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观后感范本8篇

07-08

为了方便您的阅读我们编辑了这份精简易懂的“《法治中国》观后感”,建议您收藏本页以便随时复习。一部好的电影和书籍一样,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是持久深刻的,我们自身也会在观影的同时产生许多新的思维。 我们可以将这些灵感浓缩成自己的观后感,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形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1

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法治中国》首集《奉法者强》**了***、***两位曾经的副国级大“老虎”。而且两人的身份比较特殊,都是部队的高级将领,都曾官至军委副主席,可以说权力巨大。但他们都有犯罪行为,影响极其恶劣。

事实再次提醒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无论职务多高,只要不遵纪守法,就会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任何人,只要心中无戒,必将国法不容。

心中无戒,就会目无法纪。无知者无畏,知者却不遵守就是目无法纪。作为军队的高级领导,他一定参与过军队党纪军纪的制定。不可能说他们对这些规章制度不清楚。

制定这些规定后,他们当然要求军队执行,但他们排斥自己,把自己凌驾于党规、党规、军规之上。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规定大部分都是在他们的参与甚至是组织下制定的,从他们的内心来讲,只是约束别人的,没有想过用来约束自己。另一方面,他们有太多的权力。在军队里,他们已经达到了百万人以下的一个人。这种登顶意识让他们忘记了纪律的存在,法律和纪律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无效手段。

心中无戒,就会祸国殃民。他们都是军队的高级将领,都是受到数百万军官尊敬的模范。但是,他们所作的是违背党员和士兵的底线的。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极其严重,给全军乃至全国造成了恶劣影响,败坏了军队形象,给军队建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他们的行为,让那些投机钻营者得到了上位,打击了更多勤恳工作的人,可以说是祸国殃民。此外,仓位较高、受到其关照的投机者,也可能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总后勤部原副部长谷俊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心中无戒,必将自取灭亡。不可否认,他们曾经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不然他们也不可能走上那么高的领导岗位。但在职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的同时,随着约束力的减少,权力真空的加大,他们开始走向灭亡。

他们的堕落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他们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不怕管教,因为他们成了管教的人。心中没有戒律和恐惧之后,走向自我毁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这方面,心中有戒律不是一种限制,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2

观后感范文

两千多年前,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帮助秦国富强。“徙木立信”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制度的诚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对于施政治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在全面推进法治的今天,只有中国共产党带头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和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说,**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才能保障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成为改革发展“安全气囊”。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毫无疑问,治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关键是建立规则,讲规则,遵守规则。而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在《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诚然,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立法不到位、规范不到位,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有法不依、有法不依。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正是因为违法决策、违法审批,以及地方各级**监管失职,认为当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遭到破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依法行政,责任在**,关键在领导。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或者因为一个问题出现了权力交叉的现象,形成相互推诿、在管理上的真空等。显然,这种“有法制、缺法治”的现象,势必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水平不高、矛盾问题频发。这正是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行使好权力,才能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否则,就会侵害人民的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依法治国,都是面对人民期待、回应人民愿望的重大改革举措,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规范执法行为,执法利剑指向重症顽疾,遵循服务程序。如:

对环境污染零容忍,依法清理“小散乱污”企业、关停整改排污大户、查处违法典型案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多举措加强稽查执法,护航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工商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企业恪守诚信等等如是。为打造法治**、创新**、廉洁**和服务型**助力。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依法行政是一场治理的革命,也是理念的革命。同时,执法的质量和效果如同硬币的两面,关系到**的形象和公信力。

笔者以为,只要明确好执法主体,落实好执法责任,健全好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一切权力循法而行,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3

近日《法治中国》专题片热播,展现了中国依法治国、着力法治为民的求实、奋进之路。也再次证明了 “法治兴则国兴”的实践真理。《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繁体的“灋”字:

平安如水,从水里流出来。所以,不能直触的人,去吧,去吧。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随着社会实践的快速发展,我们不仅要改变法律和时代,而且要服务于义务、遵循原则,依法引导人民,依法治国,疏通民意,畅通民心。

