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教案4篇

08-06

我已经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整理了以下信息:“地理鲁教版教案”,我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您有所帮助。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需要贯穿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地理鲁教版教案 篇1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一)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三)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地理鲁教版教案 篇2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工人(工人、技术人员等)使用电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工业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二)工业的投入—产出

共同投资工业生产:土地、原材料(件)、水、工、电、资等

③ 副产品:工业三废(处理达标排放**利用)

(3) 工业生产的特点是:1)区域灵活性;

② 季节性连续生产(部分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除外);

③ 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④科学技术投入加大

(四)分类

1、按投入分,工业的不同类型

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矿业、糖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加工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

能量密集型工业(如有色冶金)。

思考:以下部门应该属于什么样的部门?(连线)

工业生产工业类型地区分布

a、 卫星制造技术密集型工业技术发达地区

b、 水果罐头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c、 大型乙烯生产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区

d、 家电装配资源密集型产业

e.有色金属冶炼能源密集型工业经济水平高地区

f.精密光学仪器厂

2、按产品用途分类

轻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生活(主要是生活资料);重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生产(主要是生产资料)

3、按生产对象分类

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业

(五)工业的发展

1工业部门越来越多,资源投入越来越少,科技投入越来越多。

2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利用率和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如垃圾发电厂

三。行业对劳动力数量和物质投入的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知识和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4产业布局在扩大,但仍然集中

世界上有四大工业区:欧洲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日中工业区

(1) 分布:集中分布(欧洲、北美、日本、中国、俄罗斯和乌克兰)

(2)主要国家工业扩散方向

美国——东北部有工业区向西部和南部扩展;日本-领土的南端和北端;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东;德国----由北向南扩散;中国----由东向西扩展

5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发达国家:70年代后衰落,发展中国家:崛起(工业化进程)

6工业生产方式从标准化向产品定制发展

生产标准化决定于卖方市场; 定制品决定于买方市场

(六)、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对比

二、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读下面两幅图,填出下表

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原材料、电力(能源)、劳动力、市场

交通、土地、水、**和政策等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材料对厂址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厂址的影响逐步加强。

(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

2交通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三。工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但对劳动力数量和体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弱

4.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5.环境和政策因素不可忽视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其社会效益包括:巩固国防需要;缩小地区差距;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家乡经济(个人偏好)

材料1:“长虹”是我国电子电器工业的民族品牌。生产基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这是一个军事企业。是50年代初与国防需要而建立的。

材料2: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安排许多工业部门在西部落户,目的是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异。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许多侨乡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当地华侨华人的投资

思考:1。在不是棉花产区的包头建棉纺厂。

220世纪60年代,一些沿海企业迁往中国大陆。

3、驰名世界的美国微软公司没有建在“硅谷”,而是建在比尔盖茨的家乡西雅图。

4影响鞍钢、宝钢选址的共同因素有:

a、 靠近原材料和燃料**地b.劳动力资源充足

c、靠近消费市场d、科技力量雄厚

决策者选址的目的:低成本、高利润

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工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思考:以下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类型和区位选择依据是什么?

a、 以核工业劳动力为导向的工业科教发达地区

b、 纺织工业技术型产业劳动力充足区

c。 石化厂市场化产业接近能源基地

d。 有色冶金厂的电力主导产业,靠近市场或交通便利

工业区位论:1、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2影响布局的三个因素:交通、劳动力和集聚

3、寻找成本最低点

原料指数:>1:原料指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1: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产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区工业城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关系(产品连接)

(1) 零件生产与装配厂的关系(p69)

(2) 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的衔接(生产线联接)(布料加工)

2非生产性联系——地理空间(基础设施)联系(第69页)

三。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工厂之间的信息联系将越来越重要。

(二)、工业集聚

1.概念: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集中趋势和过程。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聚集在一起,这被称为工业集聚。

2.集聚的有利影响:

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集聚的不利影响:

引起工业的“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

(三)、工业的分散

老工业区分散现象: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土地、水资源短缺,环境条件差

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使新企业走出了老工业区;

(四)、工业地域

1概念:产业集聚形成的区域称为产业区。

2形成:自发形成-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自发地相互接近,以降低生产成本。

规划完成:先建设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中国多地新兴技术开发区)

思考:1。分析了辽宁中南部产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在形成初期,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等矿产资源,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区内有发达的水路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拥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燃料和工业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此外,该地区地处平原,地形开阔,农业基础良好,辽河等河流贯通,水资源丰富。

人口相对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

2、归纳辽中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既有鞍山、本溪、抚顺、沈阳等多个工业枢纽,又有若干有色金属、煤炭、菱煤矿等矿山工业区以及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工业城镇。

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造船

采掘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

飞机制造

四、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有限的资然资源和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2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直接破坏环境。

补充:世界主要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二)、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三)、传统工业区分布

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部等

(四)、鲁尔工业区

区位优势:1。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矿区。充足的水资源

4水陆交通便利。广阔的市场

地理鲁教版教案 篇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 分布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 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

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 定型 (降水类型)

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 。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

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

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七大洲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

三种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气候

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亚寒带、寒带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 三种季风气候、 冰原气候

