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通过剪"春"活动,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春天美丽的事物。
2、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自由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3、通过幼儿自主的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活动重点:能大胆想象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幼儿已经学会剪"春"字
2、工具:剪刀、固体胶、手工纸(每人数量不同)方形铅画纸
3、5以内的减法题(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纸,看看春姑娘都带来是什么颜色的纸?那绿色代表什么?
2、今天春姑娘又要请你们剪"春",上次你剪"春"字的时候,"春风"遇到了谁?
二、幼儿剪"春"要求:
1、在剪之前先数数春姑娘给你带来了几张纸?
2、每个"春"字都要不一样。
3、将剪好的"春"字贴在铅画纸上。
(在幼儿剪几张纸后老师示意停下。老师给的纸不一定剪完)
三、比较"春"字
1、请幼儿介绍一下,你的几个"春"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教师总结幼儿变化的地方,及时肯定幼儿的大胆想象。
四、找题目:
1、师:今天春姑娘一共给你们几张纸?现在还剩下几张纸?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可以用哪种计算方法来表示?为什么用减法?
师概括:当剩下的东西比原来的总数少了时,我们就用减法来表示。
2、请幼儿根据自己剪"春"字的用纸情况找相应的题目表示,并在等号后写上答案。
3、提问:你为什么选这道题?(师生共同总结题目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五、延伸:
引导幼儿向同伴、客人老师介绍自己剪的"春"字和相应的减法题。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
2、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感知前后、两边等方位,能完整的讲述句子。
【活动准备】
各种毛绒小动物或头饰。
【活动过程】
1、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里?”(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
2、游戏—找方向:
“你们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3、游戏—捉迷藏:
“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游戏,让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小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
分组游戏:请一半幼儿抱着动物们躲藏,另一半幼儿寻找并说出躲藏地。轮换进行游戏。(幼儿教育)
【活动目标】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活动过程】
1、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块也有的说7块,
3、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课程名称数学 熊猫排队
活动目的:
1、 能按两上两下的规则,尝试设计出5 种变式。
2、能用语言较清楚地描述自己设计的排列规律。
3、在跑组活动中会将用过的操作物品收拾还原。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按两上两下的规则设计模式,想出另外5 种设计方案,并且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设计的排列规律。
难点:能根据呈现的模式,知道接下去如何排列。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按色彩规律排列模式的经验。
2.物质准备: . 教具:“熊猫排队”图(熊猫的头分别朝向上、上、下、下)、方向箭头、实物投影仪。
学具:操作单(见幼儿用书) 、印章门票图(见幼儿用书)、印章;圆形、方形门票图(见幼儿用书) 、贴画;格子门票底图、塑料小动物片;勾线笔、铅笔。
互动过程:
1 . 用马戏团表演节目的情境导人,观察熊猫排队的规律。
. 出不排队的熊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熊猫是怎么排队的。
——教师:今天我们请来了马戏团的熊猫,它们个个身怀绝技,还会倒立呢。
们排着队出场了,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 尝试用箭头表示出熊猫排队的队形.
2、尝试用两上两下的规则,设计其他模式。
. 幼儿尝试设计“两上两下”的5 种变式模式。
——教师:杂技团的熊猫希望演出更精彩,想请你们帮个忙,为它们设计出更多的队形。要求也是4 个为一组,其中必须有2 个头朝上,,2 个头朝下。请你们用箭头来表示,把你设计的队形记录在纸上。
. 向同伴介绍自己设计的模式,井给“熊猫”排队。
——教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队形呢?
——大家一起读一读,并根据箭头给大熊猫排队,完善6 种模式。(幼儿介绍一种模式,教师出示一组“熊猫排队”的底图). 尝试用一种模式设计2组连续排列的样式。
以“ ”这组“熊猫排队”的底图为例,提问:按照这种模式,如果再来一组熊猫接着出场,应该怎么来排队?(教师提供熊猫图片,请个别幼儿上来接着排。)3.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 介绍操作材料。
——教师:马戏团里还有许多小动物准备了精彩的节目,想请你们再帮忙按照刚才设计出来的这6 种模式来制作门票。
——操作一:印门票。(强调先用铅笔画出方向,再印印章,注意如何连接并看清印章的正反。).
操作二:贴门票。(请幼儿自由选择圆形或方形门票底图,用小动物贴花沿着边缘贴,注意小动物头的朝向、记住起点在哪,可用笔做上记号。).
操作三:格子门票。(提醒幼儿注意底板,看清是要求用几种方. 操作要求法来制作。)——每个操作都去试一试。
——用过的材料要还原,收拾整齐再离开。
教师指导:当幼儿有困难时,提示他们可以读一读自己的排列顺序,以此检查自己排列得是否正确。
4、集中交流,展示和讨论。
·请2~3位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大家说说他们设计的规律。
·讨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大家集体帮助解决,分享经验。
·提示幼儿:未完成的练习在区域活动中完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