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观后感(热门9篇)

10-19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红色电影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

观看电影《第一书记》的过程中,我以泪洗面一个多小时。我为沈浩书记“五哭”,哭他为村民服务的志向,哭他为村民做事情的艰难,哭他工作家庭两头难的处境,哭他没有同事理解、被边缘化的寂寞,哭他忍辱负重、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

哭沈浩为村民服务的志向。沈浩是一个老实人,在安徽省财政厅十八年原地踏步,与其混光阴,不如为大多数人干点事情,于是他选择去凤阳县小岗村,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来实现“小岗与自己的突围”,让业绩去证明自己还能干事,靠实干的业绩来实现自己仕途的迁升,实现小岗与自己的“双赢”,本无可厚非。可是,善良的人,永远第一位想着的是别人的痛苦,看到住在非人住所的困难户,他动了真情,他愿意为最受苦的穷苦农民过上好日子而奔波,他愿意让他们切实得到实惠,愿意留下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辛苦辣,什么时候种麦子什么时候收麦子,他都门清,显然,他做了充足的准备。

哭沈浩为村民做事情的艰难。为了讨回被德福私占的铲车,沈浩急于求成,他通过起诉法院,想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村民公共财产。但是,他打了“地头蛇”的脸,德福认为沈浩是撕破了他的脸皮与他打官司,黑夜派几个人将沈浩打得鼻青脸肿。看到这一幕,泪水哗地从双脸流下来。我想起自己2004年的艰难。我有过同样的人生经历。在北京海淀区一个有三千户户籍、分散成四个居民院的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兼书记,各种冷言冷语、三教九流我无不一一领教和熟悉。小到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大到社区矫正、低保户管理、下岗再就业、市民素质提高工程,无一不操心。只要你愿意管,永远有干不完的事情,听不完的倾诉、抚不平的心理,永远有人对你满怀希望,希望通过你,他能养家糊口,她的企业能赚到更多的钱。“按下葫芦浮起瓢”,是我对当时那样一个三城区交界(海淀区、宣武区、丰台区)、人口复杂的社区最真实的描述。那是社会的最底层,沈浩那样高大魁梧,一样面对挨打受气的局面,何况我辈?被人写信表扬过,拥戴着当作最后的救命草,也被“地头蛇”打骂过。那时,我感叹世道的艰难,“北京那么大,哪儿是我安宁的去处?”我在冰冷的长安街头仰天长问。那时,看着我哭成泪人,爱人将我搂在怀里,安慰我说:“咱们不干了,有我吃的.,一定有你吃的。”女儿用小手擦着我脸上的眼泪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替你报仇。”哪有什么仇呀?我破涕为笑了。几年后,一切的人和事,像飞奔列车上所看到的风景,往后倒去,跃出了我的视野。而沈浩,用男人的肩膀执著地扛起小岗一方天地,忍辱负重,用生命书写大写的人。也许只有如我这般经历过的人,才在灵魂深处懂得他的不容易,才会在北京青年宫影院长泣不止,为天下的好人痛苦失声。

哭沈浩工作家庭两头难的处境。一个城里人到农村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应可以忽略,但要干出成绩,不受罪绝对干不好。长期忍受两地分居的痛苦,对小岗村他是不知疲倦的骆驼,是福星,对他自己的小家庭,他是旁观者,上不能奉敬年逾九旬的老母,中不能与妻子分享天伦之乐,对女儿不了解,没时间关心,他又是小家庭的“灾星”,是一个家庭的失望。而他本身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不得不联想起李密的《陈情表》,那位大孝子的选择,同样是孝子的沈浩进退之间,处境太难了。

哭沈浩不被同事理解、被边缘化的寂寞。当官的不做事,做事的不当官,已经够他去平衡心理的了。能干事的永远就让你享受干事的快乐,其他一切与你无关。其实,小岗村每发展进一步,他就被财政厅边缘化一步,离他升职的愿望就退一步,那是不争的事实。

哭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没有博爱的情怀,就不可能在小岗待上一届,又一届。他割舍了老母和妻女的爱,他割舍了他升职的台阶,他割舍了安逸的生活,他最后将自己定格在小岗村了。哭后,臧克家《有的人》一直在耳边: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2)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醒,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1840,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可忘怀的数字。这一年,英国的战舰轰开了国门;这一年,外国商船开始出此刻中国的内河;这一年,清政府失去了关税的自主制定权;这一年,《南京条约》宣告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复兴之路》的导言中,指出这部政论片存在的好处,那就是——用历史感悟未来。

