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书中有意义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尝试用图画或符号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发现。
2.注意倾听同伴的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阅读,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准备:
1.阅读图书内容。
2.水彩笔和画纸。
3.制作"好书推荐"底板,双面胶、安全钉等。
4.幼儿人手一个贴有自己照片的夹子。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选择与阅读图书的兴趣,了解幼儿喜欢的理由以及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2.鼓励幼儿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图书。为了让同伴知道自己向他们推荐的是哪本书,了解这本书有趣的地方以及自己之所以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教师可建议幼儿用画图画或符号的方法表征书名及自己的推荐理由。
3.引导全班幼儿欣赏同伴的"好书推荐",并开展交流:"你看懂××小朋友推荐哪本书了吗?看了他的推荐,你想看这本书吗?为什么?"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在阅读完同伴推荐的图书后将贴有自己照片的夹子夹在展示板上相应图书的旁边,以表示自己已阅读过这本书了。
设计意图:
幼儿从《朱家故事》中得到了许多感悟,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我们设计这个棋类游戏,目的是帮助幼儿迁移经验,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自信心。
目标:
1.愿意和同伴合作拼搭棋谱,能遵守下棋规则并正确统计成绩。
2.观察图片内容,知道并愿意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材料:
边长为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可拼接地垫若干,塑封的《朱家故事》中两个孩子的良好表现图片若干,箭头和数字卡片若干,起点和终点标记各一,骰子一个。记分板,可粘贴的圆点,笔,抹布。
玩法:
(一)自制棋谱及规则
1.幼儿合作在地面拼搭棋谱,包括拼接地垫,摆放起点标记、终点标记、塑封图片、箭头、数字等。
2.幼儿将正确的做法(“我能行”的事)和一些错误的做法画成图,并根据实际需要自制前进、后退箭头(遇到“我能行”内容的画面时前进,遇到让家长喂饭、穿衣等错误做法画面时则后退),以丰富棋盘内容。
3.幼儿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比如,轮流掷骰子,跳到有图片的格子里时要说出图片内容方可进退等。
(二)游戏
1.2-3人游戏,幼儿自己当棋子,从起点出发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显示的数字及棋谱上图片的内容前进或后退。
2.每次先到达终点者可在“得分”一栏贴上一个圆点。游戏反复进行,最后根据圆点数统计名次。
3.可替换图片,改变棋谱内容。
观察与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合作拼搭棋盘、讨论规则等,指导幼儿学习合作的方法。
2.观察幼儿能否结合图片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家人分担家务。
3.观察幼儿能否理解圆点数与名次的关系。
目标:
1.通过翻动故事台历,将蕴含时间、场景、人物动作等要素的图片连接起来编成一两句完整的话。
2.尝试根据故事线索图创编简短的故事并连贯讲述。
3.两两结伴讲述,学习互相倾听和补充。
准备:
1.用立式台历制作可翻动的小图,内容涉及不同的时间、场景、人物以及人物动作,每翻动一页就会形成不同的画面组合。
2.录音笔。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翻动故事台历的情况,了解其能否看懂小图,能否根据几幅小图形成的线索进行创编。
2.幼儿初次讲述时只要能说出时间、场景、人物或人物动作即可,哪怕只用了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待幼儿逐渐熟悉这种讲述形式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提示或请同伴补充等方式,引导幼儿添加合适的连词、形容词、动词等,以不断完善幼儿的讲述。
4.鼓励幼儿变化小图组合,讲述不一样的内容,并用录音笔录下自己讲的故事。
5.观察幼儿两两结伴讲述的情况,鼓励他们互相倾听和补充。
6.组织集中交流时,教师可播放幼儿编讲的故事录音,引导全体幼儿倾听,也可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如何补充、完善故事情节等。
目标:
1.学习逐页翻阅图书,细致观察画面内容,尝试阅读文字。
