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孕时,期待过男孩女孩吗?
外国妈妈:女孩。我更喜欢女孩。怀孕早期时,我还以为是男孩,但在第16周时做了检查,发现是女孩,我很高兴,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2.怀孕饮食刻意摄取营养吗?
外国妈妈:不刻意。只是每天服用孕妇专用的维生素,吃东西比以前小心一些了,我觉得这样就足够了。我很喜欢吃水果,特别是橘子,所以孕期吃了不少橘子,但并不是因为它有营养而吃的。
3.给孩子做“胎教”吗?
外国妈妈:有过。我读过一些关于“胎教”文章,但我只拿听音乐当作“胎教”,觉得这就很好了。另外,怀孕时我还在澳洲参加了医院举办的一些讲座课程,学习如何在分娩时避免疼痛、如何呼吸等。
4.是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或者保姆?
外国妈妈:自己带。那可是一份很美好的快乐,怎么能放弃呢?在澳洲,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几乎都是自己带的,不可能奢望得到老人太多的支持,不像在中国,孩子的祖父母都会来帮忙。我除了自己带孩子,还请了阿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她帮忙。
5.是自己哺乳的吗?会因为担心身材走型拒绝喂养吗?
外国妈妈: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不在乎自己身材走型。其实在当妈妈之前我也有过顾虑,可是等孩子一出生,看着她粉嫩的小脸,我就有一种感觉—为了孩子我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了。我觉得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品,任何食物不能比。
6.孩子多大抱出门的?
外国妈妈:2周大时。越早越好。女儿2周大的时候就带她出去做检查了。每次我们带她出去,她都很高兴,而且食欲也增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精神状态更好。我觉得越早越好,这可以让她长得更健壮。
7.多大给孩子吃辅食?
外国妈妈:6个月。主要喂她鸡蛋黄和米糊,因为这些食物富含营养,对孩子发育有利。不过要把它们做成孩子易于吸收的糊状物才行。米糊不像我们平常喝的米粥那样有颗粒,而是要熬更长的时间,让米粒彻底变成糊状。这样虽然有点麻烦,但对孩子有好处。
8.孩子多大开始独自睡?
外国妈妈:从生下来开始。一生下来我就把她放在自己独立的小床上了。我总是在她的床边,观察她的各种反应,并不防碍我照顾孩子。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从孩子一出生就让她一个人睡,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空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有好处。
9.有固定的陪孩子时间吗?
外国妈妈:有。周末一定是属于孩子的。平时她父亲每天至少和她玩1小时,周末我们全部的时间都属于孩子。她父亲很忙的时候,会尽量把工作带回家做,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一起了。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10.会放心地让孩子在家里满地爬吗?哪怕有楼梯?
外国妈妈:会。我会放心地让她在地上爬,这没有什么不安全的,还能让她得到充分的锻炼与自由,也熟悉家里的地形。但我不会让她离开我的视线范围。
育儿心得:加油,上班妈妈!
两个月前,在主持人李静的微博里见到这样一段文字:
“很累,曾经,一个朋友多年前跟我说,做多少事就伴随着多少麻烦,每天处理不完的公事,邮件,录像,还有各种麻烦事!……昨晚深夜回家,看到女儿画的一个小故事,有猫有狗有姥姥,就是没我,心里万分难受。选择,真的有时很残忍,我想她了!想抱抱她!”
我想,读到这段话的上班妈妈,都能明白“难受”两个字的意味,能够回想起每日黄昏里的“归心似箭”,以及一头扎进宝宝怀里时的眷恋与满足。毕竟,当我们或因为喜欢、或因为不得已而选择工作时,我们也就同时选择了与宝宝半脱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我们不断地被那个近乎无解的命题——工作or家庭,孩子or事业——所困扰,我们总是背负着一份歉疚与焦虑……
那么,怎么办呢?