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大洋洲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洲

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主要分布地区是 。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的特点是 ,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 中国

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等值线专题复习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东北地区

【课标解读】 我国义务教育对“认识区域”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这样的 1.位置与分布 ? 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 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 ?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在北方地区的学习中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地图判断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根据校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文字材料,筛选有用的信息条件,总结区域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掌握关于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根据地理图标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能根据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学生能够辨证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并能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2.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1.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 1.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辩论 【学习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教师提前板图东北地区轮廓图。 多媒体循环播放东北图片,并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教师导入 孩子们,一曲“松花江上”,让我们难忘“九·一八”,难忘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宁舍本土,也不舍满洲”的觊觎之情、贪婪之心;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壮丽的生产情景,让我们感受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复习我国的东北地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感受东北的美丽富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难忘国耻“9.18”,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状态。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导出目标。 提出问题 孩子们我们要认识一个区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眼呢? 对,我们分析一个区域,需要三个步骤,在认识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能够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念(展示多媒体)。 因此,咱们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东北地区的综合分析。 学生回答 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树立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知识上,还是在区域分析上。 利用板图,师生互动。 首先,咱们来共同完成第一个环节, 教师板书一、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约位于北纬……,东经……,主要包括的省区有…… 因此,咱们既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也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信息定位,如轮廓、省会位置等,当然还有……(展示多媒体,分界线) 学生回答 “北纬40°至54°之间” “东经120°至130°之间” “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东部” 师生互动,掌握空间定位的技巧。 同桌交流,基础回归。 现在由同学们来完成第二个环节,从整体上来汇总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板书二、地理环境特征 这一部分由同学们和你自己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也就是你的同桌来完成,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 1、通过相互交流,活跃学生思维。 2、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把握条件; 注意规范,切中要点。 孩子们,这些地理环境特征是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咱们就通过区位分析来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通过问题探究来思考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板书三、区域分析 1、区位分析 农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工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注意在分析时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有所侧重,在工业区位分析时,要从工业的特点出发。 现在请同学们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找出学生的一份学案,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略作点评。 过渡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但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今年高考新课标Ⅱ的第37题的(2)、(3)小题。 教师提问。 现在1、3组为正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2、4组为反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立场辩论,看本次对抗赛哪一方获胜?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学生通过回答,回顾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2、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部分。 3、双方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能够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问题。 问题探究,对症下药。 点击高考,体会成效。 过渡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现在咱们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例,来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对策。 教师板书2、问题与对策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德国鲁尔区发展的经验,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治的措施。 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作答。展示答案,学生做以修正。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然后讨论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相应的措施。 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概括。 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启迪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复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结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乡音的对策。请同学们看高考点击2,你就会发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通过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第(2)小题,有点挑战性,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 由此可见,有问题我们才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敢于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有所提升,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敢于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展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核对答案,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2。

综合提升 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检测。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鲁教版教案 篇4

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重点: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地形和气候

(四)难点:俄罗斯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形成原因。

说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一)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三)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我们精选了一些跟“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您可以相信这篇文章会为您提供一些灵感。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展现教师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1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及省府所在地。通过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快人心等事实,向学生表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本节识记的知识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理解的知识有: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能力培养有: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国政区图是本节能力培养的主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四】教学难点: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户口所在地,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中国政区图的形状和方位。

2、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仪、投影片、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等等。

【六】教学安排:

二节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1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2分钟)

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们先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板书】

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5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省”与“县”的由来)这一段话,然后叫一位同学起来说说他的由来。

【老师提问】

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划:

【板书】

二、现行行政区划

【板书】

1、三级行政区划: ┄┄┄┄┄┄┄┄┄┄┄┄┄┄┄┄(8分钟)

【启发引导】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6页,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的结果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投影片】

我国区域分为三级行政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

镇(乡)

写出自己户口所在地:

【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镇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有些地方比较复杂,在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例如:家住大城市的就没有县、镇两级,而是区、街道;在有自治州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四级,即省(自治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民族乡);在市管理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四级,即省(自治区)、市、县、镇(乡)。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板书】

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5分钟)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国政府何时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转折过渡】

行政区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板书】 3、34个省级行政单位: ┄┄┄┄┄┄┄┄┄┄┄┄┄┄(20分钟)

【拼图讲解】

教师按照课本第7页的顺序,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完成中国政区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及位置)

【组织拼图游戏】

学生在课前按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形状和方位,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做拼图游戏,使学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游戏,然后进行评比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所用时间的多少及正确率评出优胜者。(全班分六小组,每小组八位同学)

【教师提问】

你认为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教师提问】

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中国省级行政区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A、对照中国政区图,找出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

B、按照地理方位,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行政中心名称。

【转折过渡】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可以围绕着这几个区域去记①东北三省 ②北部边疆 ③西北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 ⑥南部沿海 ⑦西南地区)

【组织学生竞赛】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前四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者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最后一轮为抢答题,答对者加十分,答错者扣十分。最后,得分高者胜出。(用多媒体投影中国政区区划拼图版拼图游戏)

