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徽章叙事作文

03-18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工小制作作文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1

今天上完奥数课,爸爸妈妈就带我去长泰广场吃晚饭。因为离晚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妈妈就带我去玩陶艺,这可是我想了一段时间的心愿了,今天终于可以去了,心里乐滋滋的,满脸挂着“高兴”二字。

我选择做一个爱心口的杯子,首先老师教我怎么样在一个转动的盘子上搓造型,练了好一会,让我练出手感后再教我怎样做杯子的造型,做的`过程中他告诉我,我们平时吃的碗也是这样做的。我一开始紧张极了,手指头都不知道该如何放,通过练习,我慢慢地有了感觉,手指不能太用力,往上的速度要慢慢地,这样杯子的模型才会均匀。

做完模型之后就是装饰啦,我用多余的泥做了我的英文名和一个爱心,还用他们的模具做了朵花,贴在杯子上,涂上了我最喜欢的粉色系列,虽然上色花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是看到了我精心制作的杯子,我很满意,但今天还不能带回家,因为老师说还要拿去烧,等烘干后就可以喝水了。

我好期待啊,希望他们早点烧好,让我和我的作品见面。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各种知识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作为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是经常的事,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一、改变过去主观命题、脱离生活,只讲技巧、忽略内容,只重文彩、不重朴实自然和鼓励套仿等作文指导方法。这样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写作文时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写不出来就凑,东扯西拉,编造假话,下笔言不由衷,语无伦次,内容空洞,苍白无力;甚至照搬照抄,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一离开作文指导书就不能作文。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写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写他们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抒写真情实感。学生之所以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生活范围窄小,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局限,以致拼凑出没有血肉的文章;二是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不会留心观察、感悟。所以我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兴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和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意周围的事情。

三、利用各种办法,例如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片断描写、周周练等,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多思考,多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于淳朴中发现闪光,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用作具体生动的素材。厚积薄发,写起文章来便得心应手。

四、重视教师批语。首先,批语要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好的作文批语,能启发学生思想,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较差的批语,不仅达不到批改目的,而且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我有针对性地批改,使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对优点给予肯定、赞扬,对缺点也不放过,但批语很委婉,态度很中肯,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语不笼统,不写如“语句不通顺,结构不严谨,层次不清楚,文章写得好“之类的批语,让学生对作文的好坏之处不得而知。以激励为主,正面引导,对不同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和一丁点的进步,让孩子们有机会品尝“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心,从而产生写好作文并企盼下次作文的欲望,进而产生写作兴趣。

五、重视作文讲评课。讲评作文,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作文讲评课,我首先注意综合指导,它能概括一次作文的.全貌。有的学生开篇写得好,有的结尾不错,有的过渡巧妙,有的文句优美,有的语言流畅,如此等不一而足。我把这些闪光点都捕捉出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坚定写好文章的信心。其次还重视优秀作文,让小作者自读自析,像上语文课那样,详尽讲析,突出重点,给学生以启发、示范。这些好的习作来自学生,有说服力,贴近学生水平,有推动力。再次找出通病,委婉评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之失。学生习作中有失是正常现象,讲评时亦须解决好这个问题。批评学生缺点要考虑其自尊心,让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修正错误,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因为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特殊的体验》时,我带领学生玩“独臂者”游戏,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玩边说每个学生的表现,下课了很多学生还想玩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忆同学们在活动中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学生切身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懂得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能够体谅和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同时也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文既真实又生动,效果很好。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事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所提高。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3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劳技老师走上讲台,跟我们说:“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做手工!你们可以利用你们材料包,自由创想,做出一件你们喜欢的作品!”

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奇妙的想法就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胸有成竹地从材料包里掏出彩纸、粘土、画笔和一个小纸盒,认真地做了起来!

首先,我要用黄色的粘土裹住小纸盒,来做一个车身。因为纸盒是空心的,所以裹的时候我有点紧张,生怕太使劲了会把纸盒压扁!我小心翼翼地做好车身,又拿了一点红色粘土,压平,用尺子切成小方块,再将小方块粘到黄色的车身两侧,车窗做好了!接着,我又用紫色捏成后视镜,黑色捏成车轮,一一安装上去……看着栩栩如生的.小车,我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不过,我的想法可不止这些。我继续动手,用白色捏了一个圆形的底座,用画笔在底座四周画上了五彩斑斓的花纹,将刚才做好的小汽车固定在底座上,再剪一些碎彩纸洒上去,好看极了。最后,我用玫红色捏了一根蜡烛,插在车顶上,一个美丽的小汽车蛋糕就完成了。我开心地左看右看,突然,我又想到个新主意:我继续拿出粘土捏呀压呀,粘土在我手里变成了翅膀的形状,我将翅膀装在车窗旁边,哈哈,这下我的小汽车不光能在地上跑,还能在天上飞了!

