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10-29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昨天下班回家,正好赶上吃饭,于是大家吃过晚饭后,我去收拾厨房洗碗,**奶奶给她洗澡,可不知一洗完就睡觉了,当时19:30分,我觉得挺奇怪的,怎么这早就睡觉了呀,一问才知道,中午是11点就睡午觉了,睡到12点多就起来了,下午没再睡,按理说这个时候睡午觉挺正常的,也难怪这么困呢?睡就睡吧,睡早点也好点,结果这个小家伙睡到晚上8点多就起来了,一起来就哭闹,正好我要出门,就带她下楼了,一想到要出去就开心起来了。

晚上11点了时,我正准备带**去睡觉,可进了房间,她就是不肯,还要跑到客厅来玩,被我制止了,可**奶奶不忍心了,又过来抱一下,这会更耍赖了,怎么都不肯去睡,结果婆婆竟然跟**说,你在床上睡吧,奶奶坐在边上看着你,**就更来劲了,更觉得要想玩了,后来我跟婆婆说,你先出去吧,她在床上听会故事就睡了,可昨晚小布叮故事机又坏了,婆婆出去后,**开始大哭,我当时想着,哭就哭一下吧,她本来就已经困了的,只是看到奶奶这么在意她,就要撒娇一下,一会就会睡的,大哭了好一阵,这时婆婆听到哭声又进来了,说要再抱出去玩会,她还不想睡的,不管我的制止,还是抱出去了,在沙发上对**又是哄又是摇的,还帮着抓头发,这样让她好睡些。不一会的功夫睡着了。

话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说,孩子很多时候是惯出来的,睡前哭一下又有什么呢?让她哭一下就是要让她明白,不是你所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大人都要顺着你,对吧,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有人在旁边帮着孩子的话,孩子是不会听的,很简单的睡觉问题就搞得这么麻烦,经常都是睡觉没个固定时间的,我真想说,我下次再教育孩子时,你能不能不插一手呀!我知道大家都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更需要从小就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而是“惯”出来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省心,自觉,不用管。我告诉他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孩子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作为父母,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

女儿读小学时,每年的暑假我们家都有一段时间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我只大致记得每天要有这样几项内容: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16开大小的)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一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后来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

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前她们高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里复习。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馆,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复习。头两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书籍资料,归类,订考前复习计划,稍作调整、放松。从第三天起,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有时候,我和她爸在餐馆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电视、电脑都没随便开。倒是我们回去之后,她才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艺术人生》、《人物》、《央视论坛》、《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23∶00前睡觉。

又逢暑假,孩子们兴奋,父母们忧心忡忡,巴不得学校天天上课。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绝好机会,关键是父母如何遥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议父母学一点“放风筝”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覆盖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计划,然后抓住这根“线”,让孩子在假期“飞得高,飞得远”,又不偏离“轨道”。

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父母5种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

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

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父母5个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孩子生活中易出现的坏习惯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不管是大人、同伴、喜爱的玩偶或是电视节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进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影响,特别是父母亲。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却造成家长和孩子间相处困难,甚至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造成困扰。

宝宝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趁孩子还小时纠正,将可能影响他未来人格发展。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坏习惯时,要先了解幼儿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方、寻求解决方法,让孩子能逐渐远离这些不良习惯,使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能更加的顺利。

由模仿养成习惯

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谈论,为什么别人的宝宝都会乖乖吃饭、睡觉、收拾玩具……可是我的宝宝怎么教都教不好,总是要弄到破口大骂、生气,才可以解决。

成长中的幼儿,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很普遍的。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除了由模仿而来外,绝大部分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习惯的养成。

幼儿易出现的坏习惯

在此列出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和行为、形成原因、对幼儿人格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法,提供父母在育儿时参考。

★不良的睡眠习惯

种类:半夜惊醒哭泣、睡觉前和醒时哭闹不休、要大人陪才肯入睡、拒绝睡觉

原因:

⒈生病,如发烧、腹痛所引起的睡眠障碍。

⒉房间环境不佳,如太冷、太热或太亮导致孩子哭醒。

⒊对睡眠产生恐惧。

⒋睡前活动太激烈或吃太多东西。

⒌午睡睡太多。

⒍家长本身有晚睡习惯,也造成孩子睡眠时间不固定。

对孩子人格影响:

⒈拖延、不守时

⒉精神不佳、情绪不稳定、爱闹脾气

⒊依赖心、没安全感

解决方法:

⒈睡前做一次检查,可摸摸孩子额头、手脚、尿布,确定孩子身体状况。

⒉改善房内环境,夏季房间内,一般维持在25℃~27℃,在睡前就调节好室温。平日保持房内空气畅通,不要盖太厚被子或穿过多衣物睡觉。

⒊如果怕黑,可在房里留一盏灯,将孩子抱在怀中,陪孩子入睡,培养愉快情绪。

⒋睡前避免活动量大的兴奋游戏,不说可怕的故事,情绪平稳有助于入睡。

⒌睡前不吃油腻、难消化食物。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有吃宵夜的习惯,也间接养成孩子吃宵夜。饱餐之后不但难以入眠,胃部刚接纳食物,促使血液集中至胃部,此时入睡不仅食物尚未消化,更容易使幼儿发生腹部不适情形。

