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观后感十一篇

09-11

写作文这种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作文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其实,经常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大家知道如何能把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湘江北去观后感十一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

那些90后,让人顶礼膜拜

回首那个时世纪的90后,那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奋力搏击惊涛骇浪的弄潮儿,我总会感到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用范伟的口吻说:“都是90后,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记得初二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尾曲我很喜欢: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

小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一群书院里的年轻人,恰同学少年时,胸怀改造世界之志,修学储能,胸藏百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书生意气,磊磊落落。“好学,求己,猛进,坚韧”,从这群年轻人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向上勃发的力量,它在抗争,在奋进,在积蓄,它将挣脱一切桎梏,向这个时代高喊出它的改造宣言。

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上学时,一师校长孔昭绶曾经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

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改造我们的国家,改造我们的社会。

”孔的一席话恰恰反映了那些90后伟少年的状态,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在一起,他们最终的追求是为改造一个更好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强的中国。我想,时至今日,读书的目的亦复如是——修学储能,经世致用。

我曾在我的日记中写到: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血管里没有半滴愤世嫉俗的血液,没有半分针砭时弊、改造世界的热情与激情,只忙着学会迎合世俗,只盯着钱袋子,只想着权与利,我绝不要做这样的人。

这个时代,叛逆这个词被频繁地使用着。然而,叛逆不是故弄玄虚的虚伪,不是自我标榜的肤浅,更不是沽名钓誉的手段。那些自诩成名的叛逆艺术家,是在公众面前表现叛逆,迎合公众抱怨社会的心理。

然而,那被表演的叛逆还是真正的叛逆吗?它只是叛逆艺术家们为了博取名利而支出的一次惯常的体力劳动罢了。

一个真正的叛逆者,不是异端,不汲汲于名利,他的每一个离经叛道的举动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清醒的痛苦,反抗的无奈和大无畏的决绝。那些90后,绝地们顽强地与现实抗争。他们叫什么名字?为利吗?

他们在力量最弱小时就敢斗争,他们在赴死时依然坚决。我崇拜这样的叛逆者,他们让我崇拜。

古人云:胸藏百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不仅要做点字的学者,更要做指行合一的实践者。须知经世致用才是读书的目的所在。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90年代后的垮掉一代?同是90后,为什么我们就要比他们逊色?正如30多年前一位诗人喊出的那样:

“我不相信”。没有灵魂愿意扬尘,没有生命愿意倒下。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

“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小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这是一个貌似和平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更是我们宏图大展的时代。

90后,are you ready?

(绝对原创,无半点剽窃)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2】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滚滚湘江水北去,橘子洲依旧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改。如果说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以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救国信念。那么战争、历史电影《湘江北去》则是根据历史展现了1918年军阀割据、乱象丛生的时代,以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为代表的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努力的经历。这是一部关于一条河流和一个国家青年的记忆,是一部关于理想信念追求和困惑的青年励志片。

曾几何时,那个时代的青年甘做搏击惊涛骇浪的弄潮儿,在风口浪尖的豪气无不让人豪情满怀。恰同学少年,他们胸怀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意气风发寻求真理,他们为救国救民奉献一切。有人说,混乱造就英雄,但英雄永远不会诞生。

学院里的一批年轻人之所以有上升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敢于探索,敢于战斗,用实际行动喊出自己的宣言。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精神和自豪感,在温暖的摇篮中成长的孩子也无法再想象战争时代了。

21世纪是和平的时代。虽然我们不再需要战争,但我们需要有信念、雄心和雄心,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总是为小事担心,我们总是为生活奔波。也许是代让我们愿意堕落。我们总是回避。当社会压力太大,我们无法呼吸时,我们总是说:

“我们本平凡,何必及伟人”。

是否还记得,小学总有一篇作文叫做“我的理想”,也总有人写到:“当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当年的记忆,顾盼依稀如昨。

我们渐渐长大了,时间磨去了当年的棱角,不再有儿时的天真;我们们渐渐长大了,生活剥夺了当年的意气,不再轻易说未来;我们渐渐长大了,社会改变了当年的信仰,不再如当年执拗。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这是运气还是灾难?和平与稳定使我们不再有崇高的理想,不再有同样的精神。

我们一辈子都忘了,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中国人为了社会和全国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敢于实践,打破旧思想,为中国探索前进的道路。虽然我们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今天还有他们的远大志向和信念吗?我们还能坚定地实现我们的信念和理想吗?

