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环境】——民主、平等、亲爱、和睦、欢快、恬静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不要娇宠溺爱,也不要冷落他。一家人要做到互相关爱,分工劳动,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一家人还要互相赞美良好的行为表现,运用礼貌语言和幽默;一家人可以经常开故事会、朗诵会、运动会,表演各种节目,还可请亲戚、朋友、小伙伴来家里玩,尽情享受亲情和友情。【智慧环境】——丰富、整洁、优美、爱阅读、提问、爱操作
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科技百宝箱、大地图、地球仪、科学实验器具,再给孩子一个植物园、动物园就更完美了。生活环境要整洁优美,特别是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美丽的风景画,优美的书法作品,“好宝宝表扬栏”更对孩子有积极的鼓励作用。当然别忘记给孩子设立一个锻炼身体的环境,如沙包等。一家人要经常读书、讨论,一起动手做玩具小实验,并不断鼓励孩子。对于2岁半以后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设立20分钟的“静悄悄”时段,各人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专心做事情,不说一句话,事后评定孩子的表现情况。【意志环境】——按时起居、规律生活、自我控制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种作息时间,如早起、早锻炼,制定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养成有动、有静的活动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3岁以后的孩子看什么电视,父母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以儿童节目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多看也不少看。3岁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钟为宜,3岁以后每天20~30分钟为宜。当孩子逐渐长大,还要教给他怎样用钱,怎样节约,怎样存放,鼓励他买书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办替代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喜欢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依赖父母,吃饭没有家长喂饭就不吃,衣服哭闹等着家长来穿。学习方面,可谓是家长占据了孩子的主动权,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都给孩子抱各种课外班,幼儿自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我认为改善这一现象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提供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教师与家长主动放手,大胆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如果你一味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请求你来帮助他。逐渐的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下降,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可以重复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延长思考的时间,带着幼儿在家或者在班级里转一转如果这时候幼儿看见一件东西,他认为能够解决问题,你确认为不能,但是你要憋住,让他自主探索,只有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与材料充分的接触了,孩子才能发挥这个材料的更宽更广的用途。当看到他们自己解决字的问题时候,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信的笑容。既给幼儿增加了自信,又使幼儿自己解决了问题,增加了幼儿的成功经验,家长和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每天给与幼儿一种成功感一种习惯需要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完成,幼儿的成功感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予幼儿成功感,使他们产生自信,可以在班中为动手能力不强的幼儿或者自信心不强的幼儿,最大限度发掘它们的优点,设置专门的小专题的主题墙,给与幼儿自信,内容有观察幼儿制作的过程图片与文字,还有观察到幼儿进步点。给与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让幼儿感受到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成功总在细节中体现,或许孩子不知道可以尝试哪一种材料帮助自己时,你可以给幼儿两种选择,请幼儿选择一种进行尝试,当孩子用这种材料帮助自己把作品完成,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感受。
当幼儿像你展示作品时候,即使你能够看出画面的所有内容或者你认为这幅画面没有内容,你可以踏实下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向幼儿请教一般,可以问你可以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我很好奇你这个用绿色的笔画的是什么?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这又是一种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孩子像你清楚地讲述了他的作品内容,也许你认为他画的是什么。但是他给你讲述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和成人的关系进了一步。
只要听到“投降”两个字,大人会本能地表示不屑和不悦。似乎,在大人的观念里,怎么能向自己的孩子投降呢?殊不知,这里的投降并不是它本来的意义,而是代表着与之相反的意义。而且,它所延伸的含义,还包括了亲子之间的信任。
爸爸妈妈容易挑战信任
有的父母相信,孩子是自己最棒的老师。从不同的孩子身上,爸爸妈妈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耐心、好奇、谦逊、信任。
然而,信任最具有挑战。正如育儿专家经常说的那样,他们看到的最直接的争斗,往往是关乎信任的问题:相信婴儿真的没有在操纵、控制;相信宝宝需要间隔一小时、或者多间隔一会儿再喂奶,以便于隔出喂养及消化的空间;相信幼儿能够学习控制自我的能力。
