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范例七篇

07-27

好的作品往往是直击人心的,随着观看时的各种联想,总会涌现很多感悟。不妨将观看时的感悟总结成观后感,你是否在为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而苦恼,如何写好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狗十三观后感”相关信息,如果朋友需要帮助快乐地分享你所知道的内容给TA吧!

狗十三观后感(篇1)

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

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

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的一开头,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这次我丝毫没看剧透,我以为又会是文艺片一贯不说人话的调性,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发现是我想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子,却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之下,修改了学习小组,选了英语。

这是中国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里,这样的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更改学习小组,让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饭局,让孩子懂事一点放弃找狗……

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人有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声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流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里。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但是李玩显然还不是能够完全倾吐情绪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她吃下红烧狗肉说谢谢叔叔的时候,也许家里人看到了她变得“懂事”了,但是其实她的内心只是更加压抑和绝望了。

我有的时候觉得在这种时刻不知道该说家长悲哀,还是孩子悲哀,分明每次孩子所谓的“懂事”,都不过是TA又有一部分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不再会让家长知悉了,家长却将这种疏远当作一种勋章,骄傲得赞美出来。

李玩拿到物理大奖的那一天,英语演讲磕磕巴巴最后弃权,爷爷奶奶爸爸姐姐在为她高兴为她庆祝的时候,有没有人想到,当初这个姑娘被逼着改去选了英语学习小组。而说服她选择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两个得奖升学名额。

这样的讽刺点有很多,一边说自己一定带孩子看展览,一边因为人情酒场而失约;质问谁让你喝酒,得到了一句“你不是也让我喝酒”的回呛。

有些剧情挑明了,也有些剧情,暗藏了下来。

电影结束后,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两个妈妈聊天,说这是从孩子的角度,而如果电影视角转换,变成家长的角度,就会变得可以理解。他们也觉得自己没有做错,甚至会委屈。

所以李玩在遇到爱因斯坦之后松口气说,幸好它没有认出我。

因为矛盾不会因为她的一次物理奖项而彻底改变的。

电影最后近乎是戛然而止,有很多让人不解的地方都没有交代。

为什么李玩不能喝牛奶。

为什么李玩的奶奶不出家门。

为什么李玩爸爸即便有了新的妻儿还在接到前妻电话之后泪流满面。

我更加倾向于认为,导演根本就没有打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更像是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把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选取出来给大家看。生活还在继续,所以无法有一个通常的电影式结局,就像高远说的那句话,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初中选择学习小组会有矛盾,高考选哪个大学也会有。

因为养狗会有矛盾,因为选男朋友也会有。

因为喝酒应酬会有矛盾,因为婚礼怎么办也会有。

就像我最开始说的,这样的家庭细碎的冲突是一贯的,是恒久的。

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的爱是真的,但是每一个人带给别人的伤害也是真的。

不管是爸爸对李玩,还是李玩对爷爷奶奶。

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第一幕的时候,李玩纠正了爸爸,是吴老师。

李玩房间背后的视力表。

这些细节会让你在鸡飞狗跳的剧情里不出戏,确信这是真实存在和发生的。

有朋友说,如果有人看不懂这个电影,应该为他们感到幸运。

如果有人能觉得这只是一部电影,也应当为他们感到幸运。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在《狗十三》上映前叹息过,有时候不得不说人各有命。很多电影电视剧的压档,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果《秦始皇》没有延期七年,翁斐然会不会继续在娱乐圈;如果《无问西东》没有压档,陈楚生会不会再次翻红;如果《狗十三》没有压档,张雪迎被大众熟知应该就不会是胡辣汤吧。

只是有时,命运真是捉摸不透。

狗十三观后感(篇2)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可是成长究竟是什么?