2.运用图画、符号等表征方法记录自己从书中获得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准备:
1.图书《花园里有什么》若干。
2.各色水彩笔若干,白纸。
3.制作"我的读书笔记"底板并布置在语言区。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如是否从封面开始逐页翻阅,对画面内容是否有仔细观察的习惯,是否能作出自己的解释,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等等。
2.观察幼儿围绕"花园里有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从书中获得的信息的。当幼儿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页面但不知道用什么表征方法记录时,教师可鼓励其先模仿图画书用图画的方法进行表征。当幼儿用图画的表征方法进行记录也存在困难时,教师可鼓励其只画图画书画面中有代表性的事物特征,或模仿同伴所用的记录方式(如用符号记录),以降低记录难度。提醒幼儿做好记录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文字对画面内容以及为什么选择记录这一内容等加以说明,然后贴在"我的读书笔记"底板上。
3.鼓励幼儿展示"我的读书笔记",和大家交流"花园里有什么?自己最喜欢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以激发幼儿制作读书笔记的积极性。
目标:
1.学习与同伴一起边做游戏边吟诵儿歌,感受儿歌的语言美。
2.能读懂录音笔操作流程图,乐于反复操作,提高表现能力。
3.愿意与同伴共享录音设备。
准备:
1.幼儿已熟悉儿歌内容。初步学习两两结伴边做游戏(动作说明详见附录)边吟诵儿歌。
2.图书《拍花箩》若干,放到书橱显著位置。
3.录音笔及其操作流一播放一停止)。
指导要点:
1.如果幼儿操作录音笔有困难,可引导幼儿观察流程图了解操作步骤,可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如果出现争抢录音笔的情况,可引导幼儿协商。
2.观察幼儿吟诵儿歌的情况,如果幼儿对儿歌内容不太熟悉,可提示其再看看图书。
3.两名幼儿结伴吟诵儿歌时,可鼓励他们用与儿歌内容相匹配的表演动作互相提示,感受问答调的风格。
4.幼儿录完后可仔细倾听自己或同伴的录音,如果幼儿吟诵中有自己不满意或不熟练的语句,教师可鼓励其利用录音笔进行反复录音,不断提高表现能力。
附:拍花箩
拍呀,拍呀,拍花萝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边朗诵边拍手)
你拍几呀?我拍一呀,(边朗诵边拍手)
一只蜗牛上楼梯呀。(左手握拳贴在右手掌心上)
你拍几呀?我拍二呀,(边朗诵边拍手)
二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双手做花瓣状)
你拍几呀?我拍三呀,(边朗诵边拍手)
三条鲤鱼滚下山呀。(双手握拳绕圈,做翻滚状)
你拍几呀?我拍四呀,(边朗诵边拍手)
四方的招牌没有字呀。(两手食指分别对拇指,做出四方形状)
你拍几呀?我拍五呀,(边朗诵边拍手)
五只大熊打花鼓呀。(双手随节奏做敲鼓状)
你拍几呀?我拍六呀,(边朗诵边拍手)
六个老头卖烤肉呀。(双手伸出食指,做烤肉状)
你拍几呀?我拍七呀,(边朗诵边拍手)
七只野狼抱小鸡呀。(双手合抱,随节奏左右摇晃)
你拍几呀?我拍八呀,(边朗诵边拍手)
八脚的章鱼坐沙发呀。(双手随节奏拍大腿)
你拍几呀?我拍九呀,(边朗诵边拍手)
九只老虎喝老酒呀。(双手做酒杯状,随节奏做喝酒的动作)
你拍几呀?我拍十呀,(边朗诵边拍手)
十只青蛙跳进荷花池呀。(双手十指撑开做青蛙状,随节奏左右摇晃身体)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双手十指撑开,随节奏做青蛙跳状)
目标:
1.进一步学习从前往后逐页翻阅图书,尝试跟随故事录音复述故事角色对话。
2.尝试跟随故事表演录音分角色表演。
3.感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准备:
1.图书《请进来》若干,数量与进区人数相当。
2.在语言区隔出一块表演区域,以尽可能减少对正在阅读的幼儿的影响。
3.用大纸箱制作草丛和小羊家的门,小羊、羊妈妈、小鸡、小松鼠、大灰狼等的双面胸牌若干。
4.两种形式的录音:一是故事录音,由教师录制,每读完一页,添加一个碰铃声以提醒幼儿翻页。二是故事表演录音,其中包括挂牌提示语、角色对话以及结束提示语。如:"欢迎小朋友们来到语言区表演故事《请进来》!请小朋友们挂好角色挂牌(留出半分钟左右的空白时间)。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表演开始了!""故事表演结束了,请换个角色再演一演吧!"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如,有的幼儿可能会边听录音边翻看图书,但并不复述故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通过反复阅读逐步记住角色对话。
2.当幼儿准备表演故事时,教师可协助幼儿布置一个小羊家的场景,并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佩戴上相应角色胸牌,跟随故事表演录音分角色对话和表演动作。
