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面积教案范文十一篇

07-25

小编整理了一份“正方形面积教案”的详细资料以满足您的需求。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工具。本网页资讯仅供参考请谨慎处理!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2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正确计

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关键: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和(

)。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一间房屋的占地面积约为45(

)。

一支铅笔长18(

)。

一张光盘的面积大约是1(

)。

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4(

)。

二、探究与交流

(一)、自学课本第66页例4、67页例5,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书中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课本上的表格。

3、.全班交流: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独立完成例4下面的第(3)题

5、思考: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二)、独立完成67页的例5,同桌间相互说说根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三、自我挑战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一张长30厘米,宽21厘米的长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在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思: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平方千米、公顷,课本9193页

教学目标:

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它们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平方千米、公顷的表象,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平方千米、公顷的表象

教学过程:

师: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面积有多大?

生:960万平方千米。

师:平方千米是一个多大的单位呢?

出示: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师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出示图片:一所小区图桃园小区占地6公顷,绿化面积2公顷。

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公顷有多大?

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感知1公顷: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20个教室面积大约为1公顷。

师:闭眼想想我们的百米跑道有多长,以它为边长围成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

学习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小组合作探索)

交流: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呢?

100100=10000平方米即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即1平方千米=100公顷

说明:测量土地等大面积时常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做单位。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3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结果要换算成公顷。

自主练习5是一道有关面积换算的题目。题中呈现的是真实的数据资料。让学生独立阅读资料进行单位换算。

第6题是一道开放型的练习题,综合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研究周长一定,长和宽及面积的变化规律。练习时,让学生理解题意,充分利用情景中提到的信息。通过操作、猜想、测量、计算、找规律,让学生发现围成的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是一样的,面积是不同的。

课后作业:自主练习1、2、4题

板书设计:

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师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后反思:

通过具体情景,学生认识了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建立了平方千米、公顷的表象,并能进行它们之间的换算。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自制1号2号长方形学习卡片、报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3)说一说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书本封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明确不同的面积单位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二、情境导入

1、为学生提供一张报纸,想办法测量这张报纸的面积。

师:这是一张报纸,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你知道这张报纸的面积吗?估一估

生1:大约有1000平方厘米。

生2:大约是几十平方分米。

生3:大约是1平方米。

师:究竟面积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办法量出来。在量的时候应选择什么样的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平方分米)

生交流选择平方分米的原因。

师:小组合作,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测量出他的面积。

学生小组研究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摆一摆。

汇报展示各组的测量情况。

小组1:

小组2:

师: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用5乘4?

生:因为一行能摆5个,可以摆4行。横着数这一行刚好5个,竖着数这一列刚好4个。这就表示有4个5.

师:同意吗?(学生赞同)鼓励采用这种方法。看来,不用全摆满,只摆1行1列也能知道报纸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只需要摆一行,摆一列,然后用行数和列数相乘即可以得出所需的正方形的个数,从而得出测量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2、即时练习: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1号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不用尺子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吗?

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交流汇报:

生1: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1行。每列摆3个1厘米的正方形,摆1列。就是说:有3个5,用乘法:3乘5,得15平方厘米。

生2: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因为横着摆了5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

生3: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

生4:我明白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长和宽相乘就行了。

生5:原来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

(2)拿出2号长方形(长7厘米,宽4厘米)。

师:用刚才大家想出的办法,算出2号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注意单位。

(3)交流总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适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探索正方形的面积

出示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

生:6×5=30(平方分米)

电脑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变为5厘米,此时的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5×5=25(平方分米)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注意观察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长方形的长变化后(长和宽相等)的面积,从而让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长和宽就成了正方形的边长,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课本66页第(3)题。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出示:学校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篮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测本节课新授知识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学具准备:

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6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7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8

1.基本知识: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

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本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4.基本活动经验:

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归纳、总结的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面积的知识,你能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面积单位吗?(课件出示)

1.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师:你们知道这些面积单位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对,可以测量物体的面积。我们学校操场是个大长方形,如果我想测量它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办呢?谁能帮老师出出主意?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测量出操场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师板书)

1、师:为了方便测量我们先从一个小长方形开始。(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同学们能猜一猜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纷纷说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一起小组实验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生展示并说方法。

预设:每行5个,有3行,5乘3等于15平方厘米。

预设: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5厘米里有5个1厘米,所以正好摆5个。为什么能摆3行呢?