我想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有人说成长是《天才枪手》里回国后的小琳在父亲怀抱里的哭泣,有人说成长是《最好的我们》里耿耿高考后拨不通的那个电话,有人说成长是《闪光少女》里西洋乐学生帮助民乐的学生登上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有人说成长是《狗十三》里李玩平静地与自己的爱犬擦身而过……最近一部描述成长的国产电影在朋友圈掀引发了一阵刷屏热潮,电影的名字叫《狗十三》,是曹保平执导的国产青春片,据说因为太真实所以封被禁五年,12月初解禁上映,收获无数赞誉,更有观众评价其为“十年来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翻看《狗十三》的豆瓣影评,满满都是观众们的共鸣,或无奈或愤慨,影片主人公李玩经历的那些不被理解的心酸,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不得不成长的妥协,我们也都曾经历过,有人说“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而我们都是被害者。

其实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不是主角少女李玩,而是另一个少女李堂,一个同样在成长的少女,一个被忽略了的重要角色。

对待感情,她是冷静成熟的大姐姐

初登场时,李堂是作为贴心玩伴出现的,在李玩与爸爸冷战中被派来陪伴李玩,名为补习英语,实为缓和父女关系。

在爸爸和奶奶的看来,李堂很优秀,全班第二名,是个典型的不用操心的好孩子,而这个好孩子却做了件叛逆的事——早恋。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李玩,并带她见了自己的男友。

“你爱她吗?”李玩这样问。

“你怎么用这么老土的词!爱?不知道。我喜欢他,我总得喜欢谁吧!”

这就是她早恋的理由,如此率真任性。

然而生活的剧本总会充满意料之外。

在随后的日子里,男友和李玩却越走越近,她慢慢变得像个局外人。我以为她会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但是她没有,她以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冷静处理了这件对她伤害至深的事情。

“我爱你”,她用仿佛醉酒的语气对男友说,

“我知道。”

“我们分开吧!”转身离开,干脆利落。

那一刻我知道这个女孩儿长大了,她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感情。

对待家人,她是温暖懂事的小棉袄

据影片的侧面交代,同在一所中学的李堂应该比李玩大一两岁,但在处理爱犬走失的事情中,她却表现出了“小棉袄”的贴心。

初闻狗走丢时,她第一时间安慰心急的妹妹李玩,“丫头,你别着急,狗都是认识路的,说不定爱因斯坦一会儿就回来了”。

当李玩焦躁地在深夜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爱因斯坦时,是她与爷爷一起跟在李玩身边。

当李玩因为丢狗事件与家人矛盾升级时,是她挽着奶奶,无声地劝慰。

当发现家人拿了一条假狗糊弄李玩时,是她第一时间出声声援李玩,表达了对此不赞同。虽然后来,她因为形势所迫站在了家人一边。

当众人热闹地庆祝李玩弟弟的生日时,只有她发现了角落里失意的李玩,并走到她身边安慰她。

当发现未归家的李玩与前男友在一起时,她没有任何责怪,只是摸了摸妹妹的脸。

当李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时,是她带来了李玩的爸爸为她加油助威。

当李玩赢得了物理大赛的名次,拿到了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时,也是她与有荣焉地说“你老姐我都兴奋死了”。

这就是李堂,一个称职的好姐姐,一个贴心的小姑娘。

在李玩成长之前,她是李玩与家里的润滑剂,缓和着李玩与父亲时而紧张的关系。在李玩成长之后,她是李玩与家里的隐形纽带,是李玩唯一愿意倾吐心声的对象,因为同样年纪,同样的成长,只有她最懂得、最关心这个妹妹。

对待初心,她是热血坚定的守护者

影片结尾时,李玩认出了爱犬,却任由它跟自己插肩而过,最后云淡风轻地对李堂说,刚刚那只狗好像是爱因斯坦。

而李堂呢?她二话不说转身冲了回去,找到遛狗的人,逼问你的狗是不是捡来的?它是我们的狗,丫头你快叫叫它。彷佛丢的是她的狗,而独立旁观的李玩倒像个局外人,与家人拿来假狗糊弄李玩时的场景相似,只不过两姐妹的反应完全相反。

李玩长大了,明白爱犬在自己身边不如在别人身边幸福,所以她不认,并且说害怕爱犬会认出自己扑过来。

那一刻,李堂的脸上出现震惊与心慌,因为她明白这个小妹妹成长了,但是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她不知道。

“我想要一个李堂这样的姐姐,”看完电影后,我对同行的朋友说。

“我也想啊”!

