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收藏十三篇)

08-25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沉思录读后感”的阅读材料,在读作品时,内心都会被震撼到。 读后感是对自己思想和内心的一种审视和总结,建议您将本页加入收藏方便随时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 篇1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罗马在位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传下来的第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讲述了自己对人生伦理问题的思考。

书中主要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为主,好似在与镜子中的自己交谈,告诫自己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能做,剖析自己的灵魂,使内心和谐安宁。《论语》中也强调“吾日三省乎吾身”,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浮躁,学会沉稳踏实冷静的对待人生,收获更好的人生。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生活,却很少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或许是因为没时间,又或许是没勇气,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不思考自身的理由。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过去与将来,有什么做的好的继续保持,而做的不好的加以改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调整好自己的路线,继续努力向前,我们就会更加有动力。

《沉思录》的第一卷基本都是以“我从”开头,他努力发现自己周围人身边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同时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学的。古人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我从祖父维鲁斯那里学得:

良好的习性和平和的性格。”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他的智商,而是情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平和的性格可以让人获得好的人际关系,交到很多朋友,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这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身上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在好多细节方面都胜出,最终获得成功的人生。

“不要经常地,也不要没必要的对人说明或致函说‘我忙’;不能以这种借口推卸对由于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各种应尽的义务”,“朋友由于某件事情责备你,不要轻蔑地对待他,即使他可能是不合理地进行指责,而要试着让他恢复惯常状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朋友邀请自己参加一个聚会或是请自己帮个忙,我们自己心里不想去,就会借口说自己很忙,没时间。朋友虽然嘴上说“没关系”,但是双方肯定还是会感到很尴尬,朋友关系也会打一个折扣,长期以往,关系也就渐渐淡了,或许就因为这样,我们又失去了一个难过时可以交心,遇到困难时可以出手相救的朋友。

您应该知道,友谊是您一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它需要像爱一样用心去管理。当朋友误会我指责我时,我也不能冲动做出一些以后会后悔的事情,而应该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努力解除误会,原谅对方。一时所受到的委屈和长时间的友情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依赖他人,心境快乐;富有远见,合适地预先安排甚至各种琐细的事情”,“对一切都冷静地、有序地、精力充沛地、互相协调地进行思考”,“坚强地既能坚持,又能自制,这两种品质表明一个人具有完美地、不可战胜的灵魂”。我们从小在爸爸妈妈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很多人都有一点公主病,从小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但是我们总要步入社会,总要脱开爸妈的怀抱自己出去闯,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独立,自立自强,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强地面对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理想,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制定自己人生的短期和长期计划,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不能每天漫无目的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杂乱无章,有条不紊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充实。

坚持自己的理想,学会自律,克服人性在自己身上的弱点,努力克制,成为自己的主人。

静静地品读《沉思录》,真得让我感受到了这位伟人给我的精神力量,他让我静静地审视自己,审视这么多年来的生活,我明白了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我不断改进。“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学习改进!

沉思录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的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是的,《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一个皇帝,古罗马帝国皇帝,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古代中国皇帝一样,他在希腊文学、拉丁文学、哲学方面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并成为晚期斯德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这个学派的哲学精神,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化。

法国著名思想家罗素这样评价他: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降临。”

古罗马皇帝并没有拯救他的帝国,而是为西方世界留下了最感人的杰作。盖瑞·威尔斯在《纽约书评》中写道: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

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这样写道: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据悉,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披露他熟读《沉思录》的点滴: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本书的价值不是几个伟人的几句简单评价就可以窥见的,正如何怀宏这样说的: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

近两千年前,有人写过,再过两千年,就会有人读过。是的,这就是经典的定义。

我有幸在2014年接触到这本伟大的著作,并一遍遍翻阅。对于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我是不能有切身体会的,甚至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不曾有,只有为其中泛起的点点浪花所感动:

你唯一能从中得到的就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能失去他没有的东西。

尊重宇宙中最好的东西,这是对一切事物的使用和引导。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它具有跟上面所说的同样的性质。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道德品质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它不会对刺激做出剧烈反应,也不会表现出冷漠或虚伪。

