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饭各自做着喜欢的事。大部分孩子围在电视旁看他们喜爱的《猫和老鼠》。爱下棋的几个孩子靠在第三组一角下起了飞行棋,今天帆带来了这副飞行棋,他们觉得很新鲜,下得格外投入。语、柔及几个小女孩向来不爱看电视最爱围家家,几个空椅子围在教室一角,优闲着晒着太阳,这不她们又围了起来。
三堆人儿各自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互不影响。就如区域活动。喜欢这样的场面。孩子们的笑脸舒展着。
动画片那边传来欢快的笑声,有趣的画面吸引着他们。几个围家家的女孩正说着悄悄话玩着自创的小游戏。帆这边的人好像多了几个,有点儿挤了,于是听到帆的命令:我点到的名的先出去等下再玩!接着听到的是他的口气十足的命令:***、***出去,点到名的自觉的走了出去,无奈之下只好去看电视。好一声命令,这下子下棋这边宽敞多了,他们可以好好的下棋了。坐在一边的我直觉好笑,好一个帆,还真看不出你还有这套。
在教育书籍上总能看到国外孩子的一些自由活动,安静有序的自由活动,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做的事。但这一前提是,教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自由活动中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理解它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很难。自由不等于散漫,这里的自由是适度的自由。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活动,能自觉整理好一个项目再进行另一个。
这种看似简单的情景,对它的引导与组织我满是困惑。
小铃响起,这是一个上午。小铃的响起是请孩子们安静下来,结束区域活动,然而孩子们的激动情绪久久未停下。有的还在整理;有些冲冲理一下胡乱往架子上塞;这边一堆好朋凑在一起聊,那边又有几个说得正热闹。大声的喝斥或是出示新鲜的事物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只是想:小铃失去作用了吗?我的引导提示声为什么淹盖在吵杂声之下让孩子们若无其是呢?等稍安静后,有孩子喝水,又有孩子小便。折腾一番后才得已静下。大家有这个看法:区域活动会使孩子个人活动散漫。对于爱把自由给孩子的我一下馅入了困境,怎样让自由与秩序与我日常的教态结合在一起,我思考着。
观察实录
自由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在玩,小颖和暄暄在下飞行棋,宸宸在玩多米诺骨牌,玩了一会儿,宸宸就离开了,他站在小颖和暄暄的旁边看他俩下飞行棋。谁知不一会儿,宸宸却伸手将棋局搅乱,甚至还拿走了暄暄的棋子。暄暄大叫起来,“你干什么?快还给我!”小颖也追着他不放。我问起原因,宸宸说:“暄暄掷骰子,明明要退三步,可是他耍赖。”
思
考
与
分
析
宸宸这次的“搞破坏”其实是对小翔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不满,说明他有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意识。但由于方式比较直接和武断,因此遭到反感。在游戏评价时,我请宸宸将他的发现在集体前讲述出来,表扬他懂得游戏规则,告诉他可以提醒但是不可以动手。鉴于他现在的表现,请他做“小老师”,将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和已完成的“好作品”找出来,并发放小贴花。宸宸拿着贴花纸,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目标。他小心翼翼地在建构区里绕来绕去,努力不碰到别人的玩具;在益智区里仔细观察,评判着棋手的行为;在手工区里反复比较,寻找完整的作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自己也充满了骄傲,并极力控制着自己的行为。“委以重任法”强化了天天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让他体验到遵守秩序以及受到同伴欢迎的美好感受。
自由活动时的安全
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三两结伴聚集在一起,有的交换着自己带来的玩具,有的边看书边交流着书中的内容,还有几个幼儿没带玩具则在教室里嘻嘻哈哈追逐、打闹……
这一段时间孩子在班上的主要表现为好动。这个特点在男孩子身上体现的比较突出。爱打闹,不分场合的说嘴、斗嘴,有时候斗急了还爱告状。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自我体验,从他们的自然发展需要来讲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就看我们做老师的该如何引导了。
孩子们长大了,具有了中班幼儿好动、好结伴、好打闹、情绪浮躁,同时自我保护经验和互相交往的经验又十分缺乏的特点,有时难免还会出现打架现象,我们及时做好幼儿的自我保护和安全交往的教育,避免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与家长及时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愿每一个宝宝都能够在集体的活动中健康、快乐成长!
