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课件优选12篇

07-23

这篇“渔歌子课件”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一看就知道质量高值得一读。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来巧妙地设计教案。请认真分析本文中的内容!

渔歌子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 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渔歌子课件(篇2)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yJs21.CoM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渔歌子课件(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渔歌子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渔歌子》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本词意象丰富、情真意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本词的设计力求在朗读诗词的基础上,由词中画、词中人进而通过了解词人生平,将读、思、悟、说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如何学好古诗词,在渔歌子的音乐中,体会词人深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四个生词。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词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在音乐中回味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词,深刻体会词人的志向,体悟其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读法、以画促悟法、交流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四个生词以及九种景物。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词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知道张志和是谁取的吗?(适当点评)张志和16岁时考取进士,努力学习,给皇帝上了一份折子,里面提到很多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赐名张志和。

设计意图:这首词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词人做官直至后来弃官的过程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

(一)初读本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中需停顿的地方。浅层次的了解本词)

(二)词语学习。

学习步骤:

1.识字与注意停顿

①记住鹭、鳜、箬与蓑四字的读音和写法

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需注意停顿

2.了解诗与词的区别和全班齐读本词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我在处理字词的音、形、停顿三方面时,通过图片、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情感体验对字词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义,另一方面通过讲解诗词的区别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三、抓住重点,以图入境

(一)请一位小朋友回答出词中的九种景物

(二)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框,请两位小朋友合作,把九种景物画入框中。其余同学划一划、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九种景物。这可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深入体会词义,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本词的九种景物—以图入境,加深体会。

四、身临其境,集体交流

(一)同学闭上眼睛,教师把这首词的词义有感情的朗读,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自己想到了什么

(二)集体讨论

(三)站立起来,再一次全班齐读本词

设计意图:讨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想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1.提问:为什么作者迟迟不归,真的是因为留恋西塞山的美景吗?

2.预设:

第一处: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在《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中,希望弟弟早日归来,为什么弟弟还是不归?

第二处:

(1)了解作者生平

(2)指导本词。

第三处:

音乐结尾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文本特点,我进行了充分预设,分为三块进行引导。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思、悟、说为主,通过有层次地引读、学生的想象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充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音乐结尾

设计意图:更深刻体会词义

3.小结:同学们,本词所作之处就在湖州,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然,自由的追求梦想。

五、总结,深情结课

以歌结尾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本词,并且背诵本词

2.查找相关资料,更深刻的了解作者,找找有没有与张志和思想感情相同的词或诗歌,课后同学之间交流

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词语的掌握需要书写,课文的深入理解需要朗读,更需要结合自己的反思。而且,学以致用。因此,我设计了读写反思的作业。

渔歌子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2、为何不归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就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读课题。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再来一遍;读得慢一点,悠一点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知名的画家,他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走进他如画的诗词中去,找一找,圈一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我们一个一个的说,有——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这九种景物勾勒成的春景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美在哪儿呢?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按照词的顺序,走进这画卷——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1)看过了远山,让我们走到眼前的流水旁,读——桃花流水鳜鱼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A鳜鱼

江南是一水乡,下几场春雨,溪满河溢,于是鱼群便多起来了。春天的鳜鱼最为肥美,你看有些肥嘟嘟的鳜鱼正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有些——有些——还有些——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水中的鳜鱼,生活在这片水域你觉得——那就幸福地读读吧,指名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一二两句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远景,那这一句则是近景。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宁静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你觉得这斜斜的细雨像什么?我们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一段文字描写春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朱自清把春天的雨比成了(牛毛、花针、细丝)。看来无论是800年前的古代,还是几十年前的现代,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大家对美的感受还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4)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张志和的确像一位画家,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板书:写景如画)让我们带上赞美之情,再读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渔歌子,张志和共创作了五首,我们再来读读其中的两首,看看它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首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两首都写到了哪些景?我们一起按顺序去圈一圈。借这些景到底要抒发什么情?流连景中。何以见得?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4、从这三首词,我们知道诗人秋不归,冬不归,春不归,猜测一下,他夏天归不归?是的,夏也不归。此刻难道你没问题要问吗?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流连山水间,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惬意、自由自在、幸福、无拘无束等。是啊,享受到内心的一份闲适安然。(板书:享受闲适)难怪他说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难怪哥哥张松龄声声呼唤张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板书:渔歌子

