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小昕今年已经上幼儿园小班了。在家吃饭的时候,总是要奶奶帮着喂,自己从来不肯动手,吃一口饭,玩一会,吃顿饭要半个小时,热饭吃到最后变成了冷饭。看着她吃饭,大人们心里那个真叫“急”。
二、案例描述
有一天晚上全家坐在一起吃晚饭,小昕坐在凳子上,等着奶奶过来给她喂饭。于是我问小昕:“你在幼儿园读书的时候,饭是自己吃的,还是叫老师帮你喂的?”小昕看着我一脸严肃的问她,想了想说:“自己吃的。”“那在幼儿园饭自己吃的,到家怎么还要奶奶帮你喂,难道到了家里自己就不会吃了吗?”“自己动手吃饭才是乖孩子。小昕,你想做一个乖孩子吗?”听到这句话,女儿沉默了,她没有回答,噘着嘴巴不吃饭,还不理我们。于是奶奶看见了,又是骗又是哄,端起饭,一口一口地喂,还当着女儿的面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女儿才肯吃饭。我与女儿的“较量”又以女儿的获胜而告终。
三、案例分析
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我也在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其实有些简单的生活技能,老师已经在幼儿园里教过了,孩子也已经学会了,为什么到家里就不会了呢?说到底还是一个字“懒”。早晨起床时,就急着叫奶奶帮着穿衣服;吃饭时,最好把饭“送”到她的嘴边;出门时,最好一直抱着她,一步也不想在地上走。可是在幼儿园里,这些事情都是她自己动手做的。
现在生活提高了,孩子基本上都是“独苗”,特别是隔代教育的“介入”,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是孩子看中的东西,就买,而没有考虑这东西对孩子有没有用。作为家长的我们,把一些本来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统统揽过来自己做,怕孩子做不来,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有时大人帮孩子做,是方便了不少,但是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变的越来越“懒”。
面对这种状况,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去解决呢?归纳了几点,希望与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
1、家长过于宠爱,包揽一切。
现在的家长都过分溺爱孩子,过于包容,什么事也不愿让孩子干,连最起码的吃饭也有成人包办,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2、缺乏自理能力,滋生懒惰
孩子懒惰和缺乏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祖辈的“精心照顾”下
,孩子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时间长了,就不愿意为了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孩子就变成“懒”孩子了。
3、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因为作息无规律,不利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必须让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固定的起居饮食和游玩时间,要让孩子在良好的作息规律上形成一个有规律的生物钟。
因此,避免孩子懒惰,提高他的自理能力十分重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调动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随着自理能力的增强,他会感受到自己安排生活的快乐和满足,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在不知不觉中摆脱懒惰的毛病。
对于0-1岁的宝宝来说,他们成长之路才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他们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父母好好做做功课才行。虽然孩子年龄幼小,但在照顾好他们吃喝拉睡的同时,也要进行一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帮助。
?1、六个月前建立好安全感
??对于零至六个月的小宝宝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父母在关注好孩子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智力发展。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能有效地建议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孩子就吃得香,睡得好,长得也快。不缺爱和安全感的婴儿明显要比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孩子活泼可爱聪明有趣。因此,父母在孩子六个月前,要尽可能地多点时间陪伴宝宝,给与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注。
?2、七至九个月好奇心萌发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小怪物,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急切想探索周围的一切,这从他们七至九个月就开始了。随着孩子学会了爬行,他们探索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宽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搞些小破坏,或是吃点小苦头,这些都是正常的,请父母多理解,多给与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而不是以弄脏衣服、怕孩子受伤等借口阻拦孩子探索世界的脚步。
?3、十至十二个月探索精神激发
??孩子到了十个月以后,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入前所未有的激发期,在这个期间内孩子的思维空间,创意空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父母需要多提供探索的机会给孩子,比如让他们玩积木游戏,接力游戏,拼图游戏等多种益智游戏,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4、十二个月以后
??孩子开始学着进行语言表述,也许只能说一个字,两个字,但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的心情却很是急切。父母需要多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找时间一起亲子阅读,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听童谣或是儿歌,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此时可以帮孩子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三餐有规律等等。年幼的孩子,教育只能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让孩子学会所有的东西,因为他们还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怪物。