虽然,在幼儿还没有自然入睡的能力之前,免不了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当他的小肚皮充分扩张时,他就能够在协调吮吸、吞咽的过程中,学习到呼吸的能力,这样宝宝也就能更好地配合喂养;当宝宝准备好时,他也会接受到家庭的膳食,没有任何强迫,也无需大惊小怪。
即使幼儿还处于学习的阶段,爸爸妈妈仍然要保持冷静与尊重的心态教育、引导。
当小家伙还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极端情绪时,并不意味着他犯下不可饶恕、急需惩罚的错误。别忘了,孩子的大脑尚处于帮助他弄清各类状况的发展阶段。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温和的指导与信任,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
“投降”并不是不好的行为
正如同父母学习信任孩子的先天需求与善良一样,爸爸妈妈也不妨试着学习“投降”。爸爸妈妈可以尝试跟随小宝宝的节奏,或者努力调整自己的方式。事实上,当爸爸妈妈越是处于挣扎的状态,亲子相处就越困难,风险也就越多。
“投降”是善待自己
当然,“投降”并不意味着示弱或顺从,更不是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投降”代表着接受孩子的现在,以及父母当下所处的位置,还有些许放手的成分。
培训中听到一个故事,题为《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还真深有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纽约唐人街有一家酒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好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后就开始下滑,酒店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各种硬件设施是一流的,酒店菜肴质量也是一流的,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天,一位富豪邀请了几位朋友在这家酒店里小聚,酒店老板顿时受宠若惊,为表示敬意,频频上前敬酒,使出浑身解数与富豪套近乎,他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客源,无论如何一定要拉牢他。而在餐厅的另一边,则靠墙站着一位小伙子,是新来酒店上班的服务员,他在一边暗暗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当那位富豪离开的时候,老板又亲自将他送到了门口,返回酒店的时候,小伙子叫住了老板:“我们酒店的生意不怎么好!”
“是的!可是你也应该看见了,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现状!”老板说。
“假如您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意将会更差!”小伙子说。
老板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请我做一个月的主管!并且我做主管的一个月里,你要听我的安排!”小伙子从容地说。
“可以!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有让我听你安排的实力呢?”
“我敢肯定,刚才你送到门口的那个人不会再来我们这里吃饭了!”小伙子说。
老板听他这样说,以为他是个故作神秘没事爱乱讲话的人,就开玩笑地答应了下来:“如果今后一个月里他真的一次不来,我立刻请你做主管!”
时间一晃过了一个月,本来老板以为那个富豪一定会被他拉成“固定客源”的,可是还真像那小伙子所说的,富豪再也没来过,而且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差。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小伙子,老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对小伙子兑现了承诺,让小伙子做一个月的主管,并答应不过问任何事,一切由小伙子一人负责。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天里老板只是暗中观察,他发现那小伙子对任何客人都只是微微一笑一点头,更要命的是他从不知道向客人敬酒、套近乎,但是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从小伙子上任以来,生意却一天比一天好,老客户也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他又惊讶又好奇又感激,恨不得立刻要知道那小伙子究竟用了什么回天之术。
终于,一个月时间到了,老板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小伙子问他:“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简直是小儿科的问题!当然是尽量满足客人的需要啊!”老板说。
“说得很对!但是你有没有去想过,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而你们只知道客人需要什么,却不知道客人‘不需要’什么!”
“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老板懵住了,说实话,他真的还没去想过客人不需要什么,“难道我们尽量去满足客人的所需还不够?”
“当然!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们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去敬酒,但是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来吃饭,是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而不是来接受你的敬酒,你的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做自己的事情,这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同一宴席上,有主次之宾,在不断向主宾敬酒的同时,其实你也在向同一桌上的其他宾客做暗示:我不在乎你们。这也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在你对某一桌上的宾客敬酒的同时,更是对其他桌子上的宾客的一种不平等的对待,他们会想:难道他们是客人,我们就不是客人了?这样的感觉同样是别人所不需要的!你在无意识当中给了顾客这些他们根本不需要的感觉,足以让他们对你的酒店产生反感,这就是导致你的生意每况愈下的原因!”
老板听后茅塞顿开,从此,他除了揣摩顾客需要什么的同时,更下大力研究顾客“不需要”什么。20年以后,他的酒店在全美国都开设了分店。而当年那位小伙子,就是如今被誉为华人中最顶尖的成功学专家、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国际上继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的第四代励志成功学大师,也是世界华人中唯一一位国际级励志成功学大师——陈安之。
陈安之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是:“成功一定有方法!”
