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09-12

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将会引起您的兴趣,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读后感要弄清楚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

九小蔡钦

最近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

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孩子的真实思想和个人感受,一旦发现错误,就大声责骂孩子们害怕!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所带来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这学期的课上得前所未有的匆忙,周一结束复习了仅仅三天,接着放了三天假就要考试。都会复习七八天。因为复习时间太短,不知道复习什么,觉得这很重要,那也是重点,但没有时间。

本学期初,我们开始在仲校长的知道下进行教育。开始的两个月,不知道该做,只知道生本教育要小组合作,要有前置性作业,而且前置作业是课堂中的引子,到有效迁移的作用。可我真的不知该怎样做,又着急又无奈,一直都很茫然,每一节课合作在交流,却又感觉到交流有时的,每一刻光识字教学就得整整一节课,要上台交流,同学们是很积极踊跃,开始是说的人兴奋不已,听的人也还在听,二十多天后,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继续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2

丘华龙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触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着。例如,许多教师在会议和文章中往往有非常正确的观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跳出原来的阴影。原因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教师还仅仅是显性知识,而他的行为仍然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知识所左右。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的理性定律和演绎定律与学生的情绪定律和归纳定律之间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而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像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老是在扮演泥瓦匠,刻苦地塑造和雕刻学生吗?

还是在艺术上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是两种不同教育制度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体现。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

“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学生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这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们让他们进行顺应学生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评价与管理现在成为改革的一个“瓶颈”。不同的想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生本体系”主张“无为而为”原则。

主张老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而坚持“师本体系”就有可能给以他们“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评价。

“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总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同“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在管理上,笔者明确提出要加强校级以上的校本管理,对教师进行人本管理,对学生进行校本管理。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

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作为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每一步可能都不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无限的。

《教育走向生本》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不时被人记住,走不好。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说,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理解是,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老师也提供适当的教育方法。这种契合,说明学生学习努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样,学生学得差,极有可能是教师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工作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

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工作中我常常感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荣辱观,现在想来,自己身上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学生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还没有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进入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所需所好,把文本和生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当永不放弃。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3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仔细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自拜读此书之后,如获至宝,能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将会受益终生。全书指出了我们现在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教育将来的发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也使得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显现出来,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者,“以人为本”有了更深的含义。

我从事十几年语文教学,我觉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很多新颖的游戏,来培养孩子识字兴趣。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把课堂或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

开学初,我运用自悟的生本理论尝试教学,放手给学生。根据低年级儿童好玩的天性。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蚂蚁怎样在夏天满头大汉辛勤地搬粮食,我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练习和表演,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的理论,结合实际行动,去爱学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吧!这种爱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创造新的天地。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4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20日第一版,8月20日第九版。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认为我的努力是值得学生的,我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得更多,这是积极、认真为学生服务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抛秧教育既能减少劳动,又能给学生带来自由成长的快乐,效益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终身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心他们,以便进一步了解他们,从生活、学习和家庭的不同方面了解他们,形成师生和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5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评价学生的语言来评价: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绝对是篇篇可读。专业的、理论性的书籍能够如此令人信服和强烈的共鸣,确实很有价值。

书中许多观点,句子我都记忆犹新。如“人之初,性本学还是性本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等。

生本教育思想的学生观是:起点非零。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越俎代庖。

生本教育认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新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

因此,我们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本性,学生的出发点绝不是零。不幸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长期以来被许多人忽视,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正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本质,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使教育回归本来面目。

郭教授原文的精彩篇章我就不再一一累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郭教授的工作做到了。学生本位教育是以种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以种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离学生的原著有多远,这让我感到欣慰、成就感和困惑。

郭教授观点: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

学生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稍加点拨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时,教育对象就变成了教育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

总之,学生本位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

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6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读过《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教学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 .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开学第二天就能举行期末考试。

人们忍不住问,就开学吧。在老师讲课之前,我们怎么能有期末考试呢?其实,秘诀就在于魏老师的学生都是自学成才的。

他们的自学能力很强。魏先生经常出去开会和讲课。他永远不必被别人取代。他回来时不补课。语文课的学生靠自学,但他的语文课成绩永远不会比其他班差。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最佳实践。

