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慢慢长大以前,我喜欢给孩子教很多,生怕眼前的很多内容被孩子错过。我会带孩子去很多地方,给她讲很多。凡是我觉得她能够理解的,我都会不断地讲给她听,希望孩子能够快快地长大。我们蹲在树下,用手刨土挖出树根,然后给她讲大树有根,会吸收很多营养,然后长出树叶,结出果实。可是就在着自认为很正确的的教育方法中,孩子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了。
那天走在路上,我说:“和尚都不吃肉,那么他们为什么都不吃肉呢?”
“不知道,你说。”
又是这句话,她在依赖我,而自己却不动脑子。邵蕊老师告诉我要把遇到的问题放一放,时间和睡眠会帮助我们。于是我强忍着说教的欲望,淡淡地说了句:
“我也不知道……”
一分钟以后,孩子马上说:
“因为他们都很善良。”
我大喜,原来孩子并不是不动脑子,是我说的太多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对着孩子说个不停了。我会慢慢地等待她自己去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知道结果重要的多。这确实让我尝到了等待的甜头。
一天,孩子问我:
“小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呢?”
我笑了笑,并且仔细看看从旁边走过的猫说:
“是啊!没有声音,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它的脚上有毛!”
“哦!”
“可是,小狗的脚上也有毛,为什么走路却有声音呢?”
多有意思啊!想想要是我没有听邵蕊老师告诉我等待的奥妙,我会急着让孩子长大,从而使孩子失去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会多么让人心痛啊!
在现代社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是大人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妈妈们:你报什么班啦?周末都上什么课?
面团妈妈: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
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也是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专家呼吁,应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允许孩子无所事事
0—3岁,是父母安排期。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过去15年来,他一直研究“建构式游戏”行为,即父母或大人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以便帮助孩子发掘兴趣,帮助他们学会语言。”奥唐纳说。
3岁以后,是孩子自主期。父母不能当“卫星定位仪”。3岁以后,孩子就会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们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除非他们发现没有玩伴或活动的限制太多。
而5—6岁更是孩子自主社交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不喜欢过多和父母或兄弟姐妹在一起,更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玩耍。奥唐纳说,这时候,那些喜欢分秒看着自己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不能时刻充当“卫星定位仪”,监控孩子。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无聊”有助储存能量
拉里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无聊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储存了能量。无聊和‘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充分休息。”拉里说。拉里称,父母不要时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给孩子自娱自乐的自由。奥唐纳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奥唐纳发现,15岁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没有自信,无论去酒吧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带头人”,直到17岁或以上,一些年轻人才拥有自主作决定的能力。
面团妈妈提醒妈妈们给爸妈7条建议
1.多带孩子去公园,特别是乡村公园,让孩子接触树木、溪流和大自然。
2.带孩子去有天然游泳池的海滩。
3.在自家的后花园进行烧烤活动,孩子们爱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
4.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客厅和厨房里帮忙,比如打扫之类。
5.在假期里,允许孩子整天穿着睡衣,允许他们饿了才吃东西而不一定定时进食,允许他们晚上到屋外去看星星等等。如果你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小孩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请至少在假期的一半时间里让他们拥有悠闲的生活。
6.尝试带孩子去一些“冒险乐园”游玩,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尽兴而归。
7.无论在哪,请不要总试图安排自己的孩子。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微笑来打圆场,不是我的搪塞,而是这样的比较真的很无奈。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的话,当孩子听到了,可能对其成长会有许多的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的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因此,我的孩子却从来不拿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和别人的爸爸妈妈做比较,所以我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说:“你看谁谁谁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你却……”类似伤心的话。每天上学前,孩子背上书包,我都会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互相击个掌。晚上放学的时候,孩子看到校门口的我都会张开双臂像我飞奔而来。回家的路上,我都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想跟我分享什么?
只要孩子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会随时随地的鼓励一下,传以温暖的目光。因此,孩子很乐意把自己心理话滔滔不绝地说给妈妈听,也愿意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时光。
孩子都是父母们种下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需要你的精心灌溉,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无从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也必定有他的独当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了……
孩子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对他们成长的期望里,我们是否给了他生个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地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我们也许应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来反思自己如何正真为人父母。末了,我只想说: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它是一本散文集,还不如说它是一本记录孩子成长的日记书。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她两个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书中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是一位母亲那对孩子的那种纯纯的爱,文字间的柔软、细腻,让我感受到的书中所包藏着的母爱。我想任何一个爱妈妈的人都能够发掘到的,其实我很羡慕安德烈和飞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包围我的是浓浓的温情。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一段话是本书的封底上的一段文字,细细地读它,这段话很有震撼力。每一位孩子都是上天赐于母亲做女人的一份珍贵礼物,因为爱,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虽然身为儿女,此时此刻还未能尝试过为人父母的感受,但想到有个与我血脉相连的人这样无私地深爱着我顿时很感动。我想到的是我亲爱的妈妈,我想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随着我的成长,妈妈也在慢慢地变老,当妈妈跟儿女说:“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应该对父母亲说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您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是位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从“初识”、“那是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人’”、“神话·迷信·信仰”、“什么事也没发生”……细致地记录着她的孩子在成长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作者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却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间也无时无刻地流露着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所传递的不是传统的歌颂母亲,而是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我想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写得出这样的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虽然此时此刻,我还不能够体会到做母亲的那种感受,但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也都会是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许,再过几年当我再一次去阅读它的时候,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有更深切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
,慢慢地,等待那些必然的到来,等待慢慢地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让生活更加地多姿多彩。
附---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的多所大学,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