《沉思录》是一部经典,和所有的经典一样,指引着人们去认识和感悟这个世界。经典的价值体现在不断的阅读和不断的使用上。这里引用《左传》里面一句话聊以慰作者: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乐读,其乐无穷。

沉思录读后感 篇3

以前朋友送给我一本英汉双语对照版的《沉思录》,没有深入阅读就放在书架上了。总想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再读,一拖再拖,没有想到最后读完的不是手头的实体书,却是下载的图文并茂的纯汉语电子书。我下载电子版纯粹是因为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没错,就是“梁实秋”三个字。梁老师是莎剧翻译大师,他翻译的《沉思录》影响不小。他曾力推这部译作,认为是对他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带着试探与好奇,想看看这本书到底神奇在哪,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于是我匆匆流览了一下。

原来这是善于思考哲学问题的罗马皇帝奥勒留留给自己孩子的警世恒言,也是斯多亚派哲学最后一部重要典藉。全书共十二卷,每一卷都加了一个小标题,小标题来自正文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点明了主旨,可以根据标题喜好选读。正如梁实秋所言,这些字字珠玑完全是“人格修养之借镜”,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生活准则。作者对生死、善恶、理性、工作等都有思考。个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死亡以及相关问题的深刻阐释。

什么是死亡?每个人来自于自然,被投放到宇宙,最后离开自然是一个自己的过程。无所谓恐惧与担忧。每个人都只是苍茫宇宙里的一个小角色,演出三幕足以谢幕离开了。做事应该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做每一件事就像做最后一件事那样。不要动不动发怒生气,应该学会理性克制自己。不要对过去与未来心存幻想,把现实据为己有,因为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要简单朴素愉快地活着,不要被肉体所奴役,只做必做之事,让自己有保持安静的定力。爱命中注定相遇之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去生活。

这本书最好是经常阅览,会常读常新。因为里面有梁实秋的评论,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介绍,所以读起来相对较为方便。拙朴的内容,拙朴的文字,连梁实秋都认为原文很难翻译,可见译者的功底。有空还要看一下英汉对照版,看看难在哪里。

沉思录读后感 篇4

《深思录》是古罗马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书中作者以录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同,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自已遵从一种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幸福,他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

伊壁鸠鲁出生在罗马弗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他的童年很艰难。他作为奴隶被卖到罗马,然后他向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鲁德维格学习,获得了自由。之后,他在罗马教书,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派。后来,他被罗马皇帝驱逐到尼科波里斯。

爱比克泰德其实能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的原因是因为他拥有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拉斯帝克斯,拉斯帝克斯是他的一位导师,他之后还继续把马可.奥勒留引向深入的老师。

伊壁鸠鲁和马可奥勒在许多哲学问题上是相同的。这说明,虽然社会环境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哲学,但是实上,个人环境对一个人哲学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古罗马斯多蒙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写的《沉思录》,给我们的人生许多的启示,让我们了解到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种道德,从《沉思录》我可以知道,我们每个人需要自由却不是束缚,如果只是单纯的束缚,那么就是一种乏味的人生,古罗马斯派的思想养出了这两位不折不扣的束缚,这种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其实每个人都向往着安定与自由向往着自己有美好的未来与美好的生活,不是吗?每个人的思想深处有着跟沉思录中一样的经历。

冥想是一个值得一读的经典。读完后,请记得珍惜自己的生活,然后轻轻地放进小书柜里。

沉思录读后感 篇5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基本上与乌合之众无关,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的事,别人写好了,然后拿来就用,以示自己还是蛮有水平的。

有些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的“起点”高了,他才能看得更远?然而这样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更多的人都是凭自己的努力抵达山顶时,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凭自己的努力站在至高点的人们在沉默时,那些翻云覆雨的日子是不是已经足以让人更加觉得往事如烟?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拥有凯撒称号的罗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录》后,我才知道凯撒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称号。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凯撒,他不是与埃及艳后有暧昧的那位凯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从《沉思录》中可以看出,他对情欲非常的有节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时间用来思考。

