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
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父母决定孩子性格吗?
遗传因素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争议颇大的问题。一般理论都倾向认为,遗传因素通过气质和智力而影响人的性格。
遗传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气质,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在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而粘液质的人则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气质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所以,一开始气质就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早已为詹森研究证明了。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商上总有显着的相关。詹森把此归因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进而言之,智力和性格都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的影响,而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
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冷静地审时度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自觉、大胆、果断和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
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01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谋深远。
可惜,当下很多父母,失去了真正“爱子”的智慧和格局。
如迪士尼摸臀事件;
迪士尼内,8岁小男孩(可能)不小心摸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屁股,女子便说了男孩几句。
男孩的家长知道后,集合随行的几位家长对年轻女子推搡怒骂: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
“就你长这X样,还摸你屁股。”
再如35岁安医生被逼死事件;
游泳池里,13岁男孩摸了安医生臀部。
在安医生要求孩子道歉后,孩子不仅不道歉,还出现侮辱性动作,甚至吐口水。
安医生的丈夫看不下去,就把孩子的头按进水里,教训一下。
结果男孩的父母知道后,叫人去更衣室把安医生打了一顿,事后更带人去安医生和安医生丈夫的单位闹事。
甚至将剪辑过的视频放到网络,利用安医生夫妇体制内的职员身份引起社会公愤,引导舆论暴力辱骂安医生和安医生的家人。
结果,安医生心理承受不住,服用500多片安眠药自杀身亡。
我相信,没有人会说,以上这几位极力护犊的家长不爱孩子。
相反,他们极其深爱。
然而,父母之爱是需要讲究智慧和格局的。
当爱的智慧太浅、格局太小,面对孩子犯错,却无法正视这份错误,更无法纠正和得体处理,那么,这份爱便会变成侵害孩子的毒药。
在日常行为和处世态度中,一步一步腐蚀孩子的血骨和灵魂,使其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万物唯我独尊、事事要强的劣性人格。
02
是的。格局小的父母,就是如此可怕。
往小了说,他们在给孩子的人生制造挫折。
往大了说,他们在给社会培养未来的毒瘤。
因此,真正懂得爱的父母一定是修炼自己成为大格局的父母。
什么是大格局父母?
大格局父母:明是非、懂自省
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有大格局的父母一定不会推卸责任,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在他人、学校或社会身上。
她一定会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中看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走回正轨。
大格局父母:轻利益、重品行
曾亲眼看到有父母为了逃票,在游乐园或公交车上,要求孩子量身高别站直。
这种父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殊不知,几块钱的便宜占得不大,却给了孩子极差的品行教育,给了孩子致命的人生设限。
有大格局的父母则相反,他们深知好的品性才是孩子最硬的底牌,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通行证,才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因此他们会不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和处世态度。
大格局父母:会鼓励、重过程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赢了比赛时,立马对孩子又亲又抱,甚至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奖励。
可是,当孩子输了比赛时,他们又立马表现出失望、气馁、冷漠等情绪,将孩子置身于灰暗的自我怀疑之中。
而有大格局的父母,在孩子失利时,他们绝不会冷眼相待,甚至加倍给他增负。
他们会给予孩子鼓励,教会他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输赢。比起输赢的结果,他们会更看重过程给孩子所带来的成长。
大格局父母:尊重个体、给予自由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谈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你而来,却不因你而来。他们虽与你同在,却从不属于你们。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从不用自己的梦想和爱去绑定孩子的人生和自由,绝不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替代品。
他们会尊重孩子作为人的独立个体,尊重他生而为人的做梦自由,也会鼓励他去勇敢追梦,甚至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有力的条件。
大格局父母:既温情、又狠心
马卡连柯曾说: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坏的教育者。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虽然心里深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但是他们又深知父母子女一场,终归要分离;孩子终究要独立去面对世界,要独自去扛起生活的重担,要独立地撑起一个家。
因此,他们不敢懈怠,他们会狠下心地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和坚强。
