3)跳绳时对地面的压强与站立时相比较有何变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5、(2002年河南省中考试题)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拉力拉着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的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够,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6、(2002年盐城市中考试题)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重80N的物块A正以/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0N,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2s内,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对物块A所做的功;

(2)拉力F的大小及拉力F做功的功率.

例7

某同学用100牛的力把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推到5米远处,他推铅球做的功是(

) 焦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例8

如图2所示为用滑轮组提起重物的装置.如果重物G=×10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拉力F的功率为千瓦,要把重物提起1米,求:(1)需要多大的拉力.(2)需要多少时间

4【课后能力训练】

功和机械能

一、选择填空

1.如图3所示,小朋友沿着滑梯匀速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

A.他受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B.他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C.他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和内能

D.他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2.直升机在匀速下降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是( )

A.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B.势能减少,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C.势能不变,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D.势能减少,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3.关于机械能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只具有动能B.炮弹具有的机械能一定比子弹具有的机械能大 C.质量和速度都相同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一样大D.质量大的物体的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大

4.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其机械效率越高B.做的总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C.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D.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5.甲、乙两辆汽车,功率之比为2∶1,在相同时间内沿水平路面通过的距离之比为1∶2.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

A.2∶1 B.1∶1 C.1∶4 D.4∶1 6.下列单位中不是功的单位的是( )

A.W·s B.J C.J/s D.N·m 7.某人用手将一物体竖直举高2m和用机械效率为80%的斜面将它升高2 m.比较两种情况( )

A.用手举高时做功多B.用斜面升高时做功多 C.两种情况做功一样多D.两种情况都不做功 8.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________能逐渐减少,________能逐渐增加.

9.一只小鸟在空中飞行时具有40J的机械能,若它具有10J的势能,则它具有________J的动能.

10.小明在水平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加速推着一辆重120 N的小车,前进了10 m,小明的推力做功是________J.水平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做功是________J. 11.甲、乙两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如果它们的功率相同,行驶速度之比v甲∶v乙=2∶1.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牵引力做功之比为________. 12.用一只铁桶从深井中取水,第一次取半桶,第二次取满桶,两次相比:W1额_____W2额,η1___η2(填“>”“<”或“=”)

二、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3.一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物重为200牛的物体,此时人对绳的拉力为120牛,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如果人的体重为600牛,那么他们用此滑轮组所提升物体的物重不能超过多少牛? 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除以总功,有用功等于物体的重力乘以物体上升的高度,总功等于拉力乘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2)当绳子的拉力和人的体重相等时,滑轮组所提升物体的物重最大,先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最大拉力就等于最大物重与动滑轮重和的一半.从而求出最大物重.

功和机械能参考答案1.B 2.B 3.C 4.D 5.A 6.C 7.B 8.势 动 9.30 10.500 0 11.1∶1 12.= <

13.解答:解:(1)η=Gh2Fh=200N2×120N=% 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设动滑轮重G0,由2F=G+G0,得G0=40牛

设提升的最大物重为G′,人的体重为G1,此时绳的拉力为F′, 则F′=G1,由2F′=G′+G0, 得所能提起物体的最大物重

G′=2F′-G0=2×600N-40N=1160N.

答:他们用此滑轮组所提升物体的物重不能超过1160牛

初中政治教案 篇6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曹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11月)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以来美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时注意两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和国家利益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答案:(1)特征: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予美国) 原因:日本战败; 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

(2)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3)原因: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 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

认识: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要素。

初中政治教案 篇7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竞争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珍惜学习环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三交流一反馈。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事例。

[导入课堂]

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3)中学生为何要认真学习?四人一组,比一比看哪组找得快?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质,培养自己的能力;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各抒己见话学习动机:

(1)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2)学习可以促进人的成熟.

(3)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4)学习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两人一组,谈谈看谁知道得多?