《沉思录》与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并不深奥晦涩,相反,它是非常容易让人读懂和理解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马可·奥勒留对于“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却是如此的超前:他认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为原子归于宇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帝王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万万代的传承,与此相比,马可·奥勒留简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录》里,我看到了这位罗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爱自己,那么你应该去爱自己的本性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对自己天生才艺如此热爱的人已经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们甚至连洗澡和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而你对自己本性重视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杂耍演员对杂耍事业、舞蹈者对舞蹈艺术、财迷对钱、爱慕虚荣者对虚荣本身的重视程度。”

自古以来,抱怨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己的人和做拧得清的事。马可·奥勒留用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无数次战争。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没有让他没有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沉思录》本来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看的,在他临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们一起谈论宇宙、神灵及人生的深奥哲理,当他起身奔赴战场之前,把这份手稿留给了朋友们,所以现在的人们才可以阅读到这册充满智慧的书。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遇不上伯乐,马可·奥勒留说:“你说,人们根本不能欣赏你犀利的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当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见时,马可·奥勒留说:“失去只是另一种变化的形式。”“凡你所见之物,都将迅速消亡,那些目送过一切崩溃的人也不久于人世。”当有人抱怨很多事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无用时,马可·奥勒留这么说:“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处。”“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喜欢用欢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接受一切,且根据事物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马可·奥勒留成为罗马皇帝这一段时间,就如他的所写的这句话一样,他给古罗马带来了辉煌,《沉思录》让他成为了比帝国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马可·奥勒留一样:“随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保持安宁与平静,换言之,感到满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与行动。”

沉思录读后感 篇6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该书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分析了个人美德、个人解放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通过自我反省来实现内心的平静,摒弃一切无用的琐碎思想,积极思考。

而且,我们不仅要考虑好、开放的东西,还要把它们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生活进行了深入思考,真诚地向他人学习了勇敢、谦逊、仁爱的最佳品质,希望人们热爱工作,了解生活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和为公共利益而工作。

《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王国,也适用于我们人类。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它可能会被社会抛弃。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残酷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

所以,当你受苦的时候,你必须对自己说:坚持下去,它就会过去。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包围着。

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开心中的过度欲望。我们只需要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轻松美好的生活。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高贵,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让人心灵感到安宁和静谧,《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读了《哲学与人生》一书后,我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生成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

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我已经飞翔。是的,我们所谓的生活其实是一个轨迹,一个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在乎结果呢?

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空,也许还没到地面就消失了,但那一颗的美丽却可以震撼一颗心,可以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

如果宇宙真的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之外还有空间吗?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能使我们想到这么多问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生命中如此多的美。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没有痛苦,没有快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

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生活态度。然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一个承载理想的个体,理想会走向何方?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

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还能在沙滩上找到一个蓝色的礁石,悠闲地弹着褪去的吉他,用心诠释生活吗?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已经活了22年,每当我想到它,有时它确实有一点哲学意义,但大多数时间我是为生活而活的。我希望将来我的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的哲学,这样哲学才能使我的生活更加完美和幸福。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读后感

为了响应县委号召,我认真阅读了《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一书。通过阅读,深刻学***洁的理论意义,明白了如何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书中古代廉洁之士上获得了正能量。

廉洁来自于信念。心甘情愿地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关键在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志正则众邪不生”.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是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一旦廉洁上出了问题,那么再强的领导能力也等于零,再高的水平也是白费,再大的功劳也是徒劳。而要保持廉洁必须先”心定”,这个定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廉洁来自于品格。廉洁是让政治生命绽放异彩的动力与保证。让廉洁成为习惯,就要做到”心廉”为本,品格高尚,心底无私。

如此,才能够做到坚守道德底线,公正立身、公正处事、公正待人、生活正派;才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做一名人民认可和拥护的领导干部。高尚的品格有益于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家庭幸福。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做人的品格,让”心廉”充溢于家庭,充溢于社会,充溢于职场。

廉洁来自于爱民。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权力**于人民,只能为人民用好权,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给自己谋利的筹码,否则,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也毁了自己。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百姓,善待百姓,服务百姓,把群众当亲人,才能不为自己谋私利,真正做到廉洁奉公。