大格局父母:眼界深、不轻言弃
孩子的本性,即遇到困难就退缩。
所以很多孩子学习一项特长兴趣,往往都会经历过“我不想学”的阶段。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不会以孩子当下的感受为主,不会盲目顺从孩子的“不想学就不学”。
他们会引导孩子去思考是“太苦想放弃”还是“不喜欢而放弃”。
如果孩子怕吃苦,大格局父母会想方设法去开导他,让他明白坚持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也让他明白只有经历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更会让他明白“苦只会苦一时,不苦则会苦一世。”
大格局父母:舍得管,更舍得老师管
孩子如同幼苗,如果没有人及时为它修枝剪杈,就极易长成“挖脖子树”。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并给予相应的惩罚时,他们不会立马不高兴,或站到老师的对立面,甚至让老师丢饭碗。
他们知道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
于是,他们会严格教子,也会和老师形成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共同让犯错的孩子回归正道。
大格局父母:不吼不叫,好好说话
当父母情绪失控,孩子就只能接收到父母的吼叫,教育信息一概不知。
犯过的错,在父母的吼骂下得到暂时修正,不久就又复发。
更要命的是,不断地吼,吼走了孩子的安全感,也吼掉了孩子遇事好好说话的能力。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比起短期的教育效果,更看重孩子成长背后的逻辑。让他从根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解决问题,更要言传身教,让他从中学会遇事淡定,有力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因此,他们一定会尽量不吼不叫,好好说话。
大格局父母: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董卿曾说: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因此,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永远不会自己一边搓麻将,一遍训斥孩子好好读书;一边炫耀花钱走后门更省事,一边要求孩子做正直的人······
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让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父母的表里如一中变得智慧、变得自律、变得优秀。
03
俗话说: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格局,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双眼睛。
如果真的爱孩子,那么,请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格局父母。
用自身的大格局,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成为一个是非有见解,眼界有高度、思维有深度、为人处事能从容大度的人。
而不是让自己事事挡在孩子前面,替他抱不平、扛风雨。
更不该让自己成为不分青红皂白、胡搅蛮缠、报复心强的人。
爱孩子,请选择成为大格局父母!
在此,只愿世间不再有包庇孩子摸臀和逼死他人的事件。
以上,共勉!
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一些宝宝比较好动,一些宝宝会比较内向……所以为什么不同的宝宝性格会有差距呢?事实上,宝宝性格的不同,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下决定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
宝宝自身因素
宝宝在出生之后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一些宝宝的性格是比较急的,他们一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就会哭泣,而且爸爸妈妈总是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够把孩子哄好。
还有的孩子,性格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哭,爸爸妈妈特别身心。所以,爸爸妈妈总是会夸奖这些孩子比较听话,脾气好。
外界因素
除了宝宝自己的原因之外,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是受后天的影响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所以这些外界的因素有哪些呢?
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家都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己的风格不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事实上‘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好的话,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会变得比较自卑和沉默。
相反,要是孩子是在比较好的氛围中长大,周围也比较喜庆,孩子会比较快乐,性格自然外向,话也会比较多。
爸爸妈妈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会比较像爸爸妈妈,同时孩子的性格还会受到爸爸妈妈言行的影响。宝宝平时会观察爸爸妈妈的言行,要是爸爸妈妈不经常笑的话,孩子以后也会变得比较拘束。
要是爸爸妈妈性格很好,喜欢结交朋友,平时也经常逗孩子开心的话,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也会比较开心,性格也会比较外向。
因此,要是你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的话,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做一个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然而,现实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父母帮忙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父母帮忙系好。。。。。。有这种做法的父母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间接地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那么,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呢?教育专家指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自立自主,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能独立生存的人,才是父母爱孩子的根本。具体说来,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分地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给他自己去尝试、去实践。