⒍营造愉快的睡眠气氛,如在旁边说故事给孩子听、播放轻柔音乐、调整灯光等。

⒎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让大人生活影响孩子。

⒏亲吻孩子脸颊,让孩子感觉妈妈的爱,愉快地入睡。种类:不想吃饭、吃饭吃得很少、不肯自己吃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很长、吃得满桌都是……

★不良的进食习惯

原因:

⒈孩子本身体质关系,本来食量就很小。

⒉家中常准备一些饼干、糖果、饮料、蛋糕等食物,只要孩子肚子饿就立刻给他吃,到了正餐自然就吃得少了。

⒊身体不舒服,如发烧、泻肚子、肚子痛、牙痛……所以不想吃饭。

⒋想引起父母注意,故意产生反抗心理。

⒌白天活动量不够,体力没地方可发泄,食欲自然不好,吃的也就少。

⒍模仿父母进食习惯,如父母爱吃零食、吃饭慢吞吞、用餐不正常等。

⒎菜式变化少,孩子没有食欲。

对孩子人格影响:

敷衍、不专心

解决方法:

⒈体型小的孩子,食量就小,勿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只要孩子体重发育按正常标准增长、身体健康,都是没关系的。

⒉改变在家中摆放零食的习惯,及在餐前对零食加以控制。孩子没零食吃,自然在正餐时就会食欲大开。

⒊察看孩子是否身体不适影响食欲,给予适当治疗,并依照医生指导给予适当食物。

⒋孩子自一岁到三岁,反抗心较强,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太担心孩子暂时不想吃饭的情况,也不要急着要求进食,以免养成孩子以此方式要挟父母的不良习惯。

⒌白天父母不妨抽空带孩子去做些户外活动,如滑滑梯、跑步、捉迷藏等一些游戏,让孩子消耗过剩体力,就会想要多吃食物了。

⒍父母的行为、举止习惯会影响孩子,做孩子好榜样,才能改正不良进食习惯。

⒎多变化各种不同菜式,让孩子觉得新鲜、有趣,促进食欲。

⒏营造良好的吃饭气氛,让吃饭成为一种美丽的期待。

★爱咬手指、吸奶嘴

原因:

⒈孩子在吸完奶之后,仍出现吸吮动作,但已经吃饱,因此父母提供孩子奶嘴,以满足孩子口腔吸吮的需要。

⒉情绪紧张无法缓解,或睡眠情绪不佳时,经由吸吮奶嘴或手指,达到安抚的作用。

⒊父母以为奶嘴、奶瓶是育儿时的必须用品。

⒋没事做。

对孩子人格影响:

⒈退缩、害羞

⒉依赖

解决方法:

⒈告诉孩子吸奶嘴或手指头是小婴儿的行为,现在长大了要改掉这个习惯。

⒉陪孩子玩游戏,以转移孩子对吸吮的注意力。

⒊在协助孩子改善的过程中尽量随时给予操作性玩具。

⒋留意孩子的指甲是否过长,为其剪短。

★不收拾玩具

种类:将玩具丢满地、不好好珍惜、争夺玩具

原因:

⒈家长对家庭的收拾、整理总是不在意。

⒉家长每次总为孩子代劳、收拾。

⒊孩子的玩具太多、淘汰也快。

⒋收拾的工具对孩子而言不方便。

对孩子人格影响:

⒈懒惰、不喜欢收拾。

⒉对事不在乎、没有责任感。

⒊不懂得珍惜。

⒋做事不会自动自发、有始有终。

⒌邋邋遢遢、没有整齐审美的观念。

解决方法:

⒈教导孩子正确的收拾方法。对于年幼的孩子,做父母的可先收拾玩具给孩子看,让孩子耳濡目染,习惯一个收拾干净、清爽的空间。

⒉学习走路后的孩子,玩具不收拾,踩到玩具时脚会很痛,借机鼓励孩子收拾玩具。

⒊家里随时保持简单、整齐、舒适。

★其他不良行为

A爱打人

原因:

⒈家长对孩子的惩罚以体罚为主。

⒉孩子语文表达能力不佳。

⒊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处理未给太多的解释机会。

⒋影、视模仿的结果。

⒌引起大人注意。

对孩子人格影响:

⒈挫折的忍受度低。

⒉人际关系不佳。

解决方法:

⒈遇事多些耐心与孩子沟通。

⒉慎选电视节目。

B爱说谎

原因:

⒈父母常敷衍孩子。

⒉引人注意、夸大其词。

⒊管教太严格。

对孩子人格影响:

不诚实、人际关系不佳

解决方法:

随时鼓励孩子并与孩子沟通,切勿严惩。

C顺手牵羊

原因:

⒈物质观念模糊不清。

⒉物质的需求未适当满足。

对孩子人格影响:

嫉妒、自我意识强、不尊重别人

解决方法:

⒈物质观念模糊不清。

⒉物质的需求未适当满足。

对孩子人格影响:嫉妒、自我意识强、不尊重别人

解决方法:

⒈在家中有物质方面的限制,让孩子懂得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拿走的。

⒉利用故事书的内容,说和分析给孩子听,让他明白是非善恶。给予正面鼓励与肯定此外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习惯时,应注意一些态度及避免方式,才不至于伤及幼儿自尊心。

包括:

⒈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⒉教养态度要一致。

⒊积极协助孩子改善坏习惯。

⒋当孩子努力学习、改正时,多给予孩子正面的肯定与鼓励。

⒌勿在人前一味地取笑孩子的行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