写如画: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课件(篇7)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课件(篇8)

教学过程:

一、赏图导入

1.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大自然到处是秀美的风光,孩子们,还记那雨后的春笋吗?一齐美美地读读吧。(出示春笋图并齐读写春笋的段落)

2.师:走进田园,走进乡村,这遍野的翠绿和忙碌的农人不正是一首田园诗吗?(出示并朗读《乡村四月》。)

3.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让不少古人向往,词人张志和就是其中之一。(出示图)瞧,他正扁舟垂钓。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张志和,走进千古绝唱《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板书课题,用手势指引学生朗读)。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课件:渔歌子朗诵)

4.第一遍欣赏,第二遍小声跟读。(这么美,让我们一起来小声跟读。)

二、想象解词

1.过渡:在词中,有几个词语的读音要读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在这几个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抽生说,相机出示图片,感知形象)。

3.让这几个词语回到这首词中,谁来准确地朗读这首词?

4.光读准确还不够,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看着节奏谁来读一读?

注意:有节奏的地方要读得声断气流。

谁还能读得更棒?(真棒,这叫抑扬顿挫。)

打着节奏一起来读读吧!(学生齐读。)

5.读一首好词就像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词(配乐)。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事物(你仿佛看到了——)?

你仿佛听到了——?

你仿佛闻到了——?

6.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词后面的色彩

这些桃花……(形、色、整体感受)

生:这些桃花开得——,桃花开得——,桃花开得——,有的已经全开了,有的——有的——,这么美的桃花,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是什么样的桃花?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此情此景?读这句。指导读:桃花喻春,桃花寄情,作者不仅写的是花,更是自己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流水——清澈明净,流水可能会倒映出些什么颜色?

流水中还有——肥美的鳜鱼,这些鳜鱼……(多,肥,美)

师:所以引来了一群群的——白鹭,有了鳜鱼作充足的食物,这些白鹭生活得——,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这些白鹭——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白鹭?这白鹭,又不只是白鹭,它是张志和的化身,作者渴望像白鹭一样自由自在,渴望像白鹭一样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它是作者心愿的化身,是张志和追求的闲适生活,他也想像白鹭那样乐而不归,作者仿佛就是其中一只白鹭,你仿佛就是其中一只白鹭。一生读“白鹭”这句。再一生,读?读出自由自在。一小组读,一起来读。齐读第一句。

一青一白,一静一动,全在14个字中描绘得春意浓浓,诗情画意,这就是词的魅力。

7.在这么多景物中,你最喜欢哪种景物?请把你脑海中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

(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简直就是仙境;

“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悠闲自在;

“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这桃花也开在你的心中了,能用你的朗读表现这份美吗?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谁能让你的朗读让我闻到花的芳香?)

8.贴图,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品词会意

1.设疑

一首词即是一幅画,一幅画就是一首词。如果你就是张志和,此时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你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2.品词解疑

a原来你准备充分不必归板书:不必归读这句。

b还因为景色优美不愿归板书:不愿归

这斜风,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这细雨,是荡涤心灵的洗礼,这斜风细雨,不正是春景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他又如何能割舍这一份自然的馈赠。读这句。

c还有什么原因让张志和不须归呢?其实,这还与当时的背景有关。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张志和眼见当时时局动荡,官场黑暗,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他无力拯救,只能退隐江湖,寄情于山水,所以,此时的张志和更是回归自然不想归。板书:不想归读。

3.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的是什么呢?

词人厌倦了朝廷的争斗,从此一辈子不再做官,整日流连于山水之间,希望过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张志和垂钓,钓的是美景,钓的是自然,钓的是悠闲的生活,钓的是怡然的兴致。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把这份怡然融入词中,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不须归的悠闲?