第一轮:教师在中国政区区划拼图游戏上,任意点键四个省区,请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第二轮:教师任意说出四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相应的省区图块从政区图上取下来。第三轮:教师任意点键四个省区图块,请学生根据图块的形状和大小判断各是哪一个省区。第四轮:教师任意说出四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图块拖回政区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第五轮:教师利用省区的特点提问:如:与广东省相邻的有哪些省区?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哪个省区?长江发源于哪个省区?与俄罗斯相邻的省区有哪些?等等

附:①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省区:黑龙江、新疆、海南、黑龙江

②邻国最多的省区:新疆(蒙、俄、哈、吉、塔、阿、巴、印)

③相邻省区最多的省区: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

④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直辖市:重庆、上海

⑤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区:河南、西藏

⑥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直辖市:重庆、天津

⑦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区:江苏、西藏

⑧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

⑨经济特区最多的省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教师简评竞赛结果】

略。得分高者胜出。

【教师总结归纳】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进一步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这一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涉及地名很多,记忆非常困难,为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记忆方法来强化记忆。

比如:1)划区记忆,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几个区来记忆。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七个大区。

可以围绕着这七个区域去记:

①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②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

③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黄河中下游:山东对山西、河北对河南、北京对天津;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有下图帮助记忆: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这样记忆:北岸有湖北、安徽、江苏,南岸有湖南,江西,上海。

⑥南部沿海:福建对台湾、广东对海南、香港对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

⑦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

2)分类记忆:如四个直辖市的名称、五个自治区的名称、领土四端的省区

3)按照一定的线索、方位记忆。如自北向南的临海省区、逆时针方向有陆上邻国的省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100ºE经线穿过的省区等等

4)形象记忆、歌诀记忆等等

【课堂小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转折过渡】

我们有的同学除了有自己的大名之外,还有一个小名。各个省区也有自己的小名,我们称为省区的简称。这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课后,你们去看一看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得出来的,是否可以找到记忆方法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2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4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学习的革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熟记各省的名称及其位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轮廓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活动2【讲授新课】讲解

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们先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活动3【讲授新课】提问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的结果念给全班同学听)活动4【讲授新课】总结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镇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有些地方比较复杂,在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例如:家住大城市的就没有县、镇两级,而是区、街道;在有自治州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四级,即省(自治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民族乡);在市管理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四级,即省(自治区)、市、县、镇(乡)。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活动5【讲授新课】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国政府何时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吗?(学生回答)活动6【讲授新课】讲解

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行政区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活动7【讲授新课】教师提问

你认为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回答)活动8【讲授新课】总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活动9【讲授新课】教师提问

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学生讨论、回答)活动10【讲授新课】讲解 中国省级行政区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A、对照中国政区图,找出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

B、按照地理方位,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行政中心名称。活动11【讲授新课】转折过渡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可以围绕着这几个区域去记①东北三省 ②北部边疆 ③西北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 ⑥南部沿海 ⑦西南地区)活动12【讲授新课】组织学生竞赛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前四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者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最后一轮为抢答题,答对者加十分,答错者扣十分。最后,得分高者胜出。(用多媒体投影中国政区区划拼图版拼图游戏)

⊿第一轮:教师在中国政区区划拼图游戏上,任意点键四个省区,请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

⊿第二轮:教师任意说出四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相应的省区图块从政区图上取下来。

⊿第三轮:教师任意点键四个省区图块,请学生根据图块的形状和大小判断各是哪一个省区。

⊿第四轮:教师任意说出四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图块拖回政区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第五轮:教师利用省区的特点提问:如:与广东省相邻的有哪些省区?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哪个省区?长江发源于哪个省区?与俄罗斯相邻的省区有哪些?等等

附:①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省区:黑龙江、新疆、海南、黑龙江

②邻国最多的省区:新疆(蒙、俄、哈、吉、塔、阿、巴、印)③相邻省区最多的省区: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④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直辖市:重庆、上海 ⑤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区:河南、西藏 ⑥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直辖市:重庆、天津 ⑦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区:江苏、西藏 ⑧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

⑨经济特区最多的省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活动13【讲授新课】总结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进一步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这一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涉及地名很多,记忆非常困难,为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记忆方法来强化记忆。

比如:1)划区记忆,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几个区来记忆。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七个大区。

1)可以围绕着这七个区域去记:

⊿ ①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②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 ③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黄河中下游:山东对山西、河北对河南、北京对天津;⊿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湖南、上海、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

⑥南部沿海:福建对台湾、广东对海南、香港对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

⑦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

2)分类记忆:如四个直辖市的名称、五个自治区的名称、领土四端的省区

3)按照一定的线索、方位记忆。如自北向南的临海省区、逆时针方向有陆上邻国的省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100ºE经线穿过的省区等等

4)形象记忆、歌诀记忆等等

活动1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活动15【讲授】总结过渡

我们有的同学除了有自己的大名之外,还有一个小名。各个省区也有自己的小名,我们称为省区的简称。这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课后,你们去看一看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得出来的,是否可以找到记忆方法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