十多年来,魏先生没有批改他的作文,所有的作文都是学生批改的:十多年来,魏先生

老师没有留下任何作业,作业是学生自己留下的;十多年来,魏老师没有出试卷,每次考试都是学生自己做的。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深入,学生学得兴趣盅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 ,教学呈现着积极的良性循环。 实际上,在这之前,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都践行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中结合20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他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试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概念和操作体系等等作了阐述。深圳东方英语学院南头小学、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昌乐小学四所实验学校相互衔接,证明了学生本位教育是一种重要而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本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教师的认知规律代替受教育者。 以教者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现实中存在的 “公开课”病许多所谓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也就是说,课堂的编者并没有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缺乏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他们主持的教育过程是依**的认知方式为基础的,当然缺乏学生主动认知的方式。课堂缺少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的矛盾,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活动,一堂课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活的灵魂,失去了生命活力。

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已认识到这点,大声喊出了“公开课,请别再作秀了!”、“停下来这样的公开课!"...

那么,我们的常态课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师本教育体系中,教师一点点教,学生一点一点学的“灌注式”做法,课堂上填鸭式、自顾自地讲完了事或者是沉浸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演...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决然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的。这是因为,一个班级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不应该由教师单独决定,而应该在学生的参与下形成课堂的实际指向。

整堂课都在学生的参与下,生动活泼。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这是班级最大的成功。过去很多的错误做法让我们更深切地认同:

教育的本体是学生,教师只为本体服务。归根结底,教育不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而是要充分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也没有的特征。

我从这本书中感悟最深的是:鸟儿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飞上遥远的蓝天:种子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坚硬的泥土;河流应该靠自己的脚步汇入辽阔的大海..

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我们的老师应该让学生尽快行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委托给学生的教学委托给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依靠学生,为他们设计。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7

我想,作为教师,也应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孩子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孩子完全投入工作,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掌握的熟练非凡,怎样调频道,怎样回看,怎样静音,怎样跳台……操作起来游润有余。我儿子也是这样,家里的电器设备,怎样调制、怎样使用,他最拿手,从电视到空调,从冰箱到微波炉,样样熟悉,甚至汽车的各个配件,都能如数家珍,没有人去传授他这方面的知识,一切都是源于他自己的兴趣,源于他自己的研究,他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幸福。就像唐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将军李广在夜晚以为草丛中的石头是老虎的时候,一箭射去,竟射到石头里,而第二天早上知道不是老虎时,再射,就射不进了。

可见全情投入效果非凡。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让孩子来接受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正如“要穿鞋”,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如“鞋子”。假如鞋子合脚,那么孩子的学习也会处于“忘我”的状态。我们要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尽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资源,将全部的情感和能量倾注于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读这本书会让人们感到充满激情并且渴望尝试。但同时,又觉得可行吗?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不知道其影响。踏着荆棘,我们需要一路探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8

如果老师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让学生反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要教知识,他已经不求了,但你要给他;或者,他自己完全可以习得,你却非要代他取得,那已经不是培养、提升,发展他了,相反会使他变得堕落、懒散,抑制他了。老师的着眼点,不是自己教的精彩,而应该是学生学的有效。

只有在“学然后知不足”的情况下,老师的教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也就变得对学生有用了、有意义和价值了,因而学生就佩服他了,拥戴他了。归根到底,老师应该成为帮学者、促学者,从“纤夫”变成“牧”者。 如果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执行预定的有详细进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可能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被抑制、停滞,日趋僵化。

过去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实际两者并不等同,甚至是相反的、对立的。生本课堂,要求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的生长式的发展,而不是锻炼教师的教。教学是为了学习,教是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9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匠人”这个词,仔细回顾我们曾经的教学之路,我们就不难发现,好多年里我们都在做着一件劳而无功,画蛇添足的事情,把本来属于孩子们的课堂和学习时间都变成了我们耗费体力心神故弄玄虚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我们说的多了,孩子们变得不爱说了,我们分析的多了,孩子们变得不会分析了,我们这些勤劳的老师们,培养出了若干个懒惰的不会学习的笨孩子。难道我们真的是身怀绝技不能毫无保留传授给徒弟,害怕有朝一日徒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夺我们的生存之地的匠人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式过于溺爱与包揽。读了郭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令我们茅塞顿开,我们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淤塞于心头的症结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立刻改变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以及做法。把属于孩子的课堂归还给他们,本属于他们的时间交给他们,远远的以欣赏的眼光看着他们自己茁壮起来。成熟起来。或许短暂的时间里他们还走得跌跌撞撞,好多沟沟坎坎不易跨过,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没有捷径的学习之路一样能够走出精彩。有一句歌词这样唱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我们既然爱我们的学生,就放开那双搀扶的手。

好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值得多读的好书。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