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活动时正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桌面游戏,电话响起,我急忙走过去接了电话。“单老师,麻烦你等会儿跟小朋友们说一下,我们聪聪手臂上黑的是胎记。”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说这个呢?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了。“是这样的,昨天晚上聪聪吵着要们我帮他把这个黑色的胎记洗掉,说有小朋友叫他黑毛。”噢,原来是这回事,“好的,你放心好了,等会晨间谈话时我跟小朋友们说一下。”
晨间谈话了,我问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胎记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告诉孩子们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身上都有胎记,有的长在脸上,有的长在手上,每个人的胎记生长的地方不一样,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是的,我的腿上有个小黑的斑,我妈妈好像说过是胎记的。”“我的小弟弟的胎记长在屁股上”露露站起来说到“是一个咖啡色的斑。”“那人为什么要有胎记呢?”创创问。我也一时语塞,说实话,我也不大清楚。“这可能是我么人在出生的时候或小时候皮肤出现了一点变化,有一些色素沉定在一起了吧?对于这个问题,你么也可以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到书上或网上查查看噢。”虽然我的解释有点牵强,但还有个别孩子还若有所思地点着头。“那我们大部人都有胎记,我么小朋友看到别人身上的胎记,能不能笑话他呀。”“不能”孩子么异口同声地说着。“那如果发现自己身上的胎记,我么能不能用水把他洗掉呀?”聪明的朝朝立即站起来说:“这肯定不能的,它已经在我们皮肤里面了,又不是颜料涂在皮肤上,当然不能洗掉。”我肯定了他的说法。
这时我看了看聪聪,聪聪笑了。他对旁边的健健说:“听到了吧,老师说我这是胎记,又不是黑毛。”健健也笑了说:“以前我又不知道。”这时我又因势利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这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取得。我们能不能再给别人去取其他的名字啊?”“不能”这时我预料中的回答。“是的,我么不能随便给小朋友们取绰号,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有时候吃完饭散步的时候他们也会告诉我他们和家人的一些小事情,还有的孩子起床以后边穿衣服边和我说,看来他们是需要一个时间来发泄他们憋在肚子里的话。
不要说,他们说起自己家里的事情还挺流畅的,这让我感觉到,哦,他们的语言说的号清楚啊,平时上课的时候好像都没有现在这样清晰流畅。
看来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激发他们想说话的兴趣。
我觉得孩子们想和老师聊天,这也是个好事情,第一,可以拉近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第二,教师哪,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的想法。
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谈话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后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很信任老师,很喜爱他的老师。
我愿意倾听他们拉家常,说心事,我能够时刻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
一次,在美术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画“我最喜欢的游戏”。小小第一个完成,我发现他的画面很简单,画纸中间是一只大大的风筝,由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组成,全部涂成红色了。在空中飘荡的两条色彩斑斓的尾巴最显眼,其他事物面积小,结构简单且都以单色调为主,有些甚至没有着色。我问:“小小,这是什么游戏?”。小小说:“放风筝”。我又问:“你最喜欢的游戏是放风筝吗?”“嗯”。“你的风筝很漂亮、很特别,你能跟我说说你的风筝吗?”平时小小话很少,我想以此为契机,让他多跟我交流。果然,一提到风筝,小小的话就多了:“我的风筝很大,可以放的很高很高。它的尾巴很漂亮,上面还有花。风筝的两条尾巴很漂亮呢!对了,风筝飞起来时尾巴就会飘起来,而且还会发出响声呢!”说到这里,小小的语气明显激动起来。我说:“是吗?真神奇。你知道他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吗?”小小说:“有尾巴就会发出响声啊。”原来小小以为风筝发出响声和尾巴有关,怪不得他那么喜欢两条尾巴。我向小小解释说:“有响声是因为风筝下面有一个竹筒,风吹过竹筒中的孔就会发出‘嗡嗡嗡’的响声。”小小半信半疑:“噢!”我看到他这种神态,就说:“要不然你回去看看你的风筝下面有没有老师说的竹筒,好吗?”小小说:“我们家没有风筝。”我问:“你画的不是你家的风筝吗?”小小说:“不是的,那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这时,我指了指风筝下面画着的小小的三个人问:“那是谁在放风筝呢?”“我和爸爸妈妈。”小小的情绪有些低落。我问:“你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吗?”“嗯。”“那你和爸爸妈妈说了吗?”“没有”“你要是和爸爸妈妈说了,他们一定会带你去玩的。”“真的吗?”“当然。”小小听了我肯定的回答,他的情绪有所好转。我接着说:“等你和爸爸妈妈放风筝以后,再画给老师看,好吗?”小小高兴地回答:“好。”之前,我以为小小因为喜欢他的风筝而忽略了对游戏过程的表达。在与小小的对话中我才明白,因为根本没有玩过风筝,才不能表现游戏过程中的快乐。
在我心目中,小小是一个调皮而娇气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小小是由奶奶带大的。奶奶对小小非常宠,使他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曾令老师头痛。但是,通过这次交流,我发现小小是一个情感细腻、渴望得到爱得孩子,他希望能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获得成人的认可。
此后,我给予小小更多的关注,发现他其实有很多优点,如值日很认真,生活自理能力很强。
现在,我和小小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这些都因为我们的那次谈话,都缘于我通过读画了解了真正的小小。
