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成长故事 11-06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儿子上幼儿园已经三周了,从第十天起,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尽管早上仍是嚷着:“幼儿园不好,不爱上幼儿园”的话,但是不再哭闹,乖乖地挥手再见。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儿子是适应幼儿园较快的一个呢。

昨天下班后去接儿子,老师说,儿子哪都好,只是玩着玩着就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自已玩起来,而且手里还要拿着那个小枕巾。听了这些我并不担心,因为儿子不是那种忧郁气质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个生龙活虎、活泼开朗的人,遇到自已心怡的小朋友,那也是积极靠近,话多得不行。这需要时间,想把三年来在家熟悉的环境里建立起来的秩序在陌生环境里三周同化,这是不可能的,做为家长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不过令我欣喜的是,昨天接儿子时遇到他们班的一个小女生,我问儿子:“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呀?”儿子大方地说:“她叫崔明语!”“哇,儿子你挺棒的呢,都知道小朋友的名字了呢?”“崔明语小朋友,你长得可真漂亮呀!”我蹲下身问身边的小女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们握个手吧?以后做个好朋友!”两个小朋友伸出小手握了握。临别时互相再见。一路上我问儿子还记得哪个小朋友的名字,儿子又说出一个,只是我没怎么听清。其实前晚上,我对儿子说:“咱小区的那个小朋友叫赵茂林的,听说也在你们班上,你认识吗?”“不叫赵茂林,叫赵末林!”儿子纠正道。后来碰到赵末林家长一问,儿子说得没错呢。我心里很乐,瞧瞧我家儿子,尽管什么都不说,其实心里明白着呢。

晚上正好央视二台演烹饪大赛,看着看着儿子开始不安份起来,不光自已亲自炒菜实践,而且到后来竟然指着电视里大厨用的双耳大铁锅嚷着:“我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呀!”“那是大厨专用的,一般家庭不用,只有酒店才有呢?!”谁知儿子不依不饶,最后竟哭上了,偏要出去上酒店去找一个不可,我说了半天都没用,后来我索性不再理他,他就哭天抢地的又去开门,又拉住我不放,好像和刚上幼儿园那几天一样赖皮起来。哭了大约五六分钟才停下,后来我抱他坐在窗台上,我问他:“刚才为什么会这样哭得没风度?完全没有大厨的风彩?”他答:“太喜欢大锅了,我想要一个呀!”“想得到自已心怡的东西,不是靠哭靠赖皮就可以到的,要靠自已的能力、自已的双手去争取,去创造!”其实我知道,儿子这是一种发泄,表面上他不哭不闹好像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在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只是他知道,不去幼儿园是不行的,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不满足的事情就会宣泄一下。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让他发泄出来,要不然孩子会上火的!适当的哭几声,对孩子无害,而且哭过之后,再讲道理往往印象深刻,心理更成熟一些。话虽如此,但没有一个妈妈会舍得让孩子这么哭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晚上临睡前他说:“我可以吃一点仙女变的薯片吗?”“你说呢?你认为你今天表现好吗?”“可我现在不哭了,表现好了,仙女听不着!”我一听就笑了,如果儿子表现好,可以得到仙女变的薯片,这是我和儿子的约定,每次他可能吃到一片两片。“行,看到你有错误就改正的良好态度,妈妈问一下仙女,可否能变一个出来?”“一定可以,她没听见我哭呢?”我拿一片给他,儿子吃完后漱漱口就睡下了。(m.551336.COm 合同帮帮网)

小孩子的脸就像晴雨表,转瞬间就会阴转晴,雨过天晴终见彩虹,我相信这一点!只要我们允许孩子一切慢慢来,慢慢适应,相信他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只是家长要学会耐心地同他一同成长,并适当学会修剪这门技术才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让孩子慢慢长大


让孩子慢慢长大以前,我喜欢给孩子教很多,生怕眼前的很多内容被孩子错过。我会带孩子去很多地方,给她讲很多。凡是我觉得她能够理解的,我都会不断地讲给她听,希望孩子能够快快地长大。我们蹲在树下,用手刨土挖出树根,然后给她讲大树有根,会吸收很多营养,然后长出树叶,结出果实。可是就在着自认为很正确的的教育方法中,孩子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了。

那天走在路上,我说:“和尚都不吃肉,那么他们为什么都不吃肉呢?”

“不知道,你说。”

又是这句话,她在依赖我,而自己却不动脑子。邵蕊老师告诉我要把遇到的问题放一放,时间和睡眠会帮助我们。于是我强忍着说教的欲望,淡淡地说了句:

“我也不知道……”

一分钟以后,孩子马上说:

“因为他们都很善良。”

我大喜,原来孩子并不是不动脑子,是我说的太多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对着孩子说个不停了。我会慢慢地等待她自己去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知道结果重要的多。这确实让我尝到了等待的甜头。

一天,孩子问我:

“小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呢?”