果然,美好总是让人向往。

谁的年少里不想有李堂一样的姐姐!

她会跟你分享秘密,带你结交新朋友,维护你的愿望,安慰你的失落,守护你的初心,她比任何都希望成长,也比任何人都不希望你成长。因为成长很痛,她都知道。

成长很痛,如蜕皮换骨,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和足够的爱,我们终究还是要成长,这对你,对世界,都好。

愿你的成长中能遇到李堂姐姐。如果没有遇到,那么愿你成为李堂姐姐。

狗十三观后感(篇3)

这部电影我是没有耐心全部看完,只看了一半多,全程是皱着眉头的,相信很多看到都会捶胸顿足的批评李玩太不懂事了,为了一只狗,让全家人都不省心,爷爷摔断了脚,奶奶气的有气无力,爸爸发了火,李玩也堕落的去喝酒,一系列的前因引出一堆后果。

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这是典型的中国型家庭教育,那么仔细想了下,什么是中国式的教育?中华上下5000年,从祖宗开始就这样教育孩子,难道让我们拿国外那套来教育孩子吗?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教育方针,谁也说不好是好还是坏。难道哪些天才都是受的另类教育出来的吗?不见得。

这又让我想起来杨永信的电击治疗网瘾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被不知道的事情所蒙蔽,中国治疗网瘾有杨永信,那么我们无从了解国外是如何治疗的?无从批判。狗13演的太过真实,很多90后80后一代都会有所感触,因为小时候不听话挨的打实在太多。家长也是五花八门的各种事手段施展,自古云:打是亲骂是爱。仿佛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扭曲了本身的意义了。

但我们有必要相信,父母的打骂确实为了孩子着想,所谓的打你才能让你长记性,这真的有用吗?我觉得在青春期的男孩,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打他会更加会让他记恨你,虽然等青春期一过,仔细回忆起来,也会觉得不懂事。而针对青春期时表现出来的叛逆心理怎么解决,暂且不谈。还说狗13。

首先狗13这部电影开头就能吸引人,不看年代,还以为是一部老电影,拍摄手法细腻,语言普通话和地方方言,更加真实的反应李玩真实的家庭。让我想起巩俐的《秋菊打官司》同样是方言,但毫不违和,反而让人更快的融入角色里。故事很好的反应了李玩青春期的叛逆、情窦初开、在家长的要挟下慢慢磨平了菱角。这对于一个人成长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

中国传统家庭的孩子处于这般环境之下,很难挣扎出来。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父母的思想永远停留在上一辈的教化中,真是可悲。

狗十三观后感(篇4)

时代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改变,狗十三的情节对大多数家庭早已不存在,但是在老一辈我相信是存在过的,那时青春时的锋芒吧。

当我看不到结尾时,我想到了老师的家庭对孩子们的伤害。除了重视男孩胜过女孩,也有家长只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老式的教育,真的伤害了很多人。

而看到后面,通过李玩不再与之相认 ,我想是怕再次失去,养狗的都知道,失去自己的狗狗会有多心痛,而最后让弟弟的行为来彰显姐姐,是为了突出姐姐吧,他所受的苦,他所经历的事,他的卑微与无助,让我们更加清楚看到那时候的孩子吧

至于为什么叫狗十三,狗是爱因斯坦,十三是李玩的年龄,确实,从一只狗狗的离开,到再次接受另一只狗狗,有过无奈,也曾试过抛弃,我想,是因为李玩内心的勇敢,与坚强,让结局变成这样,不是很富贵,但是很和谐,如此我们应该也会知足吧!