同理,我们的教育也要关注孩子的“不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不够从容,不相信孩子,在孩子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就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受阻。
举几个例子:
1.生活自理能力。保育员为了不让家长有怨言,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冷暖,帮他们穿衣、穿鞋等。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大班孩子应当有了比较强的自理能力,教师要给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比较好的做法,先教会孩子们基本的方法,然后就每天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尤其穿衣服。天不太冷时,午睡起床了,让孩子自己穿衣,相互看衣服穿得反不反,然后老师在午睡室门口进行最后一道把关,发现不对的让其纠正,这样既不会因为孩子不会自理,穿衣不当而影响其身体,又不会因为老师过多帮助而让其失去学习的机会。
组织保育老师开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专题活动,让保育员更新观念,不再包办,而是要伸一只手帮助,给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并非不需要帮助时去帮助,当孩子通过自己努力不能解决问题,他十分需要你帮助时要给予帮助。
比如孩子拉拉链,他想自己尝试着拉上来,可是一次又一次拉链头对不准,拉不上来,孩子仍然耐心地拉着,此时,就不必去帮助,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样孩子的成就感才会更强。
2.思维能力。孩子提出问题或成人给孩子一个问题之后,要允许孩子有一定的时候思考,在其实在不能解答时用启发式进行引导。和同事一起去“豪享来”西餐店用餐,点了牛排之后,同事7岁的女儿对西餐比较好奇,就指点服务员送上来的菜问这问那。“这个丝是什么呀?”我正想说:“你猜猜看。”妈妈马上回答:“是包芯菜吧。”孩子释然:“哦。”一盆水果沙拉送上来了,我试着考考孩子:“妞妞,你看这个水果里有一种白白的小方块是什么水果啊?”同事马上拿起叉,叉了一块送进嘴里,品尝之后说:“这是香瓜。”女儿急了“我知道的,我尝了就知道的,不要你说。”是啊,妈妈这样做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思维需要的做法,孩子不需要你这么快给出答案,也不需要你抢在她之前给出答案,她不但没有了成就感,而且慢慢长久下去就会习惯于听妈妈说了,因为妈妈总是为她解惑,她不需要自己努力解了,长此下去,思维的惰性就形成了。事后我悄悄跟同事说:“你这个妈妈呀,好在是搞幼儿教育的,一点机会也不给孩子,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自己判断呢?她并不需要你这样的帮助啊。”她听后惭愧极了。
3.哭了马上去安慰。给其发泄的时空,孩子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不需要你的安慰,越安慰她反而越不舒服,应该让其通过言语、行动发泄心中的不快。“我讨厌爸爸”,把对爸爸的不满先全都发泄出来,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显得更畅快,效果更好。
4.摔了马上去扶起。
我并不支持孩子上学前班,虽然周围的人一再表示如果孩子不上学前班,等上小学一年级时会跟不上,连上小学的作息规律都适应不了,比如: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会不说就直接去啥的,但我仍觉得没必要上学前班。
1、学前班所学知识多是小学一年级的从这两年对xx的观察,她的学习能力不错,一些新的东西很快能理解或是操作,如果上了学前班,她对一年级的知识接触后掌握了其中的大部分,势必在上一年级时因为要学的东西都学过,会有骄傲自满情绪,没有了对新知识探索的求知欲,老师再布置些作业,让本就学过的东西再做一遍,将有可能引起厌学的状况。
2、学前班的老师良莠不齐因教育系统对学前班没有统一规定,有些小学在办学前班,幼儿园也开办的有,甚至一些培训机构也有,小学所办的学前班,倒是正统的教小学一年级所学的知识的,据说都是快要退休的老师来任教,因对其要求不高,老师也是凑合完事儿,但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很深远的呀,幼儿园的学前班仍是采用幼儿园的教学规律和作息时间,并不能让孩子在学习规律方面作好准备,倒也存在第一条所述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受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让孩子有珍贵的玩乐的开心的童年从观察我上小学二年级的侄女每天写作业的时间来看,孩子上小学后,大量的时间都在写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很少有时间能自由的玩耍,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玩耍、自然探索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并非学会了书本上所谓要求的知识就能满足以后生存所必须的,我现在还无法想出应对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的大量作业的办法,但我目前能做的是让孩子晚一些接受这样的训练。
鉴于以上观点,我准备让xx不上学前班,大班上完休学一年,这期间带她走出去,去不同地方,让她知道外面天地的开阔,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家期间学习她感兴趣的东西,慢生活的度过这一年,小学入学前找一个学前班上一个月左右有个准备,让她对上小学的上学规律有个大致适应就行。
为了她这一年的休学,我跟xx爸也得做好许多准备,幸亏还有一年半的准备时间,但愿我能真的按计划行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