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汇集八篇)

09-10

高三物理是指高中三年级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总复习教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③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

八、作业设计

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

九、问题研讨

(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

(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2

物理教学是科学过程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如何在建构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物理课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局面,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按学生主动性程度划分,物理教学的开展有三种形式: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示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种形式中,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形式,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看客观条件(如时间、实验设备)情况。但是不管哪一种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设计工作。

1、设计好认知措施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对接、整合,实现有效的同化和有准备的顺应,达到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适应情况作全面调研。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那么,究竟作哪些调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识可以通过同化进行认知,要调研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或台阶,是否具有表象基础、是否学过类似的方法,数学知识是否具备等方面。如由速度概念来建立对加速度的理解,前者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后者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这里方法相同,容易迁移,但后者物理意义更难以理解;磁场概念可以运用电场的表象同化来建立,但要注意它们有区别。二是哪些知识必须运用顺应,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难点。一般地,新旧知识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无法被同化时,则要通过顺应让学生接受,如电磁感应现象,初中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高中描述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两种表述差别较大,需要顺应学习。除了新知识的认知调查外,问题解决方面的情况也应作好相应准备。

2、设计好教学环境及素材

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内外环境设计,内环境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的设计已经又很多这方面的成果,这里不再多谈。人际环境中要特别设计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创建民主氛围的措施设计。比如一堂课中哪些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哪些环节设计为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是否设计交流探究成果的环节,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基于人际环境来开展的。对于民主氛围设计的措施,可以从总体上安排,如教师控制提问几个问题和多长时间,教师引导探究为多长时间,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多长时间,在课前都应做好设计,临场可以有所调整,但不应超过上限时间。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如明确新知识的重要性及对于后续学习甚至个人理想实现的意义,可以介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人文等,也通过插播课堂录像片段或课件来实现。

3、设计好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题的内容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二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内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主体要求。就某一课题而言,这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达到的认知、技能与能力、态度等的最近发展水平都应该成为课题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应该根据物理知识特点和学习条件,分辨出课题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目标的实现是该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次目标可以考虑在完成主目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延展任务来完成。例如,在课题的探究教学中,要探究的知识的结论获得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两个目标一般都是主目标,而培养兴趣等目标可以在引入课题和结果的运用等环节通过激发好奇心和动机来达成,通过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首创精神来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标等等。实际上,也有很多情况是完成主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次目标,例如科学态度的养成与发展。

4、设计好教学模块、环节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主目标指导下的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具有特定活动和完成特定功能。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须设计每一环节活动及其措施。有些环节是物理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变化不大,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把这样的环节称为模块较合适;还有些环节是根据需要课堂上教师临时增加的,可以称为临时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模块设计和临时环节设计。模块设计主要考虑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难点及措施等,临时环节着重考虑其功能。物理教学中,模块通常有课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临时环节如知识铺垫性环节。在某一堂课中,该组合哪些模块和环节,各自占用时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断定。一般地,模块可以主要在课前设计,临时环节可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次数不宜多,时间不宜长。如高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实验,及以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的实验”可设计为模块,教师上课时发现“初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学生忘了,可以临时复习这个实验内容和结果,这就是临时环节。

5、设计好教学思维

总体上讲,课堂教学思维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类。教学主线一般由教师来驾御,以某一问题作为立足点,启发学生思维发散,同样以某一结论的得出作为归宿,使学生思维辐合。思维散而不收,则显得凌乱,缺乏目的性;思维收而不散,则显呆板,缺乏灵活性,这些都影响物理知识的有效构建。思维发散与辐合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存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应予以重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分析思维(逻辑推理)和直觉思维的成分,设计时也应该关注。

在求异中思维发散,在目标指引中思维辐合,这是教学思维设计的基本原则。物理教学思维设计,应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内部思维与外部行为自然地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识记、领会物理现象;通过理性思考和数据分析,把握物理客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同时,还让学生在迷惑或困境中不断地发现、提出问题,触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及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历程。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3

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E)和质量(m)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E=mc2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表明:物体所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由于c2这个数值十分巨大,因而物体的.能量是十分可观的。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并巩固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

2、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高考物理的题型和命题规律,提高应试技巧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

(一)力学复习

1、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牛顿三定律,掌握受力分析、运动状态分析和解题技巧。

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冲量、动量、动量守恒等概念,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热学复习

1、分子动理论: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掌握分子热运动、布朗运动等基本概念。

2、气体定律: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掌握气体定律的应用。

(三)电磁学复习

1、静电场:理解电场、电势、电势差等概念,掌握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的计算方法。

2、恒定电流:理解电流、电阻、电功、电功率等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应用。

3、磁场和电磁感应:理解磁场、磁感线、磁感应强度等概念,掌握洛伦兹力、安培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应用。

(四)光学复习

1、几何光学: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掌握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成像规律。

2、物理光学: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掌握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五)原子物理复习

1、了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掌握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和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2、理解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德布罗意波等基本概念,掌握光电效应方程和波粒二象性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系统梳理

按照知识板块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讲练结合

教师讲解重点知识,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3、模拟测试

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分析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复习。

4、错题分析

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收集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帮助学生避免类似错误。

四、教学安排

1、时间规划

根据高考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分阶段进行复习。

2、作业布置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检查。

3、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解题经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基础

高三物理总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2、强化训练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测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加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训练。

3、关注细节

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细节问题,如单位换算、数据计算等,避免因小失大。

4、调整心态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5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 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 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 可知,加速度大小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 2

粗略计算时:g=10m/s 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 t =gt

S=

V t 2 =2gs

练习: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秒,若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和下落的高度h.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

【三维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

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

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

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

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

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从而发出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

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假如你是设计师

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

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θ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1、课后练习题。

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并巩固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基本规律和解题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各类物理题型的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技能,为高考物理科目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

(一)力学复习

1、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3、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4、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二)热学复习

1、分子动理论、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实验:测量温度、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关系等。

(三)电磁学复习

1、静电场、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和电势差。

2、恒定电流、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磁场、安培力、洛伦兹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交流电、变压器、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5、实验:描绘电场线、测量电阻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等。

(四)光学复习

1、几何光学、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2、波动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3、实验:测量折射率、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

(五)近代物理复习

1、原子物理、光电效应、玻尔理论。

2、相对论基础、质能方程。

三、教学方法

1、系统归纳法: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2、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穿插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4、错题分析法: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练习。

四、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目标。

2、知识点回顾:对各个物理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典型例题讲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并解答疑惑。

6、错题分析: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练习。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整理错题集,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3、预习下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模拟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空间。

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难点:折射现象的解释,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具演示:烧杯,筷子,水,硬币,挂图

引入新课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教学过程

(一)什么叫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通过画光路图解释)

1.观察光的折射光路图(挂图)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光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①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②让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③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三)光的折射应用和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渔民叉鱼时,总是在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2)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

(3)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枚硬币,眼睛原来看不到硬币,倒水后却能看到硬币为什么?

(四)画折射光线的

(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2)给出入射光线画折射光线,给出折射光线画入射光线。

(五)课堂练习(见小黑板)

课堂小结:

1.知道什么是光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

2.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作业:课本P59 1. 2. 3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高三物理电子备课教案(汇集八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三物理教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