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心得

09-07

我们经常会对未知的未来感到迷茫,从而蹦出许多的想法,我们可以动笔写下这些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都要遵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校史心得”的一些必要知识,为了更好地保存还请您添加本页网站到收藏夹!

校史心得【篇1】

作为江南大学的一员,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江大,那么校史馆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怀着好奇与冲动我走进了江大的校史馆,据说校史馆是回顾为了江南大学百余年的风雨征程,追寻江大人五十载的奋进求索,展示江大的办学成就与学科特色而在校庆五十周年之际筹建的。所以我更加好奇。

江南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物化凝炼和具体体现,是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校史馆位于公益图书馆一楼,展区面积760平方米,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一进入校史馆,映入眼帘的就是现在的江南大学的立体图,站在他的身边,我和同学很快的就发现了自己的宿舍所在地,看着江大的布局,突然发现其实江大的很多地方我都没逛过,当时感觉整个江大都待在了我的面前,我不得不说,江大,不枉称为“生态校园,曲水流觞”。接着我们就进到了三江师范学堂,里面的第一部分就是“金陵典学”,墙上的**与年代的组合很清楚的说明了江南大学的前身,从三江师范学堂到二江师范学堂再到其他……这在无疑中很好的说明了江南大学的历史背景。作为江大的学子,我们都知道江大是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在2001年合并而成的,但是如果你没踏进校史馆,可能都不知道还有三江师范学堂这一前身吧。

“金陵典学”比较有历史的气息,接着我们就到了“学海无涯”的那一部分,这里面记载了江南大学的许多成就和辉煌,尤其是食品学院和物联网学院的,虽然没有商学院的,心里不免有些不平衡,但都是江大人,所以郁闷也只是一时的,心里还是很高兴江大能有这样的成绩。在校史馆里无论是那一部分的介绍都非常的详细和清楚,在“桃李芬芳”中,你能感受到老师的伟大和辛苦;在“群星璀璨”中,你或许会产生嫉妒,但更多的是羡慕,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成就;在“雨露甘霖”里,你会被深深的感动。在一处长廊里陈列着各大名校在江大五年校庆之日送来的贺礼,这也说明了江南大学在其他的兄弟姐妹校中声望还是不言而喻的。

在校史馆里粗略的浏览了一遍,刚准备离开时不知道我们触到了什么按钮,校史馆里响起了**,带着好奇就上前听了一下声音的**,最后发现竟是江大的校歌,“太湖之滨…………”优美的旋律不时的响起,我们的心情就开始有了些变化,老实说,来江大那么长时间了,我还没听过江大的校歌呢。今天无意中遇到了,心里真高兴。

也许现在的江大不算什么很好的综合性大学,但是未来的事谁知道呢,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跟你周围的朋友说你是江南大学的学子时,他们会充满羡慕的说:哇!原来你是江南大学的…………

校史心得【篇2】


作为一名学生,了解并参与学校的校史和校情,对于我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至关重要。最近,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的校史校情活动,并深感这样的参与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地描述自己对这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参与校史校情活动,我对于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学生,我曾经对学校的背景和发展并不了解。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亲眼目睹了学校从创办之初到如今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一所小小的学校,到现在的综合性大学,每一个历史片段都让我深感自豪和敬畏。了解学校的历史,使我更加明白学校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追求卓越。这样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让我对学校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


参与校史校情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在活动中,我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历史建筑和纪念场所。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在图书馆的安静阅读室里,我感受到了学术追求的氛围;在运动场的呐喊声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这些校园文化和精神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我个人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而作为一名学生,也要为学校的精神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与校史校情活动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师和校友。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和未来充满热忱,也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也感受到了共同在这个学校成长的乐趣。这样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明白,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大家庭,一个相互扶持和共同成长的社区。


通过这次校史校情活动,我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我明白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力量和动力。作为一名学生,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深信,在学习和校园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我将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在未来的道路上追求卓越。


在我心中,学校的校史和校情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它们让我明白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性,也塑造了我对学校的热爱和归属感。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学校的过去,更是拥有了对未来的信心和追求。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以自己是这所学校的一份子为自豪,为这个家庭的荣光而努力奋斗!

