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什么事都喜欢说“我来”,愿意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遇到孩子的这种状况时,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呢?
孩子第一次帮忙叠衣服、第一次主动站到小凳上伸长手臂帮着洗碗、第一次争着要包饺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怎么办?
镜头一:
妈妈忙着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点准备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团面粉来玩。她把点心面团当油泥了,一会儿捏兔子,一会儿捏恐龙,而且要求妈妈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妈妈的反应A:去去去,你不要捣乱好不好?你哪里会做饼干呀?
妈妈的反应B:嗯,小珊捏的恐龙还真像呢,麦当劳里都有恐龙麦乐鸡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龙饼干招待客人了。待会儿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点心哦!
镜头二:
小强自告奋勇要替妈妈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洁精。5分钟过后妈妈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强蹶着屁股,正起劲捞泡泡玩,还得意地朝妈妈嚷:看,每个大泡泡都是彩色的,还有彩虹呢。
妈妈的反应A:你这小子哪是在洗碗,简直是捣乱!好啦好啦,看动画片去吧,你越帮越忙。
妈妈的反应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喔,这可是小强的新发现,看来洗洁精可以用来吹肥皂泡哦。这样吧,小强先把碗洗干净,待会儿妈妈和你一块儿吹泡泡。
镜头三:
盆栽买回来的时候妈妈对荣儿有过这样的说法:“桔子树的成长少不了阳光、水分和肥料,就像荣儿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荣儿从此自告奋勇要当盆栽的饲养员,每日用水枪给它补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给桔子树喝。不出一个月,活活把桔子树“撑”死了。
妈妈的反应A:跟你说过水多烂根、肥多烧根,你怎么就是不听?下次再看到你到阳台上捣乱,看我怎么收拾你,还不出去。
妈妈的反应B:妈妈知道荣儿很喜欢桔子树,就是因为太爱它了才给它多浇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妈妈带你到图书馆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看看家里应该怎么养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帮倒忙
3-6岁的孩子正在步入一个热衷于“帮倒忙”的时期,一方面幼儿园老师也在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鼓励他们动手尝试;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 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孩子帮忙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面对孩子帮倒忙,您是不耐烦地拒绝他,还是接受他的帮忙,同时鼓励他,帮助他,让“帮倒 忙”变成“帮到忙”的小帮手?
1、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帮助成人干活所进行的各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别是精 细动作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帮忙的机会,就是让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发展他们的责任心。即便只是帮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这些简单的事 情,也可以教会儿童做家长的好帮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懂得每个人在家中应该有自己的分工,每个人都要为家尽责任,从而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并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
2、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帮你做事情,也要适时安排他做一些家务。告诉他“妈妈需要你帮助”。有意识地弱化自己作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办,这是绝对必要的。那些长大后对需要援助的人视而不见的人,通常在家里都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学前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劳动为孩子树立了成人相互协助的榜样。当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务时,父母要给他们做示范,主动帮助他们。经常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在团体里助人合作,才会懂得与人分享,富有爱心。
3、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刚开始吵着要帮你干这干那,过会儿你再看,他已经在那里玩起来,早就忘记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坚持帮你洗碗,结果却把洗涤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碗还脏脏地放在一边。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丝不苟,孩子天性爱玩儿,劳动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自然情景,他们愉悦地在其中探索。当你的宝贝在厨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时,你不妨利用这个时候,加入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多说话交流,他想让你陪他,孩子给了你和他沟通的机会!
