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教育从小事抓起
教育孩子,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不能有所放松,最好从每一件小事,都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今天我班幼儿去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公园,幼儿的情绪非常高涨,活动前,我先与幼儿明确了此次去公园的目标,并与幼儿讨论了一下在途中及在公园内以及返途中该注意的事项,幼儿说的十分好。幼儿在一路上表现的也确实很棒。
一直到我们一群人到了公园,看着公园里的风景,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的开心。我带领幼儿一边慢走欣赏风景,一边为幼儿讲解或提问,幼儿观察的极为仔细,也积极响应。这边的桃花开着,那边的落了一地的花瓣,还有的只有花骨朵,柳树发芽了,小草钻出地面了,幼儿的眼中透着惊奇与好奇。这时,队伍中的脚步有点乱,有幼儿边跑过来边大声的喊:“老师,小萌乱扔垃圾。”并指着一张地上的餐巾纸,我走过去请他捡起来扔到旁边的垃圾桶,“这才不是我扔的呢。”萌萌瞟了我一眼说,他不愿捡,一旁的幼儿开始激动了,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地炸开了锅“老师,我看到他扔的。”“我也看到的”“小萌他骗人”“乱扔垃圾不对的”……在一片讨伐声中,小萌开始犹豫了,我问道:“是你扔的吗?”他点点头,但仍倔强地站着,不愿动手去捡,其他幼儿安静地盯着我和他,当时我有点尴尬,我去捡起垃圾扔吧,其他幼儿一定不服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也会乱扔垃圾,让我来捡,对幼儿不负责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教育,可让他捡吧,他又不愿动,这时突然想到他爱听好话,何不改改我和他说话的方式呢,于是我走到他身旁在他耳边说“小萌也是个爱卫生的小朋友,对吗?”他腼腆的点点头,我拉着他的手让他捡了起来,他很快的把垃圾扔了跑回了队伍,笑着对我说:“小萌也是个好孩子,对不对?”我笑着对他点点头继续带领幼儿们欣赏观察,他们也都兴致勃勃。
教育幼儿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虽幼儿年龄小,他们天真可爱,不懂也无法理解什么是责任感,但幼儿却是善恶分明的,因此先让幼儿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来公园时讨论到不能乱扔垃圾,幼儿们铭记于心: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当幼儿听到小萌不承认错误时,从当时来看小萌也不愿去承担自己的错误;那些看到小萌乱扔垃圾的幼儿可不买账了,情绪激动,小萌不承认,那不就是那几个幼儿在撒谎了,在此,我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可真大,小萌开始还无所谓,想耍赖,结果在一片讨伐声中只能承认。我了解小萌平时比较随意,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但同时他的自尊心极强。这件事虽小,但却可以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他体验责任的一种经历,形成责任感的萌芽,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责任意识,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教育契机。
小萌在听了同伴的那些话后,自尊心受伤,因此他虽然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却不愿行动起来,只是站着,这时旁人给他一个台阶下,他自然就欣然接受。现在的孩子平时在家作威作福惯了,受不得半点委屈,受挫能力弱,听不得逆耳的话,所以讲话时要注意一下方式方法,用鼓励性激励的语言让他欣然接受。我运用恰当的语言让他在感受不到批评的情况下纠正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化说教教育于行动教育。幼儿感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弱,说教的效果比不上行动,因此不如拉他的小手去做来得更直接明了。
教育是一个过程,而责任教育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是与其他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这件事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点,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一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住教育的契机,以点完成线,以线完成面来完成这一教育过程。
泽泽先拿了一个圆形当娃娃的头,然后拿了一块大一点的长方形当身体,然后在长方形的下面放了两个小长方形当腿,接着他又拿了两个小的长方形放在头(圆形)的两边,我正纳闷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拿了两个小三角形放在这两个小长方形的旁边,我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说是手。原来,他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了。再看看其他几个小朋友,发现他们也是这样,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这时我对他们提问说:“你们看看你们的手臂长在什么地方?”他们看来看去,然后说:“在身上。”“对,那你们应该把手臂安在什么地方呢?”泽泽犹豫了半天,拿着长方形一会儿在头上放放,一会儿在身上放放,最后试着在身上拼上,还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没有异议,才确定下来。最后拼完的时候,我问他:“现在是不是像个娃娃啦?”他点了点头。
