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里
出家门
1、现在要去干什么?(上学)
知道去哪里?(幼儿园.....)
和谁一起去?(妈妈或爸爸、阿姨)
2、今天星期几?
现在是什么时段?(上午或下午或晚上)
今天天气怎么样?(晴天、雨天、阴天、很冷、很热)
二、路途中刚刚路上遇到谁?(主要关注"人物"而非物体)回忆刚才遇到的人的特征(如:服装、年龄、性别、手上是否拿东西等等)
三、到目的地
1、进入大厦坐电梯到几楼?(偶尔可以走走楼梯,了解"安全通道"概念)
2、进入门口观察环境(如:门是否打开?有哪些人在,在干什么?)
3、找人对话问好!你早饭吃了什么?(了解别人的情况) 我吃了什么?(介绍自己的情况)你今天的衣服怎么样?(学点"搭讪"的词汇,引导他观察别人的表情)
4、上课前XX课: 接下来上什么课? 是哪个老师上课?(某某老师来了吗?她在哪里?我们去找找她?找到了怎么说?)小组课:有谁和你一起上课? 身边站着哪个小朋友?(观察环境、说说小朋友的名字。有没有谁迟到或没有来? 今天上课的是哪个老师?观察老师的服装或手里拿着什么?猜猜老师想要干什么?)
5、上课后刚才是谁上课?
老师教了什么?
你的表现怎么样?
身边某某小朋友的表现怎么样?
接下来要上什么课?
是哪个老师上课?
刚才你的哪里表现好?
哪里表现不好?(这个很重要,要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好与不好,哪些是以后他努力的方向)
6、中午吃饭吃饭常规:先洗手,在等待(也可以帮忙啊),吃完后要擦嘴巴。
今天吃了什么?好不好吃? 喜不喜欢吃?为什么?(如:我不喜欢吃某某菜,我喜欢吃某某菜!) 味道怎么样?(太咸或太淡)
四、放学
1、是否要上厕所?洗手(洗手的步奏)水的温度(冷还是不冷?)
2、今天是否有人来接?
观察人:大家都回家,我们在干什么?(等爸爸)有哪些人没有回家?为什么?去问问她?(你怎么还没有回家?你现在在干什么?你什么时候回家?)
3、在回家的路上今天都上了什么课?XX课上(或大课上)都教了什么?你学到什么?什么课上表现是好的?什么表现是不好的?谁在家里等我们?进门后要说什么?
(假如孩子还没有到达这能力,家长可以把当时情况以陈述方式告知他即可!久而久之,他就会慢慢的理解)。
你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这个答案版本有很多,归置合并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习惯了“随大流”的妈妈认为:人-家的孩子到了年龄不都得上幼儿园吗?就像他们长大了要谈恋爱结婚一样嘛,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啊;
2、望子成龙心切的妈妈说:上幼儿园可以早点儿开始学习啊,要不在家里成天就知道傻玩儿,啥也不会;
3、重视孩子教育的妈妈说,孩子早点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肯定是好事,再说他去幼儿园还能多认识些小朋友。
除了这些比较“常规”的答案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一位到幼儿园咨询入园的妈妈就曾经突然拉着一个老师的手说:以后我儿子就交给你们幼儿园了!终于有人可以管住他了,我反正是管不了他了!由于这样的原-因而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妈妈,肯定是极个别的,但对于究竟“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妈妈并没有细细地想过,而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可以先从广为流传的俗话说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句话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包括了四个时期——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期(2~12个月)、幼儿期(1~3岁)、学前期(3~6岁)。不同的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的早期教育就是遵循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引导和推动。
有一个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出乎意料,但事实就是如此:人在0~3岁这个时期,发育成长最快的器官就是大脑,刚刚出生的孩子,大脑的体积就已经-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50%了,随着周围的外部刺激不断丰富,孩子的大脑重量和体积都在迅猛增加,生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身体的生长。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并且有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基础上,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是在0~4岁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比如,0~1岁是孩子对声音辨别的关键期,0~2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和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孩子在生命的前6年里,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有点不可思议吧?),因而如果能够在这段时期当中,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会对他一生的能力、智力、品格、性情等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这一组数据更加让我们知道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孩子是否及时接受了优质的早期教育,确实能够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既然早期教育如此重要,那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有哪些呢?总的来说有三个部分,第一是社会的大环境,第二是自己家庭内部,第三就是幼儿园了。
