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1.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2、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重播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3、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承担责任。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教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
4、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玩耍;让孩子学会忍耐,先面对痛苦解决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人差,成绩却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5、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有一次,他与我们谈及他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比赛的事情。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按照我们对孩子培养的惯性思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哪一方面的天分,不管是画画、音乐,还是体育,都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着他南征北战,找名师、托关系。最现实的功能是可以当特长生,在升初中或高中时加分;最长远的利益考虑是,孩子一旦学习不好,还可以进各类艺术和体育院校。运动成为一种十分功利的附加品,外国人是否也有呢?
听我这么一说,迈克笑了,他说西班牙4000万人,个个都是体育迷,运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没有人会考虑为什么要吃饭。儿子学网球是为了培养他对体育的兴趣,使体育成为孩子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迈克说,西班牙的孩子很少有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因为运动让他们沸腾的热情和活力有了释放的舞台。他们进行体育运动,重在参与,好与不好、输与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和朋友一起活动,一起玩耍。对父母来说,体育活动使孩子们能有机会学习团队精神、建立友情、强壮体魄,磨练意志。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孩子参加体育运动都是件好事。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参加,还要积极参与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孩子分享运动的快乐。
汤姆最初迷上网球后,迈克夫妇几乎每周都要陪他去看球赛。每次儿子参加比赛,他们总是抽时间去当啦啦队员。每次汤姆比赛时,夫妇俩坐在观众席上,眼里全是汤姆。赢球时,迈克夫妇为汤姆鼓掌欢呼;输球时,不忘安慰打气。因为他们知道,参加比赛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儿子在运动中寻找快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使他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丰富多彩。
在和迈克的谈话中,他一直在给我灌输着这么一个理念:网球是一种文化,孩子打网球的过程也是学着做人的过程。在西班牙,教幼儿的网球教练水平要求很高,因为教练不仅在教孩子技能,更在教孩子一种精神和文化。
迈克说,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精神是相同的,那就是: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及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另外,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孩子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机智、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最后,迈克意味深长地用蹩脚的汉语说了一句话:“爱孩子,就让他们运动吧。”
听话的宝宝虽然能让人省心,可是如果一旦遇到需要宝宝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帮着做决定呢?
注重培养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
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这是父母必须知道和遵循的规律,但父母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宝宝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宝宝做选择。于是,宝宝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
当宝宝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宝宝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宝宝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宝宝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让宝宝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学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让宝宝自己做决定的好方法:
1、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要提高宝宝的自主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宝宝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宝宝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宝宝。
2、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
宝宝有不同意父母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具有发言权,同时,宝宝也有提出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父母要让宝宝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3、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静静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静静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静静时,都会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宝宝做,总是自己做或请老师做。
于是,每天早晨静静来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做决定,自己没办法做选择。
妈妈认为这样不行,同静静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静静接了回来。爸爸妈妈既不过多地干涉静静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静静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做;静静洗澡时,爸爸妈妈让静静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静静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再让静静留在饭桌旁了;到了该睡觉、该外出散步或者该回来的时候,都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静静妈妈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把她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是成为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的“小木偶”。现在,静静已经是个5岁的“父母”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不再是先前那个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4、尊重宝宝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宝宝,要尊重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把他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任何涉及宝宝的事情,都应尊重或听取宝宝的意见。要尊重宝宝的见解,甚至当父母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宝宝的尊重。例如,在和宝宝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宝宝,不要干涉宝宝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昨天看了表演,没轮到他们班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下楼了,估计是看一圈也没找到我,表演也不看,开始抠墙皮,(刷的漆,有些剥落).之后向台上扔,被人制止又钻出来,反复几次上楼去了.不一会又下来了,开始玩台边上垂下来的气球,东逛西转跟没事人一样.之后看到我,兴奋地走过来,指指他肩上的装饰,总之不愿意去表演.我郑重地和他说:妈妈今天来就是来看你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的,不然我会失望.他才又回到后台去了.
轮到他们班表演了,他真是一个动作都不做,他一直在边上到处走,看!而且踢地上铺的地毯,没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啊.一看这阵势,就会想起,正式上学,班上总会有几个捣蛋又学习差,基本坐在教室最后排,老师不管不问的孩子,我这儿子,上幼儿园已经开始有这苗头了啊!
我和老公都是比较呆板的人,文艺这块没一点儿细胞,对孩子也没要求.他长大的理想是当公交车司机,我很赞同,昨天又想开救护车,我也赞同.开车才是目前他最喜欢最渴望的事情,喜欢各种车,尤其对xx的棒车心心念念,开始自己攒钱买棒车了(每次帮我提垃圾收取费用,这钱约定好不能买吃的,冰淇淋之类的).
可是看到在集体活动中他这样的表现,我还是担心的,一个说明,他没有融入集体活动,这是明显的集体意识缺乏.这也让我想起开学一个月后和新老师交谈的时候,老师无意说出的一个现象,上课的时候,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坐,总单独坐在教室的前面窗边位置,上课时面对小朋友,还喜欢管事儿,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没坐好.不过上个月老师说已经和小朋友一起坐了.
文艺表演结束,每个小朋友都有礼物,有吃的,这下可好,啥事全忘光,立即全神贯注表演猪八戒吃人生果的场景了.他没有不开心,结束就是快乐.我闭嘴,不再提,不再评他的六一表演.只在这里如实记录,有图有真相.
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只做喜欢的事情,这咋让我想起了许三多的:做有意义的事儿!哈,儿子:我只希望你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游戏,大部分幼儿都会踊跃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些幼儿因为情绪或其它原因,不愿参与进来。这时老师不能强迫幼儿,要尊重他们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样教育效果才会好。
一天下午,孩子们做好准备活动后,听说我要教一个新的游戏“抓老鼠”,孩子们拍手跳着,非常高兴。只有戚郡琪小朋友双手背后,低着头,站在一边一声也不吭。接着有一个小朋友过去拉他手,可戚郡琪很愤怒的大叫起来。见此情形我马上说:“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很有意思,不过如果小朋友想自己做游戏,也完全可以。”小朋友听后马上纷纷说:“我想玩抓老鼠。”
这时戚郡琪看着我,我用理解的目光看了看他,他一人走到滑梯旁坐了下来。这边其他小朋友跟我学游戏歌曲,听我讲游戏规则,还有几位小朋友示范游戏的玩法。但戚郡琪还是站在滑梯边玩。不一会,小朋友手拉着手随着歌声高兴的抓老鼠,并随老师的口令变换着动作。欢乐的声音把戚郡琪吸引过来了,但他只站在一旁默默的看着。
又过了一会,我加大了游戏的难度,孩子们一次比一次玩的高兴,这时戚郡琪向我走了过来加入了我们的游戏。我认为,要尊重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内容的权利,尤其是户外体育游戏,目的本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若让幼儿勉强参加,活动的仅是幼儿的身体,而他们心里并不愉悦,对健康并不有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兴趣和偏爱。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要尊重理解幼儿,当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不要去责备或勉强他们,当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需要帮助时,老师一定要成为倾听的伙伴和明智亲切的长者及朋友。要善于启发和等待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游戏,在他们自己主动参与过程中,感受集体游戏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