片子从辛亥革命开始。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由拥兵自重的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他只赶跑了一个皇帝,他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1912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但是帝国主义的压迫还在,英租界,法租界还在。为了支持,日本的支持买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16年,袁世凯的皇帝梦做了83天以后破灭,北洋政府连东周周天子那样的的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依谁。

20世纪早期,中国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混乱不断。相界与占领区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战舰仍在中国内河耀武扬威。中国该何去何从?在这摇摆不定的时刻,十月革命的炮火烧到了中国。于是,有了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康乾盛世中,在一片阿谀赞誉之声中,爱新觉罗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西方船坚炮利,朝发夕至。而清朝军队还是红缨枪,马背上前进。可见,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软弱招来了豺狼虎豹。军队保护着国民,维持着安定。有人说在如此一个和平年代,国家花这么多纳税人的钱去养这么一群人去当兵,研发先进武器,这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今年的国情月饼也花费了很多的资金,但是这是为什么呢?为了震慑境外的反华势力。国家的高端武器是国家的机密,但是为什么要亮出来给世界看?歼十战斗机和九九式新型主站坦克和战略、战术导弹群众亮相,给世界以如此的震撼,必定会引起各国军事装备专家的研究以及针对性的防御。但是。这仍旧战士给了世界看。着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有潜力有底气应对全世界均被挑战,证明我们已经不是1840年的中国,我们有准备应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并且我们绝对不会吃亏,对我们动武前,请三思。和平时期,军事演习是为了让军队持续战斗力,而月饼则是国家使用的不流血的军事行动。这是展示能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完整。

《复兴之路》第三集起,告别了屈辱的近代史,进入了当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解决之后,中国的第二个任务出现了,就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生的共和国用半年的时间稳定物价,继续农村土改。成立第三天,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前往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在这时,东北边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战斗。

1977年的北京工人体育馆中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它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在公众视线中不见了两年的邓小平在这场比赛中公开亮相。据日本共同社描述: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全部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当时刚结束十年动乱,百姓生活几乎没有改善,而这时,中国的大陆四周出现了亚洲四小龙。中国何去何从?以为88随高龄的老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国的复兴治理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思想进步的阀门;简历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20世纪是个变革的世纪。2002年11月8日,胡锦涛当选为总书记。2002年12月5日新一任的领导人冒雪赶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新一代党中央对人民的承诺:我们将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居安思危是我们的传统,忧患意识不会不见。

曾记否,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那位耳鬓斑白的老人的背影;曾记否,那位老人的眼泪;曾记否,那老人在废墟中一个个件事的脚步;曾记否,那一夜间花白的青丝;曾记否,那“多难兴邦”的四个大字,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推动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犹在眼前,那鸟巢内澎湃;犹在眼前,那水立方魅力身形;犹在眼前,那雄壮国歌的奏响;犹在眼前,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犹在眼前,那喜极的泪水;犹在眼前,那对伊辛巴耶娃、博尔特……的真诚的欢呼与祝福。

2009,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着世界经济;冰岛已然“国家破产”;而中国却持续着8%的进京增速。潘石屹说:“外国人,7、8月在干什么?躺在沙滩晒太阳。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干工作,正在努力地付出自己的汗水。有这样的国民,害什么经济危机。”是的,有这样的手足兄弟,怕什么经济危机,怕什么反华势力,怕什么台湾问题!中华民族能够淡然一笑,你敢!这小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知兴替而后何为?正如开头的那句话——用历史感悟未来!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观看了革命电影《刘胡兰》。虽然事隔了好几天,但是电影中刘胡兰不屈不挠的形象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难忘。影片讲述了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国民党抓去,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铡刀下英勇牺牲的故事。毛泽东为赞扬这位年仅14岁的英雄少年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

刘胡兰虽然年轻,却已经懂得为党而牺牲,她为了党,在反动派面前不屈服,不投降,不供出党的秘密,她这样英勇的壮举是伟大的。她时刻记着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宁可献出生命,也不能出卖自己的组织,背叛自己的党。刘胡兰这样大无畏的伟大精神令我为之震撼。真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啊!

