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滋润幼小心灵

教育笔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教育笔记 08-13

父爱,滋润幼小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教育孩子是一样的,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这个学期我们小六班来了个新朋友,名叫杨正西。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们发现西西任性执拗、喜欢自言自语,虽说上过一年半的幼儿园,但是没有一点纪律感。正西妈妈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全职母亲,丈夫做生意很忙,很少与孩子在一起,从小西西都是跟妈妈的时间多,两岁后就上全托班了。现在,西西妈妈也觉得西西好像是年纪越大脾气越怪,说什么道理他都不爱听,只要他认为可以做的事就一定要做,不管是对是错,也不管别人的感受。西西妈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很想带西西去看看医生。听了西西妈妈的话,我觉得和我看到过的一篇文章非常相像:一个男孩子在太长的时间里失去太多的父爱,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和排解幼小心灵中的这种不愉快的情感,于是他就选择与身边的成人对抗以及攻击小朋友等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想:不光男孩,女孩同样也需要父爱。幼儿长期生活在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男孩子仅仅在母亲的抚养下,性格会女性化而变得缺乏阳刚之气,或是变得暴躁易怒;即使是母亲抚养女儿,孩子的性格也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有些妈妈把希望寄托在幼儿园这,但实际上,父爱是无法替代的,幼儿园同样不能替代父亲这个角色。幼儿园里多数是女性,她们能给予孩子的是母亲那种温柔的爱和老师那种理智的爱,而父亲那种阳刚而厚重的爱,孩子是无法得到的。为了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为人父者谨记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父爱,滋润幼小的心灵。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总是严父慈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不单单是严厉的象征,也逐渐融进了亲情的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孩子的榜样、楷模。有很多成功人事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都是经过父亲的教育、指点,从而奠定了自己所走的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亲能给予他勇气和信心;当孩子犯下错误时,父亲也会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过失,鼓励身处困境的孩子,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当妈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的时候,父亲就应该充当教育的主角,采取严格乃至严厉的教育方式,最终使孩子接受到正确的、健全的教育;当孩子内向、胆小的时候,父亲会以男人的阳刚之气去感染孩子,带着孩子亲历山水,到大自然中去磨练孩子的性格,使孩子逐渐形成勇敢坚毅的品质;当孩子在郊游中走累了,父亲就会背起孩子,这时父亲宽厚的脊背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时,父亲就会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扛着他,这时孩子会感到父亲是那样的高大。就像有人说过:父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父亲是把健康与活力和阳刚之气带给家庭的人,男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和父亲一起,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女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父亲,尤其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方面,父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是最重要的,不同类型的父亲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事业型的父亲可以让孩子注意你如何全神贯注的看文件、读书,可以把你读的书讲给他听,他们将来总有一天也会去看;上班族的父亲,每天在下班回到家后抽出固定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等等;出差型的父亲可以把每次出差在外的所见所闻、当地的风土人情讲给孩子听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成长心灵才有能力爱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了,才能有能力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飞机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悦……突然,机长告诉你,飞机发生了故障,将在5分钟后坠毁。你有5分钟时间给你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请你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11日下午,在洛阳电视台演播大厅,伴随着伤感的音乐,轻轻的啜泣声在大厅里悄然响起。

短短5分钟,当每个人争分夺秒地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后,突然顿悟——对别人的要求,又何尝不是自己应努力做到的。

这是杨伟林主讲的“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的一幕。杨伟林,NGH国际注册催眠导师、心灵导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中国亲子心灵旅行第一品牌创始人,在洛阳举行“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

激活潜能,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一根喝酸奶的软吸管能把一个硬硬的土豆给扎透吗?”当杨伟林手里拿着一个土豆、一根软管问大家时,大多数人摇了摇头。

“这就是人固有的心态或者说是对自身能量的不理解。”杨伟林轻弹手指,吸管毫不费力就扎破了土豆。

“其实,你只要激活内在的巨大潜能,你的亲子关系、工作和学习都不成问题。”接下来,杨伟林又给大家做了“身体旋转360度”、“食指会长长”两个小游戏,让大家惊奇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量,发现潜意识所发挥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杨伟林告诉大家: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现实中,有些妈妈却用潜意识给孩子负面信息——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乖不乖,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他的脑海里就会被打上一个烙印“我只要乖、听话就是好孩子”;当孩子学走路摔倒在地上,你马上惊叫“宝宝,你疼不疼”,他就会知道“哦,原来我摔倒了可以哭”;你接下来一句话是“别哭,给你糖吃”,他马上就被传递了一个信号“原来我一哭就会有糖吃”,下回他就会用哭闹当武器;如果你再跺一下地,说“都怪地板,弄疼了宝宝”,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很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人……