当年,青年毛泽东和同学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坚持学习,把救国救民的信念牢记在心。现在,我们学习的时代是和平稳定的,只有为了顺利毕业和以后的工作。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我们是如此的相同却又如此的不同。

我还记得俞敏洪这样一段话:“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 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

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不管你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积累力量,冲破障碍。

当你发现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说的多好啊,我们需要有水一样精神,厚积薄发。我们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我们年轻,我们需要有伟大的目标和信念,而不是在奋斗中学会享受。多少人甘于堕落,多少人选择逃避,我们在这条伟大的航路上需要勇敢,需要信念。偶尔我们会累到想要放弃,可是当我们想到身边还有一个让我们牵挂的人,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

彼岸灯火阑珊,我们需要信念与勇敢!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3】

在党课上,我们集体**恶了影片《湘江北去》,看完之后,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并且对毛泽东等当时的进步青年更加的崇敬,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时候,当时的青年是如何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救国。当时,毛泽东、萧子善、蔡和森等人在湖南,而在张敬尧的通知下,湖南处于黑暗之中。毛泽东和其他学生计划去北京挣点学费,在法国学习。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他们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幸好人士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人物,决定不去法国。此时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其他同志创办了湘江评论,用“笔杆子”支持****。

后来再去上海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毛泽东在当时的小学堂为小学生们讲课,内容都是些爱国,奋进的内容。虽然对当时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也许有些难以理解,或者说没必要讲那些激进的思想,可是毛泽东讲了,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状况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内忧外患,如果落后了就要挨打,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腐朽,必须从特别小的群众入手,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只有思想先进,人民和国家才能得救。

二、毛泽东与伙伴们做的那套操。毛泽东不仅教小学生做习题,而且还做画册。最后,连李大钊也做了练习。当时,中国仍有鸦片成瘾者。有了先进的思想和强健的体魄,我们就能拯救这个国家和它的麻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定是不错的。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好的身体,就不可能赢得革命。

三、这是最让我感动与崇敬的一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狂热和救国救民得迫切性。当时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时,立即感到这是一套救国的理论体系。为了看到李大钊勤勉地打扫房子,他受到了李大钊先生的表扬和肯定。

经过多次努力,见到了陈独秀先生,和陈独秀先生有了共识,而陈独秀先生也非常欣赏毛泽东。这中间的艰苦已经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最后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毛泽东对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尊敬也感动了我。让人哭诉的是,毛泽东在百里山路上回家,希望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但没有实现。毛的母亲是坚强的,如世间大部分母亲。

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有这样伟大的毛泽东。

当今社会,虽然表面上看,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国家发展是和谐的。却不知实为有部分百姓仍然以吃饱饭为生活基本目标、有很多小朋友为不能读书而过早的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又有多少老人无人赡养,又有多少**污吏目无王法,国家与国家之间暗流涌动、弱小国家被无情欺负。我们的信一代大学生要坚持信念,坚持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奋斗的信念,好好锻炼身体。

努力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争取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珍惜前辈们用热血、青春换来的如今生活。用我们的青春、汗水、热血,为住过忠心奉献,这样才不愧为大学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4】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

人们总是不清楚时代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也许时代在进步,但人们在倒退。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

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还有坚持。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可能与中国的历史、五四运动、青年有关。所以,即使只是简单的对话,我也会感动,忍不住哭泣。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与历史现实有多冲突。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是很清楚。谈谈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不得不承认,因为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一个宏大的场面,一个雄伟的气势,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能赢得眼泪的故事。我很无知。

《湘江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毛泽东经常扮演铁、车、馆的角色,他们做这些工作,不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和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学者见面交流。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陈独秀谈到自己的理论时,清洁工毛泽东只是插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没有生气,后来他和他进行了认真的交流。

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

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谊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地位。信仰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的,不管谁坚持正确的道路,这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想坚持我原来的那个。

我钦佩这种信念,以及它所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

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爱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至于五四运动,也许是受现代文学教师的影响,我也很崇拜它。如果你想来,你常常会觉得自己不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生,错过了这场伟大的竞选。也许在那个时候,我真的是个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

而不像现在,在这萎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湖南话不流利,让我有点郁闷,甚至有种毁灭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

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有最坚强的意志,最伟大的梦想和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

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压迫激进分子是无法前进的。他们在挣扎,但没有出路。

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里人又死了,那小小的身躯,怎么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就因为他在这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

他们努力奋斗,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小!

