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也给父母提供了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刘艳老师介绍,教育是个复杂的过程,家长们也不用太焦虑,对待孩子首先以身作则、允许孩子成长中的小过失,多用鼓励和关怀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学前期,注意各种习惯、能力、个性养成,如爱运动、爱劳动、勤动脑等,着眼于幼儿未来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智力的提升。
1.陪孩子不能图省事阅读、郊游都比看电视好
错误:孩子吵吵闹闹让人心烦,只要让他看电视打游戏就能让他安静下来,乖乖听话。为了省事,有的家长更愿意陪孩子看电视打游戏。
正确: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陪伴方式,不但可以促进亲情,还能提高孩子想象力,让他动脑筋,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另外,玩游戏、郊游,多和大自然接触也是很好的陪伴。
2.家长教育观要一致,别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错误: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等情况。
正确:如果家里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容易导致孩子两面派,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要一致。当一个人教育孩子时,即使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
△男性更倾向于凭直觉来照顾宝宝。
按理说,女性的直觉超过男性,然而母爱太浓烈有时反而成为育婴的干扰因素,新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扰:亲朋好友提供的育婴经验大相径庭,到底该听谁的?如果放手让新爸爸来担当一定的育婴任务,就能让宝贵的直觉起作用。男性很少为他人的七嘴八舌所左右,他们认为令宝宝更舒服的方式就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判断都是对的。
新爸爸在育儿方面有何优势
△男性更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如果宝宝能用双手乃至双脚“抱持”奶瓶,爸爸就不会帮他拿着奶瓶;如果宝宝愿意翻身,爸爸就等他独立翻身,而不会在宝宝翻得不顺利的时候帮上一把;宝宝再大一点,乐意自己吃辅食并把猪肝泥糊得一脸一身,爸爸也会鼓励他自己拿勺子,而对这种“麻烦的喜剧效果”视而不见。爸爸带大的宝宝往往个性坚毅,有主见,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与纯粹由妈妈呵护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
△男性更能在看护宝宝和自身生活间找到平衡。
新妈妈曾抱怨过新爸爸看护孩子“不专心”吗?事实上,长达两三年寸步不离的育婴生涯不仅对妈妈不好,对宝宝也没好处。太紧张孩子的一颦一笑,只会把这种“唯恐出错”的焦虑心理传染给孩子,让宝宝变得情绪不稳。爸爸一面守着宝宝,一面上网或看报,这没什么不好,宝宝也需要“自得其乐”的空间,这一点,妈妈要向爸爸学习。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宝宝特别任性,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哭闹不止,最后把家长搞得精疲力竭仍不肯罢休。家长们往往将宝宝这种行为定性为任性,其实这种结论未免过于简单、武断,家长们有没有去了解宝宝为什么任性呢?
任性”是宝宝的心理需求
专家认为:有时宝宝“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宝宝3岁后,宝宝 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宝宝已经能够自由行动,开始更多地尝试自己去取得经验,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独立行动的倾向性有明显发 展,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讨厌成人的帮助或干预。这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常常表示为“我自己要怎样……”的意愿,甚至还会因此“顶撞家长”。这种“亲力亲 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情理中表现出来,行为上表现出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因此,当宝宝任性时,家长切不可态度过急,严加斥责,要搞清“任性”的原因,见 招拆招,让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行为。
应对宝宝“任性”的妙招
提不合理要求的“任性”
对宝宝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说“不”,而且要坚持到底,并尽可能地向宝宝说明“为什么不”,让宝宝理解大人。如果宝宝已经养成了任性的习气,就要从当下开始进行教育,而不要推到“下次”。
渴望独立,表现倔强的“任性”
宝宝渴望独立,不听话、反抗、倔强,也会表现出任性来。对这样的宝宝,家长不要与宝宝的反抗相抗衡,肆意责骂宝宝,压制、拒绝宝宝的意愿,导致宝宝在稚嫩 的自尊心下产生更加强烈的反抗。相反,如果家长应以和蔼的态度,诚恳的语调和宝宝交谈,宝宝则可能会慢慢平息激动的心情,愿意聆听家长的教导。
无理取闹、发脾气的“任性”
此时,家长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他,转移其注意力。若成人此时 也发脾气,斥责他、顶着干,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伤及父(母)子间感情,还可能对宝宝的“任性”、“脾气急躁”起催化作用。当他被别的事物吸引住了, 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再向他讲明道理,指出错误,这样做会比较有效。
探寻事物,好胜心重的“任性”
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加以诱导,扬 长避短。比如,有宝宝喜欢拆卸玩具,家长采取很严厉的手段也制止不了。那么家长应该先了解宝宝为什么拆玩具,是因为好奇心,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因此,家长 可以和宝宝一起拆装,并适时加以引导,这样的做法比较可取。
专家告诫父母,家长一定要尊重宝宝的人格,要关心、爱护孩子。对宝宝进行教育时,千万不要带辱骂宝宝的言语,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去批评、讽刺宝宝。要让宝宝感到,家长是尊重他的,这样,宝宝是会自觉地改掉任性的毛病而健康地成长的。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终于拉开帷幕,不同的宝贝儿,不同的爸比,一样的旅行,一样的亲情。这一季的“爸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槽点呢?
