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观后感精华

08-18

看完一部作品后,每个人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都会有所感受。观后感是观众的真实感受和评价也是对作品的一种表达,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人性。你是否不知道如何写一份观后感?经过阅读我们对于“陶行知观后感”的了解更加深入了,请将这个网站收藏以备日后需要!

陶行知观后感(篇1)

学科专业知识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关注国家社会大局的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不是自吹自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观点,陶行知先生也有所提及。对于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同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就会出现非创造性的学生,他们都是大量的普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其不同的学习要求,更能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在于教学,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解决新的问题,学会思维方式,学会发现创新。

在当今的发达时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学仍然具有重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他们可以更好地借鉴经典得教学经验,成为具有创新教育精神的新一代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2)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寄托在下一代人的素质上的,现实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条是创新能力。

而我们的现行教育是应试教育,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的师生们哪里还顾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且不说美国、英国等国,单是日本、德国等国家能在二战的废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国外教育的现实无情地让我们思考,如果中国的教育再这样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凭什么在世界舞台上与他国同台竞争?而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既感到遗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悦,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却走了弯路,欣慰的是我们又走了回来,更让我开心的是我能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一定努力去做,去实践,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陶行知观后感(篇3)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有一群纯洁可爱的聋哑儿童。虽然听不到优美的声音,但他们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认真体会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常常给我带来很多快乐,但当他们犯下恶作剧的错误时,我有时会把责任推到脸上,用严厉的话来教育和批评。当我的脸上充满怒气时,孩子们眼睛里的星光也随之黯淡。

陶先生让我明白,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靠一味的说教“说”出来的,有时,无声胜有声。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是非。所有这些都应该充满对工作的热爱。

我开始把从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新班级的管理上,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课堂气氛热烈团结,孩子们的周报充满了对老师和同龄人的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最真挚的诠释,对教育最执着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殷切的希望。站在三足鼎立的讲台上,教师职业承担着教学生实事求实、学做人的重要责任。

我深感自己使命之重要,身份之光荣。我将以陶先生为例,践行他的教育理念,毕生致力于特殊教育工作。

陶行知观后感(篇4)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奉献和激情的事业。

“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

当我再次咀嚼那句话时,我觉得当老师升华了我的人生,锻造了我的信念,提炼了我生命的精髓,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管理自己的手续。

”“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多说、勤写、善观的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情况,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征求他们对我工作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对学生来说,榜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

其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3、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

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创新的勇气、创新的热情、创新的信心。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要积极贴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教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鼓励和教育他们。

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 和谐的师生互动将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师生平等关系,与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动、个性化。这种学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师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们觉的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品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非常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融洽,学生可能会从喜欢数学老师变成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身作则。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沟通,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因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前进、理解和探索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这本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教育的真诚和执着的爱。

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能,更是发自内心的人性之香。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第一,老师换位思考,架起桥梁

通过视角和地位的转变来思考问题,首先问如果我是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缩短距离

与家长联系,可以询问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能否倾听,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生对教师的反应。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的词义,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促进师生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第三,学会欣赏表达,增进感情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

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提高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

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

陶行知观后感(篇5)

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