校史心得【篇3】

几束灯光打在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将“校史馆”三个大字衬托的静婉,庄重而又明亮,这里就是长安大学校史馆的入口处了,我们将由此开启刹那干大学从无到有的校史之旅,

环顾入口处的外缘。墙上挂着长安大学各个时期的小卡片。不同的名称和字体反映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办学特色。校董会对面的老校园形象也反映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校园特色。

由外厅进入序厅,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事长安大学的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浮雕。浮雕选取了长安大学前身三所母体学校的正门,象征着长大的沧桑岁月和辉煌历程,此外,序厅的历史改革图还为我们展示了长安大学60年从三校独立到合并发展的演变历程。

党政领导大厅向我们展示了三所家长学校的领导。接下来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厅。1951年首批筑路开拓者怀着兴路振邦之志,汇聚兰州,开榛拓荒,薪传学术,中国交通事业专业教育由此起步,长安大学由此发端。

学校于1952东迁西安,两易其名,三易其地,最后雄踞于西安南部,被誉为“红砖学府”。维勤、维俭是指学校自强不息,成立了汽车修理厂、汽车修理厂等7家校办企业。“滋兰树惠”体现了学校“学为路办,筑路育人”的办学理念,学校把渭水校区的两个食堂命名为“滋兰苑”和“树蕙园”,由此可以一观学校对我们的美好期望。

墙上的几个**展示了西安公路学院的先进技术成果:自制卡车、汽油机等。曾经,为了相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改变靠人力客运的落后面貌,我院完成了“微型汽车”的设计制造任务,创造了于清华大学并驾齐驱的奇迹。

西安公路学院不仅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帮助过其他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比如1965年帮助越南修筑国防公路。20世纪80年代,学校成为交通部重点院校,被**电视台新闻联播誉为有公路交通特色,专业齐全的亚洲“唯一”的一所大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数量,还是学科层次,西安公路学院均达到较高水平,被赞誉为“公路黄埔”和亚洲第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并由此跻身“211工程”之列。

听评论员的讲解,听长安大学的光辉事迹,我由衷为我的大学感到骄傲!

八易之名,二者合一,四大名师,是当时西安工程学院的特色。走进西安工程学院的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位大师的介绍。最有名的是徐冠华教授。学生们说:

“为了我们,徐老师不知道掉了多少斤肉,把心都操碎了。

校史心得【篇4】

在周二的下午,同学们一起步行来到了位于大黑楼下的校史馆,一张张泛黄的**将过去艰苦的岁月投映在我们面前,也将属于大连理工大学的辉煌呈现出来。通过参观,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历史和传统,也从前辈们的光辉事迹中受益匪浅。

步入校史馆走廊,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工的发展历史。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于1949年4月,原名大连理工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制度废止,大连理工大学独立于大连理工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1986年设研究生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211工程”;2003年被**确定为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在中国成立了大连高级管理学院。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个祖国迎来第60个生日的时刻,大工也迎来了她的地60个生日,与国同庆!展馆内陈列的来自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送来的生日礼物,舞步凸显了他们对母校的深深挚爱之情和对母校的殷切关怀。60年历史,60年荣光。

校史馆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更使大家传承了我们学校“求实,创新,进取,团结”的精神。虽然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时间很短,但我班的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大连理工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为国家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通过这次活动,化机的同学们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光辉与伟大,大连理工大学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优秀的高校。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为大连理工大学的美好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铭记前人的精神。我们学校的未来因为我们而更加辉煌。

校史心得【篇5】

我一直认为,成为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了解这个集体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这个集体,融入这个集体,做更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读高中是如此,大学如此,研究生,也是如此。

学校历史博物馆记录了大学的变迁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学校先后14次搬迁,12次易名,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多少次抉择,多少次辗转,多少次奔波,才成就了今日屹立在南湖畔的庄严学府。

受过新生入学教育的我,结合校史馆的陈列,知道学校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9-1949),四十年风雨飘摇,彰显了矿大人矢志不渝。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校园发展艰辛曲折,形成了“以工见长,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形成了“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服务社会”的人才观,形成了“以学术为本,重研究重基础重实践”的学术观,为矿业高等学府的创办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1949-1979)三十年的难忘岁月,成绩斐然。直到1978年,学校才恢复了校名,迁往江苏徐州。第三阶段(1979-1999)是二十年的艰苦奋斗,走向繁荣。