伴随着6位萌娃帅爸的出现,《爸爸去哪儿2》还多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乖乖。和很多孩子一样,多多超级喜欢乖乖,为乖乖牵肠挂肚,她与乖乖相处中的一颦一笑,都令人动容。
第一集获赠乖乖,多多惊喜不已;4天以后,要和乖乖分手时,她站在风中撇嘴哭泣的样子,让人心疼;第三集意外与乖乖重逢,多多再次喜不自禁;然而在得知乖乖生病以后,她又担心得吃不下饭,直到医生说乖乖没有事情了,她才放心下来。
再就是第三集多多与贝儿因为抢夺乖乖产生隔阂,各自向大人救助,这些情节,都让人印象深刻。
专家说:多多与小狗的情感,爸爸需多上心
牟娟
早期从事问题儿童学业及心理困扰辅导,最近14年里一直从事学龄前儿童心智发展成长的个案跟踪咨询,尤其擅长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培养。
◆黄磊自制小狗屋非常有爱心,但其实多多也可以参与进来
从黄磊自制小狗屋的片段可以看出,他非常有爱心,而且手很巧,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小狗屋,这给了多多一个非常好的示范——爱小狗,就要给小狗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一点非常棒!
不过,在制作小狗屋的时候黄磊有些疏忽,忘记了让多多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小狗屋的设计方案和制作方式等,其实这也是蛮好的一个生活实践的机会了,这能帮助多多学习从目标设定到分解、收集材料、创意设计、加工制作、协同合作、挫折和成功体验等等。同时,在和爸爸一起参与的过程中,如果得到爸爸的肯定和支持,可以很好地增强多多的创造性、自信心等。
◆与小狗分离让多多很受伤,爸爸的现场处理不是很得当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如果与小狗在一起生活,通常会建立起很深的情感,孩子不会将小狗当成宠物,她们会很认真地对待它们,把小狗当做可以悲伤与共的朋友,而不是养着好玩。所以一旦面临与小狗分离,这对与小狗有很深情感的孩子来讲,很容易造成心理伤害。
片中多多与小狗的分离,我们看得见多多的情绪情感变化,爸爸黄磊现场的处理就不是很得当。在遇到与小狗道别的事件时,爸爸并没有关注到多多与小狗分离前的情感变化,没有更进一步表示理解和体谅,没有及时疏导多多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让多多与小狗有一个特殊友好的告别方式。而是简单地给多多做了解释,可以看到,即使爸爸做了解释,多多也并没有放松接纳,心理仍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小狗生病令多多极度焦虑,周围的成人竟然没有丝毫觉察
在小狗生病期间,多多内心对失而复得的小狗的担忧焦虑并没有及时被爸爸发现,尤其是听说小狗如果不得到及时医治可能会死掉,多多内心的担忧转变为害怕再次的失去,以及可能面临的真正的永远失去,这一份令多多震惊并极度害怕的情绪感受爸爸和周围其他成人竟然没有丝毫觉察,也没有及时的安慰和陪伴她。
我们看到多多处理这种紧张焦虑情绪的方法是独自一人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默默地承受巨大的内心冲击,甚至连饭都吃不下。换了成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份什么样的紧张和焦虑能让我们需要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并且茶饭不思呢?