看来这群小家伙这自发的表演起来了,于是我干脆放下手中的梳子对他们说老鹰来了你们应该做到位置上,说明你们回家了。于是在老鹰和狮子的威胁下,小动物们都坐好了。可是当老鹰和狮子刚离开一会,小动物们就又垫着脚出来了。这次课件活动孩子们笑得很开心,连平时不怎么积极参加活动的孩子都积极的投入进来了。
因为是小班,所以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多半是邀请他们去找一本书看看,或者是找个毛绒玩具玩一玩。孩子们相队交流很少,他们最对只会和傍边的孩子们说我能和你一起分享这本书吗?不会出现今天的角色扮演了。于是我想现在小班孩子已经到幼儿园快两个月了,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那我们是否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间玩一玩。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少一些老师的“规定”。
美术活动时,孩子们都在认真地给小花伞涂色,我巡视了一圈,看着孩子们的小花伞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拿起油画棒帮他们添几下,修一修。“雷雨蓥,你这个伞边上没有涂到,像老师这样按序从上往下涂,不要着急。”“颜色要均匀,不能留空白的地方”,我走到豆豆身边对她说。她低下头去开始进行加工。
过了一会儿,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画好了,我看见邵雨辰小朋友还在认真地涂着,我走过去一看,好多地方没有涂均匀,我正想帮他修改时,他很快拿走画纸,对我说:“老师,我自己来。”当时我愣住了,看着何昊辰的眼神好像在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小花伞,我自己用心能涂好,上面的图案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坏我的作品呢?是呀,我们老师总自以为是地为孩子的作品进行修改,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更加锦上添花,可是孩子们却不这么想,他们都想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所以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我能画”。我们要做的是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这群快乐的孩子,教室里谈话的声音渐渐地杂了起来。
我说:“小朋友,怎么看书也有这么多的声音呀?轻一点。
”看谁最棒能安静的看书。
”一回话,教室安静下来了,可过不了多久,声音又慢慢的响起来。
我不耐烦地瞪了他们一眼,孩子们赶紧又闭上了小嘴,但看得出他们内心是不快乐的,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也许有点不妥。
看那些图文的书籍,孩子们怎么能不交流呢?小朋友在用午餐的时间已经不准他们讲话了,憋的沟久了。
可见平常我们对孩子的限制太多了,事实上,孩子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业没有必要如此要求孩子。
于是我马上说:“小朋友,看书的时候,你们可以和小伙伴轻轻地讨论,看着小朋友露出笑容与伙伴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我欣慰的笑了。
儿童谈话你是否认真倾听。
有时课堂游戏中,给孩子们布置好任务后,我的责任就是观察和指导,在游戏中他们会相互交流一下。
那我们要怎么样去认真的倾听呢?我们可以通过目光的交流,微笑,点头表示自己对谈话人的兴趣,并鼓励儿童详细的把想说的事情说清楚。
还有什么码?“老师可以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一下。
这样让儿童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对这自己与教师交流变得更加感兴趣。
有一天,我来到XX面前,问他:“XX,你今天渴吗?”他说:“我不渴。”“那你今天喝水了吗?”他摇摇头。“有小便吗?有小便快去小。”他还是摇摇头。因为之前在他奶奶地方了解到,他不上厕所的原因是因为冬天穿太多了,他不会脱裤子、不会系裤子,有一次小便解出了他也没有跟老师和阿姨说,湿着裤子回家的,后来他的心里就有了阴影。于是我又说:“你是不是怕不会提裤子,所以才不去解小便啊?”他羞涩地点点头,我又说:“没事,如果你遇到困难了,跟阿姨说,阿姨会来帮你的,现在你去喝点水吧!有小便了可以叫阿姨!”他听了我的话,会心的点了点头,走进厕所去了!
XX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由于上次小便解出没跟老师说之后,在幼儿园就一直不敢去小便,怕不会系裤子。可能这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生活中我们没有细心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希望能通过与他的交流和沟通能帮他重新找回自信,也有勇气把自己的困难跟老师和阿姨说!
我轻轻地问她:“为什么把积木横着和竖着叠在一起,能够刚刚好呢?”“因为它们大小一样啊!”思锦回答说。“嗯,为什么它们横着放和竖着放能够一样大小呢?它们拼成了什么图形啊?”我笑着问道。“是正方形,拼成了正方形。”思锦高兴的说。“嗯,原来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啊!我们来把这个新的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接着,我请她向全班介绍她的发现。
思锦小朋友平时话语不多,但她却是个喜欢思考、喜欢探索的小女孩。她发现了三片长方形积木横着放和竖着放刚刚好,却不知是为何。这时,只要稍微点拨,小心地呵护她的新发现,才能让她在探索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