生说理由。

↑ ↑ ↑

师:现在同学们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预设:用5乘3等于15,也就长方形的长乘宽等于面积。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那其他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再找些小长方形来验证一下。

2、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每人摆一种你喜欢的长方形。组长负责填表,记录。

学生4人一组拼图,组长填表记录,教师巡视。

找一个小组的学生到前面展示摆法,教师板书记录。

多找几个学生说他摆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都摆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请你们认真观察你们组表格里的数据,并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验证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师:现在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的面积还用小正方形去摆吗?可以怎么办?

师:(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和宽6厘米,找学生计算面积。变成长8厘米宽6厘米,求面积。变成一个正方形边长6厘米。

师;观察这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还是长乘宽吗?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方式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们想不想测量一下教室里长方形物体的面积?

1、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教室里同学们喜欢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

3、、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开始时想求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吗?说出你们的方法。

生:先量出操场的长和宽,用长乘宽就可以计算出操场的面积了。

师:老师事先测量出了操场的长和宽(课件出示)长100米宽50米求出它的面积。

测量出你家一种长方形物体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 ↓ ↓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9

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下面就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受。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供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

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性问题情景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一开始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三种探究的学具,面积器、若干个小正方形、角尺。特别是一种类似角尺的学具,学生没有看到过,所以比较稀奇,我一一向他们介绍,然后分小组,选一种或者三种探究工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摆一摆,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发现了“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让学生以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经过验证,得到结论”抽象概括和验证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充分地讨论与交流,能够培养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更好地互相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自己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感受到团体协作的精神,体验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分享了同伴的欢乐,同时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推导出了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关于数学与生活实际的思考。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本课设计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怎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中创设问题情境,供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呢?我把旅游所拍的照片引到这节课中,于是有了本课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为保存照片到照相馆去塑封的事情。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实,大部分学生也熟知。这个素材的提取及情境的创设,走出了教材,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学生愿意关注的事例,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最后题目中,为什么照相馆的师傅量的尺寸要大一些呢?他量的对不对呢?这就引起学生的思考?许多学生都积极讨论,讲原因。在要付多少钱的时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学生知道要塑封照片必须要算出2面簿膜的面积,有一次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力求新颖多样且富有变化。这样的练习设计新颖有趣,学生乐于接受,也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最后的照片塑封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此时的课堂真的成为孩子们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思维灵感的乐园,课堂由此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10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了。

一年级(下册)

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经过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四部分编排,共编写了六道例题、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

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

第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2)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个层次通过扩大概念外延,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让学生摸课桌面和椅子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过以后要让他们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这个层次的学习有模仿、有迁移,是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

(3)第三层次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例题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继续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例题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教材没有对面积下概括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是比较方格纸上的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第4题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通过描和涂,学生能体会到图形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第5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2.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

例题及想一想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题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小段教材在引发学习动机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创造面积单位的历史过程。

这部分教材编写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培养学习能力。教材详教1平方厘米,简教1平方米,带出1平方分米。以1平方厘米为重点,讲述它有多大,并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1平方米时,教材的叙述比1平方厘米简单,1平方米有多大留给学生去体会或想像。至于1平方分米,则安排在想一想里,让学生自己描述、比画。

第二,重视建立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除了要让学生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外,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特别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较大,教材让学生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试试可以站多少个人。这项活动学生感兴趣,能帮助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米的大小。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帮助学生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平方分米虽然留给学生自己学,教材仍提醒学生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在填上适当的单位时,能让学生体会计量线段的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的大小应该用面积单位。在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时,又一次体会了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第三,重视用1平方厘米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面积。无论是估计还是测量,都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比试,估计的时候是想像比试,测量的时候是动作比试。第5、6题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说出图形的面积,也是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这些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又为探索面积计算公式打下了基础。

第四,重视思维的发散和培养创新精神。想想做做第3题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存在多种摆法,摆出的各个长方形虽然长、宽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相同的。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到这一点,思维得到锻炼。第8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有趣图形,这里不限于长方形和其他已经认识的图形,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创造。

想想做做第7题是教材中第二次安排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这次比较,不仅在意义上区分,而且在数量上和所用的计量单位上作了比较。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82~84页)

过去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把重点都放在应用公式计算上。现在的教学应该把精力放在探索面积计算公式上。因为接受和按公式计算并不困难,而探索这些求面积的公式,有利于发展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在探索公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研究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材为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了充实的内容,有三个特点。

(1)操作活动数量足、质量高。第8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连续安排三次操作活动,及时提取活动中的数学本质内容,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第一道例题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3个长方形,每次摆都在表格里填写长方形的长、宽、所用正方形个数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活动。学生在前面学习面积单位时,曾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过长方形,现在再次摆,要研究它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摆图形和填表记录,初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间接感受长、宽数量与面积的联系。