5、相信自己是最佳演员情景剧表演——帮帮子强。

(1)我印象最深的是贫困地区儿童悲惨的画面,因为我觉得我们和那些山区的孩子的生活水平差别太大了。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并且去帮助上不起学的孩子。

(2)原来我总认为学习那么多课,是多么痛苦、烦恼,但当我看到贫困山区那些因为贫穷上不起学的同龄人一双双无奈,渴望上学的眼睛时,我想我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还在这儿抱怨,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3)我们将如何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我们应珍惜这样的环境。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改进我们的学习效率。

7、畅谈收获!

[课堂小结]

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受教育的权利是来之不易的,学习也是我们成才的重要的和唯一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改进我们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与方法]

1.同学问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心动不如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1.爱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的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评,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适时的看望,一个及时的电话,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谦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这些都是爱心的体现。

2.爱心的内涵是什么?要怎样才能形成?

爱心是一份情感,一种责任。它需要启迪、激活、熏陶和培养。

学习的理由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质,培养自己的能力。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⒈人要受教育,___才能得到健全发展.

⒉在学校,我们能够系统地接受____,从而拓展自己的_____,开启自己的____,提升自己的_____.

⒊许多有趣的知识,经过____我们才能知道.通过____我们会发现原来___________的潜能,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找到并且发展自己优势的潜能,____将来回报社会,奉献国家的能力.

⒋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来说,__都是终生的主题.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提高了自己的__,提升了自己的____,增强了自己回报社会的能力.

二、概括题:

对现代人来说,义务教育是为公民生活打下文化知识基础的必备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极为重要.

三、辨析。

初中的学习就意味着追求好成绩。

(2)收集有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事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2.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过程与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人为何要有宽阔的胸襟?

人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信任亲近。而心胸狭小,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

2.为何要宽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实践证明,在隔阂误会面前,宽容能医治心灵的创伤,使你忘记不快,而不会为往事耿耿于怀;宽容能使你用自身内心的温暖去融化寒冷的坚冰;宽容也能使你理智填平感情上的洼地,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

答: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是对我们的关爱,是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

2.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宽容友善的人?

答:(1)重大义轻小是非,对人有宽容之心;(2)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3)坚持原则,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查找古今中外宽容友善方面的名言警句小故事。(2)教师课前找学生交谈,调查了解学生在宽容友善方面存在的问题。

看看三幅图片,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我们生活都像这样,会怎么样?

提示:两同学骑车相撞一矛盾发生;怒火冲天一矛盾冲突;握手言和一矛盾解决。怒火冲天的两个同学最后握手言和了,原因在于双方采取了宽容友善的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引出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初中政治教案 篇8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交通工具话今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首师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行千里不是梦”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个板块——人们想走得更远。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整理资料,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聪明和智慧。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本单元内容由近及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

(二)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以及它们的一些变迁,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并进行思想教育。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搜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本课内容的部分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只是存在是否全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也要搜集比较全面的资料,以备交流时加以补充。四年级学生在整理和汇报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分组整理中进行提示和指导。学生们乐于表达自我,却缺乏耐心倾听,因此在汇报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讲、听并驾齐驱。在师生互动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创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学生准备:进行课前调查,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资料。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机的融合,改变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学习者通过切身生活体验。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依此为依据,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懂得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奋斗。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2、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如火车、汽车,飞机,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根据查找的资料,探究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探究中使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交通发展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不是简单的通过一节可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展,因此我将此次活动设计从课堂到校外,又从校外到课堂,再延伸到校外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询问、看书等方式,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

2、“说一说”:通过学生汇报资料,使他们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3、“算一算”: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快捷程度,对比古今交通工具的变化。

4、“画一画”:通过自己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活动,使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广大教师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主要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进行材料搜集整理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中的人物可以日行千里?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到古人早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由于科学水平的落后只能将梦想寄托于神话之中。

2、通过唐朝给杨贵妃送荔枝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

1说一说:分组交流,回顾探究

组内整理资料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课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搜集了一些交通工具发展的变化。下面请同学按交通发展演变的顺序整理组内的资料,并展示介绍给大家。

x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运输方式。

2)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发言,要戴上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头饰,扮演该种运输方式。

3)结合课前调查,组织好语言。

4)搜集相同资料的小组可以给在上边发言的同学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时,老师可相机提示一些我国相关交通工具的发展来补充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进行补漏工作。