活动16【作业】

【例1】 在我国23个省中,与三个自治区接壤的是:()A、陕西省

B、四川省

C、青海省

D、甘肃省

【例2】中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一共有:()A、9个

B、14个

C、12个

D、13个

【分析题】请你谈谈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有何影响? 【探究题】转动你的大脑,结合你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我们在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呢? ②“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哪几个省和自治区?这句话中的“湖”、“河”、“山”各指什么地方?(“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即洞庭湖、“河”即黄河、“山”即太行山。)

【实践题】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台湾、香港、澳门,并分别计算一下与你家乡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分别位于你家乡的什么方向? 活动17【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三步导学”教学模式,充分地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台阶,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一、在认识34个行政区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第一个任务:

初读中国行政区划图,看看自己能有什么发现。由颜色的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引入名称的不同,有的是省,有的是市,有的是自治区,有的是特别行政区。

二、由名称的不同引入第二个任务的学习: 再读中国政区图,找出有几个省、几个直辖市、几个自治区、几个特别行政区。在小组合作学习、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全班交流,明确我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再让学生找到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以及中部的省市自治区。

其次,我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理解使用教材。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删减和补充,对教材知识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自律学习,学会自觉学习,学会创意学习,要从课堂上课外生活上引导他们爱上地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丝关怀,少一分责难”“多一些探讨,少一点讲解”“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附表

投影(1)

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国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国家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与科学家人数统计表

投影(3)

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

我国城镇人口35950万人,农村人口86439万人

投影(4)

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调查表(学生一)

家庭调查表(学生二)

家庭调查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6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 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 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 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 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 人多地少

1、 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 类型齐全

1、 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 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 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 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 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 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 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 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一、 珍惜每一寸土地

1、 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 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 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 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 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 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 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2、 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 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2、 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3、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 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7、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76图3-24.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 多样的生物资源

1、 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 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 大陆架面积宽广。

(3) 海水温度适中。

2、 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 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2. 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3. 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4. 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5. 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 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三、保护“蓝色国土”

6. 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成因:沿海工厂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处于严重、赤潮的频频出现。

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 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 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04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 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 生活动:(1 )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 展的重点是 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 结板书: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 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 异,知道了 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 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8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 我国的地势特征如何?(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 这样的地势有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利于夏季风的推进带来了丰沛降水,使大江大河往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产生巨大水能)

3.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 在我国复杂多样的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中,哪种所占的比例最大呢?(山地)

6. 我国的四大高原以及其各自特点分别是?(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7. 我国的四大盆地分别是?(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8. 我国的三大平原从北到南、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列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9.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 我国冬季南北的气温差异如何呢?(温差大)。原因是?(纬度因素)

2. 我国夏季南北的气温如何呢?(全国普遍高温)

3.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

4.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10. 我国从北向南分布的5个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在青藏高原有一个寒冷的高原气候区,这里气温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海拔高)

5.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如何呢?(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 我国的干湿地区以及对应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的分布分别是?(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7.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海陆位置)

8. 受什么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

9. 冬季风发源于哪里?(西伯利亚,蒙古)。夏季风发源于哪里?(太平洋,印度洋)

10. 冬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寒冷干燥)。夏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温暖湿润,高温多雨)

11.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2.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什么呢?(旱涝)。主要原因是什么?(夏季风不稳定)

13.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哪些线相一致呢?(1月0°C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 外流河与内流河哪个最终会流入海洋呢?(外流河)

2. 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属于?(外流河)

3.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东部季风区)。内流河呢?(西北非季风区)

4. 外流河的河水主要是由什么补给的呢?(大气降水)。内流河呢?(冰雪融水)

5. 外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淡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阳湖)

6. 内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咸水)。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湖泊是?(青海湖)

7.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8. 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9. 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是?(河口)。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是?(孟津)

10.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

11. 由于下游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了什么?(地上河)

12.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在于?(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13. 中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被称作中国第一大河流,指的是?(长江)

14. 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15.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是?(湖口)

16. 长江主要有哪些价值呢?(灌溉,水能发电,航运)

17. 长江和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段呢?(上游)。位于长江上游的世界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18. “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指的是?(长江)

19.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荆江河道“九曲回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9

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湘教版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5、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陆界线:2万多千米

6、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10、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11、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12、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p8

13、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达12.95亿;占世界21.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15、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16、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17、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8、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占8%。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2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2、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 ——火把节 白族——三月三歌会 藏族——晒佛节 傣族——泼水节 回族——古尔邦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苗族侗族——芦笙节

23、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阶梯名称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分界线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阶梯 1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

24、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暖湿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25、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①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高原东侧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侧华北平原 ③巫山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西侧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⑤昆仑山脉北侧塔里木盆地南侧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

26、主要山脉走向:(1)东-西走向三列:(靠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脉、秦岭、(靠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三列:(西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边)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7、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8、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五种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山区面积广大。

29、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大江大河发源地;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广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30、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1、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3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3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多特殊天气、(4)多旱涝灾害

3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成因:纬度位置

35、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成因:纬度位置

36、我国的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37、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38、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39、我国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40、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1)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2)如果夏季风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

4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为界线

42、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和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

43、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44、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

45、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46、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枯水期。

