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杖轮,甚至直接扇耳光,也都有听说过。
我也挨过打。打得最重的那次,是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50分。我妈按着我,我爸打,拿块小木板,噼里啪啦,伴随着我拼命的嚎叫声,记忆深刻。我皮厚,屁股没有被肿,后来小升初,我数学96分。
终于轮到我们做父母,结果育儿理论变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错。
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精心专心,没有有效陪伴,没有教养内涵,没有经济能力去买几百万的学区房,没有挣得赢家人生,你看人家王思聪。
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可是怎么听,怎么心酸,请允许我先去墙角里哭一会儿再来。
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自从有孩子以后,一直自发自觉的拼命努力学习。看了很多儿童教育书。书里讲的都是正面鼓励,积极赞美,用心陪伴;附着图文并茂的介绍,如何开发,如何奖励,如何鼓舞,如何正面引导,但是没看到哪本书,有提到惩罚,就算提到,也是仅仅是在陈述弊端。
一句话现代育儿理论的基点是:孩子们都是天使,惩罚天使的必然是魔鬼。你是不是想下地狱?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是吓大的,现在的孩子就是哄大的。
惩罚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缩头缩脑的沉浸到阴影里面。每个熊孩子都是宠爱一身,满腹经纶的小皇帝。天文地理,国学英语,无所不知,可是行为粗鲁,自私冷漠,无视规矩。
父母彻底沦落成了给孩子们打工的奴隶,威严扫地,毫无控制力。
带孩子去参加试听课,开课之前,十几个孩子满地乱跑,大喊大叫。有个六七岁的男孩子,跑到讲台上,边扭屁股边脱裤子,让大家都看到里面的小内裤。他妈妈就坐在人群里面看着他,用自己的手指刮自己的脸,意思说羞羞。
他的举动成功的引起所有小孩子的注意,小孩子们都围着他笑。他把裤子拉上去又脱,反反复复脱三次。孩子的妈妈,一直坐在人群中,开始是用手势表示羞羞,后来见不管用,索性扭过头去不看自己的儿子。
作为妈妈,我明白,这个妈妈不是不想管,管不了。她比谁都更明白,若是出言制止,将会当场上演一出怎样的闹剧。
当她的儿子终于第三次把裤子提上去的时候,这个妈妈居然做鼓掌的样子,对于提上裤子的动作,表示鼓励。
我相信这个妈妈一定也读了很多的育儿书,因为都说教育要,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积极赞美,才会不伤害孩子脆弱心灵中,任意一个小小的角,才会让孩子自由成长,快乐童年,人生阳光。
我确信所有的人做了父母之后,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话,绝对不是“我爱你”,而是“不行”,“不要”,“不可以”!
而且,流血流汗的努力拼命,实现自己更美好的价值,是一件从来没有被编进人生的程序的事情。人类的价值观完全是后天社会属性的表现。吃饱喝足,少出力,多偷懒,找个地方躺下来晒着,才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从我这个粗鲁母亲的角度来看,在育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如暴风雨一样猛砸下来的赞美和鼓励,也不是永远细声慢语的耐心陪伴。育儿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规矩,透明公平,奖罚分明。
孟子三千年前就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婆婆在她的院墙边种了很多蔷薇,每年她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修理。蔷薇科的植物都带刺,修理一整墙的蔷薇,并不是一件美事。
有一次我问:“让它长成自然的样子,也省了你的事儿,不好么?”