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
1
正在午睡的我,接到了昔日的一个高中同学的电话,她说在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想见我一面,我说好啊。
这个同学叫娟儿,在高中和我同桌一年,印象里,她低着头走路,话不多。印象最深的,是某次上课,她额头有血滴下来,我好心提醒她,却被她狠狠瞪了一眼。
[IMG_0422.JPG]
后来,从同学那里听说,因为成绩不好,她经常被妈妈暴打。有次成绩没考好,她妈更是赶到学校,拿了一个木头棍子,当头就是一棒,好在她妈妈很快被几个老师拉住,这才免了皮肉之苦。
这么多年,偶尔在同学群里,依稀了解她的状态,再次见到,却仿佛老了许多。她说她离婚了,因为不自信,总是担心老公沾花惹草,吵架更是家长便饭;女儿也不乖,一不听话动手打孩子,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她,这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最终,老公说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女儿也归了男方。
曾经她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从小活在父母的“打骂”教育下,却也最终活成了她最痛恨的人,将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施加在下一代孩子身上。她既是一个“打骂”的受害者,也是一个“打骂”的传递者。
俗话说:“棍棒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吗?陈乔恩就曾在一期节目中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的,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妈妈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很长一段时间活在恐惧当中。这种打骂你认为可取吗?然而,研究表明,打孩子却是一个最愚蠢、最无能的行为。
[474000698cf837092d4.jpg]
2
——那为什么家长们还要乐此不疲的打骂孩子呢?
1)研究表明,2-6岁的孩子被打骂,是因为调皮捣蛋。
孩子把洗衣粉倒进了鱼缸;
把毛巾放在马桶里洗;
拿水杯里的热水去浇花;
穿着漂亮鞋子去踩泥坑;
把手机扔进了水里……
诸如此类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们的这些“罪行”简直就是“罄竹难书”,可孩子真的很无辜,因为这一个阶段,就是他们开始对探索阶段,所以常常会做一些让家长们觉得是“错”的事,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错与对,他只是想亲自去尝试一下。
其实,这种尝试,有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家长们千万不要过多指责孩子。
[ca9ee25cffdc50728ee666179fc7a07e.jpeg]
2)6岁以后,被打骂是因为不好好学习。
身边很多家长,都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开始感慨,以前从来不动手的,现在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网上流行的那一段:“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可见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很是敏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更打不得。
“童话大王”郑渊洁,他笔下那么多生动的角色,陪伴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可他学生时代,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曾被老师开除。后来,他的爸爸郑洪升便在家教他。著名主持人孟非,在上学那会,数学成绩一塌糊涂,是班上有名的“捣蛋王”。但是他们却是人生的赢家。
所以,家长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却不是唯一的标尺。而且,正确和耐心的引导,远要比打骂有效果。退一万步说,孩子成绩不好,最多就是不成材,但是,你的打骂却会让他不成“人”。
3)打骂孩子最简单的理由——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打骂孩子,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在家长们的眼里,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要多,他们决策的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可孩子偏偏不买账。说不通是吧,好了,一顿揍,孩子不说话了,默认了家长们的话,世界都安静了。
孩子在四五个月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会拒绝喝奶,饿了臭了都会哭,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做事的理由和风格,这也就是家长们所谓的,越长大越难管。
作家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要走的路,所以家长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绑架他们。
3
——中国式的“打骂”,是最low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杀伤力很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
生理上的创伤
家长一般动手,会借助身边的工具,棍子,尺子或者是别的什么,都会对孩子造成皮肉之苦。
甘肃省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因为被爸爸用棍子打孩屁股,肾脏收到了损伤,家里花了好几万,才治好这个“打”带来的“病”。
有一次,和一个家长聊天,他说自己的儿子常挨打,还标榜什么男孩子就得时不时“松松皮”,不然不知道天高地厚。
看着他身旁话语不多的孩子,真心觉得心疼。这“松松皮”的方式,真的要不得。
2
心灵上的创伤
孩子们的神经系统很脆弱,粗暴的打骂方式,都会使孩子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逆反心理
有一些孩子,被打骂后不是听话,而是越来越“犟”,什么事都喜欢跟父母作对。为什么打骂都不听,因为这是孩子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方式”,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很多问题少年,都是由此产生的。
2)遗弃感
在打骂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口无遮拦,会说一些狠话-----“不要你了”“把你送给警察”……
这些恐吓的话语,对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伤害,变得胆小。
3)暴力倾向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
一般爱打人的孩子,一定是被打了,知道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别人屈服,才会去动手打人!
