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聂鹏翔小朋友入学到现在,他在生活活动的行为表现方面仍有些不适应,如午餐时挑食现象严重,如果碰上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我对他反复劝导,他低着头看也不看我。
又到午餐时间了,香香的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小朋友看见了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聂鹏翔怎么了?他用筷子拨弄着饭,眉头也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么了,聂鹏翔?”他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户外活动呢?怎么一到吃饭时间,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师,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红柿!”噢,原来如此。我从他的父母亲那里得知聂鹏翔的偏食从小就开始,家人一直想要改变他的偏食现象,可在家中老是实行不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在学校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但我知道,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强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负担。
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聂鹏翔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他一个选择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轻松地进餐了。
由此我联想到: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只好由行为表现出来。即使是外显的行为,每个孩子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现在我才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春节来临,请家长对孩子在假期里的安全提高警惕:
一、防跌伤
不要让孩子攀爬桌子、櫈子、楼梯,阳台上不放置容易攀爬的物件,浴缸、浴室保持干燥,或铺上防滑垫。外出期间不在大马路上和小朋友打闹,不随意乱穿马路,爸爸妈妈酒后不要驾车,乘车(私家车或其他车)时孩子坐在后座较安全。
二、防疾病
节日期间暴饮暴食,会造成消化不良,拉肚子、呕吐等,都是因为吃太多油腻食物,节日里,好吃的东西很多,要知道控制孩子的饮食。对于胖宝宝千万不要因为过年放纵孩子的饮食,要告诉孩子不拿取随处可见的糖果、饮料、糕点,家里最好不备这些东西,荤菜不过量,不然的话,假期过后,体重又要增磅。
小心急性胃肠炎。节日里,家长都会准备很多食品,储存在冰箱里,时间久了,食品就不新鲜了,再加上节日里冰箱开门次数频繁,致使内部温度升高,令细菌大量滋生,污染食物,吃了这些食物很容易生病。鸡蛋放在冰箱里,也会污染别的食物。提醒家长,如果孩子腹泻严重,尽快送医救治。
防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流感等,尽量不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去玩,不带孩子到患病幼儿家中玩。
三、防烫伤
1、取暖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比如热水袋,要选择质量好的,另外,不可以灌刚烧开的热水,热水袋灌满60%即可。
2、小心热汤、热茶、热饭、热菜烫伤孩子。
四、防火灾
外出时,要注意关掉所有电器开关、煤气灶开关。
五、防炸伤
春节期间,尽量不让孩子玩爆竹、鞭炮,小心炸伤。
六、防意外伤害
不让孩子玩刀、火柴、打火机、微波炉、电磁炉,药品、清洁剂放在孩子不宜拿到的地方。
我们常会说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起跑线,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多掌握点特长,让孩子学起了钢琴、小提琴;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多掌握点知识,早早地就让孩子背唐诗。在我看来,从小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这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更会让他受益终生。
(一)不追求完美才能完美
一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去玩,正好朋友的孩子也在家里。朋友的孩子刚满五岁,我去的时候,孩子正在洗自己的袜子,我问朋友:“孩子还小,他会洗吗?”朋友说:“正因为不会,才让他从小学着洗。孩子嘛,就要从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我又问:“你就那么放心,他能洗干净吗?”
朋友笑笑说:“这有什么不放心的。洗不干净怕什么。第一次洗不干净,不是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吗。总有一天,他会洗干净的。”我打趣道:“像你这样做父母的,我倒是很少见到,你是不是打着锻炼孩子的幌子来偷懒吧?”朋友也笑了,说:“这是偷懒嘛?不!我看倒是你在偷懒。我那次去你家,你的女儿要自己刷鞋,你为什么不让她刷?”
“我那不是看到孩子不会刷吗?就刷一双鞋,洗衣粉一个劲地加,几乎要把一袋洗衣粉都快用光了。有这样刷鞋的吗?再是她现在的学习压力也太大了呀。”我为自己辩解。
“你想让孩子一下子就什么都会呀。那怎么可能?孩子嘛,学什么都有一个过程,你总得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经历由不会到会、由做不好到做得漂亮的过程。教育孩子,就得放弃追求完美的思想。因为这样过于追求完美,就会让孩子失去很多学习体验的机会。比方说你吧,因为怕孩子刷鞋不干净或者说孩子用的洗衣粉太多,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一个机会。像这样的事,我们平常见到的太多太多了,怕把手弄出血或者削出来的苹果样子难看,就不让孩子削苹果;担心孩子把菜炒糊了,就不让孩子学习炒菜……这样的事,你听过不少,恐怕你也没少听说吧?你以为这是为孩子好,是不是?你错了!你想一想,你的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吧?走得摇摇晃晃,一不小心还会摔一跤,但是你并没有因为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样子不好看或者经常摔跤就不让孩子学习走路。孩子刚刚学习说话的时候,发出的音节含浑不清,你也没有因为孩子说得不好就不让她学习说话。为什么?因为孩子刚刚开始学走路和说话,他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得很完美,我们大人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能以极大的耐心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渐渐地学会了走路和说话。教育孩子呀,就得用这种方法,不怕孩子做不好,就怕孩子不去做!让孩子自己去大胆地尝试,这样孩子才能一步步地从不完美到完美。你呀,有时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你呀,应该转变转变思想了。”