在拼图的时候,在画人的时候,小朋友会把手臂画在头上,这是小班小朋友绘画的特点,可能对他们来说,手臂长在肩膀上这个方位,小朋友还是不能正确的辨别出具体方位才会表现出这种绘画特点。我们中班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原来没有学过绘画,所以绘画的水平还是在最原始的状态中。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结构,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的水平,当他们不会画的时候,也可以用拼图或者黏贴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因为是很多小朋友都不会画,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这类的集体活动,帮助大多数孩子掌握这个技能。
教育随笔:熊猫娃娃
开学第三天了,琪琪小朋友终于来上幼儿园了,她是在家过完元宵节才来的。早上她刚进入教室准备吃早饭时,琪琪妈妈便把我悄悄叫到一旁。琪琪妈妈说:“孙老师,琪琪这两天在可犯愁了,她想来上学又怕上学。”我问:“为什么呀?”她说:“琪琪想来幼儿园可是她怕吃饭和睡觉。”听到这里我立马明白了。琪琪妈妈接着又说:“孙老师,能不能让琪琪带个熊猫娃娃来幼儿园,中午她抱着娃娃睡觉可能会睡着。”我问:“为什么?”琪琪妈妈说:“她晚上在家睡觉就是抱着熊猫娃娃的。”于是我点头表示同意了。第二天,琪琪果然带着熊猫娃娃来上学了。到中午睡觉时,她心满意足地抱着娃娃早早地闭上眼睛,不在像以往翻来翻去的,最后终于睡着了。
这件事让我感慨颇多。琪琪是个乖巧、文静的女孩,平日在班级话语非常少,可是很懂事。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纪律很好。游戏和学习时表现也很不错,就是吃饭和睡觉一直是个难题。吃饭时太慢,睡觉时总是睡不着。虽然老师也提醒过或在旁督促着,就是很难入睡。后来了解到她平日在家白天也很少睡午觉,睡眠似乎就是比别人少,所以老师也不在强求她。但通过这次事件说明她还是很在意老师对她的看法,她的心思很细腻。作为教师我们平日可能并未关注到那么多,尤其是这类乖乖孩子。以后对于孩子们的观察,我们还需要更加全面与细致,要多关注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我认为虽然是大班幼儿了,对于每个存在个体差异与个性的孩子来说,对于每个孩子的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不能认为是大班幼儿就不能怎么样,对于孩子的需要要实时满足,适当引导。
案例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案例描述: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立刻娃娃家里的耀耀、萱萱、贝贝就将各自准备的三杯水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们自己的那杯水,然后又开始忙乎着为我准备饭菜。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萱萱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我没有马上指责她,而是不做声响地将掉在地上的菜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老师你怎么了?”我说:“我现在疼地很厉害。”爸爸耀耀说:“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爸爸赶紧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妈妈萱萱给我揉揉肚子,宝宝贝贝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这下又变得整齐了。
评析与举措:
通过观察,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在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揉肚子,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并需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行为时,我们不需要马上指责,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娃娃变成一个胖娃娃。”在儿歌的引领下,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捏着一个“胖娃娃”。
“老师,你看看。”耳边传来明明稚嫩的叫唤声,我跑过去一看,立刻傻眼了。只见凹凸不平的大块橡皮泥中间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我不禁脱口而出:“这是什么?”明明仰起小脸,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一个坑。”我不禁怒火上来了,冷冷地说:“大家都在捏胖娃娃,你为什么捏一个坑?”明明神秘地说:“小娃娃如果不好好吃饭,没力气,就会跨不过这坑,会掉进去的。”显然孩子的思维没有跟随着教师,行动也有违于活动的预设。怎样转化孩子的情感,让他的行为融于同伴之间呢?