狗十三观后感(篇5)

周末得空看了一下《狗十三》。

每个孩子不是生来就带有说明书,每个家长也不是培训之后才上岗,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要完全站在某一方上去批判另一方。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1、并不是单亲家庭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家庭健全的也会发生。父母全工作,没空照顾孩子,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缺乏沟通和管教时,孩子就容易叛逆,当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用暴力解决,不要推卸责任,还是要多沟通的,不要完全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观点。

2、只读国学经典有用,其他无用之论。国学是值得去读,但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读还是不读,要看个人所处环境和兴趣等。小孩子虽能按大人意愿学国学,但他并不懂其中含义。

3、当你某一科学习好时,老师和家长还会要求你不偏科,其他科目也一块好。

4、任何困难都不能让自己堕落,李玩经历了许多心酸之事,但她依然是向上的,她能懂得分界线在哪里,而不去跨越它!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希望不会左右你的看法!

狗十三观后感(篇6)

我小时候也养过狗,有一次,夜幕降临了它都还没回家。我就面朝大山、面朝河岸,大声地喊它的名字。边喊边哭,想着它是不是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后来一想我们那边的山里是没有老虎的,就放心了;但是可能大山里有蛇呀,会不会被蛇放倒了,一下又好难过。

差不多喊了1个多小时,我都做好它已经挂掉、已经失踪的思想准备了,它竟然趁着夜色,跑回来了,身上还带了些污泥,想必是受了什么苦,可我又猜不出,一时间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妈也很央就我,在我喊的过程中,没有阻止过我,到现在我还有点感谢她。

我有很多小情绪,经常得不到照顾。

一旦被照顾到了,就会铭记、感激。

①幼儿园放学后,我们在田边摘李子。一个斯文的大哥哥,发现几颗金黄色的李子,连着长在一个枝头上,他冒险爬上树,把那枝丫摘下来了,再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李子散落一地,所剩无几,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哄抢地上散落的李子。抢的时候我还心惊胆颤的,因为别的大哥哥从树上打下来的李子,哪怕是普通的李子,要是被人捡了,他们都会厉声厉色地呵斥,让人交出来,稍不注意还会打人。

他却笑呵呵地,让我们不用还了,就拿着吃吧。20多年了。

②那天同事婚宴,酒席上,大家推杯换盏,喝到最后都去敬老板的酒了,我没有去,独自窝在角落,看他们谈笑风生。

有人特地好心过来教我,快去给大佬敬酒。我说他们都喝了很多了,可能也不想再应酬了,算了吧。教我的人说,你管他们喝多少干嘛,你要去敬了才是关键。

我转手拿起酒杯,又犹豫了,内心有些抵触,觉得喝酒也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特意去敬老板感觉有点谄媚,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去敬酒了。

放下酒杯后,又出现了转机。老板特意叫到我,端着酒杯,唠了几句,我倒上了更多的酒,双手端起杯子,杯口低于老板,一饮而尽。我很感激,感激大佬不嫌弃,主动拉我一把。

然后我退下了,有些无所适从,坐在椅子上,埋下头。有人过来关心我,是不是酒精过敏,我内心差点哭了,有人能懂。这是我不擅长喝酒的一个原因,而且我的体质,喝酒多了是更容易得食道癌的。

③前几天回老家,小侄女也回来了,她被要求喊一些不知道该喊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长辈,但是没有人第一时间教她怎么喊。那种场面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不喊人,我是不知道怎么喊,但是有时候我都急得火烧眉毛了,我爸妈还总是略带责怪的语气说我,要知道喊长辈,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我,面前的这个长辈,该喊什么。