47、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注意: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48、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49、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湖,也是我国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50、长江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黄金水道)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6300千米,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宜宾)、 嘉陵江(重庆)、汉江(武汉)、乌江、沅江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上、中、下游分界点:宜宾——宜昌——湖口

初中地理地名快速记忆方法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注意力必然集中,记得快,记得牢。因此一定要把“死”地名变成“活”地名,学得生动活泼,记忆地名轻松而有兴趣。例如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可以这样讲:

(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该城市的位置,并拼写拼读数遍。

(2)理解:圣弗兰西斯科是美国西海岸的大港口。中国人习惯叫它“旧金山”。旧金山的开发与华工的血汗劳动是分不开的。1848年在这附近发现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大量招募华工。我国东南沿海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当苦工。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修筑铁路,建设城市。因为该城是在采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为“金山”。后以区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发现的大金矿,便改名“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内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条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乡土色彩,到处可以见到广东酒家、北京饭店和馄饨店、豆腐店等;每逢春节,街上就有耍龙灯、玩狮子、打腰鼓、放鞭炮的,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力。这样有目的地串插历史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既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又为难记的地名,打下了记忆的基础。

2.读练记忆法

要想牢记地名,单听教师口讲不行,应该眼、耳、口、手一齐活动,互相配合,共同参加记忆。一般教地名可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在地图上指出地名的正确位置。

(2)在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上找出同一地名的位置。

(3)工整地写出地名(有条件的还可以写出外文进行对照)。

(4)工整地进行填图或记笔记。

(5)拼读地名(由慢到快,反复念读)。

(6)在课前、课后进行指图练习或填板图。

3.分散记忆法

一堂地理课上往往会出现很多地名,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部记忆是有困难的。最好的方法是分散记忆,就是先统计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地名。对于其中必须记的、不一定要记的、应该先记的或后记的都要心中有数,然后集中力量,逐个解决。这样既可减轻负担,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北美洲”一章中出现的地名有很多,但如果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有的可以暂时不记(如伯利兹和一些州名等),有的是已学过的(如格陵兰岛等)。经过这样化繁为简,记忆这些地名就不会感觉困难了。

4.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包括联想和对比: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此教地名必须注意联系: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因此教地名又必须注意对比,联系与对比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例如亚马孙河水量最大,应与刚果河水力最丰作比较;阿塔卡马沙漠最干旱,应与乞拉朋齐雨水最多作比较;巴拿马的科隆港,应联系到西德的科隆市……如此等等。这样既是讲新课,又是温习旧知识,天长日久,不知不觉就记忆了很多地名。

5.特点记忆法

任何地名都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宗教、位置、轮廓、自然、经济、交通等特点。如能注意这些特点,引起并激发兴趣,也能起到帮助记忆地名的作用。例如西亚死海,一听名称就感到惊奇,油然起兴。读到死海附近地势最低,湖水盐分最高,湖内鱼虾绝迹,周围草木不生,失足跌入湖中并不沉没的奇怪现象时,自然想象出“死海死海真奇怪,不会游泳也能玩”的意境,从而可以牢记不忘。此外墨西哥是“仙人掌之国”,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摩纳哥是世界小赌国,梵蒂冈是世界最小的宗教国等等,都属于特点记忆。

6.分类记忆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属于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总复习时编制地理表解,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使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可在比较中加深对地名的记忆。

7.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为了把机械的记忆变为理解的记忆,可了解一些地名的由来。例如落基山原意是“岩石山”;苏必利尔湖意为“上边的湖”、“高的湖”,指该湖位于五大湖的上游,湖水下注休伦湖和密执安湖;太平洋意即“平静的海洋”,因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途经此地,一路风平浪静,未遇风暴而取名;再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江北岸为阳),江阴在长江之南(江南岸为阴),这样顾名思义都是有助于记忆的。

8.无意记忆法

就是给学生造成必学的环境,使他们不自觉地、被迫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在教室或一些公共场所挂上中外地图及图片、塑制地形模型,放置地球仪等。学生经过长期耳濡目染,反复刺激,有意无意间会记忆很多地名。这对学生并不增加困难和负担,是记忆地名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很多方法,如成立绘图小组,出地理谜语,举行象征性的“环球大旅行”游戏等等,都可以加强对地名的记忆,但必须围绕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进行。

初中地理背诵技巧和方法

一.浓缩记忆法

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概括、抓知识主要特征,用简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然后再展开记忆。

比如: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同理,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

二.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记忆。比较记忆法即把相反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异同点进行归纳。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例如在中国地理中,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下,温度带是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

三.图文结合记忆法

地图是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地 理学 科能力。比如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篇10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初二地理复习方法

以课本为主,构建知识结构,精讲重、难点?

首先,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给学生进行全面贯通讲解。在这一轮里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会考试题中多次考查的知识热点,一定要讲清、讲深、讲透。如:《地球和地图》里的(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部分内容,都需要精讲。?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一边讲,一边辅之适宜难度的课堂同步练习题,以章为单元,以讲带练,面面俱到,把讲的知识点通过试题形式加以记忆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落实到实处。让学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一轮的复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重新构建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总体轮廓。?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形式整合初一、

初二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初中会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可以将初一与初二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角度重新分类、归纳、编组成专题知识块,然后以专题形式有序地让学生寻找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汇集吸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综合梳理,形成网络化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关注社会热点??热爱乡土地理?