4、教孩子学会感激:无论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帮了你的忙还是最后让你更累,都要对孩子说句感谢的话。他会知道尽责的人能够得到承认,就算是他没有帮上忙反倒是添了乱,你也要感谢并强调他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当你在为他做好饭、准备好他要喝的水的时候,他也会谢谢你。
5、爱帮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帮助家长做家务时,孩子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你看是我把门擦干净了,怎么样,能干吧!”这种劳动后的结果让孩子颇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会更加积极,也更加欣赏、接纳和认同自己,这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几位妈妈的做法:
3-6岁的孩子正处于热衷“帮忙”的时期,他们勇于尝试,愿意参与,渴望帮助他人并得到肯定,但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会帮倒忙,这时,让您又气又恼,怎么办?下面来看看几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A:给帮倒忙的孩子充分的时间
清晨起床,孩子都要抢着帮忙整理被子。可是,叠出的被子奇形怪状不说,孩子笨手笨脚让人看得心急如焚,孩子上幼儿园倒不急,可是他叠被子耽搁的几分钟就成了妈妈上班迟到的罪魁祸首。
对策:晚上尽量安排孩子早睡,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要整理被子,就要比原来提前10分钟起床。
妈妈B:给帮倒忙的孩子独立的空间
妈妈洗衣服,孩子也跟着洗,漂的时候,他还往洗衣盆里加洗衣粉。洗一次衣服,屋里就狼藉一次,地上到处是水和洗衣粉。不光要手忙脚乱地制止他,洗完衣服后还要清洁房间。
对策:准备一个小盆,盛上小半盆水,把孩子的手巾之类放入其中,交给孩子洗。并给他划分一小块地方作为“独立王国”,然后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妈妈C:给帮倒忙的孩子合适的工具
清扫的时候,孩子最爱参与。可矮个头的他还不及扫帚高。看他摇摇摆摆吃力地拿那些工具扫地,真为他的安全捏把汗,可千万别跌倒呀!
对策:去超市选择一些小的塑料清扫工具,轻巧且颜色鲜艳,让孩子看上去喜欢,用起来顺手,同时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
结语:家务劳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拨拉到一边,剥夺他“帮倒忙”的权利,他的自信心和情绪将受到很大打击,他将来遇到没有尝试过的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做不好会出丑,还是不做了”。从此,他将袖手旁观,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享乐派而不是参与派。
这是xx在幼儿园自己吃饭的图片,很明显没有老师喂她,她的班主任也明确跟我讲,xx在班上算是自理能力比较好的孩子,xx奶奶不止一次让我跟老师表达,xx平时很少自己吃饭,让老师能多喂些,我只是答应了,但跟老师沟通的是:正常对待孩子,不用过于照顾,能让她自己来做的老师尽可能的不要代做。由于之前跟老师的沟通不错,老师对我的一些理念也明白,xx在幼儿园吃饭、穿衣脱衣等方面都是自己来做的,实在做不来的老师才会帮忙。
再说说在家吃饭的情况吧,每天吃饭时,我跟xx爸弄好饭要吃了,xx还在玩儿不愿意坐到饭桌前,xx爸有时就被激怒发脾气,xx便是一声不吭的坐到桌前,仍不自己吃,便开始要求我来喂她,我更多的会让她自己吃,爸爸吃完饭气吭吭的去上网,不能再看她吃饭,再看着仍会跟着发火,这是同一个孩子呀,在幼儿园跟家里却有如此的不同!最近便跟xx爸沟通,她如果真不愿意吃就算了,饿于不饿是她自己知道,吃饭也是她自己的事情,干嘛弄得跟家庭战争似的,看不惯你吃完先离开。昨晚,xx在我们将要吃完饭时坐到饭桌前,xx爸吃完饭按约好的离开,xx让我喂,我没同意,她便自己端起碗吃起来,间或自己再夹点菜,不到十分钟吃完去跟爸爸要表扬了,虽然自己吃会吃菜少一点,就像饿一顿饿不坏是一样的道理。
晚上睡觉是别一个经常让xx爸头痛的事情,从小没有给xx养成早点睡觉的习惯,她基本每天晚上都到十点多才能睡着,早上在xx爸的千呼万唤中醒来,讲完故事要关灯,她便拉着我们不让关或是关了灯她来回扭着睡不着,便会找不同的理由,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的折腾,有时坐到小马桶上却不尿,我们实在困的时候那个气呀,这不昨晚,将近十一点了,关灯后小铛妮儿揉着眼睛不想睡觉,头躺到我肚子上脚放到xx爸脖里上,换作平时,xx爸会跟她玩儿,但睡前加上xx爸已睡着,看xx如此,xx爸估计是没忍住就大声说了xx几句,我也不好说啥,xx便抱着我用手揉着眼睛,我能感觉到她很难过无声的哭呢,拿纸帮她擦擦了眼泪,安慰了人家,小姑娘慢慢睡着了。
今天一大早起床,拉着xx爸没让他做饭,说一起聊xx,跟xx爸沟通他被惹火了说的急话恨话对xx不好,xx爸说,孩子有错了还不能让说几句?我还从来不打孩子呢!看人家理由多吧,孩子真的有错吗?不就是吃饭时间不想吃饭,睡觉时间不想睡觉想再玩儿一会,大人有时也一样,正在看电视剧或是打游戏,该睡觉或吃饭时也会延误一会儿,大人的做法就不算错,孩子如此做便是错了,不过是孩子的不按时吃饭和睡觉给大人惹了麻烦,便成了大人眼中的错误了。我们可以在吃饭前提醒xx要吃饭了,到我们吃完后如果她还不来就收走不让吃了,做几次她自己饿了会长记性的,这个坚持不用跟她发脾气,只要让她觉得她当时不吃饿了也没饭吃就行,饿一顿又饿不坏,睡觉到点就关灯她不睡就让躺着,不跟她说话,让她慢慢来养成习惯吧,越是关注越会焦虑,也越是觉得问题很严重,静下来想想,其实真不是什么大事儿。刚聊完一看点儿,又到呼唤xx起床的时间了,这点儿天天赶的,这还是今天早上我不用赶着去单位呢。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另外的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就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这些希望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她们会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紧张,会假定孩子有许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烦恼和不良情绪。