开学有段时间了,我发现带着我们班的孩子去户外活动时,总是有部分小朋友欢占头排,喜欢插队,目的是和想站得更前一点,这样一来就出现你拥我挤的现象,我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一天,我站在对面,对孩子们说:“老师仔细看看你们的小脸,好吗?”孩子们都很认真站好,我走到了他们的身边,一一的认真仔细看看摸摸孩子们的小脸,并且亲切地在他们耳边说:“老师在前面也能看到你甜甜的笑脸哦。”或者说:“你的笑容很美哦。”孩子们笑了,很高兴的也在我耳边对我说:“老师我也能看到你笑容。”随后露出得意和满意的笑容,之后,我说:“排队”。孩子们就个个找到了位置,很快就排好了,经过几次抢排头的现象变好了。其实,孩子们抢排头是主要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的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重视,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缩短教师与孩子的距离,是亲近孩子愿望的好方法,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想法。
事后我想想有时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们也在发展,教师要做好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不要轻易就去插手,干预。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本就是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不能以成人固有的思维去理解他们,而应正真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感知他们的变化。调皮的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只要教师给予理解、信任,正确的引导不是吗。
晨间家长送孩子入园,我除了对孩子进行晨间的一系列卫生、安全等检查外,还应用这段时间跟孩子进行谈话交流。问问孩子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饭?家里有几口人呀?姐姐在哪里上学等等,来与孩子亲密接触,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今天早上,我边和孩子们玩九连环,边跟他们聊天。当我走到恩照的身边时,恩召红着眼睛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爸爸妈妈吵架了,吵得很凶,我好害怕,就跑到奶奶的房间里睡觉了。”我忙把恩召搂在怀里,摸着她的头说:“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呀?”“我也不知道”“不怕,恩召这么乖,老师喜欢你,小朋友们喜欢你,你的爸爸妈妈更喜欢乖宝宝恩召呀,以后爸爸妈妈不会再吵架了。这样
,你给爸爸妈妈画一幅全家快乐在一起的画,让他们知道恩召不喜欢他们吵架,喜欢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一起,等下午你妈妈来接你时,我替你送给你的妈妈,好吗?”“恩召听了怪怪的点点头,开始画画了。
下午离园时,我留下了恩召的妈妈,拿出了恩召画的画。恩召的妈妈看了,眼睛里流出了泪水。我又跟她谈了些当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心灵深处留下阴影的问题。恩召的妈妈把我当成了知己,又跟我说了他们吵架的事,我们一直聊到很晚。恩召的妈妈临走时紧紧的握住我的手,连连说谢谢。
事后,我好感动,我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我也好说声谢谢,你们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最近班里的小朋友特别爱向老师打“小报告”,面对孩子们喋喋不休的告状声,每次我都对他们说:“好的,老师知道了,小朋友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东西坏了,让他自己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但有一件事,让我触动很大,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徐雅诺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老师,咱们的滑梯扶手坏了,小朋友们还从那边上!”“好,好,老师知道,告诉他们不要从没有扶手的那边上,危险。”我虽然听了也答了,但是真正的疏忽了。过了不长时间,一个孩子哭着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磕到了!”我一看,原来是因为这个小朋友为了省劲从没有扶手的那边上,导致没有站稳,所以才会磕到,我看这情况赶紧给孩子处理了一下,并无大碍。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原来我们应该尊重以及关注孩子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尊重孩子们的观察力,尊重孩子们“爱管闲事”的好习惯。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根据事情的本质来判别有些“小报告”该听还是不该听。因为有的时候,孩子们的话可是“一语千金”!
开学了,见到了可爱的宝贝们都长高了!忍不住去抱抱、亲亲。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稚气的童音了。“老师好!老师好!”的问候是那样的发自内心,这样真挚透明的心,只能在孩子们这里感受到的。
新学期开始了,可是没有新教材。就来个自然的生成活动吧。不如顺着孩子们的意谈谈回家过年的感受。小班的宝宝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太好,需要具体的语言引导。
“小朋友们过了年都长一岁了,长高了也变得更懂事了”这时候,孩子们坐得很精神,好象是证明自己真的是很懂事了。
“咱们过年时,都有哪些好玩的事儿、好吃的东西呀?”
“我在家里吃肉肉、菜菜和肝儿了”,李依蓓小朋友抢先回答。但她用的是家乡话,还说的是叠音词。
“我放鞭炮了,我爸爸给俺买的。点着了,彭!”戴锡坤边说边比划着放鞭炮。
鞭炮话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共同兴趣,一时间这个小朋友也说他放鞭炮,那个小朋友也站起来模仿着放鞭炮的动作。更有趣的是今天刚来的一位小朋友说:“我也放鞭炮了,把这儿、这儿都弄上窟窿了。”他说着指着自己的衣服的袖子上的两个地方,哦,原来,他是想告诉我们,他放鞭炮时不小心把衣服上烧上洞洞了。
这是一个可以延伸的新话题,我马上接过来,哦,你是放鞭炮时不小心把新衣服弄坏了,紧接着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成人春节时放鞭炮受了伤的案件,然后抛出话题:“我们在放鞭炮时要注意什么?哪些鞭炮我们能放,哪些不能放?”
话题一出,张嘉恒小朋友马上接过来:“放鞭炮时,得这样”(他开始动作“指导”,慢慢蹲下来,把手里的火源慢慢靠近假想的鞭炮,然后迅速跑开)他举高火源,提醒大家:“得把香(火源)举得高一点。”
张嘉恒示范得很不错,何不让小朋友们都来试一试?正好孩子们也都跃跃欲试,就此插入“放鞭炮”的小游戏,当“鞭炮”点燃孩子们自动发出“滋滋滋”的声响,然后有几个调皮鬼迫不急待地“嘭”地“爆炸”了,一时间“鞭炮”爆炸声此起彼伏。
谈话很成功,但是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多数孩子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不会说普通话了;二是语言发展连贯的孩子太少,只有五六个小朋友能够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