教育孩子,你只需学会“哦”

“如果你还没学会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只学会‘哦’就行了。”他给大家描绘了一个孩子回到家和妈妈对话的场面——

“妈妈,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气冲冲地)

“哦,你不想去学校。”(力图平静地重复)

“我讨厌学校!”(仍气冲冲)

“哦,你讨厌学校。”(再次重复)

“其实,我也不是讨厌学校,我只是讨厌那个老师!”(声音低了几度)

“哦。”(看着孩子,期待他说下去)

“我只是忘拿一张纸,他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

“哦。”(充满理解地凝视孩子)

“其实,我也知道我错了,他才说我。”(声音更低了,用惊异的目光看妈妈)

“哦。”(鼓励的眼神)

“下一次我在课桌里多放几张纸就行了……”(头低下来,变得平静)

“清理内心的垃圾,才有能力使亲子关系走向更崭新的阶段。”杨伟林最后用了20分钟的心理催眠,让现场每个人走回童年,重温和父母的亲情,修复畸形的亲子关系,和“最爱的人、最对不起的人”对话,得到内心的宁静。音乐静静流淌,而眼泪也在每个人脸上恣意流淌……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这几天我在看一本书《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孩子那孤独无助的心灵,我眼睛湿了。想着现实生活中,我们父母有时会打着爱与付出的口号,每天忙里忙外总抽不出空陪孩子,总带着情绪在孩子面前发泄。反省一下此时的我们是否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记住:"仇恨蚕食心灵",一旦我们的心被仇恨所纠缠,我们便无法快乐,生活在仇恨当中,便是生活在不幸当中,这种不幸还会传导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安.

一次周末,约闺蜜xx到咖啡厅闲聊.好久不见了,发现xx整个人显得特别憔悴.刚坐下来,xx就不断的诉苦.说她儿子胆子特别小,xx的儿子二周岁了,每天晚上睡觉都要xx陪睡,白天带他外出从来不肯跟别的孩子玩在一块.整天缠着妈妈.而且特别爱哭.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哭.不知什么原因,整得xx忙里忙外的还要忙孩子精神都要奔溃了.

自己是过来人,知道要照顾一个孩子是挺不容易了.我让xx要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多带孩子到外面与其它孩子玩.xx说:唉!我最近老跟他爸吵架,哪有心情带孩子出去玩啊.有时看他烦人自己心情原本就不好,好几次都被我打了,可是每次打完看到孩子那可怜样我又心疼.

我说: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更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另外父母老是吵架孩子也会感到没有恐惧没有安全感.xx说:唉!别说了,都是我婆婆引起的,我月子的时候她从来不到医院照顾我,我要生孩子之前把她从老家接到厦门为的就是让她能照顾我的月子,我老公要上班没空,我父母身体不好.可是婆婆迷信说医院这地方身体好的人不能去,去了就会传染上疾病.不来就不来吧,等我出了医院回到家,每次孩子洗澡,婆婆都要求我自己给孩子洗,洗完澡还要我洗衣服.婆婆说她以前生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的人没那么珍贵,也要让我从走她以前的路.

说实在的,孩子是家庭矛盾的最大受害者,尽管孩子已经两周岁了,但是他还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流,晚上还要妈妈搂着睡着,这些情况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安全感所致.境由心生,大人的心里充满怨气和怒气.这些会不经意地写在脸上.孩子长期对着妈妈一脸的怨气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当他亲眼目睹爸爸打妈妈的情景他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紧张焦虑恐惧和担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他怎么能获得起码的安全感呢?