这种妈妈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爱宝石不是要拿宝石来做什么,而是用宝石来填充自己的爱一样。这种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去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她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顾不上去思考怎样帮助孩子,怎样为孩子的发展去贡献和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成人的怀抱让孩子非常舒适,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手、眼、耳朵、身体都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由于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甚至对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觉,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认知,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群体中的状态跟自闭症孩子极其相似,对身边的孩子和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只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与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的区别,也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甚至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3岁多,他的语言机能已经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语言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因此经常自言自语。与自闭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语与他的行为相关,并且是在表达;他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像自闭症孩子那样老重复别人的问话;他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发展严重滞后,当有人对他进行物品的刺激时,已经两三岁的他可能只会做9到10个月婴儿的探索工作。
这个孩子是与其他孩子完全同样的没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将来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够赶得上那些正常发展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后,当他神游的时候,用物体对他进行人为的肢体刺激,逐步将他的感觉拉回身体中,使他关注身边的事物。
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对孩子伤害是极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当母亲把自己的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最好的兴趣培养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中完成的,许多不合格的兴趣班不但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反而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最近一位朋友愁眉苦脸地念叨:这两天,5岁的女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可怜巴巴地哀求,“爸爸,今天能不能不去舞蹈班呀?我想和小朋友去科技馆”。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也感叹:每天早上催好几遍,儿子才很不情愿地去上幼小衔接班。虽然大人也感觉孩子比自己还累,有些于心不忍,但一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去“上班”。
事实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看似“充足”的理由早已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驳斥。很多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现象,如有的孩子因为对所谓的“兴趣班”不感兴趣而装病逃学,有的孩子因为不愿练钢琴而自残手指……一再警示家长: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纯真而宝贵的童年了。
学龄前儿童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孩子却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被迫学会了欺骗和伪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不一定适合他们的重担。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此外,有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童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亦然。许多大人在回忆自己美好童年的同时,经常苛责年幼的孩子完成超越年龄阶段的事情,让幼小的心灵“往事不堪回首”。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分裂性质的双重价值标准,往往会造成孩子童年价值和美好童年记忆的缺失,为日后生活缺乏幸福感埋下隐患。