我喜欢我的小汽车蛋糕,也喜欢手工课!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4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这一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品质的形成,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而要免除以上弊端,就应该重视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三多”,即:多读书,多观察,多实践。

一、指导学生多读书(包括课内、课外)

语文教学意在训练学生的“工具性能力”,即要训练这种能力,就要通过阅读反复感知语文的基本内容――课文来实现。中学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是学生可资借鉴的范文。因此,阅读时就必须把它当作一篇范文来读,只有这样,整个阅读过程才能变成借鉴与吸收的过程。而课外阅读弥补了学生课内阅读的不足,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坚持多读书,首先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考能力的过程。只有以熟读精思的方法,达到出之于口,明白于心的地步,才能捉住文中“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其次,读有助于记忆的积累,有助于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让学生熟读、诵背文质兼美的课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言”。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濡染,达到呼之欲出,用于笔端。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不多,积累不够,写起来难免捉襟见肘。曹雪芹不读书,写不出《红楼梦》;司马迁不读书,就不会有《史记》的问世。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吸收其中丰富的文化积淀,获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自然接受表达经验,获取情感体验。写作时才能意到笔随,奔驰放达,左右逢源。

二、指导学生多观察(包括社会、自然)

事实上,生活的真谛、写作的乐趣,大多来源于异常生动、丰富多彩、无限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之中。学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学会观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的人物、事物;观察身边的环境,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人物,一般从外貌开始,然后再过渡观察到人的言行、习惯、特征;观察景物,要选准观察点,要注意景物中的光、声色,要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去感受,去反应等。

在观察活动中,要全神贯注,强化观察过程,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及时记录。

茅盾说:“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活动中才能提高和发展。坚持有意的注意、长期的观察,学生的写作素材才如源头之水滚滚而来。

三、指导学生多实践(写真人真事、真感受)

惟有真实才显得鲜活而具有生命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如同厨师掌握了烹饪方法,就要用眼前现有的材料进行操作,做成美味可口的佳肴,而不能把别人做成的照搬出来。作文不论长短,只要写得真实有新意,教师就要加以肯定。如写《我爱祖国》,如果一个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写我爱祖国“春天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一直爱到森林无际,群山巍峨”,爱到“淙淙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写得大气,感情也真挚,当然很好。而一个学生平时一见到作文就头痛,教师批改作文时发现本子上只有一句:“如果祖国是一只雄鸡,我愿是一粒米。”老师就应该及时表扬并弄清是怎样一种激情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应该肯定这表达了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一句抵得上虚假的百句。学生借助这次激励,说不定就爱上了作文。

作文教学要杜绝学生千篇一律往一条道上挤。鲁迅说过,第一次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才,第三次是蠢才。都把老师比做蜡烛,把关爱比做太阳,还有什么意思呢?

文章应该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是需要创造精神和想象力的。只要我们能从长期形成的作文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作文教学中不满足一些文法与写作技巧的操练,而主动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启动真情,大胆地想象和探索,那么,作文教学这块园地里,就一定会开遍充满人性美、生活美、情趣美的姹紫嫣红的花朵。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5

周三,美术老师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做个小木偶,明天给我,好吗?”我们大声回答:“好!”

晚上想了想:用什么材料好?材料一定要好!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决定用吸管当木偶的手脚,用纸管当木偶的身体,用乒乓球当头像。哈!这样的木偶一定好!

开始做手工。先用小刀在纸管两端三厘米处挖了两对对称的洞,用来插吸管,做木偶手脚。然后,我从冰箱里拿出四根吸管备用。

先动手。我盯着手里的吸管想:这根吸管有点长吗?木偶的手有这么长吗?是的,我应该把它剪短。于是,我拿起剪刀,按照纸管的比例把吸管剪短,把吸管插进两个小洞,轻轻拿起木偶看了看。嗯,长度刚刚好,很好看!

是时候做你的脚了。我小心翼翼地在离吸管一端五厘米的.地方割了一个小口,然后慢慢地把吸管插进两个对称的孔里,在切好的地方稍微向下折,这样吸管就成了蹲着的木偶的腿。可是,当我的手离开吸管的时候,吸管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笔直,不像脚!我焦虑地挠了挠头:怎么办?吸管怎么修?突然灵机一动:嘿!可以用透明胶固定!想到这,我赶紧走到办公桌前找透明胶。很快就发现了透明胶。我用剪刀剪了很多块透明的胶水,轻轻地粘在木偶脚的弯曲处,这样脚终于完成了!