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时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什么都没变,先进的设备什么都没变,更糟的是,我们更糟!这是一部纪念建党90周年的电影,但我不想过分强调那些当时的鲜明人物,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

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跟随他们的足迹,在我们心中畅游湘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5】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独特的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的内容本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影片《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6】

前两天,我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不强大,就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让我非常愤怒的是那些可气可恨的军阀张敬尧、谭延闿等等一些败国军,对外国列强软弱无能,却对中国百姓任意欺凌。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中国从屈辱中走出来了,走向成功,踏向希望,一步步实现伟大的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是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我们要感谢要报答的不仅仅是捐躯烈士们,还有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从无助,到强大,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电影中,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讨厌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几个小事,就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像他们从湖南带辣椒给北京的老师,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有浓浓的情意。因为他们坐船先到武汉,再步行到了北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杨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和女儿杨开慧要坐火车回她们的老家。毛泽东知道后提前把行李用黄包车拉到了火车站,然后一件一件往火车上搬,而不让她们母女俩动手。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努力。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同离他而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7】

《湘江北去》,这一熟悉的诗句,令我不禁浮现到一位雄才大略,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在湘江之上遥望远方,一字一字感概万分的鸣颂这这句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烽烟四起。毛泽东、萧子善、蔡和森等一批湖南青年带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来到北京,准备到法国留学。在杨昌济老师的介绍下,年轻的毛泽东来到北大图书馆做临时助理管理员。

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极大的丰富了他的救国思想,为后来的一系列革命理论,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渐生情愫,青年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年轻的毛泽东没有在法国学习,否则谁会知道从法国回来的毛泽东是否会是一个无政府主义信徒呢?那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又会不会在当时出现?

回到长沙的毛泽东,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等以新民学会会员为中坚力量,创办了《湘江评论》,来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推翻湖南军阀头子张敬尧的残暴统治。“趋张运动”虽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但毛泽东意识到,达到了一个张敬尧,还会有李敬尧,王敬尧等等很多个军阀头子。

毛泽东开始思考究竟救亡图存的到路在何方?在新名学会的会员当中也是“百家争鸣”,成员之间逐渐产生了裂变,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觉得道不同不与之谋,选择了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萧子升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何叔衡选择了去上海参加“一大”。开始尝试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试图在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救国。

全篇始终以一群热血青年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为线索展开,穿插着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同窗情还有师生情。处处令人为之动容。

亲情:看完影片后,与同学们交流,很多人都说看到毛泽东母亲去世之时,她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石三伢子回来那段场景时眼眶都湿润了。后来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一生中的另一个亲人离世,身为人子,却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论对谁而言,都将是终身的遗憾。

他不是不想,而是有太多的事牵挂着他,为的是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像她母亲这样的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为的是祖国母亲。

同窗情:

影片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忧伤的音乐,但也不乏喜剧性的场景。比如,年轻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一起跳健美操,年轻的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教胡适跳有趣的健美操。当萧子升从法国留学归来,与毛泽东等人见面时,他的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于是,萧子升跳起了那段健身操,随后毛泽东也开始和他一起跳,后来所有人都跳了起来,故友久别重逢的兴奋的喜悦溢于言表。

爱情:有关毛泽东的一生的爱情,想来莫过于和杨开慧的初恋最刻骨铭心了。电影中的杨开慧单纯,直白,对爱情忠贞不渝。

充满革命理想的毛泽东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单纯而喜欢她,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琴瑟和鸣,诗书传情的人生共鸣。

师生情:

青年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成熟离不开杨昌济和李大钊的关心。尤其是杨昌济。我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杨昌济没有培养出龙凤呈祥这样的杰出人才,中国的革命道路就不会因为没有毛泽东而曲折吗?

影片中,杨昌济说:“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信仰的主义”,看在眼里,听在心里,当时就给了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还有自己的信仰?如果我们的国家和公民有信仰,会不会有地沟油、毒奶粉、毒食品、毒胶囊等?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司马迁的信仰;“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是陆游的信仰;“各出所学,各尽所知,是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是一代工程师詹天佑的信仰;“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用钱能买的。我的音乐是献给祖国的,献给人民的,献给救亡图存的。”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信仰;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这是吴仲华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追求,没有灵魂的人。

看完此片,我想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迷惘中的大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这部片子,让我看到就断是令万众敬仰的,伟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他一路走来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能算是一只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闯的热血青年。

这和我们当代大学生很相似。他们心中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但他们正在努力实现和发挥这些理想和抱负。他们只能在无数的争论和失败中摸索。和他圈子里的人一样,他在社会上仍然没有地位,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他的思想充满矛盾。因此,我们也要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我们走上正确道路的绊脚石,而是指引我们走上正确道路的路标。

此时,浮现在我闹脑海里的以不是一个青年的身影,而是千千万万中国有志青年的身影,他们鸣颂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代在变,但革命的信仰不会变。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观影后更是坚定了我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追求。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作为共青团的一员,我也有坚持和信念。我决心努力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来武装和充实自己,建立更为崇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工作中用青年人应有的朝气蓬勃和热血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来靠近党组织,为党和国家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8】