2、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
父母最好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柜子等,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支配个人用品的习惯。例如:蜡笔、尺子等学习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屉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内,图书放在小书柜,弄乱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时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3、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母平常可以让孩子帮着做一些诸如擦桌子、洗碗筷等孩子力所能及的小家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责任感。当然,当孩子完成任务后,不管做得怎样,都要对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你今天学会洗碗了!”既尊重孩子,又强化了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4、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发问,是孩子智能活跃、独立思考的表现,此时也是启发孩子智慧的最佳时机,父母应好好利用。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切忌轻易和盘托出答案。你只需给孩子一个“引子”至于结论,就让他自己去寻找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你的启发诱导下,相信孩子自己会找到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的。
5、有耐心,不代劳
有些父母嫌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口气就把孩子半天也没表达明白的话全说了。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身心发展的成熟,也要靠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单纯可爱。可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性格。众所周知,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外家庭环境的影响则最为深远。
离园活动时,小朋友正在书写数字,王立惠的爸爸来接他时还剩一点就写完了,李老师便让家长稍等一会儿。就在这时,我们班的“小淘气”姜建宇小朋友就开始捣乱了,时不时动动王立惠的笔和本,影响小朋友写字。李老师发现后变出声制止了他,可李老师刚转过身姜建宇又开始捣乱了。这下王立惠的爸爸发火了,冲着自己的孩子吼道:“你是不能揍他?笨死吧,就老实在那儿让人欺负。”李老师见状连忙上前调和,让孩子爸爸消消气。孩子们见状都吓得鸦雀无声
,王立惠唯唯诺诺的躲在李老师的身后一言不发,好似下一刻爸爸的巴掌就会落到自己身上似得。就这样李老师安抚了王立惠爸爸好长时间才让家长压下火来,带着孩子离开了。这样让我从中看到了王立惠小朋友性格形成的原因。正是因为爸爸的火爆脾气导致了孩子胆小内向的性格。第二天,孩子来园后我特意询问了他,爸爸在家中经常发火吗?孩子点了点头。这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渐渐地我发现,王立惠小朋友变了,经常会有小朋友跑到老师跟前告状说王立惠打他了。活动时间也时常能看到他违反活动规则与他人打闹的场景。但一点到他的名字却依然是那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很明显孩子听了家长的话,开始慢慢变成原本那个自己不喜欢的他。
孩子的性格形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如果早期教育能给孩子以足够的关爱,让他在被爱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勇敢、自信,懂得和别人友好交往,自然没有人敢随便欺负他;相反,如果家人之间行为粗野,经常互相指责、抱怨,动不动就恶言恶语,甚至暴力相向,孩子就会胆小怕事,被人欺负也不敢吭声。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被欺负的负能量积累到极限,就会爆发出来,这时,角色就会转换,总被欺负的孩子就会突然变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好战分子”。
作者:于福宁来源: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牟幼儿园
孩子分房前跟谁睡,影响其一生性格。原因又是什么呢?
孩子跟谁睡,在心理上就会跟谁感觉更亲近。由于老人和爸妈的身份不同,双方接受过的育儿理念不同,将必然导致孩子跟不同的人睡在一起,性格也将产生不同。
孩子跟爸妈睡在一起,尤其是妈妈,性格更优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就通过一系列感知得到了来自母体的安全感,而出生后,他们会更加需要与妈妈肌肤接触以重新获得安全感。妈妈晚上和孩子一起睡,是母子间感情交流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孩子充分享受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你要知道,不管月嫂照顾的有多专业,奶奶姥姥照顾的有多周到,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妈妈的存在。
但要注意的是,妈妈可通过哺乳增加与孩子的肌肤接触,尽量还是同房不同床较好,避免大人睡觉压到宝宝,也能方便妈妈夜里照顾孩子。而且也不应一直同房下去,等孩子5岁左右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考虑分房睡了,不然很容易使孩子性早熟,且独立性差。
孩子和老人一起睡,影响心智发育
上了年纪的老人,其呼吸系统的功能会发生退化,尤其到晚上睡觉时,老人往往需要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来获得氧气,如果宝宝跟老人睡在一起,就会被迫吸入大量的废气,这样不仅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心智发育,对宝宝将来的性格、人格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就不能和老人一起生活,白天还是可以一起照常生活的,只是夜间休息时尽量分开为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