回顾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每份试题里,都会涉及到有关社会的焦点与新闻的热点问题,以及乡土地理的内容。这类地理知识具有“内容新”、“时效强”、“跨度广”等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复习时,就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多关注全球事实形势,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和自然环境等问题,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以培养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未来、关注自己的生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十篇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的编写需要贯穿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1)

一、学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在45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竞赛辅导

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应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加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07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我们成立生物联赛小组,定期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物联赛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这次辅导的目的和意义。

在辅导期间,严格要求学生,特别在新形式下,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在授课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对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培养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适合学生们的新的辅导和学习方法,努力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有目的、的计划进行辅导。我们还将进行恰当的测试,据各地市有关联赛试题,编写题目,强化训练,并重点矫正。

六、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5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中国的地理差异8、

认识省级区域6、

认识省内区域6、

认识跨省区域4、

走向世界的中国2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复习1周

八年级上册复习1周

八年级下册复习1周

七、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复习要围绕三个层次进行。

⑴.是什么?围绕考纲,落实基础,解决重点难点,以学习掌握程度为评估标准。

⑵.为什么?围绕考纲,使学生明确考核要点,并以此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⑶.怎么办?以会考试题为范例,引导学生以会考意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能力的获得是需要知识内化后,由学习者自我产生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桥梁,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不能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否则,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

3.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选择题要精选,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要通过讲评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4.强化贯彻,重在坚持。

总之,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尽量把八年级的会考任务顺利完成,争取每位同学都拿到好成绩。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平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近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近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近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2)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过程和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学习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读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读图9.1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查资料: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查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读 9.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图、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人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 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 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04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 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 生活动:(1 )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 展的重点是 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 结板书: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 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 异,知道了 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 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5)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 山脉纵横交织

1、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 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 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 东西走向的山脉 :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 南北向的山脉 :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 西北—东南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 福建和江西(武夷山) 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 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广东和湖南(南岭)

3、 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 地形复杂多样

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 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主要地形区特征:

(1)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 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 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 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 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 地势西高东低

1、 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 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 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 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 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 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 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 气候复杂多样

1、 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 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 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 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 (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 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 洪涝:夏秋季节

2、 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一节 中国的河流

一、 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 外流区

(1) 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 内流区

(1)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 我国的主要湖泊

(1)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滚滚长江

1、 长江的源流概况

1. (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 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 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 葛洲坝

1、 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 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 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 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滔滔黄河

1、 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 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 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 黄河的水能开发

(1) 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 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 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 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6)

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的

1.了解天气预报及其意义,了解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图的组成,掌握识读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图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生识读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了解和预知天气现象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在学习卫星云图时,还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以及它技术先进的事实,使学生为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识读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图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法和练习法。

教具某日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或当地人民广播电台天气预报的录音;投影片(天气符号表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讲授提纲

一、天气预报的用途和内容

二、怎样看卫星云图

1.什么是卫星云图

2.卫星云图的识读

三、简易天气图

1.天气图中常用的符号

2.简易天气图的识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录相(或录音)]让学生看天气预报的录相(或听录音)。

[提问]大家经常看(或听)天气预报吗?你为什要看(或听)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带雨具等等。)

[教师讲解]除了同学所说的以外,由于天气变化,我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的方法。

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板书]

一、天气预报的用途和内容[板书]

[教师归纳]天气预报有利于人们安排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

[提问]通常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都看到有哪几类气象图?(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图、城市天气预报图等等)

[教师讲解]通常气象台就是通过对卫星云图的分析,做出天气形势的预测,才能准确地预报出我国各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由于时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只重点学习观看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方法。

二、怎样看卫星云图[板书]

1.什么是卫星云图[板书]

[读课文]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27页“卫星云图”一节课文的第一段,并观察“气象卫星和地面接收”示意图。

[教师讲解]现在中央电视台播的卫星云图,是我国自行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回来的图象。这是一项非常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国家才能做到。

[观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封底“卫星云图照片”,让学生读出照片中都有哪些内容。(日期和时间、地球、经纬网、我国的国界和海岸线、长江和黄河、城市、云层及其运动方向标、陆地和海洋)

[提问]卫星云图和上述内容都各有什么作用?(云层表示各地区上空云量的分布,其他内容表示地区的位置。)

[教师讲解]卫星云图的主要内容就是云。在看云图时首先要根据经纬网、海陆界线等等内容弄清方位,再看云层的分布和范围大小、云层的厚薄以及它的运动方向。根据对云层情况的了解,就可以全面地知道,在卫星发射图象的时候我国各地的天气状况。

[练习]看“卫星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卫星云图表示的是什么时间的天气状况?(__年5月31日14点30分)

(2)图中的主要云区在哪里?大致呈怎样的方向延伸?向哪个方向移动?(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大致为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向东移动。)

(3)北京是什么样的天气?西安是什么样的天气?(北京是阴天,西安是晴天。)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从卫星云图上,我们能够看出天气晴朗和云雨的分布状况。不仅如此,如果再配合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知识,还能从它那里知道诸如台风、寒潮、气旋等等更多的天气情况。大家说卫星云图重要不重要呀!