现阶段,学校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了校名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院校之一。第四个阶段(1999-2009)完成了世纪跨越,开启盛世华章……校史馆丰富的陈列和多彩的表现形式,为每一位来此参观的学子展示了矿大百年发展历史和矿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体现了矿大百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和矿大精神,使人热血沸腾,深受鼓舞。

印象最深刻的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寓意矿大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百年老校人才辈出,杰出校友成绩卓著。

作为徐州人,我一直知道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的地位。曾以为这一生在没有机会成为矿大的一员,我与他的缘分或许永远停留在“我们徐州有一所很好的大学就在我家旁边”的概念,直到2014年底,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改变了我与矿大的轨迹。

2014年秋天,一次外出培训在苏州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到苏州大学老校区,被苏大的美深深震撼,继而懊恼不已,活了二十几年第一次油然而生的懊悔是“如果当初我好好学习,我就……”的沮丧。回到徐州,恰逢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前报名的最后一晚,10点截束p、 米.自己当机立断,迅速权衡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果断报考了矿大的mba。

报名之曲折离奇,先后经历了毕业证找不到、电脑更新无法使用、网页打不开等困难,最后是**遥控另一位同学帮我报名,方在最后几分钟内填报完毕。后面每一步都在别人的提醒下进行,现场确认、打印准考证、笔试、面试、体检……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有些懵:我这就……是矿大的学生了?

嗯,是的。

开学集体参观校史馆,我因为出差再次华丽错过。内心遗憾不已,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补上这一课。

其实与矿大若即若离的缘分,仿佛一直注定要有一场交集。

2009年我在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大一,依稀记得那年矿大举办了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当时自己内心羞赧,想来看晚会又不好意思,只记得人人网沸腾一片,学生么总是被演唱会、烟花这类热闹的事物深深吸引,说实话那个时候,对就读矿大的同学真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极了。

后来,大三的时候,惊闻矿大校长葛世荣宣布取消挂科制度,这在学生群里再次掀起轩然大波,群情激昂又沸腾!虽然对我来说挂科跟我没什么关系,但这一举措,体现了矿大作为一所大学的浩然大气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更是一种反向激励。让我对这所“别人的大学”产生了好奇,和钦佩。

后来,人人网又刷屏了矿大校长葛世荣为14对即将毕业新人证婚的消息—虽然这也跟我这种大学四年的单身狗没有关系,但是确实再一次在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无论是不是学生情侣,都对葛校长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的举措啧啧称赞,一瞬间似乎各个高校都开始羡慕起这所“别人的大学”来,作为这所大学的隔壁学生的我,一时间也恨不得“凿壁借光”,想要窥见这所学府的风采。

大四毕业时,有幸受到高中同学(时任矿院、资源学院学生会负责人)邀请,作了毕业生晚会和篮球赛的交流,交了很多新朋友,认识了很多优秀的矿大人,有的一直保持联系至今。

这一次,我终于站在了矿大校园,以矿大学子的身份,心潮澎湃,波翻浪涌。

想起来高中毕业考入矿大的同学兴致勃勃告诉我“我们矿大的校歌可棒了,你会唱你们学校的校歌吗?”不等我回答,就骄傲地对着我唱起来: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如今我伫立校史馆内,看着眼前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画,一件件物品,好像第一次听懂这首歌,也是第一次领会歌词的词约义丰。“中国矿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的焦作路矿学堂。起初,这所学校是由英国财福公司投资创办的。

焦作路矿学校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门口的焦作路矿学堂的大门我无数次经过,起先只是觉得它伫立在此,美丽且威严,直到我一点点了解矿学堂办学之艰辛,对煤矿事业贡献之大,像一座丰碑屹立,被赋予无比崇高的光荣意义。

人生有很多选择,无数的选择构成了人生的轨迹。我有幸在而立之年以前,成为中国矿业大学的一员,尽管我只是一名在职研究生,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我无法反复咀嚼体味矿大的意蕴悠远,但仅如此,我当以矿大人身份激励和鞭策自己,以矿大精神照亮自己,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校史心得【篇6】

在校史馆,我们追寻江南大学的沧桑,领略江大百年的历史。走在展厅里记录着岁月的雕刻痕迹,看着历史的不断演绎和谢幕,昨天我打开了眼前的每一页黄页。

历史博物馆将江大在风雨中的成长一一呈现。每一项成就,每一次收获,都蕴含着历史一一。走近那张老**似乎已经进入了江大辉煌而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历史的见证令人激动。看到这些,我心中充满了感叹和自豪。