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百姓真正拥护的”好官”,始终为人民所赞颂。而那些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作威作福的人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民所唾弃。

廉洁来自于慎独。慎独自律,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从根本上保持清正廉洁。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管住自己,严格自律,而且八小时之外同样要做到严于律己,不放纵自己。

尤其要在那些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始终坚持”三要”:一要自重。

对自己的人格、言行、名誉非常珍视。二要自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过失。

()三要自警。用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做违反组织纪律、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事情。

拓展阅读:让廉洁成为一种***后感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出现”中国式过马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

知易行难,但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据《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记载: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沉思录读后感 篇7

真水无香大道无形

温家宝总理青睐《沉思录》,不遗余力在全国不同场合推荐;省委办公厅内也曾购此书供大家参考。最近,按厅党委读书活动部署及支部统一安排,作了阅读。该书超凡之处为:

作者是特殊的,马可·奥雷利乌斯是动荡时代古罗马的皇帝;内容特殊,记录了对宇宙、个人、时空、生死、道德等的看法,属于哲学范畴;目的特殊,记录了个人的思想,初衷不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自己。阅毕,感到其朴质无华,言有真意,犹听先哲娓娓私语,谆谆叮嘱,在三方面独树一帜,印象颇深:

一是《沉思录》推崇道义哲学。作者认为,人应有良知良德,待人接物宜宽容仁爱、言行一致、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阅读感悟:

书中强调社会群体中个人的德行、品质及责任,倡导高尚的道义行为及观念,即使两千多年后来看,此类关于道义的陈述,从机关文化建设角度也颇具积极作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幼,立足社会,只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养成道德习惯,完善道德人格,筑牢道德防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工作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对名利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生命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二是《沉思录》推崇人生哲学。作者提出“灵魂不能被肉体奴役、最值得珍惜的是现在、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不断用思想去熏陶心灵”等观念,有的虽过超脱,却是对生命存在的认真反思,也是深沉的人生指南,散发着尊重生命,追寻人生价值的光辉。阅读感悟:

无论哪个时代,生命的永恒主题总是为我们得到的或不失去的而努力,总是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努力。但若过于追名逐利,利欲熏心,则适得其反,成为生命负担。放眼历史,世界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是短暂的、荣耀是虚无的,一切功名利禄转瞬而逝,不及暮雨朝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古稀之年方知则晚矣。因此,唯一要珍惜的是健康,唯一要珍惜的是现在,唯一要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幸福。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尽责的同时,每一天要过得坦荡、知足、心安、乐观、豁达、磊落,善待自己和他人,回首不因虚度而追悔,也不因内心有愧而内疚。

三是《沉思录》推崇和谐哲学。作者认为“万事万物相互关联,没有一个事物完全独立,事物的存在发展需要合作,应结合起来形成同一秩序,正确做法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一切组织机构和个人都要团结友爱,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 阅读感悟:作者思想跨越时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与东方哲学存在契合,有的甚至属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与《沉思录》观点十分相似。

笔者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如此理性、睿智的关察和判断,是人们感到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当前,三农问题、民族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问题、治安问题等领域存在尖锐矛盾,引发了许多潜在的不稳定隐素。当前,科学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所以谈发展首要应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作为主体,一切以人为目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做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事,构建和谐社会,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沉思录读后感 篇8

冥想综述

读过《沉思录》这本书后,正确地看待生活和对待他人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有益的。

这本金色的书承担了作为一个有着严肃不屈精神的人的沉重负担,直接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法国的勒罗伊(leroi)指出,马克奥勒(mark ole)让人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面对宇宙的本质,高尚的道德良知是任何种族、国家、革命、移民和发现。

什么都不能改变。根据《沉思录》,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神圣的,与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关系。

因为事物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了同一个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动物是相互存在的,因此人类结构中的第一个原则是博爱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同类友好,认识到他们来自同一个**,倾向于同一个目标,所有人都应该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没有社会和整体,人类就无法生存。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或做某事就像把自己变成一只手或一只脚离开你的身体。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致力于重新连接我们自己与整体。

他在强调人的美德时,有许多感人的哲理,比如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高尚的、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美德不需要报酬,也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它不仅要使行为高尚,而且要使动机纯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碎的想法。