三、简易天气图[板书]

[展示投影片]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师讲解]这是一张简单的天气图,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到,气象台对各地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请问学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在图上表现预测的天气情况呢?(用符号和数字)所以为了学会识读天气图就必须先掌握天气图中常用的符号。

1.天气图中常用的符号[板书]

[展示投影片]看“天气符号表”教师讲解天气符号的构成。

[读图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按课本28页“读图”练习中的项目,识读“天气符号表”,并且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天气符号的正确方法。

2.简易天气图的识读[板书]

[展示投影片]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提问]请大家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图都由哪些符号组成?(城市符号、表示未来天气变化的符号、表示气温的数字符号)

(2)为什么有的城市天气预报中有两个天气符号?(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的变化)

(3)电视台预报每个城市天气时,是按照怎样顺序?(先说天气变化,再说气温)

(4)上海、南京、合肥、桂林、广州和厦门等城市未来的天气如何?(请按照一般天气预报时的顺序回答)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想一想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提示学生可以复习小学自然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7)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初二地理复习方法

以课本为主,构建知识结构,精讲重、难点?

首先,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给学生进行全面贯通讲解。在这一轮里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会考试题中多次考查的知识热点,一定要讲清、讲深、讲透。如:《地球和地图》里的(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部分内容,都需要精讲。?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一边讲,一边辅之适宜难度的课堂同步练习题,以章为单元,以讲带练,面面俱到,把讲的知识点通过试题形式加以记忆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落实到实处。让学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一轮的复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重新构建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总体轮廓。?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形式整合初一、

初二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初中会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可以将初一与初二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角度重新分类、归纳、编组成专题知识块,然后以专题形式有序地让学生寻找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汇集吸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综合梳理,形成网络化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关注社会热点??热爱乡土地理?

回顾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每份试题里,都会涉及到有关社会的焦点与新闻的热点问题,以及乡土地理的内容。这类地理知识具有“内容新”、“时效强”、“跨度广”等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复习时,就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多关注全球事实形势,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和自然环境等问题,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以培养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未来、关注自己的生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8)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 我国的地势特征如何?(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 这样的地势有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利于夏季风的推进带来了丰沛降水,使大江大河往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产生巨大水能)

3.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 在我国复杂多样的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中,哪种所占的比例最大呢?(山地)

6. 我国的四大高原以及其各自特点分别是?(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7. 我国的四大盆地分别是?(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8. 我国的三大平原从北到南、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列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9.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 我国冬季南北的气温差异如何呢?(温差大)。原因是?(纬度因素)

2. 我国夏季南北的气温如何呢?(全国普遍高温)

3.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

4.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10. 我国从北向南分布的5个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在青藏高原有一个寒冷的高原气候区,这里气温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海拔高)

5.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如何呢?(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 我国的干湿地区以及对应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的分布分别是?(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7.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海陆位置)

8. 受什么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

9. 冬季风发源于哪里?(西伯利亚,蒙古)。夏季风发源于哪里?(太平洋,印度洋)

10. 冬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寒冷干燥)。夏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温暖湿润,高温多雨)

11.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2.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什么呢?(旱涝)。主要原因是什么?(夏季风不稳定)

13.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哪些线相一致呢?(1月0°C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 外流河与内流河哪个最终会流入海洋呢?(外流河)

2. 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属于?(外流河)

3.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东部季风区)。内流河呢?(西北非季风区)

4. 外流河的河水主要是由什么补给的呢?(大气降水)。内流河呢?(冰雪融水)

5. 外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淡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阳湖)

6. 内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咸水)。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湖泊是?(青海湖)

7.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8. 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9. 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是?(河口)。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是?(孟津)

10.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

11. 由于下游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了什么?(地上河)

12.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在于?(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13. 中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被称作中国第一大河流,指的是?(长江)

14. 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15.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是?(湖口)

16. 长江主要有哪些价值呢?(灌溉,水能发电,航运)

17. 长江和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段呢?(上游)。位于长江上游的世界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18. “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指的是?(长江)

19.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荆江河道“九曲回肠”)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9)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

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附表

投影(1)

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国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国家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与科学家人数统计表

投影(3)

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

我国城镇人口35950万人,农村人口86439万人

投影(4)

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调查表(学生一)

家庭调查表(学生二)

家庭调查表

初中地理教案4篇


根据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一篇“初中地理教案”。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如果你爱好学习请收藏这个网站它会为你带来很多启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 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 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 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 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

(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

(3)日气温曲线图;

(4)三带气温曲线图;

(5)等温线的画法;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 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人教版地理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制定与学生的需求相符的教案,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地理课件”方面的资料,欢迎阅读希望你会喜欢这篇文章并愿意与别人分享!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1)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环境保护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思维:co2的来源?森林的减少?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二)酸雨

思维:酸性气体?降水的形成?