社会大环境是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状况决定的,我们暂不做剖析,先说说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因为懂得教育规律,并且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家庭教养方法的妈妈毕竟不是很多,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早教”,也仅限于给孩子周到的生活照顾,和孩子简单的语言情感交流,或者与孩子一起玩一玩简单的游戏——虽然这样已经算不错了,但是随着孩子身心不断的发展和成熟,他需要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多彩的空间去感知、去学习、去舒展自己。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幼儿园有温馨宜人的环境,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美,学会怎样去表现美;
幼儿园有丰富有趣的教学和游戏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有一起嬉戏的小伙伴,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幼儿园更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让孩子学会宽容、礼让、分享。
幼儿园里的早期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的“启蒙”,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育以及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终身发展基础。
如果,有人问起大家的血型、星座,你一定会脱口而出;但如果有人问你的学习类型的特点,你可能会哑口无言。知道吗?这个问题对你的学习至关重要。
就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相貌各有不同一样,每个人的学习类型也有着相当的差别。让孩子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首先应该知道他们的学习类型,这样才会让孩子很快学到点子上!
从生理上而言,人的学习类型通常可分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动觉触觉学习者。我们可以通过专业一些的心理学测量表来进行学习类型的测定,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日常习惯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学习类型取向。
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动觉触觉学习者在人群中的大致比例是4∶3∶3。
A、视觉学习类型者
这一类学生非常喜欢看书、杂志和报纸,如果你向他问路,他可能会给你画一张很清楚的地图。在学校里,他们通常受到老师的喜欢,因为他们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专心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同时,他们在阅读书籍方面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如果他们搞清楚一个复杂问题,往往会说“我明白了”。大多数视觉学习者,但不是所有的人,倾向于有条有理、整洁的衣着。
B、听觉学习类型者
这类学生非常喜欢音乐和收听广播,他们通常对读一本书或者指导手册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需要得到声音信息,所以,他们对老师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声音方面。如果有人教会他一个复杂问题,他往往会表示“我听懂了”。如果你要给他买礼物,那么他们更喜欢一个视听功能的电子产品,而不要一本书。
C、动觉触觉学习者
这一类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往往是学校老师不太喜欢的学生,甚至有些人被归结为“多动症”患者。
我们每个人在婴幼儿时期都是动觉触觉学习者,那时我们感知身边的事物,基本都要靠手去触摸、靠身体去接触,甚至靠嘴和牙齿去咬。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多数人的视觉和听觉学习方式占了主导地位,于是我们就开始排斥动觉触觉学习的方式。
其实,动觉触觉学习是最好最快的学习。对于动觉触觉学习者而言,他们更需要运动、需要感觉、需要触摸、需要动手去做的过程。所以,如果强迫他们坐在课堂上不动,那么他们就会感觉非常地无聊乏味。而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如果有人告诉他一个复杂问题,他往往会说“它感觉不错“。
对视觉型学习者的学习建议
由于视觉型学习者而言,他们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好,因此往往容易过于自信,而且有时会沉溺于自我中心的范围中而看不到其他外在的事物。这时,视觉型学习者应设法扩大自己的视野,放下架子,多向别人请教,并多找些课外读物和习题集等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范围。
对听觉型学习者的学习建议
对于听觉型学习者而言,应多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可急于向他人请教,应自己多动脑筋想办法,或借助查字典、查有关参考资料去寻找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对动作型学习者的学习建议
动作型学习者在学习时宜采用分散法进行学习。这是因为这类学生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通常是边玩边学,比如边看书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字,因此注意力往往是不集中的,分段学习法就很适合于他们,否则学习效率会很低。分段学习法是先集中学习30分钟,然后休息10分钟左右,再改换其他学科学习,慢慢地再把30分钟延长到45分钟、60分钟、90分钟等,逐渐培养自己集中精力学习的习惯。
如果你家孩子目前的学习状况并不被老师认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将一塌糊涂,试着让他了解一下自己的学习类型,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效果会有所提高的。
总之,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关键是通过自己的习惯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从而针对自己制定适合的学习方法。
掌握幼儿园信息,能够更好的准备开学,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应该学什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幼儿园资讯!