设计意图:在总结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时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展示交通工具发展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2算一算

武汉距北京约1200千米。马车每天大约行驶150千米;火车每小时大约行驶160千米;飞机每小时大约行驶900千米。从武汉出发,乘马车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北京?火车呢?飞机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快捷和便利。

初中政治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自尊、自信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勇于开拓进取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懂得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密切联系的。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青少年自尊自信的表现和特点。通过事例分析,懂得自尊自信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填表、交流、图片对比分析、搜集相关资料、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同自尊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对照,能够从典型的事例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树立培养自己正确自尊心和充分自信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从认知到践行的重要一环。学生虽然在自尊自信方面都有一定的体会,但是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重点阐述、分析清楚。

2、自尊自信的人知荣辱,讲自爱。

这是本框教学中的难点。它实际上是把心理品质教育上升为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品质教育课的更高一级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此点时,要注意讲清、讲透此点,可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教法建议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第一框内容较多,涵盖的重点、难点问题多,在讲述概念性问题时,可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小活动、游戏等,先不急于进行概念定义的陈述,尽量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讲解,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注意问题要设计得巧妙,归纳讲解也要自然,避免牵强附会。

2.本框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比较难于理解,所以,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事例入手,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讲到青少年学生自尊自信的特点时,更应注意采用学生身边不经意的但司空见惯的事例,以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

3.关于自尊自信重要作用的讲解,可以单独利用一课时来完成。在学生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的可读性,可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本框内容多,需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多,可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建议教学中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讲解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本课内容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有了认知,才可能践行;第二课时以典型事例阐述自尊自信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带来一张自己的照片,准备出一期有关本课教学内容的墙报)

课堂上请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照片,说明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最美好的形象,给同学留下好印象。

学生分析外貌、身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诚实、勇气、大方等心理品质也可以展示自我形象。关注自我形象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夸奖、羡慕。

归纳:这种人人都具有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即“自尊”。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句子

如果下周一我代表全校学生做国旗下讲话,我会在衣着上穿得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阅览室,我会遵守秩序、保持安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考试不及格,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并当众取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士可杀而不可辱”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完成句子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意维护。因此,人们在容貌、衣着上修饰自己,在言行举止上约束自己,不容许别人的歧视与侮辱。这体现了自我尊重和爱护。

问:遇到下列情形时,你会怎样呢?

当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到学校的时候,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给外地的游客指路,受到感谢与称赞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人人都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心理,这也是自尊的表现。)

学生朗读《快乐人生三句话——“我能行”》

问:为什么简单的“我能行”三个字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

(学生回答:自信心的体现)

说一说:你对自己哪方面比较满意,并有信心呢?请用Y或N来回答,或者自己写出来。

热心助人( ) 为人真诚( ) 有文艺特长 ( ) 认真细致( )

思维敏捷( ) 语言表达能力强( ) 有体育特长( ) 动手能力强( )

有好人缘( ) 身材、相貌较好( )在学科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

请根据生活中的体验选择,你在某方面的自信是怎样产生的。

A.是天生的 B.是在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C.是在成功的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D.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产生的

(学生归纳自信的产生集中在C、D选项)

讨论:自尊自信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认识:自尊自信密切联系。自信心是自尊心的基础;自尊心的确立,提高人的自信心)

问:现在的你与小学时的你相比,有哪些不同?

(生答:个子高了、书包沉了、想法多了……)

师:自我意识的飞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别人身上的问题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所以,我们爱照镜子,我们爱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在群体中我是怎样的角色?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这一阶段加强了。

展示三组共6幅画面:(可由老师说明意图,请有绘画特长的同学来画)

第一组——“马路赛车”、“跑1500米,我上”

第二组——“上课照镜子”、“衣着整洁站少先队岗”

第三组——“模仿黑社会老大”、“妈妈,不要私拆我的信件”

问:这些情形在你身边发生过吗?每组画分别反映了中学生哪些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特点:渴望表现自己、关心自己形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问:画面中所反映的行为,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

(目的:从心理教育纵深到行为指导。)

学生做课堂小结。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初中政治教案九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初中政治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