这本书有很多亮点,以下几点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1.吸取他人的长处并继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那样,良好的品德在良好的传承中闪耀。要学会善于判断人,丰富知识,提高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有一颗宽容的心。

作者一再强调人类的社会性。人类并不孤独。因果织布机永远编织着与你相关的线。

人是为了彼此而存在的。我们必须准备好每天遇到各种坏人,但因为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然必须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要有耐心和宽容。

人生来就是为了忍受一切。这是他们的义务。无论如何,你必须先检查自己做得是否正确,不要随意责怪别人,要有一颗自我否定和宽容的心。

要理解人际关系的结构,首要原则是友谊。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坚持大局,维护社会利益。作者提醒自己和其他人把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制在对社会有益的范围内,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仅仅因为我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并不是对分配给我的所有事情都不满意。

因为我记得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会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满意。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崇高精神境界。

今天,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的人民,都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四。正确对待生命,乐观面对生死,注重生命价值的实现。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应该怀着愉快的心情等待死亡。我们应该把死亡仅仅看作是所有生物元素的分解。

但是,如果元素本身在变化的过程中没有被破坏,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亡是自然的,自然的不是**的。总之,生与死的距离很短。看看你之后的时间和你之前的时间。在这无限的面前活三天和三代有什么区别?

当然,笔者认为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平静地面对死亡,不是被动地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生命的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近死亡,而且因为我们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将首先消失。

这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不仅短暂而有限,而且随着人类的衰老,他们失去了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在死前继续工作。因此,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尽善尽美,勤勉地实现我们的生命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 篇9

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他的马背上驰骋沙场的过程中,写下了这本《沉思录》,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

这本书与其十二卷之间的大部分对话都是在马鞍上完成的。这位古罗马皇帝不是用疆土和战绩来使自己伟大,而是用智慧来使自己被世人铭记。他的沉思因而不朽。

两千年的人世变幻,却没有改变人心的真实渴望。现代人的生活与古罗马皇帝的现实生活没有相似之处,更不用说千里之外的中国了。

人无论在哪个时代似乎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一样的,想得到些什么,或者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爱情事业等终于变成了内心的幸福,只是觉得这辈子没有白生活。而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才明白什么都带不走。

其实,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是没有解决。从表面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物质技术不断更新和突破的过程。但是对待自己的内心,人类似乎并没有往前迈进多少。

各种精神疾病折磨着人们的心灵,普遍的抑郁和失落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为什么?因为“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或者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本书就是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是一本好书。他要解决的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他是斯多各派的理论,但却与其他地域的思想文化有某些共同之处,所以才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从这本书里,就看到不少观点与东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例如,作者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构成世界的是几个要素的聚集和分散等,这与佛教的一些理论是一致的。

另外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这就类似于中国的“道”。当然,这些都只是哲学理论的皮毛。

在谈到人与宇宙的联系方式以及具体的联系方式时,这本书所体现的智慧也是深刻的。然而,这些部分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一般都集中在他的个人美德、人的解放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上。宏观的层面则更容易被忽视。

《沉思录》原为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自我对话的记录,行文质朴,不尚雕琢,然而由于发自内心,灵性内蕴,故充塞着一种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种深沉的高尚之美。正因为它发自内心,不被掩盖,我们才可以看到作者在繁忙的人生道路上,如何以自己的经历为资料,思考人生的大义,理解宇宙的奥秘,升华自己的智慧和心灵。

这本书是温家宝总理推荐的。他说:这本书每天都放在我的床上。我可能每天都读100遍。总理推荐我们有空好好读读这本书,我想必定有很大的意义,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或许还并不是能特别的看的懂,但是经过仔细的揣摩慢慢的品味,我明白了很多。

奥勒留的自我对话让我意识到人的一生不要浑浑噩噩的度过,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时时刻刻懂得反省自己,正视自己的对或错,并努力去改善去修正。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即逝年的生命只是一个亮点,命运无法知晓,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度过每一天,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沉思录读后感 篇10

有时在宿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虽然暑假的生活不是很美好,但还是有收获的。最近,我读了冥想,觉的自己收获颇丰。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财富裕贫穷、幸福与痛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人生是一个单向的行程过程,一旦走过就不能回头重新来走了,看看别人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也许能给自己一些启发。说话办事生活学习诸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学习,每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不断反思,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做的自己。

再过十天就开学了,要忙着准备**开题报告,自己还得看好多资料和书籍,争取在今天过年前发几篇**,但愿一切顺利!