1.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尤其是在3~6岁的年龄段,这个时候如果对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小毛病也不去苛求,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养成没有礼貌、任性妄为的行为。
幼儿园侧重培养的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对孩子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此时家长应该配合幼儿园调整孩子的休息时间,晚上9:00之前尽量入睡,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自理能力越强的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强,也越自信。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点滴做起,比如:教孩子自己叠衣服、自己洗漱、上厕所、整理书包等等。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务中来,学会做家务的孩子才更有担当和责任,才更懂得心疼家人,长大以后才更有责任心。
3.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相比灌输学习知识来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3~6岁正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最佳时间。而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礼仪的培养等等。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1“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1……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通过某幼儿园的一项小调查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一位爷爷说:“外孙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谈及接孩子离园时的交流,爷爷说:“还真没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识地问他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等,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一位奶奶则说:“我孙女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专家建议:
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妈妈表扬了她。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幼儿园也是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育以及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终身发展基础。
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答案版本有很多,归置合并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习惯了“随大流”的妈妈认为:人家的孩子到了年龄不都得上幼儿园吗?就像他们长大了要谈恋爱结婚一样嘛,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啊;
2、望子成龙心切的妈妈说:上幼儿园可以早点儿开始学习啊,要不在家里成天就知道傻玩儿,啥也不会;
3、重视孩子教育的妈妈说,孩子早点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肯定是好事,再说他去幼儿园还能多认识些小朋友。
除了这些比较“常规”的答案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一位到幼儿园咨询入园的妈妈就曾经突然拉着一个老师的手说:以后我儿子就交给你们幼儿园了!终于有人可以管住他了,我反正是管不了他了!由于这样的原??因而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妈妈,肯定是极个别的,但对于究竟“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妈妈并没有细细地想过,而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可以先从广为流传的俗话说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句话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包括了四个时期——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期(2~12个月)、幼儿期(1~3岁)、学前期(3~6岁)。不同的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的早期教育就是遵循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引导和推动。
有一个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出乎意料,但事实就是如此:人在0~3岁这个时期,发育成长最快的器官就是大脑,刚刚出生的孩子,大脑的体积就已经-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50%了,随着周围的外部刺激不断丰富,孩子的大脑重量和体积都在迅猛增加,生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身体的生长。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并且有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基础上,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是在0~4岁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比如,0~1岁是孩子对声音辨别的关键期,0~2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和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孩子在生命的前6年里,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有点不可思议吧?),因而如果能够在这段时期当中,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会对他一生的能力、智力、品格、性情等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这一组数据更加让我们知道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孩子是否及时接受了优质的早期教育,确实能够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既然早期教育如此重要,那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有哪些呢?总的来说有三个部分,第一是社会的大环境,第二是自己家庭内部,第三就是幼儿园了。
社会大环境是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状况决定的,我们暂不做剖析,先说说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因为懂得教育规律,并且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家庭教养方法的妈妈毕竟不是很多,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早教”,也仅限于给孩子周到的生活照顾,和孩子简单的语言情感交流,或者与孩子一起玩一玩简单的游戏——虽然这样已经算不错了,但是随着孩子身心不断的发展和成熟,他需要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多彩的空间去感知、去学习、去舒展自己。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幼儿园有温馨宜人的环境,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美,学会怎样去表现美;
幼儿园有丰富有趣的教学和游戏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有一起嬉戏的小伙伴,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幼儿园更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让孩子学会宽容、礼让、分享。
幼儿园里的早期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的“启蒙”,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育以及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终身发展基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