4)仇恨心理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怎么打骂都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孩子三岁以后,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打骂就会让孩子在感情上和父母疏远,严重的话,还会产生仇恨心理。
4
打骂实在是一个不可取的教育方式,不打不骂教孩子才是正解!
我们经常会说教育孩子要——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建议家长们,在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妨尝试以下几点:
1、打骂孩子之前,先疏散一下自己的情绪
孩子犯了错,你很生气,可以暂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吃一个水果,或者是走到阳台上,去看一看外面的风景,或者是给自己一个规定,每一次打孩子之前数个数。
这个方法,一般会舒缓一下家长们当时激动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去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至于动手打骂孩子。
2、给孩子时间去解释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错,孩子做任何一件事,也是有他的理由。尽量让他们说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这样更有助于管教和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
3、尊重孩子
关于这一点,我想很多家长都会忽略。总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需要我们去指点迷津,告诉他们孰是孰非,却忘了孩子也是有一个有思想的小大人。
你认为天空是蓝色的,可他们却画了黑色,因为天黑了,所以就画成了黑色。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变成一个有想法的人,对于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放下那一只举行的手,面对我们的孩子,弯下腰,和他们保持一个水平度,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一边打骂一边告诉他们不能这样。
所以,打骂孩子前,请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选择了打骂,就是选择了用最快速和暴力的方法,让孩子停止了继续犯错,这却有可能断送了他们的一生!
中国的孩子,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早已缺失了价值观这样一种精神上的信仰,网络上更是是非之地,什么价值观,只要能引起关注,只要能发泄情绪,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私利,管你什么价值观。
曾经有个暑假,七个初中生相约去一个水库游泳,结果一名学生溺亡,其他几名同学吓得赶紧把他的衣服鞋袜藏起来,既不呼救又不报警,然后装成没事儿人样回学校上课。
可怜淹死的孩子的父母找了好久才找到自己孩子的衣服和尸体,他们在悲痛之余,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这几个同学藏起他孩子的衣服是为了什么?这种扭曲了价值观的初中生是对生命尊严的蔑视!说初中生年少不懂事,或许等他们长大后就会理解到生命意义的重大了吧?
幻想太美好,可现实并非如此。
有一名高一学生,把高二学姐的肚子弄大了。初尝禁果的他们既没经济来源,又无法承担生孩子的责任,就商量起堕胎这事儿。男孩子没钱只好去借钱,结果借不到钱。咋办呢?他操起棍子,照着肚子大的学姐劈头就打,直打得学姐一命呜呼,从此了无烦恼了。这是多么残忍的暴行,就因为没钱堕胎,就因为心烦了。
孩子成年了,学历高些了,也并不能阻止类似的惨剧发生。
河南某一高校的研究生,为了报复前女友,雇请职业杀手想要干掉前女友。不料看到杀手手持刀子而来,研究生连连摇头,认为这杀手不职业啊,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索性自己传授几招杀人的高技术给杀手,可惜这杀手太低端,四种化学杀人方法还没用上就被警方抓获了。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对社会危害性最大的是那些才高德劣的人,这种研究生根本不是在研究如何生,而是研究如何死啊。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再聪明有才的人也只不过是个人人唾弃的社会渣滓。
人的生命尊严岂能如此藐视!