读沉思录有感(二)

最近一段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沉思录》。从中受益良多,以下是我觉得比较喜欢的其中一些文字段落:

人们互相鄙视,互相谄媚。他们希望自己比别人高,在别人面前匍匐前进。

没有一个人会如此幸运,以致在他临死时身边没有对他的死会感到松快的人。假设他是个好人、一个智者,最后不也是会有人心里这样说吗:让我们最终摆脱这位老师而自由的呼吸吧,确实,他对我们任何人都不严厉,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谴责我们。

——这就是对一个好人所说的。在我们的情况下,还有多少其他的原因让很多人想摆脱我们!!如果,在我的生活中,即使是那些为他们的利益、祈祷和关心而努力工作的同伴也希望我离开,我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好处。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执着于一种较长的尘世间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认为的东西的快乐。

一个人最好是退到任何地方,而不是退到他自己的心里,这是更和平和更少的痛苦。

尊重宇宙的事物,也尊重你自己的事物。

如果你同时有继母,你应该对你的继母负责,但你还是要继续回到你的母亲身边。有时候生活就象你的继母。哲学是你的母亲,在那里你可以得到安宁。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的东西。

幸福在于人性所要求的东西。

使您的生活井然有序是您的责任。

如果有人杀了你,把你切成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头脑变得纯洁、聪明、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绝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招到污染。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当有人无耻的行为冒犯了你,直接问问自己,世界上有没有无耻的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想象一下所有那些哀叹或不满一切的人,象一头献祭的猪一样挣扎和叫喊。

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这是多么奇怪啊。

读沉思录有感(三)

《沉思录》,书如其名,引人沉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手中的书。我喜欢读书,书籍像一片广阔而深遂的海洋,让我这条无知的船在其中;书似一架华美的古琴,给我带来沉淀下来的真谛之曲。

而,《沉思录》显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马可·奥勒留是一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曾三次担任执政官,40岁(161岁)成为全权皇帝。

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

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该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记载了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他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

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我们不仅要考虑好、开放的东西,还要把它们付诸行动。他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

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美国报人兼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中,力荐《沉思录》这本书,他写道:“《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中国共产党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承载着沉重的生活负担,直接帮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的生活不过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而已。最长和最短的生命是一样的。

”这是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过去已经过去了,无论我们多么后悔,我们无法改变事实;未来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有一个信徒问佛祖释迦牟尼:

“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如此而已。”这看似简单,试问,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就谈谈我身边,我们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交谈,全然淡化了饭菜的美味;我们有时在听课时发短信,结果既没听清讲课内容也没在短信上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我并不是回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过于沉醉过去或未来可能会妨碍一个人现在的努力与行动。

只有当过去的经验值得学习时,我们才能回忆,只有当未来的梦想对现实有意义时,我们才能期待。活在当下是享受幸福生活的秘诀,把握当下是创造美好未来的途径。

沉思录读后感 篇11

自省修炼。

《沉思录》告诉我们:要学会医治自己,不要再去寻找什么灵丹妙药。最时髦的智者,或书,或食物,都不会把你推到充满生机的生活中,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要充分磨练自己。不要做一个依赖他人、软弱顺从的病人。相反,做一个自己灵魂的医生。如何才能在人生的迷雾中拨云见日,只有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我们的德性。

人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是我们突破自身生活困难的唯一途径。人类只是世界上的一个物种。他是如何创造一个灿烂的文明的?皆因有不死的精神。