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刘胡兰这样的先烈抛头颅、洒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先烈的期望,应该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努力学习,成为对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4)

春节的七天假期一直宅在家里,随手翻看了电影,发现了一部《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打的最惨烈的一仗。起先在手机上看了一遍,感觉不过瘾,第二天,我又翻查了一些湘江战役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我又再度打开这部电影观看的时候,饱含热泪、几度哽咽……

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1000余次大小战役战斗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也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一次战役。

影片讲述的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行军到湘江地区时,蒋介石调集了40多万的国民党军队来围剿中央红军,于是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发生了七天七夜的惨烈战斗,中央红军虽然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由此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最后直接导致了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影片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具有极强的真实感,全景展示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战斗打响时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声嘶力竭的叫喊指挥,毛泽东与李德、博古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的真实场景,这些场景都让我历历在目。最记得电影中有一段毛泽东和博古的对话,毛泽东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泽东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我得出的结论是:教条主义害死人!不是吗?由于博古、李德的纸上谈兵和教条主义,同样的路,红六军团此前用了4天,而中央红军用了11天,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致使红军损失惨重,使湘江几成红军绝地,让人触目惊心!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作为共产党员,知党史方能知初心,从而自觉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多重温我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这一点,我是切身感受到了。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5)

星期五午时,教师带着我们在学校一齐观看了电影《长征》,这是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长征途中,红军艰难地翻越雪山过草地,在翻越雪山时,有一个红军战士身上背着沉重的行军锅,很多人劝他不要背了,可他不一样意。因为太疲乏了,他一不细心摔下了悬崖。看到那里,我悲痛地流下了眼泪。还有的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因为没有东西吃,很多人都饿死了。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我真想把我的粮食给他们,可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

可是,他们没有所以而气馁,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抗击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人民得解放,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怕任何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经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此刻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我此刻所遇到的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我要勇敢地应对困难,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这才是真正的小男子汉。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6)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多少人民英雄和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中国人民的幸福自由生活:雷锋舍己为人;刘胡兰坚强不屈;王小二机智勇敢;董存瑞刚正不阿……但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们,是那娘子军。

她们都是来自琼可农村家的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来了枪,成立了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她们勇敢、几只,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很好地配合了主力不对作战。

这是吴琼花她们从穷苦农民到英勇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吴琼花无法忍受恶霸南霸天的欺压决定逃离,在路途中遇见了红军洪常青,他给吴琼花提议,让她去投奔红军。因此,吴琼花走上了革命之路,用手中的枪击退敌人。

其中让我最难忘的一幕就是洪常青面对死毫不惧怕,坚持着在自己在火焰中只剩下一口气之际高昂地喊道:”共产党是不怕死的!”他的话一下震撼了我,着实使我叹服。他的身影在熊熊的烈火中显得如此高大、庄严,好像是矗立在那儿的一座泰山。吴琼花和战友们在洪常青牺牲之后,并没有丧失战斗的信念,她们知道洪常青会永远铭记在她们心中,他激励着她们,鼓舞着她们。她们变得越发顽强,并且化悲痛为力量,不管多少敌人前赴后继,她们日日夜夜穿梭在丛林之中与敌人搏斗。娘子军们没有枪了,就用刀片向敌人刺去,她们临危不惧甚至徒手去打嚣张猖狂的敌人。她们呢打倒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身边的战友们也一个一个的倒下,她擦干泪水,攥紧了拳头,憎恨涌在心头,在战斗中不屈不挠,终于打败了罪大恶极的南霸天,我的嘴角不仅扬起笑意。她们,渴了到溪边喝水,饿了吃野果野菜,吃不饱的食物,穿不暖的军服,风餐露宿……即使这样,她们也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没有吃没有穿,自那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娘子军们怎没有如此坚强的意志?她们手中的红旗迎风飘扬,她们不放弃,继续着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打动我的正是她们无比坚定的信念!