(1)如果幼儿理解本表演的游戏规则有困难,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玩玩这个表演游戏。如教师扮小羊,幼儿扮其他小动物,引导幼儿边说对话边做动作,并让幼儿明白当一个角色在说话时,其他角色要仔细听不插嘴。
(2)待幼儿表演一段时间后,可让个别幼儿示范表演,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模仿,进一步表现角色的动作、神态和表情。
(3)鼓励幼儿交换角色胸牌再次表演故事,通过语言提示或同伴示范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选择、交换角色的规则。
延伸活动:
待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后,可鼓励幼儿不借助录音表演故事。
附:请进来
羊妈妈要出去买东西,她嘱咐小羊说:"呆在家,守好门,别把坏蛋放进来。"
"咚咚咚!"小羊问:"谁敲门?"小鸡说:"我是小鸡叽叽叽。"
小羊说:"好朋友,快进来,我们一起做游戏。"
"咚咚咚!"小羊问:"谁敲门?"小松鼠说:"看看我的尾巴就知道。"
小羊和小鸡一起说:"好朋友,快进来,我们一起做游戏。"
"咚咚咚!"小羊问:"谁敲门?"大灰狼说:"我是风,没有尾巴,不会叫。"
三个小动物真聪明,一齐说:"你是风,就从门缝钻进来吧。"
目标:
1.了解直通、弯通、三通等不同类型的管子,知道可以将不同的管子连接起来。
2.尝试两人合作,将不同管子组合起来从固定的起点连接至不同的终点。
准备:
1.实物操作材料:管子玩具一套,卷纸芯4个。用长方形纸板做底板,上面固定若干糖盒用于插放卷纸芯。在纸板的一头放一个糖盒,作为固定的起点;在纸板另一头紧密排列若干个糖盒,作为可选择的终点。
2.游戏软件:用iPad下载游戏APP"水管工"。
玩法说明:
实物操作游戏:幼儿自己选择在某个糖盒中放置卷纸芯,以确定终点位置。两人合作商量搭建水管的方法,从起点接至终点。
电子游戏"水管工":根据APP中的语音提示,将水管从起点连接至终点。
指导要点:
1.创设"为新建的房子接通自来水管"的情境,让幼儿明确操作任务。
2.观察幼儿如何分工合作。可提示两个人先就"房子"(卷纸芯)建在何处、选择怎样的管道材料、如何接通等问题进行协商,然后再动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相互配合。如,有的会一人搭建一人扶,有的边扶边在材料选择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及时肯定这些合作方法,并引导同伴互相学习。
3.观察幼儿在选择了三通、四通水管后是否会将其所有接口都接上。如果幼儿遗忘了,可用情景化的语言(如"这里会漏水哦")加以提示。
4.观察幼儿使用游戏APP的情况,引导同伴互相帮助。解答幼儿在操作中遭遇的一些技术问题(如选择游戏关卡、关闭弹窗式广告等),引导幼儿将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实物操作游戏中。
5.展示幼儿所搭建作品的照片(可引导幼儿自己用iPad或相机拍摄),引导幼儿交流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的方法或由集体想办法解决。
延伸活动:提供更多相同的卷纸芯或高低不同的纸筒,以增加难度。
目标:
1.观察筛豆子现象,感知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不能将豆子撒在地上或放入口、鼻、耳中。
准备:
1.将两种及以上大小差异明显的豆子(如芸豆、黄豆、绿豆)混装在整理箱中。
2.各种有孔容器(如筐子、漏勺、蒸笼等),容器的孔径比小豆子大,比大豆子小。容器大小适宜幼儿操作。
3.铲子、勺子等舀豆子的工具。
玩法说明:
幼儿利用有孔容器将混装的不同种类的豆子分类。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豆子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操作。
2.活动前,帮助幼儿明确"整理箱是豆宝宝的家",了解筛豆子要在整理箱中进行。活动中,对幼儿及时捡起豆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将豆子撒到外面。
3.活动初期,观察幼儿是否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若发现部分幼儿用手拣豆子,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关注提供的工具、材料。
4.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和操作后,引导幼儿关注用有孔容器装豆子时出现的"漏豆子"现象。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豆子大小、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能否漏下之间的关系,如:"什么样的豆子从洞里跑掉了,什么样的豆子留在了筐子里?"
5.当有孔容器中仍有小豆子却不再漏下时,观察幼儿能否用晃动、拍打容器等方式促使小豆子漏下去。
6.待全体幼儿都参与过活动后,让分得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使用工具的经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