我想,我们爱孩子首先要给孩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孩子在乎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这里写的不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更是一个走出阴影、开始明白爱与被爱的男孩,一个逐渐懂事、开始积极生活的男孩。这是一次躲避孤独的逃跑,更是一次寻找爱的回归。

让孩子从小心灵充满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但社会不会因此就减轻他们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从小培养他们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爱心和感恩之心。

从小培养责任感

孩子的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孩子俩。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孩子谈“爸爸不在身边我俩要相互体贴照顾,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事,让爸爸在外面放心工作。”她点着小脑袋同意。我让她操心负责自己的事情:如自己听铃声起床,自己穿衣服,晚上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洗。另外,分少部分家务让他做,如吃饭时她负责摆桌子,拿碗筷,吃完饭负责收拾、刷洗碗筷等,我适时地表扬鼓励。很快,她自己都能认真做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适量增加家务劳动的内容:择菜、收拾房间,帮妈妈一起招待客人等。慢慢地,她就觉得做好这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班里有一名同学家庭条件不好,在孩子的言谈中,我听到班里很多孩子欺负他,歧视他。怎样帮助这个孩子?也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成长。我和班主任联系,老师说物质上的给予也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个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和他玩,那么就从您的孩子开始吧。我和孩子一谈,她很愿意配合老师、家长,就主动和那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作业并相互交换手工礼物。慢慢的,更多的同学加入和那个男生一起玩,老师适时鼓励,再没有同学欺负那个男生。孩子们在和谐、有爱心的班集体中生活学习。

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育孩子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路上看到清洁工,我和孩子说:每天你还在美美的睡觉,他们4点钟已上班,才使我们能在清洁的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对他们要感恩;花草树木不要攀折,它愉悦着我们的心情,要感恩。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对孩子说,每天都有很多人为我们服务,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用行动回馈社会。

点评:家长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让孩子懂得:认真做好自己每一件事情是他的责任,关心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和社会。

从小让孩子的心灵充满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但社会不会因此就减轻他们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从小培养他们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爱心和感恩之心。

从小培养责任感

孩子的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孩子俩个人。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孩子谈“爸爸不在身边我俩要相互体贴照顾,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事,让爸爸在外面放心工作。”她点着小脑袋同意。我让她操心负责自己的事情:如自己听铃声起床,自己穿衣服,晚上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洗。

另外,分少部分家务让她做,如吃饭时她负责摆桌子,拿碗筷,吃完饭负责收拾、刷洗碗筷等,我适时地表扬鼓励。很快,她自己都能认真做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适量增加家务劳动的内容:择菜、收拾房间,帮妈妈一起招待客人等。慢慢地,她就觉得做好这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班里有一名同学家庭条件不好,在孩子的言谈中,我听到班里很多孩子欺负他,歧视他。怎样帮助这个孩子?也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成长。我和班主任联系,老师说物质上的给予也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个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和他玩,那么就从您的孩子开始吧。

我和孩子一谈,她很愿意配合老师、家长,就主动和那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作业并相互交换手工礼物。慢慢的,更多的同学加入和那个男生一起玩,老师适时鼓励,再没有同学欺负那个男生。孩子们在和谐、有爱心的班集体中生活学习。

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育孩子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路上看到清洁工,我和孩子说:每天你还在美美的睡觉,他们4点钟已上班,才使我们能在清洁的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对他们要感恩;花草树木不要攀折,它愉悦着我们的心情,要感恩。

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对孩子说,每天都有很多人为我们服务,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用行动回馈社会。

点评:家长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让孩子懂得:认真做好自己每一件事情是他的责任,关心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和社会。

做心灵健康的父母


做心灵健康的父母,在我遇到的许多父母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

第一种父母是因为种种原因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往往可以给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自己认为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不需要担心出现任何问题。可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在长大后很容易在青春期叛逆,成为问题孩子。等到家长们发现事情不妙开始关注孩子时,这一切已很难沟通了。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无条件的爱和坚定地管教。这两样东西跟金钱没什么关系,必须要求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说实话,爱和管教都是累人的事儿,还不可以雇佣他人来代劳,更不可以雇佣其他东西代劳,所谓父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吧。

另一种极端的是做父母的,为孩子牺牲了一切,孩子成了生活的全部,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对父母。他们晚年得子,不幸的是,孩子天生体质不好,经常寻医问药,医院的门槛都被踩塌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因此越发炽热,不顾一切地投入对孩子的照顾之中,忽略了生活的其他部分。几年后,这个孩子的身体还是老样子,却养成了爱打人、骂人,甚至不怕人的现象,紧接着,他们的经济状况出现危机,到最后,夫妻俩的感情、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情绪变得很低落,整个家庭如一潭死水!

对于这样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父母,我想对他们说,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除了好好照顾她之外,就该好好照顾自己。为自己留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生活中除了孩子以外,其他重要的层面。自己的事业、爱好,给自己一些休闲娱乐的空间!

所以,做一个心灵健康的父母,把我们的爱,我们的责任慷慨地给予孩子的同时,也要把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为自己经营一份快乐、健康、体面、充实的生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