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对待孩子,慢一点儿,慢慢来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06-04

生活的慢养

如果家长懒得做饭常带孩子去吃快餐的话,孩子很容易偏爱快餐店里高糖高油高盐的口味,如果经常吃,一旦养成味觉习惯,他会觉得天然的食物没味道,不好吃,不但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影响身体发育。

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吃上嫌麻烦,应尽量抽出时间自己做饭。现在的人都很忙,所以可以晚上想好第二天该做什么,提前准备。

晚上下班就立即回家,变着花样给孩子搭配营养餐。当你看到孩子吃得很满足,因为营养全面而身体倍棒,就会感觉自己在厨房花费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作息习惯要“慢”养

培养孩子好的作息习惯,在这方面家长要慢慢地引导。

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入迷不想离开时,家长要坐在他身边,和蔼地告诉他:“该休息了。”这时孩子往往会要求再看一会儿,那就跟他约定:“再看5分钟,说到要做到哦!”5分钟后,孩子会遵守约定,主动去睡觉。

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做法要想有成效,需持续一段时间,家长不要因此而着急,要一遍一遍跟孩子重复同样的约定。你要知道,孩子还小,养成好习惯需要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影响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心灵的慢养

爱是需要小火慢炖的,就像在炉子上炖一锅老汤,急躁不得,要沉住气,有耐心。

要包容孩子的懦弱与自私

“不许哭!眼泪擦掉!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有些家长习惯于这样控制孩子的感情,掐断孩子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让孩子觉得,哭、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这很不恰当。

小孩子会把流血当作一件大事,哪怕手被扎出了一点血,也会哇哇大哭。

这时,家长怎么做呢?

“别哭!这点血算不了什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如同你感冒了会流鼻涕一样。”

不管用,仍然哭个不停。

好的,不要着急,继续开导。

“疼,说明你痛感明显,是好事啊!如果被扎了却感觉不到疼,反而是很麻烦的事,说明你的神经系统有问题。别怕,过一会儿就不疼了。”

家长要始终微笑着开导孩子。

或者,当家长自己的手上出血时,可以坦然地让孩子看:“一点也没事,看,有一点疼,但是一会儿就好了。”一次次,孩子就好慢慢知道了出点血并不那么可怕。

尽量不替孩子做决定

每当带孩子去购物,比如买书或买玩具时,小孩都会很磨蹭,很纠结,一个东西拿起又放下,反复多次,决定不了买还是不买。“不着急,慢慢选,我们有时间。”

虽然因此会浪费一个宝贵的上午,但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选择。经常在玩具商店听到有些父母帮孩子做决定:“挑这个!那个玩具质量不好,又贵!”“快点,怎么回事?”

殊不知,家长这样急着替孩子做决定,会影响孩子表达与判断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并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允许孩子受欺负

有的家长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喜欢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谁欺负你了?你怎么不反击,不打他?”

做家长的肯定会心疼,其实孩子的心里更害怕。不要一上来就责备孩子和他的伙伴,而是首先查看他的伤情,认同他的感受。

“疼吧?一定很疼吧?要是疼就放声哭一哭吧!这样会好受点。”

孩子听了,见父母没有责备他的意思,小嘴一瘪真哭起来。而哭过之后,会很快没事,然后与家长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面对“问题”小子,慢慢等待吧!


面对“问题”小子,慢慢等待吧!儿子最近“小毛病”挺多,遇不高兴事或解决不了的事时总是大哭,晚上不爱洗澡,不爱早早睡觉,出去玩不回家而且不听劝等等,对于儿子的这些所谓的“小毛病”,我起先都是一笑了之,耐心地说劝,孩子嘛,成长中必经过的,不算什么,但是时间一长,我这心态就有点那样了,尤其听到老师说他在幼儿园不高兴就哭的事,心里的天平都点斜了。

昨天下午我因为有事外出,顺路就去了儿子的幼儿园,刚到他们的教室,往里一看,儿子的小眼睛一下子就瞄上了我,蹦蹦跳跳地就跑了出来。老师说儿子表现很好,只是一遇到不高兴的事和困难时就会哭。我学给小爸听,小爸笑着说:“正常,要不然你想让他憋在心里无法发泄?他还是个孩子呢,心理成熟不到哪去!”想想小爸说得有道理。但是小男孩子还是应该让他学会自已解决问题才好,要不然老是哭哭涕涕,那可不好!

回来后儿子又在外面玩,他想骑自行车让我上楼去拿,我不放心他一个留在下面,儿子灵机一动,“我跟那个阿姨在一起!”我一看乐了,那个阿姨才见几次面,人家双胞胎小妹妹照顾起来都困难,还跟他们走?但儿子一脸地坚定:“没事儿!”那阿姨应声答应。我快步跑上楼去取下自行车,看见儿子已经和小洋洋一直玩了,洋洋奶奶说:儿子站在楼下喊他们了。小家伙现在已经会给自已找伙伴,为了达到自已的目的(骑上小自行车)也知道变通的解决方法,这些都让我稍稍放下心来,原来遇到不高兴的事和困难只要在他能力所及范围内他还是可以自已解决的呀!

