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开故事魅力的翅膀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
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不爱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给幼儿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
讲故事有什么诀窍呢?不外乎如何选材、如何讲述、如何启迪。
首先是选择好的故事。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其次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孩子回答,等等。
讲故事时应该注意:①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②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③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④要有动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地流,风呼呼地刮,小鸟吱吱喳喳地叫,大雪扑啦扑啦地下,等等。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再次要善于启迪。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如有位老师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呢?这一下打开了孩子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得‘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有的说:“乌鸦‘哇’地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蜇得满脸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有的还想出了一条“巧计”:乌鸦看到狐狸将肉衔到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里去呢!乌鸦等狐狸开口说话时,就乘机把肉抢回来。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和“听讲——思考——讲述”的过程,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另外,有些故事不是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最后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故事讲完后,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有意识在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如“小猫钓鱼”中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它。或有意识地提及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幼儿去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讲故事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要多学、多练,一定能掌握,久练久熟,熟能生巧。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老师都乐于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发挥出故事应有的魅力,为陶冶孩子的情操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多彩的世界。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幼儿教师正是用爱和真、善、美启迪了无数颗稚嫩的童心,帮助一代又一代人树起了第一块生命的里程碑。如果有人要问,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会说两个字,那就是要有“爱心”。
记得我在带大班时,班上转来了一个叫“秋实”的小姑娘。由于原来所在的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因此造成了她心理上的恐惧。第一次见到“秋实”时,她怯生生的躲在妈妈身后,只探出了半个脑袋偷偷地观察我。在她来园的一个星期后,我们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我发现“秋实”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旁发呆,看到这种情形我来到她的身边,轻轻把她搂在了怀里,“秋实”在我的怀里不停地发抖,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我笑着拍拍她的肩膀:“你不喜欢老师抱你吗?”沉静了一会儿,她才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我怕……。”听了她的话,我的心里一阵心疼……。从那以后,我总是经常地和她说话、抚摩她的头、拉拉她的手、亲亲她的小脸……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使她明白老师是爱她的。半年过去了,“秋实”逐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毕业演出时,她参加了演出,看着她在舞台上大方自信的表演,她的妈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的内心也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爱无时不在,我们更是通过点滴小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带小班时,我班有个叫“天天”的男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尿裤子,后来我发现,每当小朋友去小便时,他总是到厕所转一圈后悄悄走开。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原来不会站着小便,是怕其他小朋友取笑他。从那以后,我尽量给他提供单独小便的机会,使他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有一天,“天天”突然对我说:“老师,我也想站着小便!”听到他的话,我高兴地对他笑笑,“天天”开心的跑进厕所。可过了一会儿,“天天”低着头回来了,而且小手捏着裤口,我低头一看原来他的裤子尿湿了。看着他那伤心的样子,我摸着他的头:“没关系,你能行的。老师愿意帮助你。”第二天,我找来了痰盂,悄声告诉他:“天天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在我的帮助和启发下,“天天”终于成功了!“我会站着小便了!”“天天”开心大声地叫着,“老师,你的手湿了。”天天突然扬着小脸对我说,我低头看着手上的尿迹,笑了笑说:“没关系。”晚上妈妈来接他时,他拉着妈妈的手大声说:“妈妈,我会站着小便了!”……
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下雨天,为被雨淋湿的宝宝更换衣服;午睡时,把宝宝的鞋子拿出去晾晒;起床时,帮助体弱的宝宝及时穿好衣服;进餐时,为吃饭慢的宝宝剥好鱼虾……我想,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平凡而普通,既不像明星那样赢来阵阵掌声,也不像科学家那样取得硕果累累,我们得到的只是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真诚的呼唤、家长的信任。是孩子们让我懂得了把这爱的温暖变成火炬,照亮每一个孩子,是孩子们让我明白怎样去释放爱。套用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赵垠)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展开故事魅力的翅膀,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小听众的,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其实这是件好事,因为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在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通过讲故事,能使幼儿学习语言,能向幼儿传授知识,还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
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不爱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给幼儿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
讲故事有什么诀窍呢?不外乎如何选材、如何讲述、如何启迪。
首先是选择好的故事。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其次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
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孩子回答,等等。讲故事时应该注意:①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②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③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④要有动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
结合平湖市“教坛中坚”、“双高课”评比精神。近日,平湖市行知幼儿园也开展了园级的“教坛中坚”、“双高课”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本次活动,有幼儿园组织发动,教师自主报名。共有8位教师根据评比条件,报名参加了本次评比活动。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在幼儿园园本研训活动的推动下,教师执教内容选择也有了一定偏向性,有5位老师选择了数学教学活动内容、2位老师选择了美术教学活动内容、其余2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音乐与语言教学活动内容。
各位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们以轻松自然的教态,严谨的课堂设计,简练的语言引导、和谐的师幼互动,演绎着精彩纷呈的课堂。这次的评比课,我们可喜地看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引领下,老师们更加关注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具的选择也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区域活动中的玩具、小石头、孩子们爱吃的糖果,都走进了课堂,孩子们也在课堂中快乐而轻松的学习着。
通过这次评比活动,每位老师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了突破,有了成长。我们将各推选1名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坛中坚”、“双高课”评比活动,也期待更多的精彩与收获!