在这期“特别关注”里,我们尝试解决方式之一:寻找一间对妈妈更友好的公司。这样,我们也许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获得更公平对待,我们可以在健康、休闲、医疗甚至育儿上获得更多的关照和帮助,我们也相对地更容易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当然,不是每个妈妈都马上能找到这样的公司,所以我们同时呼吁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对妈妈更友好——这绝不是出于公益心,而是因为我们坚信“妈妈”本就是职场上最优秀的群体:
孩子的到来,大大地激发了我们的责任心与创造力;孩子的成长,让我们反观和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家庭关系的复杂,让我们学习沟通、协调与包容;甚至,孩子带来的繁杂且不可控的家事,往往让我们愈加珍惜工作时间里的清净与自主……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谁还能说我们不优秀吗?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想跟职场妈妈们说说私房话:我们该怎样展现自己的优势,迎来全世界的友好。比如我们要调整心态,歉疚和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既来之,则安之”或许是更好的起点;比如,我们要学习时间管理,它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感到一天不再只是24小时;再比如,我们要正视问题并找到捷径,忘性大就勤记,时间少就网购(嘘,这是咱们的秘密),生活的美好不就是在于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嘛!
所以,加油,上班妈妈!
我们已经选择了“做妈妈”这个最艰巨也最幸福的事业,其他的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各方面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家长,你是否碰到过以下的情况:
看着孩子笨拙的动作,干脆上前帮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诉他。
看到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替他整理了算了。
如果这些事您都做过了,那么以下提出的建议很是适合您。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课上,一个孩子在玩各种各样的锁玩具,妈妈在旁边看。刚开始,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打开了几把锁,但后来碰到一把比较复杂的锁,孩子动动这儿,又动动那儿,正抓耳挠腮地想办法。这时,妈妈伸手帮他打开了:“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案例分析: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相应的水平,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很费脑筋”的大事;但是他们愿意为此费脑筋,并常常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而兴奋不已。
但有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得“等待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帮他找到答案是最省事的途径。但这种方式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以后还可能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案例2
“我自己来!”
浩浩今年三岁半。有一天早晨,妈妈想帮浩浩穿鞋子,准备送他去幼儿园。谁知浩浩推开她的手:“我自己来!”由于时间快来不及了,妈妈便执意帮他穿,而小孩却坚持自己穿。妈妈一生气,强硬地替他穿好,结果孩子大哭起来。
案例分析:
孩子有自己动手完成自己事情的天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刚帮孩子整理好小书包,孩子却把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家长为了省事,有时会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孩子是不希望成人事事插手的,他们更想要的是体验整个过程的快乐,而非结果。
案例反思:不要去打扰孩子的活动
一、保护孩子的自主活动本能
同样有这样一个例子:屋子里放着一摞叠好的毛巾,一个儿童把一条毛巾取下来,放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拿下第二条,放在第一条的上面;随后是第三条、第四条……直到把所有毛巾挪动完毕,然后又一条一条地把这些毛巾挪回到原处。
他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只是体验这个过程。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儿童挪动毛巾时,没有家长看到,因此没有受到成人的吆喝。没有成人的干扰,他才能如此轻松快乐。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家长千万要学会等待、耐心,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活动。
二、保护孩子自己的行动节奏
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正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成人瞬间就可以完成,并且会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了。
但是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而且节奏是不易改变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改变的正当理由。
其实当儿童被迫接近于成人的节奏时,他是痛苦的。然而很多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而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这种“帮助”孩子做事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依附于成人,而懒得再自己做任何事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而随之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家长要做的就是最好不要去打扰孩子的自主活动,保护孩子天赋的自主活动本能,并尊重孩子自己活动的节奏,让他们真正地自己享受自己活动的过程,并且在自主活动过程中自由地成长。
育儿心得: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全身心地付出,甚至牺牲了自己基本的需求,可是这样给孩子的爱,孩子真的会感到幸福吗?如果这份爱是牺牲父母自己换来的,孩子会感到压力和愧疚,甚至觉得被控制。所以说,我们需要做“自私”的父母,这种自私是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当我们学会照顾好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送女儿上学,经常会碰到她的一个同学。那个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衣服把她衬托得就像可爱的小公主。背的书包,头上的发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价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个衣着非常朴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鲜亮丽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朴实,我一直以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后来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来竟是小姑娘的妈妈。
这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孩子,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没有上班,虽然不舍得对自己花钱,但是对孩子的投资毫不犹豫,女儿琴棋书画都在学,儿子现在上中学了,刚给他报了个假期海外游学班。“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过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有一次聊起来,这个妈妈这样说。
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尘埃里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穿得光鲜亮丽,自己却衣着朴素,疏于打扮;带孩子出门坚决打车,自己出门再冷再热也要倒公交;孩子在家,荤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热热剩菜就是一顿饭;花高价送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却不舍得给自己办张健身卡;孩子在家像个少爷公主,自己却像个保姆.........