晚上给他洗澡,他嚷着:“不洗!正忙着炒菜呢?”想想快到睡觉点了,小家伙运动量那么大,一身的汗,我就端来以儿子以前用过的大浴盆放到客厅,儿子一见就坐进去,他一进去我们就笑得不行,那个小澡盆太小了,坐在里面的儿子越发显得高大,一双腿根本伸不直呢,小儿长大了,我又感慨了一番。小家伙可不管这些乐呵呵地坐进去,还不忘记拿一个小锅进去继续炒菜。洗的差不多时怕他受凉,让他出来,他不干呢,没洗够,我和小爸抬起浴盆放到卫生间,儿子哈哈大笑起来,连连说:“好玩好玩!”我趁机洗完了儿子的一堆衣服,小家伙才出来。看来就连洗澡这样的事也得弄出花样才能让人家接受呢。

洗了澡该睡了,他又来了,蹦来跳去,死活不肯睡,后来竟和小爸一起将果丹皮剥出贴在脸上玩了起来。我哭笑不得,家有顽皮小儿,有时真是一点招都没有,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他面前智商低呢。看到熟睡中的儿子,我一下子就释然了,对于儿子的这些小问题,他其实表现挺好呢。原来所谓的这些“小毛病”都不算什么,只要儿子健康,只要儿子快乐就好。儿子一天天长大,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做为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给他机会,允许儿子慢慢长大,我坚信只要不是笨到极点,长大一切会好,做为家长慢慢等待吧。

育儿:让孩子慢慢长大


让孩子慢慢长大以前,我喜欢给孩子教很多,生怕眼前的很多内容被孩子错过。我会带孩子去很多地方,给她讲很多。凡是我觉得她能够理解的,我都会不断地讲给她听,希望孩子能够快快地长大。我们蹲在树下,用手刨土挖出树根,然后给她讲大树有根,会吸收很多营养,然后长出树叶,结出果实。可是就在着自认为很正确的的教育方法中,孩子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了。

那天走在路上,我说:“和尚都不吃肉,那么他们为什么都不吃肉呢?”

“不知道,你说。”

又是这句话,她在依赖我,而自己却不动脑子。邵蕊老师告诉我要把遇到的问题放一放,时间和睡眠会帮助我们。于是我强忍着说教的欲望,淡淡地说了句:

“我也不知道……”

一分钟以后,孩子马上说:

“因为他们都很善良。”

我大喜,原来孩子并不是不动脑子,是我说的太多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对着孩子说个不停了。我会慢慢地等待她自己去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知道结果重要的多。这确实让我尝到了等待的甜头。

一天,孩子问我:

“小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呢?”

我笑了笑,并且仔细看看从旁边走过的猫说:

“是啊!没有声音,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它的脚上有毛!”

“哦!”

“可是,小狗的脚上也有毛,为什么走路却有声音呢?”

多有意思啊!想想要是我没有听邵蕊老师告诉我等待的奥妙,我会急着让孩子长大,从而使孩子失去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会多么让人心痛啊!

读《孩子,你慢慢来》之感


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它是一本散文集,还不如说它是一本记录孩子成长的日记书。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她两个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书中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是一位母亲那对孩子的那种纯纯的爱,文字间的柔软、细腻,让我感受到的书中所包藏着的母爱。我想任何一个爱妈妈的人都能够发掘到的,其实我很羡慕安德烈和飞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包围我的是浓浓的温情。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一段话是本书的封底上的一段文字,细细地读它,这段话很有震撼力。每一位孩子都是上天赐于母亲做女人的一份珍贵礼物,因为爱,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虽然身为儿女,此时此刻还未能尝试过为人父母的感受,但想到有个与我血脉相连的人这样无私地深爱着我顿时很感动。我想到的是我亲爱的妈妈,我想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随着我的成长,妈妈也在慢慢地变老,当妈妈跟儿女说:“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应该对父母亲说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您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是位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从“初识”、“那是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人’”、“神话·迷信·信仰”、“什么事也没发生”……细致地记录着她的孩子在成长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作者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却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间也无时无刻地流露着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所传递的不是传统的歌颂母亲,而是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我想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写得出这样的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虽然此时此刻,我还不能够体会到做母亲的那种感受,但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也都会是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许,再过几年当我再一次去阅读它的时候,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有更深切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

,慢慢地,等待那些必然的到来,等待慢慢地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让生活更加地多姿多彩。

附---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的多所大学,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

家园共育:孩子要慢养、放养、顺养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牧养、顺养。

一、儿童成长要讲究“慢养”

“慢养”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够“催化”成长。现在困扰许许多多家长的,是社会上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我们许多家长盲从了不正确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长,如同“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和“慢养”相对的,自然就是“快养”。现在“快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学生学习奥数化,人生成长分数化。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我这里说的“营养失衡”是指儿童的成长被异化,不能够很健康地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上,如果我们不能够静下心来,不能够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儿童就会在这种“快养”的教育当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自由生活权就会受到破坏。

二、儿童成长要讲究“牧养”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牧养”有“放养”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们要像有经验的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我们要把儿童引到更广阔的、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激发儿童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牧养”的核心价值。比如让一个儿童热爱阅读,让一个儿童有目的地去实践,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这种“牧养”的方式都是有利于调动儿童成长的积极性的。他们会非常快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更多的家长“圈养”孩子。儿童活动交往的范围很小,成长方式也非常单一,甚至枯燥。许多儿童每天就是上学、做作业、写试卷、上培训班,有的在幼儿时代就过早学习系统学科知识。于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束缚了儿童的发展。“圈养”让儿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义与光彩。

三、儿童成长要讲究“顺养”

“顺养”不能够理解成溺爱,也不能够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说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教育实际存在的价值。我这里说的“顺养”,是指要因材施教,是指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健康甚至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促其有个性地成长,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们家长、老师,应该呵护,应“顺木之天性”,发展他的个性,开发他的潜能。

以上是自己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理解而提出的观点,其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培植精神,养育人格,让儿童自由成长,让生命快乐健康。我想,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在儿童节时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为了儿童,才能使我们所营造的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如何真如此,孩子们不止是儿童节快乐,而是快乐每一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