我婆婆摇头:“养花,七分靠管,三分靠剪。单浇水施肥是不行的,剪不能随便乱剪,但是想要它盛开到荼蘼,就要及时剪。”
人也是一种动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努力泯灭人类骨子里面存留下来野蛮天性,把一个软软,眯着眼的小动物训练成一个遵守规矩的人。整个社会规范也不过就是一堆堆人给自己制定下的规矩,框定了自己,也方便了自己。
所以人在江湖,想走得快,想吃的开,绝对不是张扬自我,恣意妄为,而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有一次我一个人带着两孩子赶火车。子觅看见别的小孩吃巧克力,她也要。我包里有巧克力,但是检票的时候,抱着她,牵着思迪,拉着箱子,背着自己的包,还垮了一个袋子。我实在是没办法掏出巧克力,撕开袋子。还要提防着她不会把巧克力掉地下,或者化在手里,摸得满脸都是巧克力。我给她说:“等一会儿,上了车就给你。”
也许是饿了,也许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她烦躁不安,被拒绝后,就开始发脾气,坐到地上,嚎啕大哭。
火车站的地有多脏,我就不形容了。我试图去把她拉起来,她全身的力量,拼命往下拽。子觅是个很胖的小妞,那时三岁,差不多三十斤了,跟个秤砣一样,根本拽不起来。
一个卷毛混血儿在地上嚎叫,恨不得全候车厅的人都来围观。人越多她哭的越厉害,我怎么提也提不起来。所有人的票都剪完了,再不走就晚了。
我没办法,咬着牙,使劲的把她提起来,她还想再往下坠,还没等她再坐下去,我手起手落的就狠狠的在肉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子觅被震住了,一下子就止住了哭声,惊恐地看着我。
我把她抱起来,让她勾住我的脖子,我厉声厉气地说:“不许再哭了。抱住我,我们上火车。”
旁边思迪看到妈妈发脾气了,也是有些惊恐。跟着我拼命的跑,没有和平常一下,喊累喊跑不动。
我如逃难一样,跑上车。还没坐定,火车就开了。
我是个粗鲁的母亲,思迪子觅,我都打过屁股和掌心。不过现场拎起来,当着人的面挥手就是一巴掌的次数非常少见,所以这一次,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我想如果把这拍了视频,请专家点评。肯定会说,今天子觅的表现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她能坐在地上哭,那是因为平常的时候,我对她放任。打孩子是不对的,尤其当乌泱泱好几百号人。还会有更有效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一个人带着两个幼龄孩子的出门,火车站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总要有个照应……
很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活在当口,我首先要完成的事,赶上这辆火车。其他的事儿,容我喘过气来再说。
真实生活中,有很多当口,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如说的那样,细心耐心,闲庭信步。这就需要成人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相互驯养的默契关系,彼此知道对方的底线,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一起快速的走过。
如果说我这次是一个意外事件,那我朋友儿子挨打,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我朋友的儿子三岁时,喜欢拿家里厕所刷,当作一柄剑迎风挥舞。为了增加效果,自己还会去马桶坑里沾点水,甩的客厅里一地水点。
让我们坐下来慢慢说,三岁左右,是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一个转型。孩子们需要不停的挑衅父母的极限,从中证实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探索自身能力,吸引注意力,扩张自己的根据地。
给他买塑料剑,木头剑,甚至干净没用过的马桶刷,爸爸妈妈陪着舞,都没有用。因为儿子知道,只要他一挥马桶刷,所有的大人都会朝他靠拢。五千年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也就这么个效果,不过结果更惨烈,丢了了整个帝国。
有阵子,他们把马桶刷藏起来呀。问题是,去朋友家玩,儿子会把别人的马桶刷拿出来,在别人家的客厅里舞,可以脑补一下尴尬指数。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知道,对此有什么办法?不是分析原因,不是提出看法,而是有什么有效意见,可以改变这个客厅地板上横着一个滴水的马桶刷的问题?
后来我朋友有一次,把儿子提起来,裤子拽下来,朝着屁股啪啪啪一顿。儿子白白的屁股上,全是红色的巴掌印。打完之后,他把自己锁洗手间里,看着自己嗡嗡发麻的手,对着镜子说:“你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从此儿子知道,玩马桶刷会屁股疼。在自己长得比爸爸高之前,这个家里还是老爸的地盘。偶然还会偷偷再玩一下,阿姨警告:“再玩,我就去告诉你爸爸。”儿子一脸不满,摸摸屁股,也就放弃了。
现在儿子已经十岁了,问他为什么那么爱玩马桶刷。已经长到一米五的半大小子一脸迷茫地摇头,“怎么可能?你们在污蔑我?”