朋友的这一番话,让我惊醒。回家以后就让孩子从刷鞋开始吧。哪怕孩子做得再不完美,却是他起跑的一个开端。作为父母,能替孩子遮挡一时,却遮挡不了永远。家长,既要为孩子遮挡风雨,更要让孩子经受风雨。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从错误中学习,从不完美中完美,这才是给他们一个最好的起跑线。
(二)人生的红灯不能闯
这也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真实的故事。已经好几年了,故事是老点了,但对我来说却是常读常新……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出去玩。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正好亮起了红灯。我一看岗亭上没有警察,车子一加速就冲了过去。这时,女儿在后面说话了:“爸爸,老师告诉我们红灯停,绿灯行。为什么红灯亮了,你也不停一停啊?”我无言以对,不知该怎样回答女儿的问题,最后只好撒了个谎:“爸爸没看见红灯亮了。”
走过去很远,心里琢磨着女儿话,不禁有点后怕:我确实闯了红灯,不仅是现实中作为交通标志的红灯,更是子女教育中的红灯。
“红灯停,绿灯行。”这大概是交通规则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了。一个几岁的孩子就已经在幼儿园里记住了这一条。可是这大概也是我们触犯最多的一条吧。想想看,每当红灯亮起时,摩托车、汽车大都能自觉地停下来,可骑自行车的和步行的却常常是猛闯一通,才不管你红灯不红灯呢,只要不叫警察抓住就行了。在这个时候,“红灯停,绿灯行”大概只是堆积在头脑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而已,它根本不是约束自己行动的一种规则。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许这样的事情在平常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家里有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你这样做,那就是闯了红灯了。
也许在总结起教育孩子的经验时,恐怕没有人不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而有时候我们恰恰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身教”的重要性。不是由于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而是一些不好的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内心,常常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就像这一次我闯了红灯,并不是不知道不该闯红灯,但由于平时不当回事,习惯成自然。而我的女儿从幼儿园老师那儿学到并记住了这个规则。对她来说,红灯就应该停车。我闯了红灯没有停车对孩子来说就感到奇怪:为什么大人经常说红灯停绿灯行,看见了红灯却不停?幸亏有了女儿这一问,才使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使我还有机会补救。否则久而久之,女儿就会认为爸爸说一套做一套,那自然而然在她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家长的威信,并且她也会仿效家长的做法,说一套做一套,那对她的成长会有什么好处?
平常常听一些家长说我们教育孩子时道理也讲了不少,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可孩子就是不听。甚至越不让他做他非那样做。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家长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只重言传不重身教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你告诉孩子对人要有礼貌,不许骂人,可自己却脏话不断;你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他要尊老爱幼,可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老人却不让座,甚至当孩子把座位让给老人的时候直骂孩子傻……有了这样的“榜样”,孩子还会听你的吗?孩子会照你“说”的去做,还是会照你“做”的去做?我们知道幼儿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多次行动来强化。如果言行相悖,轻则孩子会无所适从,重则孩子就会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
幸亏闯了这个不该闯的红灯,才使我警醒以后再不能闯红灯,任何红灯都不能闯。回来的时候,又经过那个十字路口。正好又亮起了红灯。我问女儿:“红灯亮了,怎么办?”女儿回答:“红灯停。”
家长们,让我们好好地反思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有一个完美的起跑。
育儿心得:怎样给孩子一个正的动力?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大,儿子小,但他俩总打架,争玩具,抢东西,儿子因为小打不过女儿,一天要哭鼻子抹泪七八次。为了鼓励他俩谦让,或轮流玩玩具,用协商而不是冲突来解决想要看不同频道电视的问题。我拿出两个废弃不用的存折,为两个孩子的行为打分,谦让一次加十分,帮奶奶劳动一次加三十分,遵守游戏规则轮流玩加二十分,看电视时坐远一点,写作业姿势正确加十分。两个孩子为了挣积分,行为规范多了。因为挣够一百分时,我会发给他们一张奖金即一元零花钱。但孩子们不要零花钱,说要把钱存在存折里,让存折里的积分积到一万分。看来积分激励已成他俩往好处发展的动力。
我近来照顾姐姐的女儿豆娃。为了让兴趣爱好成为引导她学习的正的动力,当她玩小鸡恋恋不舍抱小鸡不丢时,我说小鸡要上课了,可是豆娃这个老师还不会写十个数。所以我们要先学十个数,让小鸡来评一评,豆娃认的数对不对,于是豆娃乖乖地学自己以前讨厌学的数字。给豆娃创造一个童话的氛围,让豆娃老师自己教自己,由小鸡监督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平时豆娃稍感不顺,就踢倒凳子,乱扔东西,责备她或妥协都无益。我就说:“小鸡看到一个不乖豆在干不好的事,但以前那个乖豆豆怎么不见了?原来乖豆豆在教育不乖豆,用你温柔的小手把凳子宝宝扶起来,凳子宝宝就不疼了,还要谢谢乖豆豆呢。”豆娃马上开始拾东西,还极其温柔地扶凳子,心情也变好了,乐意听从大人的建议。
怎样给孩子一个正的动力,需要教育者了解孩子的特质,因势利导,用正面激励强化孩子好的行为。用长处弥补短板,用其兴趣爱好创设氛围与情境,带动孩子在情之快乐心之乐成中往好处发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