,明快的教学节奏,融洽的课堂氛围无不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执教的几位老师都注重让孩子自主观察、自主发现,体现了有效学习的教育理念。
在四位老师授课后,美术教研员朱敬东老师又组织我们听课的老师对这四堂课进行互动式研讨。由于教学内容与设计都基本相同,所以大家更加关注他们课堂的细节处理,紧紧围绕“有效性”来进行讨论。有老师提出了,引题中利用拼图,以及拼出的两把椅子是否有效;有老师说到,在课堂上利用猜想这种方式是否合理等等,在激烈的讨论中活动进入了尾声。
本次研讨活动,切切实实地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充分展示了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达到了优势互补、互相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虽然我不是小学的老师,但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小学老师的那种钻研精神,体会到了自己学的其实还有很多。
的确,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琐碎的,但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多想一下,多做一点,你的收获就会有很多很多。
我们知道教育的契机也是无处不在的,就要看我们教育者是否能发现和抓住这些机会。
幼儿园蕴含无限的教育资源,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瞬间就是我们教育的最佳时机,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可以作为教育资源的,如这次研讨会中的大班科学:《地球清洁工》活动,引导了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了精美的玩具及装饰品,是幼儿的小手儿变得灵巧。这样让我们的教育才还原在生活中,生活才是精彩的“课堂”。
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中,教育是为了生活并为了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是与生活浑为一体。
幼儿的生活即为教育,此时,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感受淋漓尽致,这一瞬,跟让我明白-----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泥巴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远离了乡土气息,幼儿园里找不到一块土地,全都硬化了起来,孩子在园里很少沾上一点土珠儿,就连泥工活动也是由橡皮泥代替,孩子们离泥土越来越远。
这天下午,我和大班老师排练六一节目,秋老师替我上班。
练完一遍舞蹈,我突然发现:原来一直爱闹的小班孩子竟然没有了动静。
这是什么情况呢?好奇心趋使着我去一探究竟。
原来,秋老师和了一块大泥巴,正在和孩子们一起玩泥巴呢!秋老师把一个个泥团分给孩子们,他们如获至宝地拿着,学着老师的样子揉啊、团啊……,不用做任何的讲解。
子健团了几个圆球,做了一串梨糕;浩博最喜欢汽车,就用泥做了一个小汽车,还像模像样的;子康用泥捏了一只小狗……孩子纷纷做着自己喜欢的物品,忘记了说话,手上粘满了泥巴,可他们创造着自己的作品,一脸的兴奋,他们那可爱的样子让我不忍心去打搅他们。
我记起了小时候自己玩泥巴的情景:东道上,西道上,都来看我花爆仗,啪……那是用泥巴放爆竹,听谁的声音响亮,我还用泥造过手枪呢。
从回忆中醒来,我对秋老师说:“待会儿把孩子们的作品摆放在泥工区展示一下,看哪个小朋友做得最好!”当排练完节目时,我看到孩子的作品堆满了泥工区。
秋老师告诉我:“孩子们还没玩够呢,都央求我再玩一会儿,快到放学时间了,我只好告诉他们,明天我们再玩吧!看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我都不忍心拒绝他们了。
”
没想到,一块泥巴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们农村幼儿园拥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不用,却用橡皮泥,这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这次玩泥巴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还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不知道本文“泥巴的魅力”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一次活动聊天活动中,无意中我问我们班的胡智宣小朋友,“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他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够当值日生。”这时,我觉得十分的惊讶,值日生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吗?那么就去挖掘这种魅力吧!
何谓值日生呢?所谓的值日生就是每个孩子在每天的排班中所担任的职务角色,比如:帮助其他小朋友挂毛巾、摆板凳等,像小班长似的管理小朋友的一些日常琐碎事物。这样做呢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领导才能,不仅帮助了其他小朋友,自己也同样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满足。
“值日生我们开始轮流,每周都会请不同的孩子。”当我们向幼儿宣布这个消息时,他们可高兴了,各个都兴奋的和旁边的小朋友聊着,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等等。连平时在班里不太说话、腼腆的孩子也开始讨论着。但我们也有几点要求值日生要起带头的作用要有好的示范,要是你做的不好大家都不认同你,那老师有权利把你值日生的职务取消,请其他孩子来当班长,直到你能改正为止才让你来当。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很正确的,虽然那天老师眼里调皮的孩子偶尔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从小朋友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映是越来越好。
现在想起来,真切地体会到不应该拒绝孩子想表现自己的请求。可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心中又是怎么的?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给他们一个机会展现自己魅力的时候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