我并不是在推崇惩罚孩子,我是推崇制定规矩。规矩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以轻易放弃。
成人不应该依仗自己更高更大更强壮更有力,把惩罚作为一种优于孩子的特权。但是在育儿的问题上,惩罚也不应该是一个有意被淡化的话题。惩罚是一个锋利的宝剑,可以切肉,也可以切手指头,但是就因为怕切到手指头而锁到抽屉里面,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如果说,规矩是垒起来的墙,惩罚就是孩子们失控后,撞到墙上的蘑菇包,撞得越狠,记得越牢。孩子都是一个个的小人精,这次在这里撞到了,知道了疼,下次绝对尽早拐弯,只留个优美背影。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天生出来的好孩子。每个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赞美,三分的惩罚,十分守规矩。
父母和孩子,双方协定,共同认可,在一起制定规矩。言必信,行必果,对于父母也对于子女。
契约精神,始于孩提。
育儿心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要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她们多么需要得到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肯定。因此,我觉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一)表扬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女儿开始不喜欢弹钢琴,小屁股一上琴凳总坐不到15分钟,我很苦恼。曾试过换老师,也试过打骂,都不见成效。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去文化宫学琴时,女儿看到哥哥姐姐纯熟的演奏,就动情地听着,舍不得离开,这时我随口说:"我们思思这么聪明,以后一定比哥哥姐姐厉害!"不料这节课她学得特别认真,钢琴老师还乘机给她一朵小红花。回家的路上,她很兴奋,我深受感触。以后每次弹钢琴时,我用各种方法表扬她,进步确实很快,练琴的兴趣也高了。
(二)表扬能使孩子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女儿刚转到新蕾幼儿园时,胆子特别晓,上课不举手,不和小朋友玩,有时还哭鼻子。陈老师一接手就发现孩子的缺点,常常同我交流,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她,还让小朋友陪她玩,上课常常表扬她。记得那时,孩子回家常常说这句话:"妈妈,今天陈老师表扬我了!"看着她开心的笑容,自信的表情,我打心眼里高兴。现在孩子上课不再胆怯了,还常常自告奋勇上台表演。我感谢陈老师对她的肯定和鼓励,这将会使女儿一生受益。
(三)表扬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长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过多地呵护使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我经常教育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八"节那阵子,我看到我每天洗碗很辛苦,就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一定帮你做很多很多事情。"我灵机一动,说:"好啊,今天你帮我洗碗,怎么样?"她高兴地答应了。我就手把手教她方法,她学得很快,我赞扬她,还写了日记。第二天老师在班级中读了她的日记,回到家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以后她能时时做到自己地事自己做,还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样既锻炼了能力,也磨练了孩子的意志。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希望父母们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多给孩子一些赞赏和鼓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样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女儿已平安成长六个春秋。她的学习与生活是快乐的、温馨的、自然的,也是平凡的。打开记忆的闸门,许多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初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要去上学,就紧张得不得了,不愿意上学,不想离开温暖的家。有时候我经常自责,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陪她的时间很少,都是外婆带她。每当听到她外婆跟我说,她哭喊着要外婆早点去接她,我心里很是不舍,真想她永远寸步不离呆在身边。但我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女儿要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努力读书,也需要与社会这个大家庭融入。
因此,在家的日子,我都给她讲故事、陪她一起分享幼儿园里的趣事、讲老师的好,也叫“寓教于乐”吧,同时让她给我讲每天所见所做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逐渐感受到上学的乐趣,感受到老师的好,如果在学校里学到了新的手工、新的儿歌,回家会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她的快乐与成就感。
在生活的点滴上面,我们从小鼓励她要有良好的秩序感,家里的东西不要乱堆乱放,自己玩具、学习用品最好用整理箱分别放好,自己把玩具收好,大的应该放在哪里、小的应该放在哪里,这一点她做的很不错。现在经常会提醒我,东西不要乱放,哪来拿来的放到哪里去,人小鬼大地开始教育起我们了,哈哈!
