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八篇

08-03

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供您参考。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的有效平台。希望本文内容能够为您解决目前所处的瓶颈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2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 蝥【máo】 窍【qiào】 敛【liǎn】 觅【mì】

秕【bǐ】 躁【zào】 塾【sú】 恭【gōng】

荚【jiá】 椹【shèn】 蛉【líng】 络【lu】 髓【suǐ】 筛【shāi】

塾【shú】 蟋【xī】 蟀【shuài】 蜕【tuì】 橘【jú】 柚【yu】

寇【ku】 倜【tì】 傥【tǎng】 叵【pǒ】 噫【yī】 嗬【hē】

豁【hu】(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

宿【sù】(宿[xiǔ半宿] 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 拗[ào拗口] 拗[niù执拗])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 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⒊ 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⒋ 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从课文标题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课文标题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文章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⒉ 提问:根据课文标题,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一部分(1―9): 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⒊ 提问:研读第一自然段。哪一个词语准确的概括出了儿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乐园”。总领下文。引出了下文对于百草园的具体描写。作者之所以回忆百草园就是因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⒋ 提问:“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吗?是不是作者用此不够准确呢?

明确:“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这个断定是从成人的角度看出发的。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自己却把它当作乐园,是不是记错了呢,毕竟时间已经过了七八年了,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

⒌ 提问:研读第二部分。第二段是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一段。(课后要求扩写)。概括一下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并具体分析。

明确: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相映成趣;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高低错落有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第二个“不必说”又

从高处写到低处。

动静相映成趣:写植物为静,写动物为动。

形声色味俱全: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 春夏秋景皆备:春: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

夏: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秋: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

【总而言之: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春夏秋后冬】

⒍ 提问:作者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美好的百草园,所运用到的最大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运动准确的词语(动词、形容词)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

动词――“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

【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

⒎ 提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个句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景物,而且突出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情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⒏ 提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以无味作陪衬,为下文写下雪带来的乐趣作铺垫。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下雪以后的百草园是充满乐趣的。

⒐ 提问:雪后的百草园中,作者重点写捕鸟。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等动词。一方面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体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⒑ 提问:春夏秋冬的百草园充满了乐趣。而作者在其中又插叙了一段内容――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⒒ 提问: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说说百草园里有什么样的乐趣?

明确:①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②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⒓ 提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明确:“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⒔ 提问: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同样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读书生活中,有快乐吗?

明确:有。例如: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

⒕ 提问:这里的`快乐和百草园的快乐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快乐的主动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是片刻的逍遥;百草园里是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是于平淡中挖掘的美好情调。

⒖ 提问:除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快乐之外,他还感受到“苦”的方面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儿童眼中的“苦”呢?

明确:学生正常发问遭到拒绝(儿童的求知欲受到束缚和挫折);学习生活单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读书的内容枯燥无味。

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厌恶和批判。

⒗ 提问: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呢?

明确:鲁迅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

育。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

⒘ 提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作者的批判对象吗?

明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朗,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⒙ 提问: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两部分是对比的关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3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

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aì??缠络luo?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dǐng??锡箔bó?鉴赏jiàn?脑髓suǐ?盔甲kuī?蝉蜕tuì?秕谷bǐ??锡箔?bó?倜傥tì?tǎng拗ǎo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5)融情入景,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5

第一部分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 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 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引导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 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 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 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

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写出了五个方面 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 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 ,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 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习生 活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 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练习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3、作文片段练习。

A.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 童年有趣的生活。

B.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6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7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 篇8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八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