看着孩子快乐的小脸,此刻他还在为他的杰作而得意洋洋呢!如果采用比较生硬的口气,断然地否定幼儿的行为,那么势必会打击幼儿的操作热情。孩子在不情不愿中,勉强按教师的要求捏橡皮泥,孩子不会体验到手工活动给人带来的快乐。
于是,我又为明明拿来了一盒橡皮泥,对他说:“你让你的娃娃吃得胖胖的,看它还会不会掉进坑里。”明明说:“好!我的娃娃是最棒的!”说完,他开始了新的手工制作活动。
有时,面对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为,轻轻一句鼓励的话,远胜于严肃的训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的那些淘气鬼经常互相讲起一些不文明的话语,小朋友们接二连三到我身边来状告某某小朋友说不礼貌的话了。为了平息孩子们之间的纠纷,也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文明礼貌习惯,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
只要有小朋友或者是老师听到有不文明的语言时,老师会向孩子指出这句话不好听、不文明。让孩子知道这是不良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和改正。同时,教师示范给孩子如何用文明的语言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在孩子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为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引导他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督促孩子能够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早,会用“请”、“谢谢”“不客气”等一些礼貌用语的孩子。另外,还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了如果孩子会文明的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就能成为“文明之星”,在每周五的时候,我们会请成为“文明之星”的孩子选择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大家一起观看,以作表扬,从而激发其他的小朋友,努力争取下个礼拜当“文明之星”。在幼儿园我和配班老师以及保育员阿姨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小朋友见面时亲切的打招呼,请他们做事时不忘说声“请”和“谢谢”。当我们不小心撞到孩子,及时并且真诚的向孩子说声“对不起”,我们在打扰孩子的时候,就应悄悄的说声“对不起,打扰一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会在这种彬彬有礼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使用各种文明礼貌用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进步很大。来老师身边告状的小朋友少了。每天早晨,孩子们都会主动和小朋友、老师问好,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礼貌地说“请你帮我一下好吗?”“谢谢”……。渐渐地提高了孩子们的文明礼貌习惯,个别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懂事了。为了巩固孩子们这一良好的习惯,我们还要求在家与在园一样,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都要学会常用的礼貌用语,最有礼貌的就是“文明之星”。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它不只是教幼儿口头上的一些礼貌用语而是发自幼儿内心的。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必须长期坚持,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的渗透,给幼儿创造一个文明礼貌的优雅环境。从而实现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应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相信我们会继续努力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个个成为“文明之星”。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玩“娃娃家”游戏了,我向孩子介绍新材料:围裙,告诉他们这是妈妈烧菜时围的,并且示范了围裙的围法,要在后面打个漂亮的蝴蝶结,如果宝宝不会打,可以请爸爸或者老师帮忙。
漂亮的围裙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纷纷表示要做妈妈,要给娃娃烧饭吃。于是,当我请“爸爸”去请一位“妈妈”时,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请到的“妈妈”相当神气,马上去戴上围裙,但是自己不会打结,旁边的“爸爸”这时也乐意上去帮忙。但是范涵宸一个人没动,也不去请“妈妈”,我就上前问他:“宝宝,怎么了?还不请“妈妈”去?”他一脸的不情愿,慢腾腾地去请了坐着的王泳懿,两人去了“小卧室”。
当我从其她区域回来时,发现“小卧室”只有芊芊一个人在,宝宝不在娃娃家了。我一找,原来跑到美术区去涂色了。我上前问他:“爸爸怎么出来了?啵啵饿了,在家哭呢!”他回答我:“我不要做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有围裙的,可以戴着烧饭,我没有。”我继续说:“那爸爸可以抱娃娃啊,爸爸力气可大了,是不是?”他听了,才点点头跟着我回到了“小卧室”。
后来几天的游戏中,我重点观察了宝宝,发现他在游戏时常常脱离岗位,一会走出家门,到别的家看看,玩玩,有时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到别人家去,仿佛自己的家不够吸引他。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缺乏角色意识,出现离岗、串位等情况。案例中航航的离岗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对爸爸这一角色的兴趣,无所事事,
在观察中我发现天天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在遇到困难时仍然会有生气等消极表现,这也符合幼儿的特点。可贵的是,天天并没有逃避,而是想出办法来达到目的,这反映了天天良好的个性品质,很是值得班上孩子学习的。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
一天,我指导孩子区域活动时,在发现娃娃家里孩子们正在玩炒菜、做饭的游戏,可是由于他们过于注重体验做饭的过程而把饭菜弄了一地,我刚思考着如何介入游戏,正巧发现阳阳拿着电话说些什么,我顺势做了一个接通电话的样子:“喂,你是阳阳吗?”
“我是,你是老师吗?”
“是啊,我听说你们家里非常整齐漂亮,我可以去你们家做客吗?”
“好呀,你来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好,我们等会见!”
只见阳阳放下电话,高兴地转身对其他小朋友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一会要来我们家做客了,咱们快点收拾一下吧,我还说要给老师做好吃的呢!”
说完只见他们几人好像商量过一样,马上分头行动了起来,有收拾卫生的、有做饭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不一会,区域的环境变的整齐多了,我就来到娃娃家,孩子们高兴地迎了上来说:“请进,老师你请坐!”
“呀,你们家果然很整齐,很漂亮。”我连声称赞道。
“老师,你爱不爱吃青菜啊?我给你做了好多好吃的青菜呢!”阳阳说。
“好呀,我非常愿意吃。”
阳阳赶忙端来了他亲自做的白菜还有胡萝卜说:“老师,你吃吧!你尝尝,吃完了我还可以给你做。”
我边吃边说:“真好吃呀!特别是坐在干净整齐的房间里吃饭,心情真舒畅。”
就这样,娃娃家里的孩子们盛情款待客人,游戏继续进行,活动区的环境变得有序起来。活动后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了游戏的感受。
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孩子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其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