最后一步是做头发。我拿起乒乓球,轻轻按在纸筒顶端,固定好,画出了木偶的五个特征:一双迷人的大眼睛,一张上扬的嘴巴,贴上了柔软的鼻子。

木偶终于完成了!

我接过木偶,小心翼翼地奖励它:它就像一个乐观、上进、认真的小男孩!一个遇到似曾相识的可爱男孩!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6

农村中学创新作文教学让教师们觉得难入手,难引导,难分析,显得尤为棘手,而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是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现象。为此,我们申请的课题《农村初中创新作文的研究》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水平。经归纳认为,其实就是“扩展农村中小学创新作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互动,及对情态、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和观念,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创新水平。

一、利用有效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素材积累,在他人作品基础上创新

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枯竭,积累甚少,材料的组织能力差,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介绍别人的作品,让学生主动走进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作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角色或故事情节,找出创新点,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东西来。比如:在指导“成长的烦恼”作文课前,笔者有意让学生从资料中了解了高尔基的《童年》,并摘取了部分内容供他们阅读,以此作为了课前的准备基础。学生在随后的课堂上准确地找到了《童年》的创新点,如高尔基的丰富的语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分析等等,然后,教师引导他们从创新点回到现实中,对号入座进行成长烦恼的创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点有了,写作有了依据,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有血有肉。

二、扩大课堂范围,使学生深入实地观察,收集作文素材,进行体验创新

虽然,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却没有去留心,要写出自身的切身体验,就显得尤为吃力。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在写“农忙”作文前,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在农民伯伯家进行一次采访,做好采访记录,并让他们在农田旁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不仅看到了农田中的“人、事、物”,而且从中体验到了农忙的气氛和其中“人、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忙”的作文,就不会感到下笔如千斤重,而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写下来了。再比如让学生写“我的校园”这篇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让他们先根据方位绘制了学校平面图,再进行方位介绍,并对各地点加以自己的创新理解说明,这样,他们便掌握了这篇作文的第一手资料,有了素材,当然就能顺利地完成创作。

三、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感悟素材,完成感悟创新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并非事事我们都可以去亲身体验,我们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条件更为有限,就难体验了。对此,笔者经常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地创设,让学生参与模拟情景,产生真切体验,这样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交通安全”这篇文章时,模拟了这样的情景:

在全班抽调了五位同学,分别扮演了五位驾驶员,让他们在教室的过道上,模拟驾驶。提供情景为:A因车辆出现故障,当道修车,B因酒后驾驶,飞速前行,撞向了A,此时,C、D、F正快速前行至此……然后,这五位同学自行创新表演。

演出中,同学们都根据对交通安全规则的理解,进行事故后的创新安排,突出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未参加演出的同学,也纷纷出谋划策,紧紧围绕交通安全规则进行创新。活动后,同学们的作文都取得了未曾意料的效果。

四、营造作文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作文学习的乐趣,用心体验创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农村中小学条件非常有限,学生被动接受太多,因此,教师过多地向学生讲授作文的理论,不会让他们有兴趣可言,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营造作文的学习氛围,是教师的一大责任。

首先,在近三年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留心生活,主动和他们一起写日记、随笔,却从不对其进行检查,让他们充分信任教师,更让他们找到了用语言记录生活的办法,形成了个人的写作小档案,形成了爱好动手写东西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从不采用过极性、批评性的语言,让他们首先喜欢上教师本人,从而爱上了作文课。

再则,在作文评改中,常常用批改后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让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最后,指导个别较好的作文,参加投稿,让他们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作文氛围。

以上仅为我们语文课题组在教学中的一些小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向各位同仁学习,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很好地完成农村中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使命。

做徽章叙事作文 篇7

“做月饼喽,做月饼喽!”咦?哪儿发出的声音?原来,我们302班的小朋友在做月饼呢!

开始制作了,我先把糕点师傅给我摆好了的'面团压扁,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馅儿轻轻地揉成一个圆形,接着,把面团捏成一个像家里平时吃饭的碗一样的形状,然后,把“馅料球”放进面团里,包成一个球形。还没做完,我就已经累得不成样子了。最后,把圆球放进铁模子里,一压,一个帮人庆祝中秋节的月饼就诞生哩!

终于等师傅把月饼烤好了!我拿起月饼,摸了摸,表面怎么那么滑哩?再闻一闻,一股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啊,真香!我轻轻地咬了一小口,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这次做月饼,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吃月饼时是那样开心,糕点师傅是那样辛苦,所以一定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