数数那时距现在已经不知是多少悠悠岁月了,但娘子军的精神江永存在我心中,她们的奉献也已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作为中学生,我会想娘子军们学习,将来一定报效于祖国,不枉她们在杀气腾腾的夜中洒满“血的雨滴”!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7)

最近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此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书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比较著名的如《毛泽东语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等。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8)

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文1

气质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它的产生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也有些是后天培养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差异,每个人的个人气质也各不相同。

优雅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总是散发着羡慕和钦佩的人格魅力。

那么,对于“红色气质”这一新的概念,它又有怎样的与众不同且别具魅力呢?毋庸置疑,其独特之处就在于“红色”二字之上。用它来形容和诠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高贵品质,最是贴切、最恰如其分的。

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将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气质,展现得酣畅淋漓,散发出欲罢不能的“红色”魅力。他们从内到外都具有鲜明的“红色”特性:红色的信念、红色的理想、红色的内心、红色的旗帜……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气质”,让人热血沸腾,给人以力量。

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在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这部深邃、凝重、澎湃的微电影之后,除了震撼和感动之外,还应该深刻反省和认真反思,要从他们的“红色气质”中汲取红色力量。

要汲取信念的力量。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开慧、向警予、赵一曼等无数共产党人,他们之所以面对敌人的各种威胁、酷刑和**而信念坚定、忠贞不渝,之所以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带自信和微笑走向刑场,归根结底是他们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继承他们的红色基因,从他们身上汲取红色的营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执行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要汲取奋斗的力量。纵观中国共产党95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无数共产党人在不停地奋斗、在接力传承地奋斗、奋斗!他们与封建社会斗,与反动的统治阶级斗,与气焰嚣张的日本帝国主义斗,与天斗、与地斗……他们不怕失败,屡败屡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的精神力量,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干好本职工作,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去战胜各种困难和一切艰难险阻,用不胜不休的精神投入到当前正在打响的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争取取得新的更加骄人的业绩。

总之,《红色气质》再现了红色历史、演绎了红色经典、诠释了红色精神,展示了中国气派。我们每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要从《红色气质》中汲取红色力量,不断朝着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奋勇前进。(黄鹤)‘

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文2

无意间,点开了一部由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该片只用9分5秒确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与其说是微电影,更像是一部微纪录片。

淡淡的叙述中,有着一股厚重的力量!

微电影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的百年历程。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当看到瞿独伊女士说;“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个是我的父亲”时,很是感慨。

是呀,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特殊的气质,就像一杯勾兑的烈酒,相互矛盾确又浑然天成。面对国家的生存和著名民族的危机,你永远无法想象普通共产党员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来说95年是很长的,但是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来说,它正处于青春年华。95周年慢慢走过,一张**,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一张张泛黄的**,一件件震惊的事情,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这红色的气质从未褪色过!95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先烈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执着,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奋斗终身,才使得中国有了如今的翻天覆地变化,才有了今天民主和谐社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是否有义务来明白先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付出,留下并传承那一份红色气质。

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人民永远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嘉兴到井冈山,从瑞金到延安,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新时期,我们虽然不能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不能忘记对人民群众的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高尚正直的精神。不谋私利、严以律己,时时刻刻以党章党规来约束自己,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才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要传承的“红色气质”。

理想真挚可贵,奋斗代价更高;红色气质在,一代人会炫耀自己的英雄主义。党章党纪提倡的我们带头去做,党章党纪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纪正言行,求真务实、忠于职守、扎实工作,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才能传承与彰显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让共产党人爆发出强大力量。

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文3

党旗的飘扬总是能让我们想起那些悲惨日子的艰难回忆。遥想当年,外族入侵,家国动荡,国虽然未破,山河却已经不在,面临如此困境,一部分共产党员“揭竿而起”,挺身而出,开始为了寻求民族独立,而踽踽独行;及至发展高潮,却遇上了日本入侵,八年抗战,怎是一个凄凉与艰苦可以形容?好在众志成城,我们取得了民族独立,却又陷入国内解放战争。

战争终将过去,苦难已成为行使国家意志的重要手段。从艰难的开局到今天的国家崛起,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不变的是我们心中深厚的祖国情怀。

在《红色气质》微电影里,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百年之内国家的变化与共产党员的不变。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家书抵万金”已经是常事,更何况要留下一两张影像资料,是何其艰难。然而,不知道是因缘际会,还是应该如此,那些珍贵的历史**和影像资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依旧被保存了下来。