让我们也怀着这份怡然,美美地吟诵这首词——

感情诵读。

加上手势读。

入情入境地读。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渔歌子,就是关于渔父的歌,让我们用歌声一起来回味。听------齐唱(可加动作)

五、填词入境

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让我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去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渔歌子课件(篇9)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课件(篇10)

扩写《渔歌子》【篇一】

西塞山有许多美景,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西塞山前。

山脚下,一排排的绿树郁郁葱葱,就像绿色的海洋。远远看去,这些树连在一起,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你瞧,有的树高大挺拔,像许多卫士在保护游客;有的弯下了腰,好像在说:欢迎来到西塞山。树下的花争奇斗艳,有的白的像雪,有的红的似火,有的黄的像金,五颜六色的。小草也悄悄地把头探了出来,仔细观赏外面的世界。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群白鹭,它们时而飞得高,时而飞得低,像是有什么心事一样。

我再往里走,发现了一条河,河的两岸是桃花林。一朵朵桃花,粉红粉红的,有的已经盛开了它美丽的笑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片霞光一样。一阵风吹来,许多花朵被吹了下来,落在了河面上,像桃花灯。花瓣快把河面盖满了,像铺了层粉色的地毯,把小河点缀得异常美丽。

你看河水清澈见底,看得见河底的沙石,时不时的还有小鱼从水里探出头来,吹出一个大泡泡,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鱼儿刚吐完泡泡,又马上消失在水中,不一会儿,它们又从水中出来摇摇尾巴,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这时,从河里漂来一只小船,小船上面坐了一个渔翁,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杆。不知何时吹来了一阵风,之后又下起了蒙蒙细雨,但老翁已沉醉在这美景之中,都忘记回家了。

看着西塞山这一幅美好的春景图,我也不由地赞叹:多么美丽哟!

扩写《渔歌子》【篇二】

春天来了!那西塞山上,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波涛,一层层的涌向山顶。各种各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自由自在的飞翔;山林的深处,可爱的小动物正顽皮的蹦跳。

看那山前的白鹭,有的轻快的摆动着翅膀,动作是那样的优雅,悠闲,俊美!有的或许已经飞倦了,栖息在树上!有的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那池边嬉戏,玩耍呢!

山脚下,小湖边,那娇艳妩媚的桃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引来了无数的蜜蜂。湖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小螃蟹们正做游戏呢。湖水缓缓的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徐徐的流向远方。远处游来几只调皮的小鳜鱼,他们悠闲的穿梭于水草之间,有的还偶尔浮出水面,好奇的眨眼张望这水外的世界。

湖面上,我正戴着那绿色的箬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手里握着那细长的鱼竿。眼睛盯着那微波荡漾的湖面,专心致志的看着鱼竿,显得有点呆若木鸡了。我看着这大好河山,不禁拿出那美酒喝上几杯。望着这如诗的画卷,使我如痴如醉,心旷神怡。

墨绿色的西塞山、潺潺的流水、悠闲的白鹭、粉红的桃花、平静的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成了一幅如诗的画卷,怎能不使人陶醉?这时,我忘记了风,忘记了雨,忘记了回家,心中只有这如诗如画般的画卷!

扩写《渔歌子》【篇三】

啊!春天来了,万物张开小手来迎接春姑娘。我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来到了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的西塞山上。哇!好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仙境呀!

你瞧!在这碧蓝的天空中,几只穿白衣服的小伙伴白鹭随着白云高高飞翔,它们一会儿排成大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字字都横平竖直,可真有趣!过了一会儿,水面上忽然有一朵朵粉红色的花瓣飘飘悠悠的浮过来,哦!原来是桃花妹妹太爱玩了,它们趁姐姐不注意时悄悄的跳到河里准备周游世界了呢!突然几条又费又大的鳜鱼来捣乱了,它们偶尔在水面上一条一跃的,真是一个合格的运动员呀!在这流水潺潺的河水中有一条条用木头作成的船,上面有一个正悠闲自在掉鱼的渔翁。这个渔翁身上穿的很奇特:头上带着用浅绿色的竹叶编制成的斗笠,身上穿着用绿草编制成的雨衣,衣服上的叶子总是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好象在为春天伴奏。过了一会儿,下起了蒙蒙小雨,和风细雨迎面吹来,可是掉鱼的人儿舍不得这美丽的景色,他不想回去,只想自由自在的在这里掉鱼。在远处的田野里,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逐步细细品味,树木那样高大、葱绿,像一个个坚强的卫兵保护着田野。农民伯伯在地里插秧,他们深信一定会有好收获的。

啊!迷人的西塞山,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渔歌子课件(篇11)

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渔歌子课件(篇12)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幼儿园教案《渔歌子课件优选12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渔歌子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