第二道例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教材的图示启发学生只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摆一排正方形,计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

试一试提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的问题,用你是怎样想的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空间,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摆,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摆。这样,学生中必定有一部分会利用前面两道例题中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沿着长摆6个,沿着宽摆3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思考交替安排。第一道例题小组合作进行,第二道例题和试一试先独立探索,再小组交流,最后还安排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形式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小组合作摆3个长方形,学生共用学具,还能相互启发思考。先自己量、自己想,再小组交流,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又促进了认识互补。集体讨论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以及长方形面积公式,凝聚每个学生的智慧,共享学习成果。

(3)面积公式的得出安排细致。在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关系后,先形成由文字表达的公式,再引出字母表达的公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

教材没有编写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的例题,把这个内容安排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自己学习。想想做做减少了求积笔算的分量,因为单纯地套用公式进行竖式计算的价值不大。加强了估计,第2题要求先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检验估计得怎么样,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第5题估计黑板面、教室门正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4题用面积是46平方厘米的电话卡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这是测量工具的一次拓展。利用面积已知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估测其他面的面积,和利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85~86页)

例题首先呈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但没有标注边长,让学生量边长算面积。学生在测量边长时采用的长度单位可能是分米,也可能是厘米。于是得到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1010=100),通过交流,就会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继续推导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计算推导出来,也可能通过类比直接得出结论。

试一试要求学生运用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由于学生已进行过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那些换算的思考方法可以迁移运用,所以让他们尝试计算是可行的。教材还安排学生交流换算时的想法,这是为了加深对换算方法的理解。由于学生还没学习除数是100的除法,教学时不应要求学生列出换算算式,只要求借助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进行推理。例如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由于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里面有7个100平方厘米,所以可以换算成7平方分米。想想做做第3、4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可以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实用价值。

5.关于练习八。

练习的设计力求帮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等知识组织起良好的认知结构。第1题通过估计课桌面的周长与面积,回忆、整理并区别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以及计算方法。第2题通过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再次看到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在意义、名称和实际应用上有哪些不同。第3题是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第4、5、10题是运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还带着进行了面积单位换算的练习。

练习设计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6题说出方格纸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把两个半格合并成整格,一格一格去数。也可以先用移补的方法处理不满1格的问题,再计算面积。第7、8题分别是周长相等而面积不等、面积相等而周长不等的图形。第9题每次摆出的图形面积都是16平方厘米,各个图形的周长都不相等,而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学生的空间观念正是在这些图形位置移动、识别相等和不等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的试验田》是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以试验田里种小麦、玉米、蔬菜、花卉为题材,综合了有关求面积、简单的分数以及其他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灵活地选用口算、估算或笔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场景里有大量数据信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教材仅提出了其中一部分,把许多问题留给学生发现和提出。

正方形面积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练习五、我们的试验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小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例1:面积的含义

1、在我们周围,每一样物体都有它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比如,你们看,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呢?

你能在教室里再找一些物体来说说吗?谁的面比较大,谁的面比较小?

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通常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3、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比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让学生任意说。指名说,再同桌说。(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要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

例2:比较面积的大小

1、刚才我们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都是用眼睛看的,因为我们所说的两个物体的面积相差比较大,用眼睛就能比出来。可有时眼睛也有欺骗我们的时候,直接观察不一定可靠,遇到两个物体的面积比较接近的时候,就很难辨别了。那有没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

a、重叠法

b、用同一张纸去量(这种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想到,可作为要求,直接让学生去量一量)

c、

二、试一试:

1、P771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a、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去摆一摆

b、在另一张纸上描出这两个图形,再剪下来比较

c、

2、每人各画一个平面图形,与同桌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并比比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想想做做:

1、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尖去指面的边框,而要用掌心去摸遍面的全部。

2、(1)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是怎么数出来的?(重点)

3、追问: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面积进行比较。

思考题:可以在图中把空白处的方砖铺(画)上去。也可以数,或者想到其他的方法。左边空地用45块,右边空地用48块,一共用93块。

教学后记:上课前讲了一个小故事,森林的狮子王给爱吃青菜的山羊和小白兔各分了一块土地,两人都觉得对方的土地分得大,这时我在黑板上适时地画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图,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继而导入面积的概念,通过引导让学生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物体面的面积。小刘屹更说出:所有的物体都有面积。孩子们又补充:是啊,缝衣针都有面积,虽然它很小。原来,他们想到了昨天带他们钉纽扣的情景。然后是摸面积,强调指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孩子们摸了许多物体的面积,刘屹又说:老师,我知道,大的物体面积就大,小的物体面积就小。我又一次大大的表杨了他。全班的同学都很活跃,举出了许多物体的面积。然后我说:回家才能摸摸爸爸妈妈的脸蛋,要摸得他们起鸡皮疙瘩为止,小朋友,你们实际上在摸什么啊?学生哄堂大笑,大叫:摸爸爸妈妈脸的面积。

第二、三课时(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1、游戏导入:

(1)同学们,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妈妈,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打算怎么说呢?