⒈形成条件:

酸性物质: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降水:湿润的气候;PH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⒉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三)臭氧空洞

思维:氯氟烃、紫外线、白内障

⒈产生原理: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产生地区:三个寒极

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臭氧层被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皮肤癌、白内障),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鱼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4、时间: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5、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是保护臭氧减少的积极措施。

二.生态问题

(一)森林保护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①重要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环保功效:净化空气、关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3、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景):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4、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二)草原退化

思维: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1、草地退化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草地退化的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三)湿地保护

1、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

2、湿地的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3、湿地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以洞庭湖为例)

原 因 对 策

自然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禁止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 围湖造田 ,湖面减少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4、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4、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③外来物种入侵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⑦战争,核试验⑧人口增长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6、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植物和昆虫

7、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五)水土流失问题

思维:水?土?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为例

1.危害: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七)沙尘暴

思维:沙源?动力(强风)?

1、沙尘暴的概念

沙尘暴(黑风暴、白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的一种。

2、沙尘暴的形成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

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

3、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4、防治: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2)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3)

《巴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巴西的基本国情与主要资源,热带雨林的作用。2.介绍巴西的文化特色。

3、通过读图、思考活动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口、环境、资源之间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巴西地理位置,巴西的国情与资源状况

2、热带雨林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巴西足球与狂欢节的图片,引入学习巴西的国情。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西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

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大部分在热带,少部分位于南温带

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中部,西邻大西洋

自然条件 地形: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河流:亚马孙河

(二)国情与资源

[活动一]结合课本图“巴西地形、资源、主要城市分布图”与活动体,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

1、南美洲第一大国

①面积:855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②人口:亿(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③经济:工业体系完整

农业重要(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④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首都)圣保罗(全国最大的城市)⑤特色:足球大国、咖啡大国

[补充]巴西城市化问题突出,为缓解城市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并开发西部,进行了迁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圣保罗)

2、资源丰富

(1)森林(热带雨林)——绿色(2)矿产(铜、铁)——黄色(3)水力(伊泰普水电站)

(二)雨林与环境

热带雨林与环境部分重点在于学生全球观、环境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了全球热带雨林的分布,巴西热带雨林的地位,热带雨林的作用(物质的、环境的),巴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雨林的开发、破坏情况以及人类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所产生的关注。发展与保护、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矛盾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因此,本章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安排在课文后面的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活动。

[活动二]结合课本图“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全球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与巴西热带雨林的重要性。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地球上大量的氧气,都是由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产生的。亚马孙雨林在调节地球大气环境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巴西最具价值的资源是热带雨林。

[活动三]结合课本P73活动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热带雨林的作用: ①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被称为“地球之肺”;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④提供木材、水果、动物等资源; ???

三、总结

巴西是南美洲第一大国 ①面积:855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②人口:亿(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③经济:工业体系完整

农业重要(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④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首都)圣保罗(全国最大的城市)⑤特色:足球大国、咖啡大国

四、课堂练习

读下图,完成习题

1、分布特征:巴西的城市和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 部,影响分布的因素有:工农业基础和发展水平、、、等因素。

2.主要城市:巴西最大城市是,最大港口城市(原首都)是,都属于 气候;首都,属于 气候。

五、板书设计

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一)国情与资源

1、南美洲第一大国(足球大国、咖啡大国)

2、资源:森林、矿产

(二)雨林与环境

1、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2、热带雨林的作用

①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被称为“地球之肺”;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④提供木材、水果、动物等资源; ???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4)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 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 B.⑤ C.③ D.④

[例2]  (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A.向斜谷地 B.背斜谷地 C.向斜山岭 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是()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

A.花岗岩——变质作用 B.大理岩——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流水侵蚀作用 D.丙地丘陵——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砂岩、砾岩、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适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________。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4)如果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________;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东莞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________。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________。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灾害,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 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 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 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用模拟实验法研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4cm×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 。

(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

(2)B图是 地貌,往往形成于 地区;近年由于人类 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 ,判断理由 ;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

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陆地与海洋、

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 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堆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 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二、

地质构造 判断依据 构造地貌 实 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皱 背

斜 上拱 中间老、两翼新 山 岩层上拱而成山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谷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斜 下弯 中问新、两翼老 谷 成谷

山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层 地

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 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 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 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特别说明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 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 DC AD

例1答案: (1)B  (2)C 【变式训练1】(1)B (2)B

例21答案: (1)B  (2)C 【变式训练2】(1)D (2)C

【专题提升】

1.A 2.B 3.A 4.B 5.D 6.D 7.C 8.A 9.D 10.A 11.D 12. D 13.C 14.D 15.A

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 雨水补给

(2)②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 滩涂增速变缓 削峰补枯

17.答案:(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 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 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4)

典型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①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

② 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5)

1.含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植物群落:

在自然界,任何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区城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

一般来说,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地方,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植物群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的种类、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1)热量——纬度。

(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

(3)地形:

①类型;②海拔(垂直差异);

③坡向(阳坡、阴坡);④坡度(坡度越大,植被越少)。

(4)水源——河流。

(5)土壤。

(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

(4)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

(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该地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

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6)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4、见解心得:

人教版地理课件(篇7)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article/>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地理鲁教版教案4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地理鲁教版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