一张**,是一种选择,是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冲锋,冲锋,在冲锋,在不同时期的冲锋中,我们看见了共产党人心怀家国、永远冲锋在前的珍贵品质和坚定信仰。

中国共产党以家庭和国家为己任,以奉献为公事,具有号召人民的能力。以家国为己任,自然,人民也便被放到了心上,心中常怀人民,人民自然会感激,会心生拥戴;以奉献为平常事,这让在中国的战争或者和平时期,都有一批坚定地开路者,若前路是荆棘,他们会踏平,若前路是敌人,他们会打败,若前路是自己,他们会让路……

如果我们看历史,我们会让人民坚定在我们今天选择的道路上,我们也会在别人的故事中坚定我们对自己国家的信念。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捍卫这个家庭的美满,这可能需要我们向陋***挑战,可能需要我们向愚昧发起挑战,更有可能向自己发起挑战;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以自己在建设中的贡献,实现个人梦、国家梦。

党旗飘扬,随之而飘扬的,还有我们让国家变得更好的坚定信仰。信仰在,我们的国家动力常在;信仰在,我们的复兴之路,便不会更改。

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文4

作为送给中国共产党95岁生日的礼物,该片用9分5秒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史。微电影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国家相册”展现红色气质

独家**资料均来自中国**新华社档案馆。新华社中国**档案馆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档案馆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档案馆。推开中国**档案馆的大门,宛如打开了一部“国家相册”。

一张**,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语译者。1935年福建长汀郊外,瞿秋白正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了刑场。

这幅生动的画面,诉说了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为大家舍弃家庭的无私无畏。它也展现了他们最灿烂的笑容,最柔软的感情和最艰难的依恋。

党的同龄人深情追忆父辈

瞿秋白去世时,他唯一的女儿瞿独仪还是个孩子。新华社驻莫斯科第一记者瞿独伊今年95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镜头中的老人,翻阅家庭相册,讲述父辈们的无私无畏,并用俄语再次唱起父亲翻译的《国际歌》。

91岁的新华社原总编辑冯健是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50多年前,焦裕禄的事迹感动了全国。冯健说: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日夜操劳的焦裕禄,至死未与家人照过一张合影。影片中,借助特效,焦裕禄终于和家人“合影”了一张“全家福”。

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新**理念和科技创造的特效让人仿佛穿梭于历史长廊,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到了红色信仰和红色气质的代代传承。

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文5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产品《红色气质》于20日上午9时50分陆续在各类新**终端和户外大屏发布。

作为送给中国共产党95岁生日的礼物,该片用9分5秒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史。微电影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独家**资料均来自中国**新华社档案馆。新华社中国**档案馆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档案馆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档案馆。

一张**,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语译者,当年就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瞿秋白的独生女、新华社驻莫斯科第一记者瞿独伊今年95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镜头中的老人,翻阅家庭相册,讲述父辈们的无私无畏,并用俄语再次唱起父亲翻译的《国际歌》。

91岁的新华社原总编辑冯健是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50多年前,焦裕禄的事迹感动了全国。冯健说: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日夜操劳的焦裕禄,至死未与家人照过一张合影。片中,借助特效,他终于和家人“合影”了一张“全家福”。

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新**理念和科技创造的特效让人仿佛穿梭于历史长廊,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到了红色信仰和红色气质的代代传承。此次推出的《红色气质》微电影按照院线标准制作,适合电视、网络与移动终端等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是新华社在全**报道中的又一创新成果。

95年的光辉历程,微电影《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观后感6

红色气质让共产党人爆发强大力量

无意间,点开了一部由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该片只用9分5秒确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与其说是微电影,更像是一部微纪录片。

淡淡的叙述中,有着一股厚重的力量!