前两天,我**了电影《湘江北去》。这部影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以及毛泽东为寻求救国真理所作的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软弱,是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负的。令我非常气愤的是,一些战败的军阀,如张敬尧、谭延闿,对外国势力软弱无能,却随意欺负中国人民。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

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中国走出了屈辱,走向成功,走向希望,逐步实现伟大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的牺牲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给我们带来和平。

我们不仅要感谢牺牲的烈士,还要感谢推翻帝制、领导中国毛泽东主席的孙中山先生。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不屈不挠。他们勇往直前。从无助到强大,他们经历了起伏,一点一点,这些都被记录在电影里,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讨厌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一些小东西可以反映毛泽东的优秀品质。比如,他们把湖南的辣椒带到北京老师那里。虽然它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却有着强烈的感情。因为他们先乘船去武汉,然后步行去北京。他们花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杨先生死后,他的妻子和女儿杨开慧要坐火车回老家。毛泽东知道这一点,就提前用人力车把行李拉到火车站,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把行李抬上火车,不让她们这样做。他帮助别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电影中,毛泽东要求当老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起土匪的故事,并嘱咐孩子们要报仇,要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朋友们出发去北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他到达北京时,他在图书馆努力工作,以接近他崇拜的对象李大钊。

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的道路,但是两个好朋友因为志向不同而离开了他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祖国欢呼雀跃,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最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一天: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9】

电影观后感

主要叙述了新文化运动后青年毛泽东从1918年到1921年建党、从长沙到北京学习和思考的成长经历。妻子杨开慧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三个骄傲的学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建议他们去北大,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寻求真理和知识。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想变革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珍视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生存,在北大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兴高采烈,但毛泽东看到,中国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军阀割据,外部势力强大。中国人生活在深水中。签订21条羞辱条款后,山东半岛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但是人民对长期的封建统治麻木了。他们糊里糊涂地走着,不想取得进展。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爱国青年急于改变,忍不住重组和制造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的残酷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我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努力感到震惊。五四运动由学生发起,工人扩大。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年轻的毛泽东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坚信中国可以效仿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拯救中国。影片结尾,毛泽东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船,踏上了救国之路。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批以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为己任的年轻人,一部关于理想信念追求与迷茫的年轻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神化的伟人终于走下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老师,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爱和恨,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一幅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画面,今天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啊!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0】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1】

班级:物联网工程一班

姓名:谢鑫

学号:***

在毛泽东概论课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湖南话不流利,让我有点郁闷,甚至有种毁灭的感觉。

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有最坚强的意志,最伟大的梦想和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讨厌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一些小东西可以反映毛泽东的优秀品质。比如,他们把湖南的辣椒带到北京老师那里。虽然它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却有着强烈的感情。因为他们先乘船去武汉,然后步行去北京。他们花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杨先生死后,他的妻子和女儿杨开慧要坐火车回老家。毛泽东知道这一点,就提前用人力车把行李拉到火车站,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把行李抬上火车,不让她们这样做。他帮助别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电影中,毛泽东要求当老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起土匪的故事,并嘱咐孩子们要报仇,要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朋友们出发去北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他到达北京时,他在图书馆努力工作,以接近他崇拜的对象李大钊。

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的道路,但是两个好朋友因为志向不同而离开了他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软弱,是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负的。令我非常气愤的是,一些战败的军阀,如张敬尧、谭延闿,对外国势力软弱无能,却随意欺负中国人民。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

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

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压迫激进分子是无法前进的。他们在挣扎,但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里人又死了,那小小的身躯,怎么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就因为他在这样一个时期?

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小!

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时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什么都没变,先进的设备什么都没变,更糟的是,我们更糟!这是一部纪念建党90周年的电影,但我不想过分强调那些当时的鲜明人物,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

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去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苦的探索去寻找生命的坐标。

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将有一个七月,一个金色的七月和一个光辉的七月。在党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浪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心中,除了岁月的感慨,我更感激党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大学生,一个共产党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情与斗志,在党的领导下,触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认生观和价值观,分清是非,分清是非。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做,技术精湛,工作务实,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一条线、爱一条线、钻一条线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中国走出了屈辱,走向成功,走向希望,逐步实现伟大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的牺牲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给我们带来和平。

我们不仅要感谢牺牲的烈士,还要感谢推翻帝制、领导中国毛泽东主席的孙中山先生。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不屈不挠。他们勇往直前。从无助到强大,他们经历了起伏,一点一点,这些都被记录在电影里,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有多少光荣的篇章值得回忆,有多少优秀的人才值得回忆。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