可是,这种辛苦,真的能够给孩子幸福吗?
-02-
说说我妈吧,和千千万万妈妈一样,为了孩子,做着默默无闻的供养。你问她有多节省?她不化妆,也不买护肤品,剩饭从来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太差。但是,家里花钱从来都是紧着孩子,自己过得抠抠索索。比如,小时候我和我弟喜欢吃三黄鸡,我妈从来都是只买半份,回来给我们吃,她和爸爸一点都舍不得吃。你觉得我们会吃得很香?不,每次我们吃着肉,他们就着咸菜啃馒头的时候,我心里都很内疚和不安。所以,我很少主动提要求。
我经常在想,偶尔买一只三黄鸡,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肯定不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多大影响,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黄鸡,家里每个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几口,也会让我们踏实很多、快乐很多。
直到现在,我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锁。我给她的钱,她不舍得花,说要给我存着。每次我一花钱,再想想我爸妈对自己的穷酸,像无形中背负了一套道德枷锁,感觉自己不孝至极,尽管我的钱是我一分分努力赚来的,可是花得仍是如此内疚和不安。
父母与孩子是一体的,如果父母承担所有的苦只为了给孩子乐,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愿意享受。何况,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点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不那么相符时,我妈妈就会开始痛说家庭史,讲述她和我爸为我们的辛苦付出,这些给我和弟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
一个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辛苦,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哪会过得幸福?
-03-
再说说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吧。她订婚时我陪她买订婚衣服,五百块钱买了条裙子,男朋友说钱比较紧张,先不要买外套了,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转身陪男友买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开启省钱模式,放弃了对生活品质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着一家老小。可一切辛苦并未换来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经常言语中带着对她的轻视和不满。
虽然她经常会抱怨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我们也劝她,“你得多爱自己一点才行”,但是她仍是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并且缺乏改变和反抗的勇气。
而她的妈妈也是在家里全身心付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即使她以前对妈妈有些同情和轻视,但是自己成家后却走不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个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一定程度上也觉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被轻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对。
所以,若想让孩子在婚姻中快乐幸福,你就得让孩子看到你自尊自爱快乐幸福模样,让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爱的,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伺候谁,谁顺从谁。
-0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儿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女儿特别喜欢表姐一个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表姐蹲下来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这个是妈妈的表,是妈妈努力工作,送给自己的礼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长大后有能力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表姐每年给她女儿买生日礼物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买一件。因为表姐想让女儿知道,妈妈爱你,妈妈也爱自己。
表姐曾给女儿写过一段话:“孩子,我愿意呵护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为你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妈妈也不应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你,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在她女儿眼里,她是个积极努力的妈妈,所以她女儿也十分优秀,不仅学习好,而且懂礼貌,心灵手巧,爱助人。
去年她女儿参加工作了,送给表姐的礼物就是用工资买了一款昂贵的包包,她说:“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让自己优秀才行,不然,哪能买得起配得上我妈妈的礼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爱你的孩子,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别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似乎可以传承,却永远无法给予。而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
只有热爱生活、宠爱自己,你待人处事、优雅智慧才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远比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不管孩子能够走得多高多远,你还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样才会让他觉得更自豪和幸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