三江初肇使,兴教图国强。江南开学府,轻工著华章。

江南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现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通过参观校史馆,我知道江大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系迁至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业大学;2001年1月,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参观期间,一批校舍的开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只能看到新的宽敞的校舍,但我们不知道,在这个校园的建设之初,土地原来是一个完整的村庄。

校领导为校址奠基与在新建成的校门口揭幕的两张相片之间,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与奋斗,又有多少人的奉献。

百年薪火传承,五秩追求不懈。

在学校历史博物馆中,有许多* *按时间顺序排列。那些黄色的**和珍贵的笔记和书籍都向我们展示了:在这里,人才大量涌现;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江大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以崭新的姿态,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们的热切关注下,江大的进步步伐越来越坚定和稳健。

一个世纪的风雨使江大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一百多年的春秋,一百多年的风雨,一百多年的光辉岁月承载着一百多年的春秋。

国内交流促进发展,国际交流积累经验

学校历史博物馆还展出了许多艺术作品,包括我校在重大比赛中获得的大奖杯,以及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友好交流的小礼品。看到这些小礼品,不禁惊叹,原来我们学校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俄罗斯、芬兰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及国际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国外也同样拥有不小的知名度。

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师生书写校史

在校史馆中,我了解了朱宝镛教授凭着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发酵专业领域辛勤耕耘,为我国的发酵、食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复光教授是我国事油科学专家,长期从事事油开采和植物蛋白的科学研究;黄本立教授是我国早期从事农业化学和食品科学的教育家和学者,是新中国第一个食品专业的奠基人。还有沈学源教授等等许多知名的教授学者,他们都是江大的前辈们,现在也有那么多亲爱的老师同学在不断书写辉煌。历代人都秉承着“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特色。

后记:作为一名参观者,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深厚的历史感,也对学校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祝福。“弹指一挥一百年,桃李芬芳春满园”。

100多年来,江南大学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100多年来,江南大学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历史浓缩成一瞥。在江大的未来,我相信每一刻都会更加精彩。对我而言,身处江大,我不仅仅只接受着江大带给我机会、让我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我也希望江大能因为有了我们这一群蓬勃向上的年轻一代而拥有更多的发展,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发扬江大精神,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校史心得【篇7】

苏州中学校史馆参观有感:成功的根本在第一天跨进达立校园的下午,我们全体陌生却又略带熟悉的初一()班同学一起步行去了苏高中,参观了苏州中学校史馆。

这所名校的确名副其实。校园里的每一棵植物和树木都反映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

带着一丝凉爽的秋风,我们漫步在校园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悠久历史。

在校史馆门前合过影后,由高年级的学长带领,我们踏入了校史馆的大门,博览了学校的光辉历史——从宋朝范仲淹时代至今,苏州府学已流传近千年,又演绎出现代的名校——苏州中学,而苏州达立学校是于年经苏州中学与社会力量联合创办成立的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普通中学,那更是老树上的一根新枝。

苏州中学的校长和老师要经历千变万化的选择,所以这所名校的老师非常丰富。

正因为名校名师,还有苏州中学良好的环境诚信思勇的校训,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伟人从这里诞生:教育家叶圣陶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居然有多名!这个数字应该可以这样说明——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

说到这里,我想,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育,成功与伟大名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爱迪生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才是真正能反映成功本质的。

我们这些刚进入达立校园的新生,怀着自己无知的梦想,想把梦想付诸实践——我们必须努力。

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应该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潜心学习,全面发展,为今后的道路做好铺垫,这样梦想才不会付诸东流,付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走到学校历史博物馆展厅中心,一些以前的小制作发明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注意。

我想到了苏州中学的学风——努力、务实、主动创新。

敢于创新,是一种良好的体现。

由于爱迪生的发明和创新,我们有了电灯、电报、留声机、电影等概念;因为瓦特的发明和创新,才会有蒸汽机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硬道理。

走出学校历史博物馆,我发现:我离梦想还有很长的距离。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悟,自己还差得很多,必须要用努力来填补空缺。

我认为这些应该是成功的基础-努力工作,努力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新的境界。

那么,大家就一起加油,共同奔向美好的梦想,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