美国的一位游民因为抢劫一家银行,打死了一名试图反抗的银行职员,结果被逮捕判了死刑。临行前,他要求最后一顿丰盛的晚餐,牛排、鲟鱼、比萨、红酒……他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番后,又仰着脖子灌下了一瓶红酒,意犹未尽之时,结果死了。
原来这人有高血压,因为停药和酒精刺激导致意外猝死,而死刑时间还有40分钟。死者家属提出诉讼,为了承担这一意外的结果,表示对生命权利的尊重,监狱方承认是自己的过错并承担了350万美金的赔偿。而死者家属也没有将这笔钱拿回去,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他们通过这件事情,警醒和告诫执法部门,每个人的生存权都需要保护,哪怕是一分钟,这种权利和尊严都无法被剥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是正确价值观基础中的基础,而我们当前的孩子教育,缺失了生命尊严这一课,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所以孩子从小到大的价值观被扭曲了,造成了某些人漠视他人生命。
中国孩子的教育,该好好补补生命尊严这一课了!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里,爸爸忙于工作,往往由妈妈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一个孩子,只要妈妈伴随成长历程,那么,妈妈的一切,包括性格、做人原则、思想……
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不得不说,教育孩子,妈妈的作用排在第一位。
家庭生活有这样的普遍现象,当老公在外打拼,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时,老婆往往因为会因为天然的母爱而更看重家庭教育,会比丈夫花多三倍以上时间去陪伴孩子成长。然而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一所名副其实的妈妈培训学校,很多女人只能在怀孕开始后,才慢慢“自我练习”如何做妈妈。
曾经就有一位妈妈向家教智慧平台吐露心声:“我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教育孩子。”其实这恰恰是错误的说法,如果这位妈妈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观念,并且能够应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那么,她就算文化水平不高,照样能教出好孩子。想想民国时期,多少文豪诸如鲁迅、沈从文、茅盾等人的母亲何尝不是农村出身的无才妇女,但她们却用自己的言行品德影响了孩子一生。
很多时候,孩子不怕妈妈没文化,就怕妈妈太专断。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他们往往忌讳这四种妈妈类型:
【金钱妈妈】——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孩子不管不顾。结果孩子也贪恋金钱,情感淡漠。
【强势妈妈】——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喜欢打骂孩子。结果孩子越加反叛,或者越加自卑。
【甩手妈妈】——只生不教,认为孩子的教育由学校承担,对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干脆放任不管。结果孩子有什么事情就自己扛,往往不加分辨,容易误入歧途。
【学业妈妈】——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活品格却不管不顾,活生生把孩子教成书呆子。
这恰恰说明,一个孩子的自我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妈妈的作用无可替代,千万不要情绪化的教育,不经意间把孩子越教越坏。当一个好妈妈,言传身教更加重要,所以说妈妈也是要不断成长的,努力提升自己,更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出好孩子!
1
妈妈再繁忙,也应该关爱孩子,愿意与孩子沟通。陪伴就是最好的爱,有妈妈的亲近,孩子就不会感到孤独。不妨在和孩子说话时多表露你的笑脸,不要总是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让孩子不安。
2
妈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管是外在面貌还是言行,妈妈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良好习惯往往是模仿妈妈的。如果妈妈强调饮食卫生,强调言行嘉善,强调外观整洁,那么孩子也会不自觉地往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妈妈自己每天都蓬头垢脸,言行粗鄙,忙着操持家务却不拾掇自己,那么,你又如何要求孩子也能做到干净整洁,讲究礼仪呢?此外,孩子进了小学后,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做比较,他们小小的内心,其实更希望妈妈能让自己骄傲。这并不是孩子爱攀比的表现,而是他们成长阶段的情感诉求。
3
妈妈要尊重孩子,才能培养孩子自尊心。一般来说,孩子更为亲近妈妈,有些妈妈却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的存在,漠视他的情感和要求,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甚至是出气筒。这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挫败心理。
4
妈妈应该学会恰当的批评技巧和表扬技巧。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孩子做对事就一通表扬,做错事就一通批评,往往没有理想的教育效果。恰当的做法就是,当你表扬时还愿意再说一句“我们还有再进步的空间,要继续保持努力呢!”当你批评时还愿意再说一句“妈妈相信你能改变,因为妈妈爱你。”孩子才能在妈妈的正面评价中摸索到自我的成长方向。
5
妈妈也要保持学习的劲头。妈妈的态度往往能影响孩子,当你面对新事物时不是拒绝,而是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那么这种做法也会带动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愿意学习新知识。
6
妈妈应该适时把孩子的教育权交给爸爸,不要让忙碌的爸爸忘记对孩子表达爱意。很多时候爸爸是粗心人,他们可能忙碌事业,可能沉迷游戏,可能天生就抗拒孩子……他们对孩子的关爱经常不表露,所以才有”沉默的父爱”一说。然而,孩子不到成年,是不会懂得这种父爱的。有的孩子甚至直言“爸爸是个在家生活的陌生人”,真是令家人哭笑不得。说到底,教育孩子的责任应该是爸爸和妈妈共同承担的,妈妈应该适时制造机会,让孩子亲近爸爸,也让爸爸发挥不同于妈妈的家长优势,教会孩子勇敢与坚强。
7
妈妈应该关注孩子学业以外的一切,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时候,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关键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格心灵的健康健全,妈妈们应该要着重培养孩子做个有礼貌有原则的人,做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