我笑了笑,并且仔细看看从旁边走过的猫说:

“是啊!没有声音,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它的脚上有毛!”

“哦!”

“可是,小狗的脚上也有毛,为什么走路却有声音呢?”

多有意思啊!想想要是我没有听邵蕊老师告诉我等待的奥妙,我会急着让孩子长大,从而使孩子失去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会多么让人心痛啊!

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在现代社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是大人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妈妈们:你报什么班啦?周末都上什么课?

面团妈妈: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

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也是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专家呼吁,应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允许孩子无所事事

0—3岁,是父母安排期。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过去15年来,他一直研究“建构式游戏”行为,即父母或大人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以便帮助孩子发掘兴趣,帮助他们学会语言。”奥唐纳说。

3岁以后,是孩子自主期。父母不能当“卫星定位仪”。3岁以后,孩子就会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们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除非他们发现没有玩伴或活动的限制太多。

而5—6岁更是孩子自主社交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不喜欢过多和父母或兄弟姐妹在一起,更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玩耍。奥唐纳说,这时候,那些喜欢分秒看着自己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不能时刻充当“卫星定位仪”,监控孩子。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无聊”有助储存能量

拉里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无聊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储存了能量。无聊和‘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充分休息。”拉里说。拉里称,父母不要时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给孩子自娱自乐的自由。奥唐纳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奥唐纳发现,15岁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没有自信,无论去酒吧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带头人”,直到17岁或以上,一些年轻人才拥有自主作决定的能力。

面团妈妈提醒妈妈们给爸妈7条建议

1.多带孩子去公园,特别是乡村公园,让孩子接触树木、溪流和大自然。

2.带孩子去有天然游泳池的海滩。

3.在自家的后花园进行烧烤活动,孩子们爱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

4.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客厅和厨房里帮忙,比如打扫之类。

5.在假期里,允许孩子整天穿着睡衣,允许他们饿了才吃东西而不一定定时进食,允许他们晚上到屋外去看星星等等。如果你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小孩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请至少在假期的一半时间里让他们拥有悠闲的生活。

6.尝试带孩子去一些“冒险乐园”游玩,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尽兴而归。

7.无论在哪,请不要总试图安排自己的孩子。

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微笑来打圆场,不是我的搪塞,而是这样的比较真的很无奈。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的话,当孩子听到了,可能对其成长会有许多的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的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因此,我的孩子却从来不拿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和别人的爸爸妈妈做比较,所以我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说:“你看谁谁谁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你却……”类似伤心的话。每天上学前,孩子背上书包,我都会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互相击个掌。晚上放学的时候,孩子看到校门口的我都会张开双臂像我飞奔而来。回家的路上,我都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想跟我分享什么?

只要孩子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会随时随地的鼓励一下,传以温暖的目光。因此,孩子很乐意把自己心理话滔滔不绝地说给妈妈听,也愿意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时光。

孩子都是父母们种下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需要你的精心灌溉,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无从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也必定有他的独当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了……

孩子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对他们成长的期望里,我们是否给了他生个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地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我们也许应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来反思自己如何正真为人父母。末了,我只想说: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读《孩子,你慢慢来》之感


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它是一本散文集,还不如说它是一本记录孩子成长的日记书。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她两个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书中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是一位母亲那对孩子的那种纯纯的爱,文字间的柔软、细腻,让我感受到的书中所包藏着的母爱。我想任何一个爱妈妈的人都能够发掘到的,其实我很羡慕安德烈和飞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包围我的是浓浓的温情。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一段话是本书的封底上的一段文字,细细地读它,这段话很有震撼力。每一位孩子都是上天赐于母亲做女人的一份珍贵礼物,因为爱,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虽然身为儿女,此时此刻还未能尝试过为人父母的感受,但想到有个与我血脉相连的人这样无私地深爱着我顿时很感动。我想到的是我亲爱的妈妈,我想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随着我的成长,妈妈也在慢慢地变老,当妈妈跟儿女说:“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应该对父母亲说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您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是位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从“初识”、“那是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人’”、“神话·迷信·信仰”、“什么事也没发生”……细致地记录着她的孩子在成长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作者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却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间也无时无刻地流露着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所传递的不是传统的歌颂母亲,而是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我想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写得出这样的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虽然此时此刻,我还不能够体会到做母亲的那种感受,但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也都会是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许,再过几年当我再一次去阅读它的时候,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有更深切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

,慢慢地,等待那些必然的到来,等待慢慢地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让生活更加地多姿多彩。

附---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的多所大学,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