我们不反对适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兴趣培养,也不反对自然而然融学习于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之中,但前提是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童年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办替代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喜欢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依赖父母,吃饭没有家长喂饭就不吃,衣服哭闹等着家长来穿。学习方面,可谓是家长占据了孩子的主动权,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都给孩子抱各种课外班,幼儿自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我认为改善这一现象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提供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教师与家长主动放手,大胆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如果你一味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请求你来帮助他。逐渐的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下降,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可以重复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延长思考的时间,带着幼儿在家或者在班级里转一转如果这时候幼儿看见一件东西,他认为能够解决问题,你确认为不能,但是你要憋住,让他自主探索,只有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与材料充分的接触了,孩子才能发挥这个材料的更宽更广的用途。当看到他们自己解决字的问题时候,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信的笑容。既给幼儿增加了自信,又使幼儿自己解决了问题,增加了幼儿的成功经验,家长和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每天给与幼儿一种成功感一种习惯需要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完成,幼儿的成功感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予幼儿成功感,使他们产生自信,可以在班中为动手能力不强的幼儿或者自信心不强的幼儿,最大限度发掘它们的优点,设置专门的小专题的主题墙,给与幼儿自信,内容有观察幼儿制作的过程图片与文字,还有观察到幼儿进步点。给与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让幼儿感受到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成功总在细节中体现,或许孩子不知道可以尝试哪一种材料帮助自己时,你可以给幼儿两种选择,请幼儿选择一种进行尝试,当孩子用这种材料帮助自己把作品完成,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感受。
当幼儿像你展示作品时候,即使你能够看出画面的所有内容或者你认为这幅画面没有内容,你可以踏实下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向幼儿请教一般,可以问你可以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我很好奇你这个用绿色的笔画的是什么?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这又是一种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孩子像你清楚地讲述了他的作品内容,也许你认为他画的是什么。但是他给你讲述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和成人的关系进了一步。
感慨家长对孩子真是“尽心尽责”:尽心尽责地帮他们“处理麻烦”、“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做,家长真的是在帮助孩子吗?看似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是在帮孩子逃避责任,逃避了自己因马虎大意可能受的批评,逃避了他本来要承担的责任。试想:每次忘记带东西,总会有家长及时帮他送来,哪个孩子会自己用心去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因为有坚强的后盾,所以他们就永远用不着学着准备自己的东西,反正到时候会有人送过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孩子永远不用为自己的丢三落四付出代价,他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打理好自己的东西,什么事情都要靠别人操心。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孩子忘记带东西了,但又必须要用,那他就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考验,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有人会开口问同学借,有人会向老师求助,有人会用其他物品代替,我就见过一个忘带直尺的孩子,连线时用铅笔来代替直尺,也连出了直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巧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家长们这一“送”,剥夺了一个绝好的、锻炼孩子的机会。
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太狭隘、太片面,认为不让孩子受半点挫折,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爱孩子,及时帮孩子解决“后顾之忧”是爱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是做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事,做能让孩子早日独立、自主的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大自然中,狐狸妈妈把刚长大的小狐狸赶出窝去,老鹰把小鹰扔下悬崖逼它学会飞翔,小黄羊生下几分钟就得站起来跟着妈妈奔跑
,否则就会被狼吃掉……动物都明白这个道理:要早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生存的技能,不要依赖父母。可我们人类却舍不得让孩子在风雨中锻炼。在我们许多家庭里,家长过多地收权,过分地揽权、霸权,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育,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始终把孩子攥在手掌心,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孩子不仅缺失了自由成长的机会,而且自我保护本能也逐渐退化。
爱孩子,就别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