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08-02

基于网友的需要,小编整理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是必不可少的,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技巧呢?请在我们的网站上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

人格的构建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法上的。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思想和行动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

如果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寻找解决儿童异常行为的办法,就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重儿童的错误认知,造成更坏的解果。

儿童的生活方式可分为支配型、需求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四种类型。只有社会利益类型才是健康的。前三种生活方式的孩子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

二、“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一。由于生理因素或家庭环境的影响,儿童形成强烈的自卑感。

2.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在物质上太过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太过顺从孩子。

3.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或拒斥。

三、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我们可以从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积极的困难概念、发展积极的他人概念和发展积极的异性概念四个方面来指导儿童。

一。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就是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受欢迎的,能够处理好自极的事情。

2。树立积极的困难观,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树立积极的他人观,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社会、对人、对环境的关爱,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4.发展积极的异性观,是指在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可和接纳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和认可异性,对异性有好感和亲近感,不贬损和排斥异性,不与异性刻意拉开距离。

最后用《贾行家说老舍》中的一段话:儿童时期的感知是赤裸的,最初接收到什么,不管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记住,都会保留在潜意识里,成为经验的底色。这些信息,总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和情感模式,在做出人生选择时不由自主。

这一阶段的收集和归档在六七岁之前最为明显。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了解儿童的兴趣,发现他们所擅长的学科,从而找出教育他们的方法。成功能够引发更多的成功,这一点无论对教育还是人生的其他方面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并取得了成功,这将增加他努力学好其他学科的信心。”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2】

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对美好的热切期待——追求优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全儿童的期待,把他们对优越的追求,纳入一个能保证他们今后人生幸福的轨道。

儿童各种人格品质的形成,是由于其家长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教育结果。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让每一个儿童经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儿童步入正轨呢?

阿德勒为我们开出了如下良方,其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用关心、理解的态度对待儿童,“认真与他谈话,给他新的勇气,而不是削弱和打压他所剩无几的信心。”只要让儿童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他们就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终给儿童以鼓励,在鼓励中给他一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使他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儿童面前要极具耐心,无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技术。

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更多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细微地体察儿童所处的环境,细心地思考矫正的方法。爱心加上教育艺术手法的运用,相信儿童会成长地更好。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3】

阿德勒的许多话百年之后不失其针对性,如在儿童教育中,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个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断语。这种判断无助于形势的改变,只会加重孩子的懦弱。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

我们是否严厉地批评过某些学生?严厉的词语对学生产生什么作用?否定、负面的说教***非常大,最好多用正面词语,从积极方面进行教育。

这是心理老师的建议,也是我多年教育管理学来的。向上的目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光明之境,向下的目光可能把学生带入深渊。多用肯定之词,多表扬,即使批评学生时也不要忘记三明治的办法,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

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不会失去勇气,让那些失去勇气的任通过教育重拾信心。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面对许多学生的问题,与他们交流。一些家长也整天说大道理,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油盐不进。

如果一个孩子的思想混乱,甚至形成一种有害或犯罪的倾向,那么我们应该记住,长期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任何效果,而是会深入进行**,从而**其有害的心理。换句话说,我们不要装扮成道德法官来对他们进行审判,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朋友或**他们的医师。心理专家就是看的准,与其多说,不如多想多做,多想想如何让学生接受,研究他的心理,这样教育起来更宜深入他的内心。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4】

再一次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颇深,但又不知从何写起。谨以此文,记下阅读感受。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这本《儿童人格教育》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教育问题,贯穿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是“人格的统一性”、“优越感和社会情感”、“自卑感”、“外在环境”等,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读懂其核心观点。

其实,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生活风格就大体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统治型,这种人比较不会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过于强烈,甚至不惜利用或者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这种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总是依赖别人的照顾;

3、回避型,这种人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4、对社会有益型,这种人能够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四种生活风格又与个体所受的教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所以,当我们发现一个学生问题行为的时候,首先会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长环境,比如,在书中举到了“二胎”问题的一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非常常见的现象,由于二宝的降临,大宝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磨人的小妖精”。其实,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另一个转向,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正如苏格拉底说到的:“认识自己是多么地困难!”诚如大师所言,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充分、客观的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那么他的整个精神成长将会非常的积极正面,但是事实就是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因为孩子一入学被设置的“障碍”太多了。其实,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们的教育给他们设置了很多的障碍。而,这些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价标准。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一种种树的情怀,我们应该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简简单单、冷冰冰的数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5】

激发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国际教育协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学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假期中再读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更是感悟颇多。

阿德勒在书中指出:“学校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有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使他们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并确保他们在社会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

学校扮演着如此巨大的教色,那么在提升学生人格的过程中扮演直接角色的教育者应该做些什么呢?阿德勒认为“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因此,教育者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任、尊重、欣赏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卑情结,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克服困难。这就是信任鼓励。

课文读错了,或者词语、单词写错了,教师都可以先表扬学生不怕错误的勇气,然后对他说“这点困难,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下次还请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之类的话语。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不能站起来流利地回答问题时,老师会投以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并帮助他们成功一次。这样,他的课堂口语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也会更强。

阿德勒在书中还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在所有情感中,最强烈的是被重视的欲望。

可见,学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多次提到,学生渴望获得成就感。如今,教育界提倡的赏识教育正是符合这一观点的。当教师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时,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相信自己。

于是就会在他心里产生一种内在的提高动力。教师的赏识语言,会让学生如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到欢乐与幸福,有了同困难斗争的勇气。只要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在一个闪光点的驱使下,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孩子很可能会改变自己,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志愿者,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包括学生的人格教育。身为人师,我们当在教育的细微处,在每一个教育瞬间,培养我们的学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6】

一直在内心就有一个想法,要想教育好孩子、学生,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与他们相知相伴,相向而行,所以对于心理学方面比较关注。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读了一些,但是这本《儿童人格教育》最让我感到震撼,也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阿德勒的观点和中国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该是不约而同,共同说明了儿童时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对于儿童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们都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在继承上一辈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么相信“严师出高徒”要么“宠爱有加”。我们在精力和金钱上大把的投入,哪怕是委屈了自己,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不曾想过放下师长的家长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在孩子犯错时总是觉得他们不乖,大发雷霆,却不知回望错误来时的路。

现在越发觉得很多问题自己懂得太晚,转念一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任我怎样追悔都无法重来,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使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能走进孩子和学生的内心,然后一路阳光!

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把姿态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才能精准的进行我们理想的教育。作为成人我们有生活的经历和经历过后的经验,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去学习和行事。这样以来孩子是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的,于是我们便容易“愤怒”,由此带来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原来犯了好多的错误,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现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1、有些一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来,原来给家长支招就是“强制”到校,慢慢就习惯了。学习之后,才发现孩子上学时竟然会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如若失败他们会失去信心……,解决的办法是家长、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寻求帮助。

2、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有生理缺陷的;管教过于严厉,缺少关爱的;被溺爱的。以后工作过程中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力争用自己的努力,避免问题的发生。

3、面对自卑的孩子,作为教师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自立;面对过分雄心的孩子同样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这样也能避免许多悲剧的上演。

再次,任何理论要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生机无限。有幸结识“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他给了我全新的理念,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视角,也给了我更加深邃的目光。这些对以后的工作是个很好的指导,我也要在工作中灵活的加以运用,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以求更好的服务与孩子们的成长。

每读一本书,就是开启了一次全新的旅程,她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也引领我的思考更加的深入,这应该是人生一大幸事。此书读罢,心生一句:香悠远,意未尽!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