所以,孩子和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有时是很细腻也很深刻的。作为父母,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孩子处理好和小动物之间的分离情绪,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
爸爸育儿测试
1.妻子一整天不在家,自己也能照顾宝宝。
2.夜里宝宝哭闹,爸爸会主动起来哄宝宝。
3.周末带宝宝出去玩。
4.能说出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最爱的食物、最兴奋的游戏。
5.为宝宝洗澡的时间超过3次。
6.下班立即回家照顾宝宝。
7.不管多么累,妻子忙着做家务时,能主动照顾宝宝。
8.每天照看宝宝的时间超过2小时。
9.常和妻子一起看育儿杂志。
10.能给宝宝换有大便的尿布。
11.能为宝宝做一两样饭食。
12.宝宝哭的时候,5分钟内能哄好宝宝。
13.能正确说出宝宝的喝奶量。
14.走路时,看到和自己宝宝差不多大的孩子,会去询问孩子的情况。
15.认为养育宝宝时,丈夫与妻子应各负一半责任。
符合第1-3条的爸爸:能够帮助妻子照顾宝宝,是个好的开始,可以逐步更多的参与抚育宝宝的工作。争取每天照顾宝宝的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
符合第4-7条的爸爸:对宝宝日常生活的了解正在增进中,更多的抱抱宝宝、和妻子一起和宝宝做声音的交流,尝试和妻子分担养育工作。
符合第8-12条的爸爸:开始成为妻子照顾宝宝的好帮手,分担了妻子的养育工作。
符合第13-15条的爸爸:是个全心投入养育宝宝。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家长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是对孩子的理解、支持与鼓励,更是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关键。但很多家长忙于工作,不能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那么,作为孩子的教育导师,该如何吸引家长参与亲子活动?
帮助家长明确自己的角色在活动前要让家长知道亲子活动的意义,亲子园并非幼儿园,它是家长学校,更多的是面对家长,交给他们科学的育儿经验,引导他们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并学会观察孩子。摆脱“老师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操作者,他们只是旁观者的观念”。要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整个亲子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操作者是他们本身,教师只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
为家长树立榜样
有些家长因为平时就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能很快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但有些家长碍于面子,会对参与活动表现出不好意思,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参加活动,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他则是个旁观者。因此,活动过程中,老师的示范行为往往对家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一次,聪明宝宝班玩捉尾巴的游戏,教师向家长及幼儿介绍玩法后,便和他们一同玩了起来,开始家长还有点拘束,后来看着教师和孩子们玩得特别高兴,便放开了,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来,还创新了几种玩法。
及时给予家长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家长同幼儿一样,要培养其行为的积极性,同样需要老师不断的肯定和鼓励。每当家长积极的参加到活动中来,教师都会留意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家长的参与配合是亲子园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所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主动性与很重要。老师们要多与家长沟通,教给家长早教方法,同时,还要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放松身心,愉快的游戏,并让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自然就会配合老师们上课。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爸爸妈妈如何跟刚满月的孩子交流,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当孩子能够真正和人交流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自己终于不用单向交流了。在宝宝能够和你交流的时候,你最好吸引孩子和你做一些双向的交流,像是冲着孩子笑,让孩子也能够回应你。一到三个月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爸爸妈妈怎样才能跟宝宝进行更好的交流呢?
孩子有哪些交流的方式呢?
1.哭泣的交流方式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会说话,所以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孩子哭泣的原因可能是想让自己得到关注,从而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有时候,宝宝哭泣或许是被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景色,或者是听到的声音所震惊。??