在融入环境的前提下,提倡提高自我修养,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常怀感恩。

与人相处,要忍耐和宽容,这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义务,《沉思录》提出:在每一活动中都好好地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的是你的义务,如果每一活动都尽其可能地履行这一义务,无人能够阻止你,这是为了整体利益而必须做出的行为,你应该欣然接受,毫无怨言。我们应该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砺了你的心灵;感谢那些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们增加了你的知识;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增强了你的能力;我们要感谢所有让你取得坚定成就的人。

这就是读《沉思录》使我明白的几个道理。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从悲伤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内心的平静——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沉思录读后感 篇12

说起这本书,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温家宝推荐的,而且是温家宝的枕边书,而且是读了几十遍的枕边书。如果以这本书的内容来如这种媒体的炒作相比,真是让人哑然失笑。不过,这本书倒是真合我的口味!

这本书可以说是哲学著作,也可以说是一本修身养性的著作。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主义的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个戎马一生的罗马帝国皇帝。但是,在他忙碌的一生中,却是一心向往古希腊哲学家的生活。如是在这本《沉思录》里,马可·奥勒留将斯多葛主义哲学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上。

在这本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然与本性。宇宙是发展的、循环的并遵循规律的,而人同宇宙中其他的所有事物一样,只是宇宙所有事物中的一种,除了一点,那就是人具有理性。宇宙的规律就是最高的理性。

所以一个人没有什么好奢求的,一无所有的来,自应当一无所有的去,不管追求什么,享受什么,最终必然趋向于“无”。一个人唯一可做的事情便是按照理性活着,做理性的事情,或者是做本性要求我们做的事情。于是,基于这些观点,产生了一整套为人处事的道德哲学。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确实是可以让一个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的书。如果我们只是由一堆原子构成的复杂混合体,那还有什么可以让你忿忿不平与激动不已的事情呢?我们如何能够以“人之常情”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来满足人生的追问?在斯多葛主义中,人只是宇宙理性的棋子而已, 但是斯多葛主义毕竟描绘了人的存在的现实!

沉思录读后感 篇13

《沉思录》阅读心得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奥勒留的著作,同时他也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之所以人们将这位帝王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在鞍马劳顿中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该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这本书不仅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而且被许多名人视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它被翻译成拉丁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名著,并与两千年前的伟大圣人奥勒留进行研究和交流,我感到思想上的强烈震撼,作者的完美人格令人钦佩。我觉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优秀品质:

1、民本情怀。在书中,奥勒留说:“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

这不仅是对一代帝王政治伦理的深刻诠释,也是他们身为人民、爱为人民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本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2、仁爱宽容。在书中,奥勒留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

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

3、自省内练。作者就像一个非常严肃、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在镜子里警告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沧海桑田后的绝望结局,更像是无奈而悲伤的叹息。在这样一个战乱不断、灾祸频发的时期,反省、感叹、沉思的意义不亚于展望的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达到内心的平衡,摒弃一切无用的、琐碎的思想,诚实地思考。

4、恬淡达观。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在变化,时间在飞逝,生命和一切都是短暂的,名利是易逝的,所以人们的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当下的生命。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判断(即意见)。他说:

“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作者认为,人应该按照自然来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认为,生活必须像成熟的小麦穗一样收获。一个出生,另一个死亡。死亡被认为是自然界的有益活动。

他时刻告诫自己要观照内心,不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5、勤勉谦逊。奥勒留斯以坚定的精神和智慧,终日沉睡。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来的十年里,他很少在罗马呆过,而是在帝国的边境或其他省份的兵营里。《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

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希望人们热爱工作,了解生活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和为公共利益而工作。

6、胸襟博大。作者以忧郁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人的自然的沉思。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相连的,共享一个覆盖所有事物的上帝或真理。

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是为彼此而存在的。作者还认为,当前的许多力量对人类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我们应该欣然接受他们。书中所蕴含的世界主义和人人有理性、人人有理性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今天读来,该书仍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宝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溢。

作为一本哲学、人生和灵感志书,今天的阅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者胸怀宽广,言行一致,努力实践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作者的“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我们要学习作者追求内心平和自强的精神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诸葛亮讲:“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我们要不断完善人格,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胸怀宽广,淡泊理想,心平气和,博大精深。

2010年12月9日

喜欢《沉思录读后感(收藏十三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沉思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