(2)你准备用什么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3)请你用你的方法测量一下;

汇报。

(4)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的,选用的是不同的物体,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5)是啊,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比较混乱,不能让人有直接的认识,所以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2、认识1平方厘米

(1)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

(2)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4)出示图

这两个长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5)请学生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请你猜猜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1)想: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3)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大约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4)让学生在老师事先画好的正方形地面上站一站。

估计一下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二、想一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它的大小吗?

你能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吗?

你想怎样来画?

三、想想做做:1~8

鼓励学生摆出不同的形状,并交流自己的摆法。

1、先估一估把估计的情况在全班交流,在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个去量一量,提倡学生只用1个小正方形去摆。

2、先独立思考,再交流算法。第二张图要作一下指导。

让学生只数整格和接近整格的方格个数;也可以告诉学生不满整格的都当成半格计数。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数法的结果。

3、独立计算。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各种富有个性和情趣的图形来。还要让学生明确,不管画出来的形状怎样,他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

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掌握得不错,可是一写起来就有许多学生张冠李带了。周长的加平方,面积的写成长度单位。估计也是学生。

第四课时(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请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摆一摆。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满桌面,正好是20个,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2)启发思考:如果不把课桌面摆满,你还能量出它的面积吗?

桌面长5分米,一排可摆5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宽4分米,可摆4排。一共摆20个,面积是20平方分米。

2、试一试:

出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启发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如果沿着长边摆,一排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像这样可以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刚才两题我们计算它们的面积都是通过它们的长和宽来摆面积单位,看能摆多少个,面积就是多少。

(3)从中你能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

启发学生:正方形的4条边是一样的,也就是长和宽相等。

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写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S=ab

(6)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面积用S表示,那么,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S=aa

三、试一试:

书P851、2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各题所运用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四、想想做做:1~5。

1、先估计图形的长、宽和边长的长度,再推算。

2、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确定每个图形的形状,再选择公式进行计算。

3、先弄清电话卡表面的面积,再测量数学书。

4、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策略估计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的面积,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学后记:强调如果已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长、宽、边长?第五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1、请学生测量书上P87的正方形的边长,算出它的面积。

(1)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2)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同样的一个正方形,测量的单位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但是,可以说明,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你能用同样的道理说明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4、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由上面两个关系式,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和我们以前学的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是10不同。要注意区分。

二、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交流思考方法:用数的组成知识直接推算结果。

三、想想做做:1~4

1~2、先独立完成,再比较分析两组题在思考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3~4、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问的意思:合多少平方分米的意思是指把第一问的结果换算成平方分米,是多少。

思考题:最多能分出10个小长方形。

教学后记:今天的课上得不是太顺利,学生始终是糊里糊涂,没了往日上课的那种气氛,就是有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我可以怎么办呢?又画、又折,又算、又讲,还是不行。

第六-七课时练习五

1、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再估计周长、面积各是多少。指名演示并交流估计结果。

2、先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3、先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4~5、先根据具体问题,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然后再进行计算。

6、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再交流各自的想法。

7~9、让学生在操作、计算、猜测、验证的活动中明确: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不仅形状可能不一样,而且周长也有可能不一样;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有可能不一样。

10、先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法,然后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活动后交流结果,并进行反思。

思考题:如果把一个已知的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该怎么办?要求其中另一个部分仍然是正方形,又该怎么办?启发学生画出下图

教学后记:今天总算可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进率,稍稍松一口气。学生的动手操作测量计算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训练。

第八课时我们的试验田教学设计

一、对场景图进行有序观察,收集信息。

二、对有关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组织交流,一方面让全体同学共享发现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以发现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后记:长度一条线,面积一大片。我的绝招,哈哈,借鉴的。

告诉了学生周长公式可以这样用字母表示:C长方形=(a+b)2,C正方形=aa。

幼儿园教案《正方形面积教案范文十一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正方形面积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