我们家长也深知一个道理,好孩子是夸出来。做家长的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但要注意表扬的事情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表扬。比如铭悦今天饭吃得好,我们就说:“铭悦今天饭吃得真快!妈妈真喜欢啊!”诸如此类的,而不是光说“铭悦是个好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对了。我记得她刚上幼儿园那会,对于画画,一点也不会,我在家无数次的教她拿画笔画画,总是学不会,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过后,慢慢的开始学。回到家,哪怕是弯弯曲曲的画上二笔,我们也会说她:“嗯,画的真捧,如果这条线画的更直一点,会更不错。”这一点,相信学校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表扬孩子们的。
前些日子我一连几天下班回家,都见到女儿坐在桌前画画,我问她:“铭悦,最近很听话噢,天天画画。”女儿回答我说:“妈妈,老师说我画画进步很大,所以我每天回家都要练习画画。”当时心里涌进无数的感激与感动,感谢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有要求上进的表现,也让我感动。
闪念间,女儿已在幼儿园学习近三年了。她酷爱讲故事,画画,从刚开始发音的不标准,到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升迅速,除我们家长的辅助外,这一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育。希望女儿越来越自信,并走向自强。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很多,但伴随她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故事更多。作为家长,我为她的每一次进步由衷地高兴,为她的进步感到骄傲;更要和老师一起为她加油、鼓劲,希望她的人生活得精彩、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五月育儿知识:孩子的饮食不可偏
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由于孩子受到父母溺爱,孩子愿意吃什么,就买什么,给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有的不吃鱼,不吃青菜,甚至讨厌鸡蛋,没有香肠就不吃饭的现象是非常多见的。偏食会寻致幼儿各种营养素缺乏,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肥胖也是营养失调的表现。偏食的孩子,一般还伴有比较任性、没耐性、依赖心强、缺乏自制力等缺点。有些偏食的孩子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到了亲朋家,也不得不给以特殊的照顾,这样会把孩子娇惯得更加乖僻。
孩子偏食并不可怕,由于年幼的孩子可塑性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难以矫正的坏习惯,只要父母引导得法,幼儿偏食的坏习惯就能得到纠正。
纠正幼儿偏食,有以下几点方法可供父母参考: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减少零食,严格规定零食时间,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俄了再给吃的;走亲戚、串朋友,或野外郊游时,让孩子吃那些平常不爱吃的东西,因为这时孩子心情愉快,可能什么都吃,只要孩子吃了,就要及时表扬,不要强迫,说服教育是纠正孩子偏食最好的方法。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儿点。
不能迁就。当父母发现孩子开始厌恶什么食物时,‘绝不能让它“合法化”。比如,孩子上顿不愿吃土豆,不要说:“宝宝不爱吃土豆,这顿就吃萝卜吧!因而应该让他忘掉上顿吃的什么,照样往他碗里夹土豆,当然应该变化一下烹调的花式花样,以激起孩子的食欲。如果大人为了疼爱孩子,一见孩子不爱吃某些食物,就从此不再给孩子吃,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宝宝不爱吃这个,不要给他!”这样做实际是在提醒孩子,加深对某种食物的厌恶。当然也要避免用威胁或吓唬的话对孩子说,昨天没吃,今天一定要吃,不吃就怎样怎样。这样的话只能进一步激起孩子对食物的厌烦感。
启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比如,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吃芹莱时咬不动,吐掉了,以后就不愿吃了。过两天吃饭时,父母应仍然夹一些比较嫩的芹菜对孩子说:“宝宝,一你看芹莱青绿青绿的,多好吃呀!你吃吃看。”同时,大家都要夹这个菜吃。孩子吃下去后,要及时间好吃不好吃。这样反复几次,孩子就习惯了芹菜的味道,就不再挑食了。还可以说一些比如“只有什么都吃才能长壮实,才能长得高,不生病”的话,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不给孩子挑食的权力。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让孩子高兴,常常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问他:“吃鸡蛋还是吃鱼肉?”“是吃煎鸡蛋还是吃煮鸡蛋?”这样做无疑是在教育孩子挑食。孩子思想是单纯的,当父母给他煮鸡蛋时,一般不会跟煎鸡蛋或荷包蛋比较。因此,家长决不要给孩子挑食的机会和权利,要使孩子养成父母给什么就吃什么,并要吃完的习惯。
在纠正幼儿偏食时,还要注意促进他们的食欲。如果替子胃口不好,就会对本来不喜欢吃的东西更加厌恶,这时纠正的效果,就不如在孩子胃口好、食欲旺盛时时正的效果好。
二是不要不管孩子。不管孩子的现象多发生在独牛子女家庭,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让步,孩子在家里为所欲为。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位成员的位置颠倒了,孩子成了“小皇帝”,说话“金口玉言”,“管理”着家庭。这样的孩子成年走向社会后,不仅独立生活能力极差,而且还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在社团或组织里,往往会成为麻烦的制造者。
在管教孩子间题上,正确的态度是严不过分,爱不至宠,该管的一定要管,不该管的也一定不要管。在批评孩子的方式上也应讲究艺术。比较有效的批评方式有:在批评的同时伴随表扬,孩子会感到父母还是爱自己的,从而稳定情绪,坚定改正错误的信心。如在批评孩子的行为时,应肯定孩子的本人,“明明是个好宝宝,但是今天损坏了玩具就不好了,是不是?”批评孩子的现在,应表扬他的过去。
另外,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不要暴跳如雷,对孩子大声吼叫。要正面批评,不要用反语讥讽。批评过后,不要再反复唠叨,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降低批评效果。但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时,要毫不留情地当场训斥。对于在幼小的孩子时候,如果不在当场就加以训斥的话,是不会有效果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