因此,让民满意,尤需围绕民意着力“法”字。

着力“法”字,重视法治。历史沧桑,兴衰交替,诠释着“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的深刻道理。法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准则。如果重视法治,繁荣法治,国家就会和平,人民就会安全;如果忽视法治,法治就会松散,国家就会混乱,人民就会抱怨。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写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没有规则和条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和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改革时期国强盛,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权;秦国商鞅的改革赢得了国家的繁荣;宋代王安石的改革增加了财政收入,修建了水利,优化良田,增强军事实力,扭转国家弱势局面。像这样变法图强的例子很多,不一枚举。

无论是富国强军,还是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还是把少数民族改造成汉族先进文化,都表明古人对法治与国家的牢固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顺应时代发展、遵从社会发展规律,善法为民,就能畅通民意。

着力“法”字,向心民呼。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难点”“痛点”“疤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梗点”,立法如何建章立制、定分止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迫切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瘴固疾,考量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度。

《谏太宗十思疏》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这一说法强调了人民在国家的国有地位,也为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顺利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方法。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实施两孩政策;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问题;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作了授权;制定电子商务法;修订环境保**;修订安全法;制定****法、网络安全法等。都始终围绕民之所望,开展立法、修法。

北宋王安石《周公》语“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契合民意的法律、维护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固基石,凝心聚力,共促复兴梦。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凿井之势掘地三尺的坚持,以打破沙锅问道底的不懈,紧紧围绕民之所望,在“法”字上下功夫,切实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4

央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景式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13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点,也是人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先进的治理理念。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法治建设,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推进与运行体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充分的自信!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5

这几天“法治中国”的热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大型纪录片的播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得到了顺利的推进,这是我们人民的幸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巨大的保障,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具体的体现。在以前的时候,在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人们随手扔的垃圾,但是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在人行横道上,不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精美的垃圾箱,还有很多种的功能,比如:收集垃圾、烟头,还有其他的,垃圾还是分类的,而且还可以打广告《法治中国》观后感;全民共建法治中国读后感、观后感。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这个不仅仅是县城有,在乡镇都是标准的配置。就是因为依法治国给人民带来的实惠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很多的观念,人们更加的将就卫生,更加的讲究生活的环境了。

在以前,到政府部门去办事情,总是有很多的程序,还要排很长的对,但是现在都变了,政府都是集中办公,还有很多的窗口,人们去到以后也不用排队,更简化了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情,很多的事情也不用跑到现场了,可以直接在网上处理了,更加的便捷了人们。在以前,中午休息,还是晚上七点以后,都还有人在施工,吵闹得不可休息。但是现在,中午的时候再也没有了这种吵闹的声响,他们也会在固定的时间施工,让惠水变得更加的美丽,更加的健康。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6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徙木立信,也是为了树立权威,让自己指定的法律能够严格的执行下去,也正是因为执行得当,是秦国重新变得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我们国家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遵守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遵守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和责任。像我们机关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在一般群众眼里,领导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机关干部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机关干部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们法治中国的立法用法原则,也是每个群众不可超越的原则。一个国家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能代表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这些都是执法理念不端正导致的,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

全国上下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始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书写全面依法治国雄伟篇章。让法治精神照亮中国梦,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7

繁体“灋”字揭示出了法律、法度应公平如水,因此立法就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充分吸收借鉴各方意见,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制定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法律可依遵守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立法必须与时俱进。为了使法律法规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共产党的记录为核心,在审时度势后决定编纂民法典。因此就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诞生,从而可以指导各项法律法规更加科学规范的加以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互联网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等,为更好的规范互联网秩序、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扎根”,就有了互联网立法、《居住证暂行条例》的施行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立法决策。当社会发展的步伐达到**时,立法也将紧随其后。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法治中国第二集大智立法观后感篇2:

自古以来,法律就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上,可治国理政;对下,可作为普通民众遵守法律之圭臬。立法无止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探索。在许多方面,可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社会包容一切。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境下,推进立法,解决人民需求,引领国家发展刻不容缓。新制定的《民法总则》,在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遵循《民法总则》,可以更好地为民事活动提供基本保障,提高民众收益;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公序良俗,驱逐诸如“天价彩礼”等陋习,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引导人们崇德向善。不仅如此,根据我国的现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全面修订新的环境保**等措施进一步说明,立法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快乐。

当下国际形势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风云诡谲。如何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面对各种反倾销案件中如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维护****?

等等,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制,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小智慧的统治和大智慧的立法正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法律保障!