因此,很多时候,宝宝哭泣并没有什么具体原因的。可是爸爸妈妈要怎么区分宝宝的哭泣到底有没有实质意义呢?只要孩子没有生病或是受伤的话,在哭泣时爸爸妈妈是不用太着急的。
2.变得安静,微笑或者是兴奋
有时宝宝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可能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但是当他们听到你的声音时就会变得非常安静,有时还会冲着你笑,或是非常兴奋的晃动自己的手臂或脚,这表示宝宝看到了你,想通过这些方式来和你取得交流。
宝宝在这个时候总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微笑,不过对于除了爸妈以外的家人朋友来说,孩子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
举个例子吧,对于没有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来说,他们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学会冲着爷爷奶奶笑。另外,你的孩子也无法做到对陌生人微笑或者是表现出一些友好的行为。??
3.发出声音
在宝宝发育到自己学会说话的时候,这就代表着你或许拥有一个叽叽喳喳不停发出声音的机器了。在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语言能力开始发育,宝宝会开始学会说一些原因,像是说“啊”和“哦”。宝宝还会学会倾听爸爸妈妈的声音从而进行模仿。??
4.你的孩子会用不同的声音和你“交谈”
宝宝在一段时间后就学会使用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和你“交谈”了,这时你的孩子或许还会冲着你笑,然后希望你也能给他们做出一定的回应,如果你冲着宝宝笑,你的宝宝看到后也会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
宝宝还会学会让自己的手臂和脚能够动来动去,学着把他们的手张开。有时你的孩子还会盯着你看,然后模仿你的表情,这是不是非常神奇啊。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或者照顾者们可不能再事事都包办了哦。
如果你觉得宝宝还小,衣服要替他穿到身上,鞋子要替他套到脚上,饭要给他喂到嘴里,玩具散落一地要帮他收拾整理……那是你太小看家中的小不点儿啦!
事事都代劳,其实也是在剥夺宝宝自我发展的机会。
有句话你一定听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有时,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现在不放手,以后就很难放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将孩子的一切事务件件包办、桩桩代劳的父母,其实才是最懒惰的父母。
那么,勤劳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积极承担起管教孩子的任务,适时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小事情、小细节开始,一点一滴,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能脱、穿简便的衣服脱衣服的训练是2岁左右开始的,如果宝宝暂时还不会,你也不要着急,依照他的个性、成长来教导吧。
2岁起,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会向大人要求自己穿、脱衣服。不要忽视他这种意愿,妈妈要边鼓励边有耐心地协助他。
教导脱衣
在宝宝还没有意愿自己动手脱衣服时,会黏着大人,你不要很快就满足他的要求,试着鼓励他:“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自己脱脱看。”如果宝宝拒绝你的帮助,自己想脱衣服却脱不下来时。你在一旁要为他打气:“还差一点儿噢,做得真不错!”在他困难的时候,稍微帮他一点儿忙,让他产生“我能自己脱下来”的自信。
脱套头衫
相比较开衫,脱套头衫的难度比较高,事前,帮宝宝解开可能钩住他脖子或手腕的纽扣,教导他的手臂先从袖子里抽出来,再用双手从衣服里面撑开领子后,将衣服脱下。宝宝的衣服构造不要太复杂,脱不下来,这会使他感觉很沮丧。
在教导宝宝学会自己脱衣服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他折叠、整理衣服的习惯,不要让他将衣服随意丢弃。
教导穿衣
穿衣前,妈妈先教导宝宝分辨衣服前后。领子部分有标签的是后面,有缝衣线的是反面。
学穿套头衫
先将衣服套在颈部,宝宝寻找袖管时,会发生前后颠倒的情形。你要帮他将双臂伸到衣服外面,旋转衣服半圈再穿。你也可以帮忙拿着一只衣袖,这样他就很容易将手伸进去。
学习扣前襟纽扣
学会了穿套头衫衣服后,接下来就要教他穿有纽扣的开前襟的衣服——
1.爸妈和宝宝面对面;
2.将扣子的一半塞进扣孔,让宝宝从扣孔里拉出来;
3.先把最上面的扣子扣上,再从上往下一个个扣好。
在宝宝学会扣前襟纽扣之前,可以让他玩帮娃娃扣纽扣的游戏。指尖的小肌肉运动,会使宝宝的指尖变得更为灵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