小侄女有报周末的舞蹈班,所以后来还被要求在长辈面前跳个舞,她不好意思,但是长辈们央求不休(虽然只是开玩笑,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为难,我能体会),我说,不用跳,懒得跳喔,我们好好吃饭。她很开心。

后来吃饭的时候,她要我坐她旁边,后来还说,舅舅,我们两个拍个照嘛。我们都很开心。

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

④我妈妈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上次回家我才知道,她每次查话费余额都是打人工客服,根据语音提示按了很久的号码,都问不到话费余额。我分分钟给她装了个营业厅APP,演示了几次给她看怎么登录,然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电话账号的套餐使用情况。她很开心。

今天她登陆营业厅APP后,没看到余额,微信截图给我看了,语音说了一堆,按照我提示,还是没弄明白。然后我们用另一个手机开视频,对着她手机,我说一句,她操作一下,弄到最后,发现好像是运营商bug,这两天可能暂时看不到。我说可以发短信来查询,也很简单,也免费。然后我自己用短信的方式查了一遍话费,截图发给她,她还是说麻烦,算了不弄了。最后还说了一句:“我不想再麻烦你了。”

我才回想起来,我今天的态度不好,因为当时忙着要去洗澡、忙着要回别的事情,有点急躁,不像以前那么温和耐心。

是我没有照顾好她的小情绪。

以前她可是有什么软件不会用,都会打电话问我的。那种耐心讲解一个简单的问题的画面,很温馨。然后我又打了电话回去,道了歉,相互之间嘘寒问暖说了些,最后道别时我妈说:要是以后,你和你姐姐有一丁点给我脸色看的事情,我都不会去你们家玩。我说:哈哈哈哈,不会的不会的。

以前看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我便希望以后,我能给最亲的人最好的脾气。

狗十三观后感(篇7)

原来还有这种描绘少女被训化的成长悲剧的电影,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被训化着长大的呢,有的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一场驯化。从懂得反抗到屈服于暴力再到现在的麻木接受,接受所谓的“懂事”,所谓的“成长”。长大后再去用同样的一套方式去“驯化”下一代,很无奈但很现实。

我小时候也像李玩一样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不过并不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是他们都外出务工了,那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寡言又威严,因为磨合不多没少挨父亲的打,那时弱小叛逆的我只会躲在被子里哭和在日记本上一遍一遍的写着“我恨你”。然后开始学着“懂事”,少接触少说话少顶嘴,这种模式经常导致和父亲通电话时没有一个共同话题的尴尬,长大了也就全都释然了,觉得父亲这么多年支撑一个家庭也不容易,但还是很难像别的父女一样亲近。

李玩比我幸运的是,父亲和她也是亲近过的,只不过李玩的感受比不过他的应酬,他的宝贝儿子。

李玩的名字可以随便取,弟弟的名字要认真取。

生气了就狠狠打你,打完后悔了还要强迫你接受他的道歉。

想要和你亲近就强塞你一只狗,狗咬了弟弟就要马上送走,哪怕是弟弟先挑衅狗,哪怕你已经和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爷爷奶奶和爸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李玩不爱喝牛奶。

出去和朋友喝酒要被骂被打,陪爸爸应酬必须要给叔叔们敬酒。

从拒绝狗——接受狗依赖狗——丢失狗寻找狗——极端反抗新狗——被迫接受新狗——同情新狗——再次失去新狗——不再找狗

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李玩的“成长”,一句“都是为你好”,一句“听话”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经历了这些的李玩终于意识到狗在新主人那里才是最安全自由的,自己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被迫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所谓规则,就像最后在餐桌上吃狗肉还要不得不说一声谢谢一样。

似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光,我们已经无力反抗,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但希望我们在“驯化”下一代时,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多些自由,多些向往。

能引发人的反思,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张雪迎和果静林老师表演的都很好,但配乐有的过于嘈杂有的过于吓人,总的来说还是希望这种细腻有意义的影片会越来越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