法治中国第二集大智立法观后感篇3:

古语有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但凡是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

法律作为一种制约手段,不仅维护社会稳定,而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国之立法,要科学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得到了落实,人身、财产和基本政治权利得到了保障。但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民生保障和改善、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的今天,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将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立法的科学性和法律之间的联系。从全面修订环保、铁腕污染治理,到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法,建立最严格、涵盖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体现了科学立法的智慧。

国之**,更要应民所需。从《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到朱国萍应邀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民法总则》草案基层座谈会,再到民法总则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学术界的意见建议,邀请专家学者参加,都是民主立法的表现。,地方立法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问题,通过立法这样的一个过程做出立法决策,促进当地发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开通了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和基层干部群众之间的“直通车”;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为普通百姓架起了一道通向宪法法律保护的桥梁。

一部部顺应广大人民意愿、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国家发展将更有后劲,法律将为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中国第二集大智立法观后感篇4:

法律在人类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

纵观世界,大多数社会治理良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国家和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的伟大成就。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必须与时俱进。

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法律法规更加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更加准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立法工作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时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立法相对薄弱和滞后的问题,加快推进相关立法,补缺补缺,促进了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发展。

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4件。2013年以来,国务院共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43件,制定修订行zd规43部,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先后“一揽子”修订行zd规125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133项司法实践中急需的司法解释;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4000余件。立法呈现出数量多、分量重、速度快的特点,取得了一批新的重要立法成果,对保障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全面推进法治,必须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一部部顺应最广大人民意愿、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正构筑起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固基石,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制度伟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中国》观后感 篇8

法律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和名义,也是对权力主体的约束和警惕。执政党对法治理想的宣示,是国家治理难得的转折期。

8月18日,六集政论片《法治中国》播出第一集《奉法者强》,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的主要方面。从**布局可知,“法治中国”辐射立法、行政、司法和守法各领域,其中“公正司法”更有两集的体量充分展开。

以法治为主题统领和表述新一届执政团队几年来的施政心得与治理经验,“法治中国”作为国家梦想的意义在此次高规格的政论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法治不是一个新词。解读和实践全面法治,可以说是近年来执政党的政治宣言。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此为标志,深入理解和探索法治的真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个难得的共识。对于法治国家的阐述和理解,哪怕是在学术界也同样存在“法治与法制”的涵义区分,作为国家理想的法治,人们的理解究竟是如何从法律制度本身的制定过渡到了“法律的治理”的?

其中经历的认识变迁何止在人心与观念。更何况,“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的一字之差所涵盖的法治观念剧变更直接指向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来路与去向。

法治是现代政治的执政理念。检验执政团队和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法律本身。不难看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治理和运行的各个领域,都在厉行对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改造,不仅包括在司法领域推进的新一轮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的诉讼机制之变和法律机关的职业化、员额制。法治首先是要让司法回归法律的本质,以及对法律从业者的专业和职业保护。

法治不仅是法律从业者的事,也是一个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的话题。法治是一切人的事情,是保护他们的利益,约束他们的行为。

法律为执业者所尊奉,也要为民众所信仰,更要为权力者所敬畏,这是国家法治之变之所以能够实现的根本。此次政论片首秀,以“奉法者强”为主题,意在阐释和凝聚全社会对待法律之治的诸种共识。奉者,形象的场景是一种捧着的姿态,则意味着对待法律的态度应持敬畏心,这是对国家整体架构和运行中,权力执掌者所提出的要求。

法治首先在治权而非治民,法律对民众的初衷和本意在于庇佑和保障。**法治化的实施在于依法行政的贯彻,法律之治对待被约束对象不是一个永远舒适的状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讲的也是个羁束价值,权力的运行和执掌注定需要走出制度的舒适区,这对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是条必由路,且无捷径可循。“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共识也许不是一次曼妙的描述,而是对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约束的一种点醒。

约束权力、监督权力,是现代政治治理的要义所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实现,一定是国家与社会之福。

法律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和名义,也是对权力主体的约束和警惕。执政党宣示法治理想,对国家治理而言是难得的一次转捩机遇期,“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在国家治理和法律之理治建建立这样一种必然的联系和逻辑,体现了全社会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宝贵共识和和理性。

在实现和走向全国法治理想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终申法律的意义和终极价值,即人的尊严、幸福和权利的制度保障。“奉法者强则国强”,国家强盛的意义与法治理想的目标在此处应当而且必然殊途同归,那就是实现对人的关怀和庇护。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