微电影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的百年历程。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当看到瞿独伊女士说;“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个是我的父亲”时,很是感慨。

是呀,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特殊的气质,就像一杯勾兑的烈酒,相互矛盾确又浑然天成。面对国家的生存和著名民族的危机,你永远无法想象普通共产党员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来说95年是很长的,但是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来说,它正处于青春年华。95周年慢慢走过,一张**,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一张张泛黄的**,一件件震惊的事情,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这红色的气质从未褪色过!95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先烈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执着,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奋斗终身,才使得中国有了如今的翻天覆地变化,才有了今天民主和谐社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是否有义务来明白先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付出,留下并传承那一份红色气质。

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人民永远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嘉兴到井冈山,从瑞金到延安,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新时期,我们虽然不能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不能忘记对人民群众的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高尚正直的精神。不谋私利、严以律己,时时刻刻以党章党规来约束自己,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才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要传承的“红色气质”。

理想真挚可贵,奋斗代价更高;红色气质在,一代人会炫耀自己的英雄主义。党章党纪提倡的我们带头去做,党章党纪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纪正言行,求真务实、忠于职守、扎实工作,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才能传承与彰显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让共产党人爆发出强大力量。(琥珀)

微电影《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观后感7

近日,由新华社为建党95周年制作的微电影献礼片《红色气质》倍受瞩目,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纵观全片,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品格,也有彪炳史册的人物群雕,同时在全**表现手法方面大胆探索和尝试。

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

微电影《红色气质》用短短几分钟时间穿越了百年时空,梳理了我们党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影片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申了我们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法性,昭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铁律和社会规律。同时,通过大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影片反映了我们党为了探寻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无数仁人志士捐躯报国的苦难辉煌史。

他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生动阐释了我们党无私无畏、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宗旨。《红色气质》告诫我们,人民是历史画卷的伟大书写者和创造者,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和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只有忠诚践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的双手,才能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那一群从历史深处徐徐走来的先烈英模让人印象深刻。早期的瞿秋白、李大钊和方志敏等共产党员又仿佛回到了我们身边,他们舍生取义、忠于理想信仰的高洁品行熠熠生辉,让我们再次触摸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士为天下而死、血为苍生而流”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民族纾困和为国家分忧是其最大的夙愿。

家喻户晓的雷锋、焦裕禄和王进喜等时代英模人物让人念念不忘,他们身上延续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可贵品质,闪烁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和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同时,镌刻着战天斗地、迎难而上和感恩回报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红色气质》不是简单地介绍先烈英模的丰功伟绩,而是融入了情感安慰和人性关怀的审美理想。共产党人都是有着侠骨柔情的伟大而平凡之人,他们把理想和抱负留给了党的伟大事业,却在人间情感方面失去了太多太多。

瞿独伊怀念父亲的寥寥数语和焦裕禄那张宝贵的全家福,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可圈可点的新**手法

微电影《红色气质》创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一部全靠老**组合的作品带有极大的实验性和挑战性。然而,依托数字技术活动起来的老**,旁白者的巧妙串联,以及数字长镜头灵活自如的转场,反而为全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而言,旁白的巧妙使用,不仅在开头部分交代了主线人物瞿独伊的出场,而且中间部分的旁白尤其实现了连贯剧情、补充叙事和过度流畅的承接作用。

**的创意妥帖地营造了时代气氛,并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开片俄语版的《国际歌》,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和国难当头的历史氛围之中,为全片营造了一种既充满忧愤之情,又激越昂扬进取的时代情绪。结尾处的国际歌,很好地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将新时期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人民幸福奋斗的时**想托举到了新的高度。

可以说,微电影《红色气质》是一部袖珍型的史诗性力作,也是一部为共产党人画像画神的人性之作,更是开启全**传播时代的一部探路之作。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9)

这几天,我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深深地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部电影主要描写了1938年3月下旬日军对台儿庄进行攻击,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共投入了二个师团,30余万人,百余架飞机、坦克都未能攻下徐州,而我方则在兵力和武力上大大不如日军的情况下,打下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令人震憾!正因如此,更体现出了我们中国战士们的机智勇敢。为了保住祖国不被日军侵略,他们顽强地与日本鬼子抗争,给人民带来了平安,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和他们这些英雄相比,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他们为了维护祖国,不顾一切地与帝国主义者作斗争。无论前面是刀枪还是大炮都勇往直前。再想我,有一次,有一道难题,爸爸看到了,让我给他讲一讲,我不会讲,就哭了起来。最后是爸爸问了另一个人才找到了方法。看了电影后,我真是觉得自己太惭愧了,我应该像电影中的中国战士们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要迎难而上,只要我有他们那样的毅力和恒心,一定会克服学习道路中的“拌脚石”。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把这种的高昂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化为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等实际行动上来,与每一个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来回报这些英雄。

勇敢的中国战士们啊,你们用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相信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一定会同心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